-
寰枢椎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寰枢椎脱位是寰枢椎间的稳定性丧失导致寰枢关节对应关系发生错位的一种病理解剖状态,是脊柱外科严重的致残性疾病,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寰枢椎脱位的病因包括创伤性、先天性、炎症性、退变性与肿瘤等因素,临床上由于症状和体征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寰枢椎脱位主要根据病因学、寰枢椎相对位置关系、复位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准确的分类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指征尚未形成普及度较高的指南或共识,患者表现相关症状或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是临床上公认度较高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仍以后路术式为主,随着寰枢椎置钉、复位及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优化,以及脊柱外科新兴设备的辅助,手术相关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大幅降低,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融合效果。因此对寰枢椎脱位的病因、诊断、分类、治疗、并发症和预后进行归纳,以期为寰枢椎脱位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高位颈前咽后联合后入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并环状重建技术治疗枢椎肿瘤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阐述经高位颈前咽后联合后入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并环状重建技术治疗枢椎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到201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共20例枢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高位颈前咽后联合后入路实施枢椎肿瘤全椎体切除,并采用异形钛网或3D打印(3DP)植入物重建。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估疼痛和神经功能情况,随访时予以影像学检查评估内固定及复发情况。结果: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9.1±11.0)岁(31~72岁),手术时间(605.0±60.1)min(430~700 min),术中出血量(1 250±347)ml(800~2 400 ml),术后住院时间(13.2±2.8)d(8~20 d),随访时间(37.2±14.2)个月(14~66个月)。20例患者中,14例采用异形钛网前路重建,6例采用3DP植入物,5例采用枕颈固定,15例单纯颈椎固定;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1±1.1)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6±0.6)分( P<0.001);9例术前神经功能损伤患者随访时均改善,其中2例Frankel B级分别改善为C及D级,3例C级改善为D级,4例D级改善为E级。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椎动脉损伤2例,吞咽困难2例,声嘶呛咳3例,脑脊液漏2例,枕大神经痛1例。末次随访时5例患者死亡,3例患者复发;仅1例患者因肿瘤复发导致内固定失败。 结论:经高位颈前咽后联合后入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并环状重建技术对枢椎肿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异形钛网或3DP植入物前路重建联合后路钉棒固定可有效重建脊柱力学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恶性及良性侵袭性枢椎肿瘤的长征外科分型及多中心应用结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恶性及良性侵袭性枢椎肿瘤长征外科分型系统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根据肿瘤侵袭范围制定原发恶性及良性侵袭性枢椎肿瘤长征外科分型系统。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9年7月来自四所医疗机构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的原发恶性及良性侵袭性枢椎肿瘤136例,男79例,女57例;年龄(44.40±17.55)岁(范围8~83岁)。恶性肿瘤99例,良性侵袭性肿瘤37例。长征外科分型:Ⅰ型13例,Ⅱ型15例,Ⅲa型3例,Ⅲb型20例,Ⅳa型43例,Ⅳb型12例,Ⅴa型21例,Ⅴb型3例,Ⅵ型2例,Ⅶa型3例,Ⅶb型1例。针对肿瘤分型采取不同的手术策略。通过Kendall's W检验评估分型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一致性。术后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rankel分级、总生存期及局部无复发生存期。 结果: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系数为0.973,观察者内为0.996。对Ⅱ型肿瘤采用单纯后路,其余类型均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改良颌下入路手术113例,为前路手术的主要入路。前方内固定包括"T"型钛网112例、3D打印假体7例;后方内固定包括枕颈融合系统92例、椎弓根螺钉系统44例。手术时间(348.40±136.14)min(范围60~760 min),术中出血量(1 225.69±859.40)ml(范围80~4 000 ml)。不同分型肿瘤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Ⅳ、Ⅴ、Ⅶ型肿瘤手术时间较长,Ⅴ型肿瘤较Ⅰ~Ⅳ型术中出血量多。VAS评分由术前(4.15±2.25)分降至术后1个月(0.62±0.71)分、3个月(0.38±0.59)分;术后1个月、3个月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改善。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22例(16.2%,22/136),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脑脊液漏(12.5%)、吞咽困难和(或)发音困难(7.4%)、呼吸困难(5.1%)、伤口感染(3.7%)、伤口出血(2.2%)及咽后壁瘘(1.5%);Ⅳ~Ⅶ型肿瘤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9%,Ⅰ~Ⅲ型肿瘤为11.8%。结论:原发恶性及良性侵袭性枢椎肿瘤长征外科分型系统有较高的判断一致性。可辅助选择手术入路、切除方式及重建方式,保证手术的安全及降低复发率;Ⅳ、Ⅴ、Ⅶ型肿瘤手术难度较大,Ⅳ~Ⅶ型肿瘤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枢椎侵袭性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枢椎侵袭性骨巨细胞瘤(GCTB)的治疗方法.方法 2010年5月—202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枢椎侵袭性GCTB患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2~66岁,中位年龄42岁,所有患者均行经口病灶活检以明确诊断,并行手术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术后定期行X线片、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病灶复发、颈椎稳定和骨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3~38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2例从ASIA分级D级恢复至E级,1例仍为D级.