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生物医药在中国生物经济领域中的产出与影响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生物经济已成为全球各国再工业化和创造财富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战略性资源,"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作为生物经济四大重点领域之一,梳理其发文趋势、文献特征、研究领域、学术影响力与研究热点,对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VOSviewer软件,对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0年~2023年全球发表的5 370篇和其中383篇中国发表的生物经济领域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中国生物经济领域研究的产出与影响力.研究表明:①全球生物经济领域的研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2000年~2010年间的探索阶段和2011年~2023年间的快速增长阶段;②主要发文国家集中在美国与欧盟的发达国家,其中德国表现突出,与政策支持、大量经费和人员的投入密切相关;③虽然中国相关研究略晚于欧美地区,但随着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发文量快速上升,全球影响力不断提高;④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生物能源、生物制品、生物修复、资源回收等相关的循环经济,以及与生物燃料、生物质、生物炭、生物柴油相关的循环经济方面.此外,中国生物经济中有关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特色主要涉及绿色合成、能源、环境和生物医学应用,与生物经济相关的药用植物、民族医药植物、海洋藻类药用以及用于中医诊断决策支持的阴阳五行平衡与非平衡模型的相关研究.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生物经济产业规模迅速增长,成为"十四五"时期生物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液吸附疗法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血液吸附疗法作为血液净化技术之一,可分为血液灌流及免疫吸附两种。近年来,组合型吸附疗法如双重血浆分子吸附也广泛应用于临床。吸附疗法主要依赖于吸附剂特定吸附体内致病物质来治疗疾病。血液灌流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和树脂两种,免疫吸附常用的吸附剂有生物亲和型和理化亲和型两大类。吸附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从最初用于治疗各种中毒,到现在已涉及脓毒症、器官移植、系统性红斑狼疮、肝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诸多病种的治疗。文章将阐述吸附疗法近年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龟苓膏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活动状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龟苓膏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体温、胃肠运动、胃肠激素、Th1/ Th2细胞因子及水液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及龟苓膏低(3.4 g/kg)、中(6.8 g/kg)、高剂量组(13.6 g/kg),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环境因素+肥甘饮食+生物因子”方法制备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造模后连续灌胃相应药物7 d,观察给药期间大鼠一般状态、体重及体温,采用称重法计算大鼠胃残留率,炭末推进法计算大鼠肠推进率,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P-物质(SP)、IL-4和干扰素-γ(IFN-γ)及电解质水平,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3(AQP3)mRNA水平。结果:造模后第22天,与模型组比较,龟苓膏高剂量组大鼠体重升高( P<0.05);龟苓膏中、高剂量组大鼠第19~20天肛温降低( P<0.01);龟苓膏中、高剂量组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增加( P<0.01或 P<0.05),血清MTL、GAS、SP水平升高( P<0.01或 P<0.05),SS水平降低( P<0.01或 P<0.05);IL-4、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值降低( P<0.01);龟苓膏高剂量组AQP3 mRNA[(1.16±0.25)比(0.23±0.01)]水平上调( P<0.01)。 