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水分管理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山栏稻的栽培方式单一,传统刀耕火种的种植手段破坏环境,水作是山栏稻栽培的新模式.研究山栏稻在大田水作环境下根际微生物的变化情况.[方法]设置正常灌溉和干旱管理的山栏稻栽培处理,分别对山栏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进行 16S rRNA基因扩增序列测定,测序数据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栽培方式的改变明显影响了根际细菌群落的组成.正常灌溉处理的Nitrosprota和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低于干旱管理,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高于干旱管理.相对丰度前 10的细菌门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具有相关性.相关性网络分析显示,正常灌溉处理中更多的细菌群落具有相互作用,正常灌溉处理拥有更复杂的细菌网络.[结论]不同水分管理栽培方式的山栏稻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发生显著变化,Nitrospirota、Proteobacteria细菌类群可能通过促进水稻根部吸收氮素来增强山栏稻抗逆性.正常灌溉处理中更多细菌群落相互作用,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基因挖掘与初定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由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引起的细菌性条斑病(BLS)是水稻(Oryza sativa)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其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稻区危害严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BLS最理想的措施,但目前生产上严重缺乏可用于育种的优异抗病基因资源.通过人工接种鉴定筛选水稻种质资源,挖掘到2份高抗BLS材料(M1和D1).多菌株系接种结果表明,M1具有非小种特异性广谱抗病(RNS BSR)特征.经遗传群体分析表明,栽培稻M1携带单个显性抗BLS新基因Xo-3.通过混池测序和关联分析,将Xo-3基因初步定位在2号染色体上的一段候选区域内.抗BLS种质资源的挖掘及其抗性遗传基础的解析,将有助于理解水稻-Xoc互作机理,从而培育抗BLS水稻新品种和制定科学的防治BLS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起垄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粉葛生物量及其重金属镉富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为研究新余地区镉污染稻田治理方法,筛选稻田替代种植经济作物,以赣葛 1 号为试验材料,设置 2 种栽培方式(平作、垄作),分析起垄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镉含量、粉葛葛根产量、生物量及其对重金属镉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平作栽培相比,垄作栽培增加了粉葛块根产量(13.96%)和地上部生物量(7.02%).垄作栽培增加了土壤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镉和有效态镉含量,增幅分别为 7.34%、11.48%、0.97%、16.67%和 8.00%.垄作栽培还提高了粉葛块根、葛渣、葛头和叶片中镉含量,分别增加了 67.74%、52.24%、20.51%和 5.43%,但减轻了葛粉、主藤和侧枝中镉含量,分别降低了 20.00%、10.13%和 3.54%.粉葛不同部位中镉含量表现为:侧枝>主藤>葛头>叶片>块根.综上,起垄栽培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粉葛产量和生物量,但有增加土壤和粉葛中镉含量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硒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子实体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大球盖菇是我国新兴的食用菌栽培品种,其栽培技术简单、产量高、效益高,在农业废弃物高效转化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究硒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子实体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为富硒大球盖菇的实践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平板试验,测定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Na2SeO3 对菌丝生长速度和干重的影响.以木屑、稻壳、玉米芯为主要原料,添加 0-10 mg/kg Na2SeO3,进行大球盖菇生料栽培试验,测定一潮菇农艺性状、营养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结果]Na2SeO3 浓度为 0-10 mg/L时,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速度与干重无显著影响,分别为 3.74-3.76 mm/d和 40.67-41.33 mg;当浓度达到 15 mg/L及以上时,显著抑制菌丝生长.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添加 0-10 mg/kg Na2SeO3 对一潮菇生物学效率无显著影响,7.5 mg/kg剂量组表现出最佳的菌盖直径、菌柄直径和单菇鲜重.子实体营养分析显示,7.5 mg/kg剂量组表现出最高的粗蛋白、粗多糖、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谷氨酸含量.7.5-10.0 mg/kg剂量组子实体粗多糖对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hydrazyl,DPPH)和羟基(hydroxy,OH)自由基清除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添加低剂量Na2SeO3 能够显著改善大球盖菇子实体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生料栽培的最适添加剂量为 7.5 mg/kg.本研究为富硒大球盖菇的实践生产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一个水稻穗部突变体zhao1的遗传和连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穗顶部退化型在生产中十分常见,它影响穗粒数、结实率和单株产量,需要在育种实践中尽量避免;而直立密穗型是一种能够适应密植栽培的穗型.分离和克隆这两个性状的相关基因对水稻的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报道了一个水稻穗部突变体zhao1的研究结果.zhao1表现为密穗和穗顶部退化的双重表型,利用该材料与IRAT129杂交,F2群体中分离出穗型和顶部退化两个独立遗传的性状.