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肝酶免无反应而核酸未鉴别反应性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无反应性的献血者中,初始检测反应性而后续的鉴别试验或重复试验无反应性的未鉴别反应性献血者(non-discriminated reactive,NDR)的感染状态,探讨不同核酸检测系统对HBsAg -/NDR是否存在检测差异性。 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献血者样本的检测结果以及反应性率进行比较,并对部分样本进行两种核酸检测系统的重复检测,分析HBsAg -/HBV DNA +献血人群特征。 结果:通过对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的核酸结果分析,重复核酸检测可提高HBsAg -/NDR献血者的检出,且检出率在不同的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 valve, Ct值)区间或不同的样本吸光度与临界值吸光度的比值(sample OD/Cutoff, S/ CO值)区间存在偏移。同时将 Ct值或 S/ CO值分组发现,在两种核酸检测系统中不同区间的检出率存在差异性(PCR: X2=108.23, P<0.001,TMA: X2=40.95, P<0.001),主要集中于 Ct值小于38.5或 S/ CO值10至15之间。并对部分HBsAg -/HBV DNA +献血人群分析发现,重复核酸检测对于不同年龄( X2=9.38, P=0.025)、献血次数( X2=22.52, P<0.001)、职业( X2=24.92, P=0.002)及文化程度( X2=10.37, P=0.016)的献血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于不同性别的献血者并无统计学差异( X2=9.38, P>0.05),男性(67.50%)远多于女性。 结论:不同核酸检测系统对HBsAg -/NDR献血者存在检测差异性,对于 Ct值小于38.5、或 S/ CO值为10至15之间、或献血年龄在41至50岁的献血者,可结合另一检测技术提高检出率,降低HBsAg -/NDR献血者的潜在病毒传播风险,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2-2022年广州地区抗-HIV阳性无偿献血者人群特征及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调查2012-2022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人群信息,分析其特征及趋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探讨新形势下保障用血安全的措施.方法 采用2种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和1种核酸检测(NAT)试剂对2012-2022年广州地区的无偿献血标本进行HIV抗原抗体检测和HIV RNA筛查,检出反应性的血液标本送至广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抗-HIV确证实验(蛋白免疫印迹法),并对确证抗-HIV阳性的献血者进行人群特征分析.结果 2012-2022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共3 351 596份献血者标本.抗-HIV确证阳性有708份,总阳性率为21.12/10万,抗-HIV阳性率整体呈下降趋势(P<0.05).其中:1)不同年龄段的抗-HIV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25~34岁组、35~44岁组、18~24岁组、≥45岁组(P<0.05);2)初次献血者抗-HIV阳性率(39.23/10万)显著高于重复献血者(10.78/10万)(P<0.05);3)男性献血者抗-HIV阳性率(30.45/10万)显著高于女性(3.46/10万)(P<0.05);4)个体献血者抗-HIV阳性率(32.18/10万)高于团体献血者(9.10/10万)(P<0.05).结论 2012-2022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抗-HIV确证阳性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无偿献血及艾滋病预防系列政策落实呈显著正相关性.青年人群仍然是HIV高危人群集中区,应多渠道加强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初次献血者的抗-HIV阳性率远高于重复献血者,建议进一步优化献血前的健康征询和体检过程,多措施筛查高危行为人群的献血行为.加强固定献血者的艾滋病预防等宣传教育,坚持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并加强献血后保密性弃血途径告知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不同献血类型的献血者HBV核酸检测Ct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分析不同献血类型的无偿献血者标本经2 遍酶免HBsAg 和核酸HBV DNA(6 混1)检测结果为HBsAg-/HBV DNA+的Ct 值差异,探讨重复献血者的献血次数、首次核酸反应性与前1 次献血的间隔时间与Ct 值的相关性,为实验室评估重复献血者OBI 的核酸检测策略的有效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本实验室2019 年2 月—2022 年1 月无偿献血者的核酸检测结果Ct 值和献血者信息,按累计献血次数分为:初次献血者组(A)及重复献血者组(B),B 组按累计献血次数分为重复献血2 