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麻黄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为促进木麻黄生长并解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异常问题,本研究从木麻黄根瘤中筛选出具备固氮(N)、产细胞壁降解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产生长素(IAA)、产铁载体、产氨气(NH3)、溶解磷酸盐等多种功能的8株菌株,其中LB08、LB 18、LB 19、LB42、LB46、LB63和LB69为类芽孢杆菌,LQ10为布鲁氏菌.菌液浸种试验显示:8株菌株均对木麻黄幼苗生长具有促进效果,其中菌株LB69显著提高了木麻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活力,增幅分别达19.7%和28.3%;菌株LQ10显著提升了根长和根系活力,增幅分别为48.2%和334.4%;菌株LB18和LB42分别对初期芽长和生物量积累具有最显著的促进效果,增长率分别为22.4%和32.8%.此外,浸种后幼苗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的同工酶谱条带数增多,个别条带增强,酶亚型多样性增加,抗逆能力增强.综上,本文所述8株菌株的添加对植物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具有促进效果,有成为生物肥料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支气管镜检查快速现场评估对重症侵袭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检查快速现场评估(B-ROSE)在重症侵袭性支气管肺曲霉病(IBPA)中的诊断价值,旨在为获得微生物学证据之前开始抗真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入选2014年6月至2022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加强监护治疗病房(RICU)收治的疑诊为IBPA的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排除入院时以其他病原体(如细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为主者。入RICU 24 h内尽快实施床旁B-ROSE,从而指导是否开始抗真菌治疗。以目前侵袭性曲霉病国际诊断标准作为"金标准",计算B-ROSE的诊断符合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等,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该方法对诊断IBPA的预测价值。结果:共176例疑诊IBPA的重症肺炎患者纳入研究。依据国际诊断标准,IBPA 81例,非IBPA 95例;根据B-ROSE早期诊断,IBPA 89例,非IBPA 87例。B-ROSE的诊断符合率为84.09%(148/176),B-ROSE诊断重症IBP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4,95%可信区间(95% CI)为0.782~0.905,敏感度为87.65%,特异度为81.05%,阳性预测值为79.78%,阴性预测值为88.51%,漏诊率为12.35%(10/81),误诊率为18.95%(18/95)。与真阴性组比较,假阴性组(漏诊组)长时间(≥14 d)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比例〔70.0%(7/10)比9.1%(7/77), P<0.01〕以及伴有糖尿病的比例〔40.0%(4/10)比10.4%(8/77), P<0.05〕均显著性升高;但两组B-ROSE均表现为黏膜出血、充血及水肿〔100.0%(10/10)比94.8%(73/77), P>0.05〕,提示黏膜急性炎症改变为非特征性。与真阳性组比较,假阳性组(误诊组)长时间(≥14 d)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比例显著降低〔33.3%(6/18)比60.6%(43/71), P<0.05〕;B-ROSE结果显示,误诊组表现为黏膜白斑、黑斑及伪膜的病例比例亦显著降低〔16.7%(3/18)比52.1%(37/71), P<0.01〕,提示长时间(≥14 d)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例以及B-ROSE表现为黏膜白斑、黑斑和伪膜的病例不容易误诊。容易误诊为IBPA的肺炎样表现的疾病主要有肺结核(38.9%,7/18)、炎症样表现的肺腺癌(27.8%,5/18)以及肺血管炎(16.7%,3/18)等。 结论:在获得微生物学证据之前,B-ROSE有助于重症IBPA早期抗曲霉治疗的决策,该方法快速、简单,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B-ROSE缺少特征性样改变,尤其对于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糖尿病患者并发的重症肺炎,需注意IBPA漏诊;而肺结核、炎症样表现的肺腺癌和肺血管炎等疾病应警惕误诊为IBP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株伤口分离贪铜菌的分类鉴定及生物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从临床伤口标本中分离出的贪铜菌SZY C1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分析,了解其微生物学特性及明确分类学地位。方法:将菌株SZY C1复苏培养后,依次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全基因组测序,并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基因组和毒力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菌株SZY C1为不发酵糖革兰阴性菌,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可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培养24 h呈现灰白色、圆形、突起、不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菌株SZY C1与耐金属贪铜菌( Cupriavidus metallidurans)的相似度为98.52%。菌株SZY C1测得基因组大小为5 515 517 bp,G+C含量为67.87%,全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菌株SZY C1与根际贪铜菌亲缘化关系最近,两者之间平均核苷酸一致性值84.76%,数字DNA-DNA杂交值为29.1%,低于原核生物物种的鉴定阈值。基因预测显示菌株SZY C1携带多种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抗重金属基因。 