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敏建辨治男科疾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张敏建教授在男科门诊的病历文本记录,探讨其治疗男科疾病的用药规律及其学术思想.方法:收集2020年7月—2021年5月福建省人民医院男科门诊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中张敏建教授的门诊病例有效数据2560条(就诊例次),共计208味药物,用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药物进行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等统计,然后通过SPSS Modeleer 18.0对处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使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药物为茯苓、柴胡、甘草、白术、黄芩、当归、半夏、巴戟天、白芍、苍术,温、寒性药物使用频次较高,所用药物主归肝、脾两经;排名前3位的药物功效种类分别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核心药物组合为茯苓、黄芩、白术、泽泻、麦冬、白芍、柴胡和甘草;共得到4项聚类,这些聚类为五子衍宗丸、一贯煎、五苓散、逍遥散、温胆汤等方的化裁.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得到了张敏建教授常用方药思路是以肝为治,以"肝司阴器""五行生克"为原理,巧用治肝八法(疏肝理气、清肝利湿、疏肝清热、柔肝止痛、暖肝散寒、疏肝化瘀、疏肝健脾、滋补肝肾)治疗男科疾病,八法中又以祛湿、疏肝、健脾为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药治疗新冠病毒轻型感染用药规律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研究辽宁丹东83例新型冠状病毒轻型感染者的用药规律及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2022年6月5日—2022年6月18日收住入丹东市第六人民医院、丹东结核病医院及职专方舱的83例新冠病毒轻型感染者.基于Excel及SPSS对资料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录83首处方,涉及103味中药,共1523味次.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蒲公英、柴胡、甘草、苦杏仁、桔梗、薏苡仁、黄芩、麦冬、金银花、木香.药物四气频数前3位分别为寒性、温性、平性.药物五味频数前3位分别为苦味、甘味、辛味.药物归经频数前3位分别为肺经、胃经、脾经.药物功效频数前3位分别为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利水渗湿.对处方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剔出甘草对关联药物的影响,结果显示柴胡、蒲公英、苦杏仁、桔梗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经聚类分析,得出5类药物.经回归分析,显示服药前核酸阳性天数每增加1 d,服用中药后核酸阳性天数≥4 d的可能性将增加37.4%.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轻型感染的中医药治疗,应从肺、胃、脾入手,以清热解毒为主,兼以清利湿热、理气化痰、宣肺止咳、固护气阴,早期及时干预是疗效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国家中药专利复方干预青光眼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基于国家专利数据库分析中药干预青光眼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1993年2月1日—2023年1月3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公布公告网站中干预青光眼的中药专利,将专利号、中药组方录入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对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处理后,采用SPSS 25.0软件对高频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1)一般情况:共纳入128项中药专利,涉及中药459味,累计使用频次1,736次,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高频中药)共17味.(2)中药属性:四气以寒性最多,共175味(38.13%),五味以甘味最多,共183味(39.87%),归经以肝经最多,共173味(37.69%).(3)高频中药使用频次:使用频次排在前 5 位的依次为枸杞子 38 次(2.19%)、石决明 38 次(2.19%)、菊花35次(2.02%)、甘草33次(1.90%)、决明子31次(1.79%).(4)高频中药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和清热药最多,各4味(23.53%),其次为解表药和利水渗湿药各3味(17.65%)、平肝熄风药2味(11.76%)、活血化瘀药1味(5.88%).(5)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共得到2类组合,功效分别是疏肝养血和清热燥湿.(6)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关联性排在前5位的药对依次为防风-柴胡、当归-甘草、知母-石决明、黄芩-甘草、生地黄-石决明.