次组(C1)、重复献血3 次及以上组(C2),B 组再按首次核酸检测反应性与前1 次献血的间隔时间分为:<1 年组(D1)、1~3 年组(D2)、≥3 年组(D3),比较各组HBV DNA 反应性结果的Ct 值及拆分HBV DNA 检出率的差异;统计学比较组间HBV DNA 检出率采用卡方检验,组间Ct 值差异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 2019 年2 月—2022 年1 月共检测献血者标本270 283 份,其中A 组135 695 份,B 组134 588 份,A 组的HBV DNA 检出率0.150%(203/135 695)高于B 组的0.083%(111/134 588)(P<0.05);各组Ct 值经正态性检验呈非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其中A 组混检和拆分Ct 值中位数分别为37.0(35.9,38.2)、35.5(33.7,36.9),B 组混检和拆分Ct值中位数分别为37.2(36.4,38.1)、36.5(35.5,37.6),A 组混检与拆分的Ct 值比较、B 组混检与拆分的Ct 值比较、A 组拆分与B 组拆分的Ct值比较,均有差异(P<0.05);从累计献血次数来比较,C1 组混检、拆分Ct 值中位数分别为37.5(36.6,38.3)、36.5(35.4,37.6),C2 组混检、拆分Ct 值中位数分别为37.1(36.4,37.9)、36.6(35.6,37.8);A 组拆分分别与C1、C2 组拆分Ct 值比较有差异(P<0.05);从献血间隔时间比较,D1、D2、D3 组混检Ct 值中位数分别为37.2(36.3,38)、37.1(36.5,37.9)、37.8(36.6,38.9),D1、D2、D3 组拆分Ct 值中位数分别为37.0(35.7,37.8)、35.9(34.8,36.9)、36.9(36.1,37.7),A 组拆分Ct 值分别与D1、D3 组的拆分Ct 值比较,有差异(P<0.05);D2 组混检Ct 值与拆分Ct 值比较,有差异(P<0.05);D2 与D3 拆分Ct 值比D1 拆分Ct 值低;从各组Ct 值四分位数分布宽度比较,A 组拆分Ct 值的离散程度比其他分组更宽,B 组混检、拆分的Ct 值分布比较集中.结论 献血者核酸检测HBV DNA 的Ct 值与不同献血次数、不同献血间隔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站实验室关注不同类型献血者的核酸检测结果对建立安全有效的献血者队伍,保障血液安全有一定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天津地区核酸检测重复无反应性献血者HBV感染指标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使用不同类型的NAT法对HBsAg阴性的核酸检测重复无反应性(NRR)献血者样本进行检测,同时使用ELISA法对HBV DNA阳性样本进行相关标志物检测,确认HBV DNA阳性样本的血清学感染指标的模式,保障用血安全.方法 使用TMA原理的单人份核酸检测(ID-NAT)对82 278例献血者样本进行检测后,总共收集60例NRR样本血浆,采用3种NAT方法对HBV DNA进行检测:方法①采用TMA原理的NAT法进行3次HBV DNA鉴别试验;方法②使用A、B不同的PCR试剂对HBV DNA进行检测;方法③使用Q-PCR对HBV DNA进行定量检测,得到3种方法的总阳性数及比率.使用ELISA法对确认HBV DNA阳性组进行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并与未确认HBV DNA阳性组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抗体和血清学组合模式阳性率有无差异.结果 60例NRR样本,方法①检出HBV DNA阳性样本19例(31.67%,19/60),方法②检出HBV DNA阳性样本23例(38.33%,23/60),方法③检出HBV DNA阳性样本9例(15%,9/60)且病毒载量均较低.3种方法检测出感染HBV的NRR样本共32例(53.33%,32/60),其中仅方法①6例(18.758%,6/32)、仅方法②10例(31.25%,10/32)、仅方法③3例(9.37%,3/32).确认组的HBcAb和阳性率高于未确认组,高达84.38%和9.3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确认组HBcAb(+)且HBeAb(+)比率为6.25%而未确认组无此模式,所有抗体全阴性的组合模式确认组比率6.25%低于未确认组28.57%.结论 多种类型的NAT法联合检测可以提高NRR样本中HBV DNA的检出率,NRR人群中确认HBV DNA阳性献血者感染标志物HBcAb阳性率、HBcAb(+)且HBeAb(+)比率均升高,所有抗体全阴性的组合模式比率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渭南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核酸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回顾性分析渭南地区2016年无偿献血人群核酸检测情况,讨论核酸检测对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意义.