术后3个月影像学资料提示颈椎稳定性良好,寰枢椎骨性融合.1例肿瘤边界性彻底切除患者术后随访38个月未见复发,其余5例未彻底切除肿瘤者均于随访期内复发.结论 姑息性手术治疗枢椎侵袭性GCTB,术后肿瘤复发率高,肿瘤的完整切除是充分减压及预防肿瘤复发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穴位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分析穴位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80 例老年CSR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穴位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比较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 21 d椎间孔、颈椎曲度大于对照组,齿状突和两侧块间距、寰枢外侧关节间隙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 21 d肿瘤坏死因子(TNF)-ɑ、白细胞介素(IL)-6、IL-1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 7 d、21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痛量表(NP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老年CSR可控制患者炎症水平,缓解疼痛,加快颈椎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上颈椎微创内固定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先天性畸形、肿瘤、感染、创伤及退行性病变等常导致上颈椎失稳而需要内固定手术治疗,不同的发病机制及损伤部位选择的内固定方式也不同,目前固定方式主要有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枕寰枢螺钉内固定、寰枢椎螺钉-棒内固定、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等.但一些经典的手术方式常需要较大的切口来暴露术区,对软组织的创伤大,术中出血较多,围手术期疼痛较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1例寰枢椎陈旧性脱位内固定术后翻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寰枢椎处于颅颈交接区,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毗邻关系复杂,历来被视为脊柱外科手术的禁区[1-3]. 外伤、畸形、肿瘤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寰枢椎不稳可造成高位颈髓受压,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通过可靠的方法 解除颈髓神经压迫,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寰枢椎脱位应用Magerl螺钉联合枢椎椎板螺钉翻修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是指因创伤、炎症、退变、肿瘤或先天畸形等因素所致寰枢椎侧块关节失去正常对合关系而发生关节功能和(或)神经功能障碍[1].随着寰枢椎内固定术临床应用日益增多,其术后内固定失效的病例报告也逐渐增加.目前对于寰枢椎脱位内固定失效翻修的主要术式为前路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或后路原位固定、枕颈融合术[2-4],但翻修术中多存在螺钉松动、局部瘢痕组织形成导致解剖结构不清.如何在翻修术中提供坚强的内固定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伴脊髓压迫的脊椎侵袭性血管瘤手术方式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伴有脊髓压迫的脊椎侵袭性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26例伴有脊髓压迫的脊椎血管瘤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15~69岁(23.0±4.5岁),单发性血管瘤6例,多发性20例,责任节段位于颈椎6例,胸椎18例,腰椎2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1例,C级5例,D级18例,E级2例,硬膜外脊髓压迫(ESCC)分级Ⅰ级5例,Ⅱ级15,Ⅲ级6例.18例术前穿刺病理检查明确诊断,8例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确诊.手术方式包括单纯减压、椎体成形、内固定术11例;病椎切除、重建术15例,其中前路椎体肿瘤切除减压重建术6例,后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8例,一期前后路枢椎肿瘤切除重建1例.随访评估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肿瘤控制效果、脊髓神经功能、脊柱稳定性重建等.结果:病椎切除组15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927±4137ml,减压加椎体成形组11例情况出血量为1355±703ml.1例术后胸腔出血,1例术后迟发性感染,经对症处理后痊愈.随访时间12~194个月(75±51个月),共4例出现肿瘤进展,3例为后路减压术后,2例再行病椎切除,1例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1例为枢椎血管瘤,生育后肿瘤复发进展,行后路减压和放疗,恢复良好.4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包括3例内固定松动,1例内固定断裂,均行内固定翻修术.26例患者术后半年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D级4例,E级22例.结论:伴有脊髓压迫的脊椎侵袭性血管瘤需要手术治疗,病椎切除能较好控制肿瘤,但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多;姑息减压结合椎体成形术能挽救脊髓功能,但有肿瘤复发风险,复发后再行病椎切除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视寰枢椎手术治疗的技术进步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寰枢椎是脊柱结构最复杂、运动方式最独特、治疗困难争议最多的部位.主要特点:①寰枢椎的运动是三维大幅度的弹性运动,其承担头颈部50%的旋转及12%的屈伸和侧曲运动,最灵活也最不稳定,最脆弱和最容易受伤,因其骨结构相对纤细,多依靠软组织稳定.②特殊的结构造就特殊的生物力学性能.寰枢椎间没有椎间盘,不适用三柱理论.寰枢关节以枢椎的2个侧块关节为支撑,将来自头部的两股力量传递到三柱的下颈椎,是力量转换中心.③寰枢椎是脊柱结构中发生变异和畸形较多的部位,常见齿突发育畸形、游离齿突、寰椎枕骨化、寰椎后弓缺如、不对称性寰椎发育过小(约10%)等,对手术影响最明显的是椎动脉畸形[1].④枢椎是骨肿瘤的高发节段,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结核等特殊炎症的好发部位.⑤寰枢椎位置深在,涉及生命的重要结构多,手术风险较大.⑥治疗方法多、争议大,如老年Ⅱ型齿突骨折的治疗,骨折不愈合的风险始终存在,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来建立老年人齿突骨折治疗的标准[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