结论 国家中药专利干预青光眼所用中药药性多为寒性,药味多甘,多入肝经,治疗以补益肝肾、清热泻火、疏肝解郁为主,体现了青光眼的临床治疗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基于痰气交阻理论的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头晕,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0%左右,是一种新定义的以非旋转性眩晕或(和)不稳感为表现的慢性前庭功能障碍疾病,于2015年被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1beta草案录入.是指患者出现超过3月或更久的持续性非旋转性眩晕及不稳感,可自发出现,也可在突然运动时发作,在直立位、复杂视觉刺激及头部运动时症状加重.通常继发于急性或发作性前庭病及平衡相关性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前庭通路与焦虑相关神经网络重叠机制、经典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假说、再适应失败假说、脑区活动的改变和分子病理学机制,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前庭康复治疗、行为认知治疗以及非侵入性迷走神经刺激.近几年,中医药治疗PPPD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我们根据"无痰不作眩"的理论,提出痰郁气滞、痰气交阻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理气化痰、开窍定眩为主,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PPP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或者昏沉感:站立或行走时不稳的感觉(不稳);摇摆、滚动、跳动、反弹等自身(内在非旋转性眩晕)或环境移动的类似感觉(外在非旋转性眩晕).目前多数专家认为PPPD是可以心因性的:患者没有前庭疾病病史,常伴有心因性易感体质,原发性焦虑障碍疾病是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也可以是神经耳源性:患者无焦虑障碍病史,但在初期出现前庭疾病症状时产生较高焦虑水平,之后好转但焦虑水平居高不下,逐渐以PPPD形式存在;也可能是交互性:指在出现任何头晕症状之前,患者有焦虑障碍病史或存在焦虑易感性,在急性前庭障碍疾病导致头晕后,焦虑症状加重.在PPPD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发生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表现,其主要症状特点包括:① 站立或行走时不稳的感觉(不稳);摇摆、滚动、跳动、反弹、头晕头昏(风痰上蒙).②焦虑、烦躁易怒、情感低落、闷闷不乐、失眠、口苦咽干、担心害怕、惶惶不安.(肝郁、肝火)3.睡眠障碍、神倦乏力、周身困重.(脾虚、痰湿).③心悸、胸闷、憋气.(痰闭胸阳).④食欲减退、呕吐痰涎、恶心嗳气、恶心、腹胀腹痛、打嗝、反酸等(痰湿,脾虚).通过以上症状特点,我们发现PPPD的主要病机指向了肝郁气滞,痰湿困阻,也就是痰气交阻. PPPD的病人常伴有心因性易感体质、原发性焦虑障碍疾病,这些人群多愁善感、杞人忧天,容易产生肝气郁滞,肝郁乘脾,脾失健运,从而痰湿内生,上蒙清窍.当经历过一次前庭事件,更加加重了易感和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严重的痰郁气滞,痰气交阻,上蒙清窍,而出现头晕或者昏沉感,导致PPPD的发生.基于PPPD痰气交阻的病机特点,以及临床症状的方证相应理论,我们筛选了治疗本病的几首处方,分别是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真武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开窍醒神汤(石菖蒲、郁金、远志).温胆汤,为祛痰剂,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主治胆郁痰扰证.黄煌老师说此方为古代壮胆方,用于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0:"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半夏白术天麻汤,为祛痰剂,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效.主治风痰上扰证.用于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医学心悟》卷四:"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自术天麻汤主之."真武汤,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主治阳虚水泛证.用于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的作用,用于胸胁部满闷,头晕头昏、失眠、烦躁、易惊吓,纳呆、肢体麻木、酸重,浑身烦重乏力,舌象以红舌多见,苔薄黄、黄厚、厚腻苔,脉象以弦滑、弦数、弦细.《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开窍醒神汤(现代经验方),为豁痰剂,具有开心、解郁、祛痰、醒神之作用,用于神志不清,语言、思维迟钝,头晕头昏者.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PPPD的病机以痰郁气滞、痰气交阻、上蒙清窍为总纲,但又有偏于痰湿,偏于气滞之分.偏于痰湿者,症状常见头晕头昏、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胆怯易惊、心下悸动、心烦不眠、夜多异梦、胸膈痞闷,恶心呕吐,畏寒肢厥,四肢沉重疼痛,舌苔白腻,脉弦滑.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真武汤、开窍醒神汤合方加减:半夏、天麻、白术、茯苓、陈皮、竹茹、枳实、芍药、附子、菖蒲、郁金、远志、甘草、生姜、大枣.对于热象明显,舌红苔黄者,去附子,加黄连.对于偏肝郁气滞者,症见头晕头昏、胸胁部满闷、失眠、烦躁、易惊吓、纳呆、肢体麻木、酸重、浑身烦重乏力,舌红舌,苔薄黄、黄厚、厚腻苔,脉象弦滑、弦数.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开窍醒神汤合方加减,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柴胡、黄芩、党参、桂枝、龙骨、牡蛎、菖蒲、郁金、远志、甘草、生姜、大枣.