方法 采用罗氏Cobas s201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对2遍ELISA检测阴性,且ALT合格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测34251例,其中HBV DNA有反应性33例,HBV阳性率为0.96‰,HCV RNA和HIV RNA未检出,不同月间HBV DNA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5.57,P>0.05);混检阳性的Ct值越低拆分阳性率越高,且不同Ct值组间拆分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0,P<0.01);无偿献血人群各年龄段HBV DNA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6,P<0.01),其中以41~50岁组的阳性率最高,占72.73%(24/33);首次和重复献血者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4,P<0.01);男性献血者HBV DNA阳性率高于女性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P<0.05).结论 血液核酸检测结果显示,无偿献血人群存在的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主要是输血感染HBV,将核酸检测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核酸检测非重复反应性的HBsAg阴性血液HBV感染的确认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单个标本核酸检测呈初始反应性(Initial reactive,IR)但鉴别试验为无反应性,即所谓的核酸检测非重复反应性(NAT non-reproducible reactivity,NAT NRR),且HBsAg阴性的献血者进行HBV感染的确认.方法 采用Ultrio plus(盖立复)进行单个标本核酸检测(Individual donation nucleic acid testing,ID-NAT).应用超高速离心技术(25 0000 gx3 h)与靶向HBV基因BCP/PC、PreCore/Core、pre-S/S和S区段的高灵敏度巢式PCR检测相结合的超离体系对12mL NAT NRR血浆标本进行HBV DNA确认,以获得HBV基因序列作为HBV DNA确认的标准;同时与采用2次联检和1次鉴别试验的推荐流程的确认结果进行比较.NAT NRR标本补充电化学发光法(ECL,罗氏)的HBsAg,抗-HBc和抗-HBc检测.结果 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间共筛查标本77 556份,检出HBsAg-/NATNRR标本85份(0.11%),其中有79份标本进行了确认试验.超离体系确认出HBV感染标本43份,推荐流程确认出32份.配对比较显示超离体系明显优于推荐流程(McNemar test,P<0.05):有48份(60.7%)标本至少被1种流程确认,其中27份(34.2%)标本同时被2种流程确认,16份(20.2%)标本单独被超离体系确认,超离体系未能确认的5份(6.3%)标本被推荐流程确认.HBV感染确认组和未确认组间抗-HBc+(92%和80%)和抗-HBs+(42%和55%)的占比无统计学差异,但确认组抗-HBs定量值的分布(中位数22 IU/mL,范围10-1 000 IU/mL)明显低于未确认组(P<0.05).在HBV感染确认组中鉴别出血清学阳性型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献血者45位(94%)、血清学阴性OBI献血者1位,2位献血者因未能跟踪而疑似HBV窗口期感染.结论 加大核酸提取的血浆体积并结合以高灵敏度巢式PCR的方法能够确认60%的HBsAg-/NAT NRR标本存在HBVDNA.NAT NRR现象与病毒载量极低的OBI有关,抗-HBc检测可有助于此类HBV感染献血者的排除;HBV DNA低水平感染构成了血液安全的潜在风险,对NAT NRR献血者进行屏蔽是防范此类风险的合理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核酸筛查中混检阳性拆分单检阴性血液标本的HBV残余风险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混样反应性拆分单检无反应性血液标本的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残余风险,评估应用不同原理核酸检测(NAT)血液筛查系统在降低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荧光探针法(Cobas TaqScreen MPX Test,V2.0)以6人份混样模式做定性检测HBV/HCV/HIV,混检反应性标本行拆分单检,采用TMA检测平台(Ultrio Plus/Ultrio Elite)对拆分无反应性的标本进行单检.TMA NAT平台得到的反应性标本再分别重复联检3遍,同时应用PCR-荧光探针法进行4遍6人份混样检测和4遍单人份检测,并用罗氏电化学发光作为第3方试剂,对标本乙肝血清学5项进行检测,以确认HBV感染情况.结果 2017年8月-2018年7月,本中心MP-NAT方法共检测9 689 pool(57 868份无偿献血者标本),混检呈反应性的有88 pool,经单人份拆分检测,其中拆分实验结果呈无反应性的有24 pool(141份标本),拆分阳性率为72.73%.141份标本用TMA联检实验复检,4份标本呈反应性.将4份标本分别重复4遍MPX-6 NAT,结果均为无反应性;4份标本又进行4遍ID-NAT实验,仅有2份标本呈反应性(S018001 1/4,S018002 3/4),其余2份标本仍不能重现反应性结果.Tigris和Panther NAT系统对该4份标本分别重复3遍HBV/HCV/HIV联检实验,结果显示,Tigris系统有2份标本呈反应性(S018002 3/3,S018004 1/3);Panther系统中,也有2份标本检测结果呈反应性(S018001 2/3,S018002 1/3).仅1份标本不可重现核酸反应性.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可见,4份标本的A-HBc均为阳性;2份标本A-HBe为阳性(S0 18002,S018004);2份标本HBsAg为阳性(S018001,S0 18004).