结论:龟苓膏可有效改善因复合因素所致的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的活动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胃肠运动、增加胃肠激素分泌、恢复免疫系统Th1/Th2动态平衡及促进水分从肠腔转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添加生物质炭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磷组分及转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改善我国亚热带桉树人工林土壤磷(P)供应不足的状况,该研究利用生物质炭(BC)作为土壤改良剂,以桉树人工林(林龄为 15 年)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分别加入不同用量[0(CK)、2%、5%、10%和 20%]的BC,重点探究不同用量BC对土壤P组分及转化的影响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CK相比,20%的BC添加量显著提高了土壤硝态氮(NO3--N)、全磷(TP)、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和pH值(P<0.05),而2%、5%和10%的BC添加量仅显著提高了MBP和pH值(P<0.05),对其他土壤理化指标无显著影响.(2)与 CK 相比,2%的 BC 添加量显著提高了易利用性磷(LP)(P<0.05),5%和 10%的BC添加量显著提高了速效磷(AP)和LP(P<0.05),20%的BC添加量显著提高了AP、LP和难利用性磷(OP)(P<0.05),但中等程度利用性磷(MP)在 4 种BC添加量下均无显著变化.(3)与C、N和P转化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蛋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均在 10%和 20%的BC添加量下显著高于CK(P<0.05).(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ln(BG)和ln(NAG+LAP)均与ln(ACP)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pH、TN和TP是驱动桉树人工林土壤P组分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进一步表明,pH、C∶P和N∶P是驱动土壤P转化的最关键因子.综上所述,不同用量BC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与C、N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桉树人工林土壤的P供应潜力,其中以高浓度BC添加量(20%)的效果最佳.该研究对指导我国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管理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UPLC-Q-TOF-MS及网络药理学探究姜栀子及栀子炭差异性功效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姜栀子及栀子炭功效改变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PLC-Q-TOF-MS分析鉴定姜栀子和栀子炭中的化学成分,通过与文献质谱数据对比分析,对姜栀子和栀子炭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不同栀子炮制品产生不同功效的"有效成分-靶点-通路",通过网络节点度值筛选栀子不同炮制品产生不同功效的核心成分和关键靶点.结果:与生栀子相比,姜栀子与栀子炭中的成分数量均发生减少,其中生栀子共鉴定出42个化合物,姜栀子共鉴定出39个化合物,栀子炭中共鉴定出26个化合物.网络药理学预测姜栀子止呕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PI3K-Akt、Rap1、Ras、C型凝集素受体、催乳素、ErbB等信号通路.栀子炭止血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AGE-RAGE,磷脂酶D、鞘脂、Rapl、松弛素、Fc epsilon RI、ErbB、C型凝集素受体、TNF、VEGF等多条信号通路.结论:姜栀子和栀子炭均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作用其功效发生改变,该研究可为栀子炮制品临床应用奠定科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高寒泥炭沼泽菵草与藏嵩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探讨高寒泥炭沼泽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环境响应,对于认识高寒泥炭沼泽的物质循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青藏高原东缘的狼渡滩泥炭沼泽湿地,设置常年积水区(Ⅰ)、季节性积水区(Ⅱ)、阶段性积水区(Ⅲ)3个水位样地,采用小尺度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水位下菵草和藏嵩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地表积水深度的下降,湿地群落优势种由菵草演变为藏嵩草,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少,而土壤全氮和土壤全磷呈现增加趋势;(2)从常年积水区到阶段性积水区,菵草种群空间格局由聚集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藏嵩草种群空间格局由随机分布转变为聚集分布;(3)在常年积水区和阶段性积水区菵草和藏嵩草的空间关联性表现为负相关和不相关,在季节性积水区表现为负相关.高寒泥炭沼泽淹水条件、微地貌、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影响了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反映了高寒泥炭沼泽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止血药效的地榆炒炭工艺及质量标志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地榆经炒炭后止血活性显著增强被广泛报道与应用,而药典中规定的指标性成分鞣质与没食子酸经炒炭后含量下降,这与止血效应增强相矛盾.