以上是我们的初步研究,目前仍在做临床病例收集、分析,进一步优化处方组合,欢迎批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医药治疗肝脓肿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中医药治疗肝脓肿(肝痈)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在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筛选中医药治疗肝脓肿的文献,对有效方剂进行性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候选新方的分析.[结果]筛选纳入相关文献174篇,有效方剂313首,肝脓肿用药药性以寒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所用高频药物主要可分为清热祛湿、清热解毒、活血行气化瘀、消痈排脓、补虚5大类,处方中常用药对为柴胡—黄芩,并演化得到候选新处方16首.处方1(沙参、麦冬、黄芪、石斛)功在益气养阴,适用于肝痈后期气阴两虚、正虚毒恋者;处方5(黄芩、柴胡、大黄、牡蛎、穿山甲)、处方6(当归、薏苡仁、冬瓜仁、败酱草、大血藤、红花)、处方7(当归、川芎、冬瓜仁、穿山甲)、处方12(薏苡仁、冬瓜仁、桃仁、红花)均为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组合,适用于肝痈中期湿热瘀毒壅滞而肉腐成脓者;处方11(延胡索、金银花、紫花地丁、青天葵)重在清热解毒,佐以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适用于肝痈初期热毒偏盛者.[结论]临床治疗肝脓肿用药以清热祛湿、化瘀排脓为主,佐以益气养阴、扶正托毒,符合肝脓肿"湿热瘀毒壅结于肝"的病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半夏泻心汤证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历代医家对少阳证误下后的痞证治疗宜半夏泻心汤,不宜小柴胡汤的研究较多.成无己和柯琴从痞证病位的分析比较深入,小柴胡汤用于病位在半表半里之证,半夏泻心汤用于病位比半表半里更深的部位——心下.陈修园从六经病位的角度解释了痞证的原因,开阔了问题思路.方有执认为痞证的病邪是阴邪内伏,虚热上凝,因此半夏泻心汤有“清热倾痞之用”.张璐和程应旄认为痞证是由于邪气入里,内有痰饮,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热涤饮”之剂.黄元御和钱潢认为痞证是由于阴邪痞塞于心下,但黄元御认为痞塞不消会继续郁而生热,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上温下,寒热并用”之方;而钱潢认为痞证只有阴邪,半夏泻心汤方中的黄连、黄芩只起反佐作用,黄连量少姑且说得通,但黄芩的量(与干姜量同)是黄连量的三倍,理解为反佐的作用就太过牵强.徐灵胎和吕震在分析半夏泻心汤组成和用法时更倾向于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半夏泻心汤变换了两味药来治疗痞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含柴胡中成药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含柴胡方剂的组方规律,为新药开发和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6—12月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TCMISS),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含柴胡方剂构建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疾病证候、常用药物配伍规律及组方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高频疾病进行深度分析.结果 含柴胡方剂共237首,涉及中药546味,常用药对组合27个,主治疾病有14种,对4种高频疾病"感冒""胁痛""月经失调""眩晕"进行分析.含柴胡方剂治疗感冒的59首方剂中,频率较高的药物组合(支持度≥40%)为疏散风寒药物羌活,祛风药物防风,宣畅气机药物桔梗,清热药物黄芩,调和药物甘草.含柴胡方剂治疗胁痛的45首方剂中,频率较高的药物组合(支持度≥30%)是逍遥散加减.含柴胡治疗月经失调的方剂有32首,频率较高的药物组合(支持度≥40%)为丹栀逍遥散加川芎、香附.含柴胡方剂治疗眩晕的22首方剂中,频率较高的药物组合(支持度≥40%)为逍遥散清热的黄芩.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含柴胡方剂多具有解表、理气、疏肝之作用,功效集中,组方清晰;用药规律反映了柴胡治疗不同疾病时的配伍特点,为柴胡方剂的功效及临床合理开具处方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黄绍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系统回顾和总结黄绍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7—2019年黄绍刚教授于门诊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处方,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的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常用药物组合,运用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对频次较高的20类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341张中药处方,常用中药为法半夏、紫苏梗、陈皮、白术和木香,常用中药类别为理气药、补虚药和化痰药,最常用的2味中药组合为法半夏-紫苏梗,关联规则中提升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柴胡-法半夏→黄芩.