结论 核酸筛查中混样阳性拆分单检阴性血液标本有输血HBV感染残余风险,对这部分标本的结果判定需慎重对待,防止漏检,以提高血液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HBV核酸筛查混检反应性拆分成功的多因素分析及预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影响HBV核酸筛查中混检(pool)反应性拆分成功的相关因素及其预测价值,为本站制定重复拆分标准改进血液筛查策略,降低输血残余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站罗氏HBV核酸筛查pool反应性标本,收集相应献血者临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HBV核酸筛查pool反应性拆分成功的相关因素,并通过ROC曲线评价其预测拆分结果的价值.结果 近2年本站罗氏核酸筛查系统共检测20 332 pool(约12 1962份无偿献血者标本),呈反应性的有199个(约占0.98%),拆分反应性的有123个,拆分成功率为59.80%.其中HBsAg-/HBV DNA+感染无偿献血者119人,在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方面分布有差异(x2分别为8.46,71.61,7.41,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Ct(HBV)是HBV核酸筛查pool反应性拆分成功的独立相关因素(OR:0.762,95%CI:0.654-0.889).在拆分反应性与无反应性pool组间,Ct(HBV)差异为2.04(t=3.15,P<0.01).Ct(HBV)可预测拆分结果(AUC=O.66),最佳临界值为36.6,敏感性为38.8%,特异性为96.3%,阳性预测值为93.75%,阴性预测值为52.03%;临界值为37时,敏感性为46.60%,特异性为81.3%,阳性预测值为78.26%,阴性预测值为51.18%.结论 Ct(HBV)能独立预测HBV核酸筛查pool反应性标本拆分结果,但效能较低,当≤37时可考虑重复拆分,将来可联合其它实验室检测最大限度降低输血残余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天津市HBV-DNA单独反应性献血者标本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HBV-DNA单独反应性标本的血清学模式,分析血清学非反应性的原因,探讨HBV-DNA单独反应性感染状态的人群背景资料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2017年3月-2018年2月期间献血者标本进行血清学ELISA检测HBsAg,同时采用TMA法检测HBV-DNA;对HBsAg(-)/HBV-DNA(+)的标本,测定血清学乙肝两对半其它4项;利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对HBsAg(-)/HBV-DNA(+)标本进行HBsAg检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HBV-DNA单独反应性人群的相关资料.结果 经常规血液筛查后,共检测出HBsAg(-)/HBV-DNA(+)标本135例;135例标本利用ECLIA检测HBsAg,7例(5.19%)为HBsAg(+);128例HBsAg(-)/HBV-DNA(+)标本根据乙肝两对半检测血清学表达形式,归纳分为7种模式;128例标本中抗-HBs阳性率58.59%(75/128),抗-HBc阳性率47.66% (61/12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献血者出生年份和是否重复献血2个因素为HBV-DNA单独阳性感染状态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HVB-DNA单独阳性标本血清学HBsAg(-)的主要原因是OBI感染和HBV感染“窗口期”;各地区HBV-DNA阳性献血人群中血清学标志物表达模式有差别,天津地区抗-HBs和抗-HBc阳性率较高;ECLIA能降低ELISA漏检HBsAg风险;92年以前出生的献血者群体及初次献血的人群HBV-DNA单独反应性感染状态的几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EG沉降病毒富集法对极低载量HBV感染血浆的确认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PEG沉降病毒富集法对极低载量HBV感染血浆的确认效果.方法 建立PEG沉降病毒富集法(简称PEG富集法)并确认其HBV病毒富集效率;以本地区优势C型HBV毒株确认HBV序列多区段巢式PCR和qPCR的检测灵敏度;比较PEG富集法和超高速离心法分别与HBV序列多区段扩增相结合(分别简称为PEG体系和超离体系)时,对核酸初检反应性而鉴别试验无反应性即非重复反应性(Non-repeatable Reactive,NRR)但含有极低病毒载量的标本进行HBV感染确认的效果差异.结果 PEG富集法在30 IU/mL浓度的病毒富集效率为(81.5±30.3)%;巢式PCR对BCP片段扩增的检测具有最佳灵敏度为1 IU/mL;PEG体系灵敏度的推测范围为(0.12-3.07)IU/mL.69份NRR标本经PEG体系和超离体系分别确认出HBV感染标本37份(53.6%)和46份(66.5%),2体系对HBV感染的总确认率无差异(P>0.05).但配对比较显示,超离体系在BCP和PreC/C区段扩增确认率显著高于PEG体系(P<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PEG富集法的成本较低、简单易行,可以作为超高速离心法的替代方法应用于普通血筛实验室对核酸检测反应性血浆的HBV感染的确认,但需要结合多个不同HBV序列区段的扩增检测以提高极低病毒载量血浆的确认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