遗传分析表明,直立密穗性状为单基因显性性状,而穗顶部退化性状可能涉及不多于两对的基因.分别对这两个性状开展了连锁分析和图位克隆,发现密穗性状的候选基因为DEP1,其突变方式与dep/的突变方式相同.穗顶部退化性状的连锁和图位克隆结果将穗顶部退化候选基因确定在第3号染色体6.85~6.93 Mb区间内.该区间包含8个推测的基因,其中基因LOC_Os03g12790的表达量下调了 27倍,是可能的候选基因,为最终克隆穗顶部退化候选基因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欢迎订阅2024年《大麦与谷类科学》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大麦与谷类科学》创刊于1984年,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主办,属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与江苏省农学会学术性期刊,内容具有创新性、应用性、系统性、导向性.40年来,期刊主要报道大麦、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燕麦等谷类作物的研究动态和科研成果,内设栏目有:专论与综述、生理与生态、育种与栽培、土肥与植保、资源与环境、贮藏与加工、种质与品种、现代大农业、简讯与信息、人物介绍等.主要作者与读者为从事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农业大中专院校师生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化肥减施、有机肥替代对防风产量、品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为探讨道地产区栽培防风适宜的施肥模式,采用田间试验分别考察了有机肥替代(有机肥+氮磷钾配施)与化肥减施(有机肥+氮磷钾减量配施、有机肥+氮磷钾减量配施+生物质炭土壤调理剂)施肥模式下防风产量、品质与土壤质量变化,并采用CRITIC权重法分别对药材品质评价数据集、土壤质量评价数据集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①有机肥替代模式下防风产量增幅为 4.93%~12.67%;化肥减施YHT15 处理下增产 44.43%,高于有机肥替代模式.②2 种施肥模式下防风药材质量均高于《中国药典》标准,增施生物质炭有助于药材质量的提高,增幅 82.83%~181.54%.CRITIC法分析显示药材品质综合得分较高的施肥处理为YHT15、YH30、YH15.③2 种施肥模式下土壤质量均高于对照,土壤质量综合得分较高的施肥处理为YHT15、YHT30、YHT.该研究表明添加生物质炭作为土壤调理剂,配施适量有机肥,减施部分化肥的施肥模式是吉林省西部白城地区发展防风种植的适宜方式,其具体施肥方式为:基肥为过磷酸钙 361 kg·hm-2+硫酸钾 110 kg·hm-2+有机肥 82 kg·hm-2+稻壳生物质炭 10 000 kg·hm-2,以尿素追肥 3 次,分别为 29、29、20 kg·hm-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海南省审定水稻品种的基本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2
水稻是海南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海南耕地面积少、稻谷总产低,粮食自给压力大,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水稻品种、提高水稻总产量是保障海南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2003-2021年期间通过海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为材料,对产量、米质、抗性等农艺性状的年际间变化、品种分布频率以及性状间的相关性等进行分析,解析海南品种的基本特性.2003-2021年海南省审定水稻品种384个,品种类型主要为杂交籼稻品种,占71.3%;审定品种的区试和生试产量水平表明海南水稻单产水平不高;每穗粒数在110~160粒的中小穗型居多;稻瘟病抗性或白叶枯病抗性水平有待提高,双抗品种的占比不到0.5%;直链淀粉含量偏高,年际间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达到食用籼稻品质一级~三级的水稻品种占比约为24%,米质水平整体上较一般.基于此,在海南水稻的产量提升、品种抗性和米质改善等方面,都需要种质的创新和突破,培育优良水稻新品种.另外,还可修订水稻品种审定的标准、加强水稻栽培研究和推广方面的力度等来促进海南水稻生产水平的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水稻Bph14基因生理功能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Bph14基因是第一个被克隆的水稻抗虫基因,但鲜有Bph14基因对水稻生理方面影响的报道.研究该基因对水稻生理方面的影响有助于全面理解Bph14基因对褐飞虱的抗性机制.将Bph14基因转入水稻栽培品种中,对携带有外源基因的转基因株系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乙烯合成和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另外,分别用5μmol/L ABA和250 mmol/L NaCl处理转基因水稻株系和相应受体材料,结果表明,与乙烯合成相关的基因OsACO2,OsACS2,OsACS6,O1gP5CS和O5gP5CS的表达量均较转基因受体m5274发生了变化,与干旱、耐盐等非生物胁迫相关的基因CatA、CatB、CatC、RAB16A、LEA3、LIP9、SalT、AdhI等也都不同于在受体m5274中的表达.同时Bph14基因的导入也提高了水稻对ABA的敏感性和对盐胁迫的耐受性,说明Bph14基因在水稻中可能参与调控乙烯合成以及非生物胁迫应答的功能基因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干湿交替灌溉下氮素形态对水稻花期 光合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干湿交替灌溉(节水栽培)水稻较传统淹灌栽培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潜力,其高产形成除因土壤水分改变有关外,可能还与根区水分变化引起的土壤氮素形态改变有关.该研究于2016年通过设置传统淹灌(W1)和干湿交替灌溉(W2)水分处理,以及氮素形态配比[硝态氮:氨态氮=100:0(N1)、50:50(N2)和0:100(N3)]处理,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讨水分与氮素形态互作对水稻花期光合生理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W 2水分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光合生产能力、收获指数、氮素收获指数以及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W1处理,其N素累积量略低于W1处理.(2)在不同氮素形态之间,N2处理的产量水平显著高于N3和N1处理,这主要是N2处理加强了水稻物质转运以及光合生产能力,其中叶片含氮量和N素浓度提高可能是N2处理呈现出高光合性能的重要原因.(3)氮素利用效率以N1处理最高,随后依次分别为N2和N3处理.研究发现,土壤水分与氮素形态对促进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收获指数等形成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且W2 N2处理的效应较其他处理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