结论:根据表型和基因组分析,菌株SZY C1为贪铜菌属中潜在的新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标准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流感染(BSI)患者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积分系统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412例血液系统疾病合并BSI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住院期间的微生物血培养结果呈阳性。患者中位年龄为40岁(14~86岁);男性患者为267例,女性为145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别采用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DIC诊断积分系统、日本卫生福利部(JMHW)DIC诊断积分系统及中国DIC诊断积分系统(CDSS)对所有患者进行DIC诊断积分,并选择最优诊断标准作为本研究诊断DIC的标准。对患者继发DIC、继发DIC后30 d内死亡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成组 t检验或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MedCalc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2-1930)。 结果:① CDSS对血液系统疾病合并BSI患者DIC的诊断准确性优于ISTH和JMHW DIC诊断积分系统。②根据CDSS,将本研究纳入的412例患者分为DIC阳性组( n=84)和DIC阴性组( n=328)。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发生BSI前降钙素原(PCT)水平升高( OR=1.023,95% CI:1.007~1.038, P=0.004),发生BSI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 OR=1.383,95% CI:1.259~1.519, P<0.001),原发疾病为复发/难治状态( OR=2.550,95% CI:1.287~5.053, P=0.007)为血液系统疾病合并BSI患者继发DIC的独立危险因素。③ ROC曲线表明,发生BSI前PCT水平预测血液系统疾病合并BSI患者继发DIC的AUC为0.609(95% CI:0.545~0.674),最佳临界值为0.57 ng/mL,此时预测DI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6%和49.1%;发生BSI前D-二聚体水平的AUC为0.816(95% CI:0.756~0.877),最佳临界值为3.83 mg/L FEU,此时预测DI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2%和86.9%。④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BSI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OR=1.155,95% CI:1.014~1.314, P=0.029),发生BSI前白蛋白水平<30 g/L( OR=5.588,95% CI:1.233~25.316, P=0.026),安置尿管( OR=9.759,95% CI:1.081~88.112, P=0.042)为血液系统疾病合并BSI患者继发DIC后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BSI前APTT预测血液系统疾病合并BSI患者继发DIC后30 d内死亡的AUC为0.741(95% CI:0.632~0.850),最佳临界值为33.7 s,此时预测患者继发DIC后30 d内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0%和76.5%。 结论:在血液系统疾病合并BSI患者中,使用CDSS诊断DIC的准确性优于ISTH和JMHW DIC诊断积分系统。对血液系统疾病合并BSI患者的疾病状态、PCT水平、D-二聚体水平、APTT、白蛋白水平、是否安置尿管等临床指标进行密切监测,有助于识别疾病进展为DIC风险较大的患者,并及时对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新发再发传染病的挑战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新发再发传染病包括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发的传染病及重新发生的老传染病,可造成地区性或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威胁人类健康。新型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的时代,了解新发再发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知晓儿童相关疾病的特殊性、根据各种疾病特点采取积极且富有成效的举措,是人类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干旱下植物根系分泌物及其介导的根际激发效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土壤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植物响应外界环境变化的主要形式,在土壤碳库动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而频繁发生的极端干旱事件对植物地上地下生长过程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由于根-土界面交互作用的复杂性,以及根系分泌物收集手段与装置的不完善,人们对干旱条件下根系分泌物及其介导的根际激发效应的响应及机制的认知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基于此,该文结合国内外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动态,论述了干旱下植物根系分泌物数量及组分的动态变化,重点阐述了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根际激发效应及其机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根系分泌物研究中的重点关注方向,以期为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土壤碳汇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桦细根功能性状和根际细菌群落随火后时间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根际微生物在植物养分获取以及碳、氮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植物细根(包括吸收根和运输根)与根际微生物群落关系密切.阐明火后森林恢复过程中先锋树种细根性状的变化与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可为基于细根和根际微生物动态的火后植被恢复管理提供理论支持.