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来源含miR-155外泌体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及成管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构建含miR-155的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来源外泌体,探讨miR-155通过外泌体携带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及成管能力的影响.方法 2023年1月至2023年4月于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收集人体正常早孕流产绒毛组织进行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原代培养,并提取、收集细胞上清中的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纳米粒子追踪分析(NTA)、Western-blot鉴定外泌体;通过药载技术构建含miR-155模拟物(Exo-miR-155 mimics)、抑制物(Exo-miR-155 inhibitor)以及对照物(Exo-NC)的外泌体;q-PCR检测外泌体中miR-155表达;将构建好的外泌体分别与HUVECs共孵育,荧光显微镜检测外泌体摄入情况;CCK-8、成管实验检测摄取外泌体后各组HUVECs细胞增殖、成管能力;q-PCR、Western-blot检测HUVECs中CYR61、VEGF表达水平.结果 分离培养的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能够显著表达CK-7;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培养液中提取的外泌体具有典型的形态、粒径并表达外泌体特征性蛋白CD9、CD63;载入外泌体中的miR-155表达与抑制效果显著;与摄取Exo-NC后的HUVECs相比,摄取Exo-miR-155 mimics后的HUVECs增殖与成管能力均下降;且细胞中CYR61 mRNA、VEG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结论 miR-155可通过滋养层细胞来源外泌体的携带影响HUVECs增殖及成管能力,以及细胞中血管形成相关蛋白CYR61、VEGF的表达,进而与PE时胎盘功能建立异常和母体全身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针对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视网膜中MMP-3和TIMP-3及Col3α1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电针对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视网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3和Ⅲ型胶原α1(Col3α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电针干预组和假穴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电针干预组和假穴组,右眼均配戴-6.0 D透镜,左眼不戴镜.戴镜同时电针干预组在合谷穴与太阳穴给予电针刺激,假穴组豚鼠在假穴位进行干预.造模前,造模2、4 wk检影验光检测屈光度,A超检测眼轴长度,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B)检测视网膜中MMP-3、TIMP-3、Col3α1 mRNA和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造模2、4 wk,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眼轴长度均明显增加(均P<0.05),屈光度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相比,电针干预组干预后眼轴长度均减少(均P<0.05),屈光度均增加(均P<0.05).HE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豚鼠视网膜组织各层分界明显,排列规则;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视网膜厚度、内外核层厚度及细胞数量减少,排列不规则;电针干预组视网膜整体结构较为完善,排列较规则,组织各层形态结构未出现明显异常.Q-PCR和WB检测结果显示,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视网膜中MMP-3、TIMP-3和Col3α1 mRNA及蛋白表达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而电针干预组干预后视网膜中MMP-3、TIMP-3和Col3α1 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负透镜诱导型近视组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电针能够延缓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眼轴增长,下调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视网膜中的MMP-3、TIMP-3及Col3α1 mRNA及蛋白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7—2022年河南省漯河市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鼻病毒感染状况及其分子分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河南省漯河市2017—2022年急性呼吸道感染(ARIs)病例中鼻病毒(RV)的感染状况及其分子型别组成。方法:于2017年10月至2022年6月,收集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2 270例ARIs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并采集病例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筛选RV阳性标本,随后对阳性标本使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ed RT-PCR)扩增VP1区全长,并使用MEGA软件结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推荐的169条RV参考株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以确定RV分型。结果:2 270例ARIs病例中,男性病例1 283例(56.52%);年龄 M( Q 1, Q 3)为3(1,6)岁,5岁以下人群占68.59%(1 557/2 270);137例病例(6.04%)检出RV,其中68例病例(49.64%)与其他病毒合并检出,与肠道病毒的合并检出最常见,占14.60%(20/137)。0~4岁、5~14岁、15~59岁和≥60岁年龄组中RV检出率分别为6.42%(100/1 557)、4.69%(21/448)、3.80%(6/158)和9.35%(10/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310, P=0.150)。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前(2017—2019年)和期间(2020—2022年),RV总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823, P=0.177)。共获得109条VP1序列,包含62个型别,其中RV-A、RV-B和RV-C三个种分别检出42、3和17个型别。 结论:RV为2017—2022年河南省漯河市ARIs病例中主要流行的病原体之一,存在多个RV型别共流行,无明显优势型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谷氨酰胺酶2的表达与相关炎症因子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转谷氨酰胺酶2(TGM2)的表达及其与AD相关炎症因子和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皮肤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29例AD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采集受试者10 ml外周血及临床相关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血常规(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总IgE水平、AD评分(SCORAD)等]。