对20味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5组聚类组,分别为黄芩、柴胡、太子参、枳壳、合欢皮、白芍和延胡索(C1组),砂仁、鸡内金、豆蔻、黄芪和乌药(C2组),法半夏、陈皮、紫苏梗、白术、茯苓和党参(C3组),木香(C4组),厚朴(C5组).结论:黄绍刚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痰湿内蕴、肝郁气滞为标,临床上应当以健脾化湿、疏肝理气为基本法则,随症加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柴胡-黄芩"药对干预足细胞病变作用机制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预测辛通畅络法载体——复方肾苏Ⅱ之君药"柴胡-黄芩"药对干预足细胞病变的可能作用靶点与机制,为辛通畅络法防治足细胞病变序贯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数据库,检索柴胡、黄芩化学成分及其对应靶点蛋白,借助Cytoscape 3.2.1软件绘制"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在OMIM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及DigSee在线文本中检索足细胞病变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0在线作图工具获取其与"柴胡-黄芩"作用靶点的交集基因.分别应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2.1软件的"CytoNCA"插件构建交集基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PPI)网络图并进行拓扑学分析,获取核心预测靶点.借助DAVID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并通过OmicShare Tools在线作图平台实现富集结果的可视化.结果:基于TCMSP数据库检索结果,获得有对应靶点的活性成分44种,其中柴胡13种、黄芩32种,豆甾醇为两者共有成分;潜在作用靶点较多的化合物为槲皮素、山柰酚、汉黄芩素等;节点度值较高靶点蛋白为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PTGS1、核受体共激活因子2、热休克蛋白90α等,分别与37、30、25、25个活性成分相关联.获取"柴胡-黄芩"作用靶点与足细胞病变相关靶点交集基因20个,包括PTGS2、VEGFA、MMP9、TNF、IL6等.上述交集基因的PPI网络图共包含节点20个、连线110条,MMP9、VEGFA、IL6等基因处于核心位置.GO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生物信息条目154个(P<0.05),包括生物过程条目139个、细胞组成条目8个、分子功能条目7个.其中,生物过程主要涉及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细胞组成主要涉及细胞外间隙、胞外区、质膜外侧等,分子功能主要涉及蛋白质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生长因子活性等.同时,获得KEGG通路富集条目47个(P<0.05),主要涉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类风湿关节炎、疟疾、癌症信号通路等相关信号转导途径.结论:复方肾苏Ⅱ之"柴胡-黄芩"药对活性成分可能通过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类风湿关节炎、疟疾、癌症信号通路等相关信号转导途径作用于MMP9、VEGFA、IL6、TNF等靶点,从而发挥对足细胞病变的干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黄文政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黄文政教授临床诊治慢性肾小球肾炎用药规律,初步探索黄教授治疗该病的思路与经验.[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黄文政教授门诊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中药处方.运用SPSS 22.0软件分析中药使用频数、频率,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分析药物关联规则,运用Gephi 0.9.2软件分析核心子网络、中药群.基于分析结果初步探讨黄教授治疗该病的思路与经验.[结果]1)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黄文政教授门诊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共197例,1289诊次.2)黄教授诊治该病常用茯苓、黄芪、当归、丹参、白术、萆薢、芡实、金樱子、蝉蜕、生甘草等药物.3)黄教授诊治该病常用地锦草+荠菜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柴胡+黄芩、芡实+金樱子等对药,常用黄芪+生地黄+山药、黄芪+白术+防风+防己、黄芪+熟地黄+白术+山药+当归等组药.4)黄教授诊治该病常用中药的K-16核心网络共包含62味药物,大体可总结概括为4个模块.[结论]结合数据挖掘结果以及黄教授临证经验,可初步探知黄文政教授常从脾肾亏虚、气阴不足、湿热内蕴3方面辨治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以"疏利少阳三焦"之法贯穿始终,同时重视虫类药,特别是蝉蜕、僵蚕、水蛭在治疗该病中的运用.方药常以防己黄芪汤、参芪地黄汤或黄芪、党参、白术、生地黄、当归、丹参、僵蚕为基础加减组方.此外,黄教授精确把握了扶正法与祛邪法在组方用药中的平衡,其一在于对某一味药物补益作用与祛邪作用的正确认识和精确把握.其二主张合理配伍,强调必须在足够扶正基础上应用祛邪法,并重视药物的互相作用,以收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之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