该研究以大兴安岭30年时间序列火烧迹地先锋树种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为研究对象,利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火后恢复过程中白桦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性质和细根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火后恢复时间显著影响土壤pH、吸收根性状和根际细菌α多样性.随火后时间的增加,土壤pH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趋势,吸收根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火后9年是白桦根际细菌α多样性逐渐回升的转折点.不同火后恢复时间根际细菌群落主要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主要优势属为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玫瑰弯菌属(Roseiarcus)、酸球菌属(Acidipila)以及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等优势属的相对丰度在不同火后恢复时间中差异显著.根际细菌α多样性主要受土壤pH和吸收根比根长的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受细根的碳、氮含量和运输根磷含量的影响.综上,细根、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共同影响了根际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从而塑造了根际环境,促进火后生态系统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疆野苹果自然种群根际固氮菌、解磷菌及解钾菌对叶片养分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根际固氮菌(NFB)、解磷菌(PSB)及解钾菌(KSB)的定植数量,不仅影响植物补充养分,促进生长,也可以诱导系统抗性(ISR),提高抗性抑制疾病.因此,探讨新疆野苹果根际NFB、PSB及KSB定植数量对生理指标的影响,确定野苹果生长较好时根际微生物数量,对研究其氮、磷、钾的吸收至关重要.该研究以新疆8个自然种群新疆野苹果根际土壤及植株叶片为实验材料,分离NFB、有机解磷菌(oPSB)、无机解磷菌(iPSB)及KSB,估算功能菌株数量并测定新疆野苹果叶片生理指标,叶片及土壤中氮、磷、钾含量.结果表明:(1)8个种群新疆野苹果根际4种功能菌株定植总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新源县野果林种群oPSB、iPSB、NFB及4种功能菌株定植总数最多,巩留县那孜工队种群KSB定植数量最多;(2)4种功能菌株总数、PSB数量与新疆野苹果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KSB数量与其叶片氧化还原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证明新疆野苹果根际氮、磷、钾活化菌定植数量与其抗性存在关联.(3)在营养生长方面,oPSB数量反映叶片磷和氮含量;iPSB数量反映土壤磷含量,oPSB和NFB数量反映土壤氮含量;KSB数量反映叶片和土壤钾的含量;(4)定植数量分别在7.08 × 104 CFU·g-1(NFB)、2.7 × 107CFU·g-1(PSB)及4.98 × 105CFU·g-1(KSB)时,叶片及土壤中氮、磷、钾含量较高,新疆野苹果营养生长最佳.研究确定了野苹果生长较好时根际微生物数量,以期为施用功能菌株的接种量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新疆野苹果林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黄土高原刺槐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和微生物元素利用效率的季节差异
编辑人员丨2周前
为探究刺槐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元素利用效率的季节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在黄土高原选取3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等指标,计算化学计量失衡、矢量特征及元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季节动态显著影响化学计量失衡,根际和非根际C:N失衡在季节上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C:P和N:P失衡则相反.矢量长度和矢量角度的变化表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均在夏季受到较强的碳、氮限制,而在春、秋季受到较强的磷限制.季节动态对微生物元素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其中碳利用效率在夏季最低,而氮、磷利用效率在夏季最高.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结果表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均通过矢量特征和胞外酶活性间接地影响元素利用效率,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失衡对元素利用效率有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养分利用机制,为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工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黄芪农业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总结黄芪农业领域研究现状并预测未来研究趋势.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为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论文发表趋势、作者机构、热点主题以及前沿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黄芪在农业领域的发文数量随时间变化呈现3个发文高峰期,中文研究早于英文研究.黄芪有效成分研究是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前人围绕黄芪遗传特性与育种、栽培管理和道地性以及次生代谢产物调控与合成等方面开展大量研究.水盐胁迫、根际微生物以及黄芪活性物质生物合成分子调控机制是近年来的研究前沿热点.结论:运用多组学方法探索黄芪中生物活性成分累积的分子机制,并通过分子育种定向培育高抗、高效、高稳定性的优良品种是未来的主要研究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