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后,通过荧光定量PCR与流式细胞仪检测29例AD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PBMC中TGM2 mRNA和PBMC表面TGM2蛋白的表达,及PBMC中AD相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IL-8、IL-10、IL-13、IL-17、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P2RX7(嘌呤能受体P2X,配体门控离子通道7)等的mRNA表达。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相关性评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AD患者PBMC中TGM2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M( Q1, Q3):0.509(0.325,0.958)比0.475(0.328,1.051), U = 210.50, P = 0.872],AD组IL-4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0.171(0.049,0.449)比0.824(0.397,1.378), P < 0.001],IL-8、IL-13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 = 0.011、0.006)。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D患者组PBMC中TGM2 mRNA表达水平与炎症因子IL-4和P2RX7 mRNA的表达正相关( r s = 0.42、0.40, P = 0.024、0.034);与A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指标如年龄[21(16,29)岁]、病程[4(1,10)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33(0.18,0.65)× 10 9/L]、嗜碱性粒细胞计数[0.04(0.03,0.06)× 10 9/L]、SCORAD评分[60.5(46.98,66.13)]、血清总IgE水平[373(40,1815)IU/ml]均无显著相关性(均 P > 0.05)。AD组与对照组PBMC表面TGM2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54.9(47.6,62.8)比55.55(51.5,60.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 = 112.00, P = 0.922),AD患者PBMC表面TGM2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 P>0.05)。 结论:AD患者PBMC中TGM2 mRNA及PBMC表面TGM2蛋白的表达与健康对照间无明显差异,且与AD疾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华蟾素激活去乙酰化酶6改善脂质代谢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华蟾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质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制备脂性肝原代细胞模型,以华蟾素低、中、高剂量干预24 h后,检测甘油三酯(TG)含量,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检测脂肪酸氧化蛋白(PPARα、Cpt1a)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去乙酰化酶6(SIRT6),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α(PPARα),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pt1a)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随机数表法,将野生型小鼠高脂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组、高脂加华蟾素低、中、高剂量组,通过分子对接及相关脂质合成蛋白检测出SIRT6-PPARα的激活状态;最后通过SIRT6小鼠肝脏原代细胞观察华蟾素给药后TG变化。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华蟾素高剂量组TG含量低于模型组(0.40±0.06比0.67±0.07, t=6.274, P<0.05)。华蟾素对小鼠肝原代细胞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高剂量组PPARα表达高于模型组(0.85±0.15比0.29±0.04, t=7.178, P<0.05);高剂量组Cpt1a表达高于模型组(0.84±0.06比0.62±0.12, t=3.357, P<0.05)。高剂量组肝脏TG含量低于模型组(0.66±0.15比1.51±0.09, t=12.15,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SIRT6敲除小鼠肝脏原代细胞中,模型组TG含量高于空白对照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6±0.08比0.35±0.09, t=6.31, P<0.05),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0±0.07比0.66±0.08, t=1.38, P>0.05)。 结论:华蟾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激活SIRT6-PPARα信号通路促进脂肪酸氧化水平,改善代谢,减轻脂肪性肝病小鼠的脂质沉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例罕见四联变异型易位演变为五联变异型易位慢性髓性白血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1例罕见四联染色体变异易位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患者进行遗传学追踪分析,揭示伴有四联染色体变异易位且合并克隆演变CML患者的临床特性,为患者的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以及实时定量PCR方法进行诊断和分期,Sanger测序法对 ABL1基因酪氨酸激酶区进行变异检测。 结果:患者起病时为CML慢性期,染色体核型为t (5;9;22;6) (q13;q34;q11;q2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为变异型 BCR/ABL1融合信号。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治疗38个月出现克隆演变,t(5; 9; 22; 6)和t (5; 9;22;6;17) (q13; q34; q11; q25; q11)两种克隆并存。TKIs治疗57个月时仅见t(5; 9; 22; 6;17)一种克隆,3个月后出现超二倍体核型。病程中先后检出 ABL1基因酪氨酸激酶区p.Tyr253Phe、p.Thr315Ile和p.Gly250Glu型变异,患者始终未能获得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治疗反应。 结论:四联染色体变异易位可能具有遗传不稳定性,在TKIs治疗过程中较易出现克隆演变和基因变异,导致对药物治疗反应差,但仍需大宗病例研究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IKZF1转录本分型和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和生物信息分析对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IKZF1基因突变型转录本进行分型和定量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263例B-ALL患者为研究对象。设计一套用RNA-seq数据进行IKZF1转录本分型和定量分析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并应用于这些患者的测序数据分析。将用RNA-seq分析得到的IKZF1突变型转录本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263例B-ALL患者中,RT-PCR结合Sanger测序鉴定出53例患者存在IKZF1突变转录本,其中IK6和IK10转录本分别占67.9%(36/53)和28.3%(15/53),有2例患者IK6和IK10转录本双阳性。RNA-seq分析共鉴定出51例患者存在IKZF1突变转录本。以RT-PCR结果为参考,RNA-seq分析IKZF1突变转录本的敏感度为94.3%(50/53),特异度为99.5%(209/210)。