由此,该研究根据止血药效优化地榆炒炭工艺,并全面解析地榆及其不同程度炮制品的成分,由此探寻止血物质基础.结果表明,250℃炒制 14 min的炮制品符合药典对炭药的性状描述,该炮制品展现出显著优于生地榆的快速凝血与血液吸附能力(P<0.05).在大鼠断尾、肝脏出血、肌肉创伤模型中都能显著缩短出血时间,显著优于生品、炒炭过度品及氨甲环酸(P<0.05).鞣花鞣质、鞣花酸、没食子酸甲酯、焦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镁(Mg)、钙(Ca)、锰(Mn)、铜(Cu)、锌(Zn)等物质的含量与止血效应呈强或极强正相关,或为地榆炭止血的物质基础,其中鞣花鞣质、鞣花酸、Mg、Ca含量高,在 14 min地榆炭中分别达(106.73±14.87)、(34.86±4.43)、(2.81±0.23)、(1.21±0.23)mg·g-1.最后,地榆炮制品与生地榆的粉末色差值(ΔE?ab)与上述止血物质的含量呈强或极强正相关.综上,根据止血药效优化地榆炒炭工艺:250℃炒制14 min止血效果最佳;提出增设鞣花酸和/或饮片粉末色度值为地榆炭炮制工艺指标与质量控制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模拟氮沉降对鄂西南湿地泥炭藓生理及形态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23
泥炭藓(Sphagnum)作为泥炭藓湿地中的优势种,是泥炭藓湿地最主要的固碳(C)植物,其生理与形态特征关系着泥炭藓湿地的碳汇潜力.氮(N)沉降对泥炭藓生理和形态特征具有显著影响,但有关N沉降对湿地泥炭藓生理及形态特征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并且N沉降对亚热带湿地泥炭藓生理及形态特征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该研究以鄂西南泥炭藓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喷洒不同浓度的NH4C1溶液,探讨模拟N沉降对泥炭藓生理及形态特征的影响.模拟N浓度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0(N0)、3(N3)、6(N6)、12g·m-2·a-1(N12),其中N0为对照(CK).研究结果表明:(1)N沉降对泥炭藓体内总C、总N含量有显著影响.其中,N3处理下的总C、总N含量最高,相比于CK分别增加了3.78%和88.52%.(2)N沉降对泥炭藓叶绿素含量和荧光活性影响不显著,但对泥炭藓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是可溶性糖含量与过氧化物酶活性.(3)随N沉降量增加,泥炭藓株高、分枝数、单株质量及叶细胞面积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最大值出现在N3处理.(4)泥炭藓对N沉降很敏感,2年的N沉降对泥炭藓的生理及形态特征的影响存在一定的N沉降负荷值,约为3g·m-2·a-1,大于该值后,泥炭藓各类形态指标受到抑制,受到胁迫显著增加.该研究表明,当前自然大气N沉降量对鄂西南湿地泥炭藓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持续或加倍的N沉降可能会对泥炭藓生长造成伤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中药渣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中药使用量的增加,中药渣的排放和处理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中药渣的资源化利用对中医药产业、生态学、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中药渣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是较好的低成本生物质原料,可用于制备生物炭、复合材料、电催化剂、生物质能源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采用Fulink数字平台对中药渣处理方式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进行汇总,从论文数量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药渣用于动物饲料的制备、生物有机肥是较好的利用方式,同时综述了中药渣的处理现状和综合利用方式且对比了不同处理方式的优缺点,探讨了中药渣处理面临的问题并进行展望,以期为中药渣的高价值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地榆炮制前后对治疗大鼠胃出血作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比较地榆炮制前后对大鼠溃疡出血的作用.方法:采用乙醇诱导急性胃溃疡建立大鼠模型,分别给予地榆和地榆炭提取物进行治疗,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胃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并测定大鼠胃组织中MDA、MPO、SOD、GSH-Px水平和血清中 TNF-α、IL-6、IL-8、IL-1β、ET、PAF、TXB2、COR、NO、MTL、PGE2 水平,研究地榆和地榆炭提取物的胃保护作用以及该过程涉及的潜在机制.结果:地榆炭组对大鼠的胃黏膜起保护作用;地榆组和地榆炭组均显著降低胃溃疡大鼠的 MDA、MPO、SOD、GSH-Px、TNF-α、IL-6、IL-8、IL-1β、ET、PAF、TXB2、COR、NO水平,MTL、PGE2水平,地榆炭组优于地榆组.结论:通过比较地榆炮制前后对胃组织的作用及对生化因子水平的调节,地榆炭可通过抑制炎性物质释放、刺激胃粘膜微循及诱导前列腺素E2增强胃黏膜的保护作用等途径,改善溃疡出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