在50例RNA-seq和RT-PCR分析IKZF1突变均阳性的患者中,有6例患者的突变型转录本占IKZF1总表达量的比值(psi值)[ M( Q1, Q3)]为0.14(0.11,0.35),低于其他44例患者的0.88(0.35,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945, P<0.001)。IKZF1突变多发生于以JAK-STAT通路异常为特征的Ph +和Ph样B-ALL,以及伴PAX5易位的B-ALL。 结论:通过优化的生物信息分析流程设计,可以用RNA-seq数据对B-ALL的IKZF1转录本进行分型和定量分析,并且发现了IKZF1突变型转录本的表达量分群现象和IKZF1突变与PAX5易位的伴随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3通过盐诱导激酶1/环磷酸腺苷调节转录共激活因子2通路参与高糖诱导的人肝窦内皮细胞滤过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3(CTRP13)参与高糖诱导的人肝窦内皮细胞(HLSEC)滤过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LSEC,构建慢病毒CTRP13过表达载体(LV-CTRP13)并感染HLSEC,依据不同处理条件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5.5 mmol/L葡萄糖,NC)组、高糖(25 mmol/L,HG)组、NC+LV-CTRP13组、HG+LV-CTRP13组、NC+空载对照(LV-CON)组、HG+LV-CON组、HG+LV-CTRP13+盐诱导激酶1(SIK1)抑制剂(HG-9-91-01)组、HG+LV-CON+HG-9-91-01组、HG+LV-CTRP13+环磷酸腺苷调节转录共激活因子2(CRTC2)抑制剂(GW4064)组、HG+LV-CON+GW4064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TRP13、SIK1、CRTC2、P130 Crk相关底物(P130Cas)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NC组相比,HG组CTRP13、SIK1、P130Cas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CRTC2的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 P<0.05)。与HG+LV-CON组相比,HG+LV-CTRP13组CTRP13、SIK1、P130Cas的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CRTC2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 P<0.05)。与HG+LV-CTRP13组相比,HG+LV-CTRP13+HG-9-91-01组CRTC2的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而SIK1、P130Cas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 P<0.05)。与HG+LV-CTRP13组相比,HG+LV-CTRP13+GW4064组CRTC2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130Cas的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 P<0.05)。 结论:CTRP13、SIK1、CRTC2、P130Cas参与了高糖诱导的HLSEC滤过功能障碍,CTRP13过表达可以抑制高糖诱导的HLSEC滤过功能障碍,这一机制是通过SIK1/CRTC2通路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全外显子结合全基因组低深度测序诊断2q37缺失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1例2q37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及全基因组低深度测序,并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荧光定量PCR对基因组拷贝数异常区域进行验证。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在染色体2q37区存在6 Mb的杂合性缺失,涉及 GBX2、LINC01881等98个基因。对其父母的检测提示,该缺失为新发变异。患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未发现异常。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 结论:通过临床及基因测序分析,患儿被诊断为2q37缺失综合征。全外显子组测序结合全基因组低深度测序技术具有高分辨、高通量、高灵敏度等优点,能够显著提高智力障碍、多发畸形及临床疑似综合征患者的诊断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d-生长抑制因子4-polyA-promoter-白细胞介素-24对NCI-H460肺癌细胞抑癌增效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生长抑制因子4(ING4)和白细胞介素(IL)-24双基因共表达对NCI-H460肺癌细胞抑癌增效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50感染复数(MOI)各重组腺病毒分别感染NCI-H460细胞,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ING4和/或IL-24基因在NCI-H460细胞中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各重组腺病毒对NCI-H46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经膜联蛋白V-藻红蛋白(Annexin V-PE)/7-氨基放线菌素D(7-AAD)染色后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CI-H460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生存素(Survivin)等因子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其中裂解的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因子的表达。结果:ING4和/或IL-24基因在NCI-H460细胞中能够有效表达;96 h时相点生长抑制率Ad-IL-24、Ad-ING4、Ad-ING4-IL-24组对NCI-H460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Ad组(27.800±4.271, t=6.508, P<0.01)、(27.130±3.341, t=8.121, P<0.01)、(50.767±2.671, t=19.00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ING4-IL-24组对NCI-H460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优于Ad-IL-24(22.967±4.933, t=4.655, P<0.01)、Ad-ING4(23.633±4.154, t=5.689, P<0.01)单基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呈现抑癌增效相加作用( Q=0.93)。FCM检测结果表明,Ad-IL-24、Ad-ING4、Ad-ING4-IL-24组作用于NCI-H460细胞72 h的诱导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磷酸盐缓冲液(PBS)组(16.440±0.896, t=18.340, P<0.01)、(14.000±1.562, t=13.255, P<0.01)、(29.660±1.519, t=19.522, P<0.01)和Ad组(14.450±1.058, t=13.660, P<0.01)、(12.010±1.196, t=1.040, P<0.01)、(27.670±1.620, t=17.082,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d-ING4-IL-24组中NCI-H460细胞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Ad-IL-24(15.660±1.773, t=8.834, P<0.01)、Ad-ING4(13.220±1.628, t=7.858, P<0.01)单基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ING4-IL-24组可明显上调bax、Caspase-3等因子的表达,下调bcl-2、Survivin等因子的表达。 结论:Ad-ING4-IL-24双基因共表达在体外对NCI-H460细胞具有抑癌增效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上调bax、Caspase-3等促凋亡因子的表达,下调bcl-2、Survivin等凋亡抑制因子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