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痂质量的价值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痂愈合质量中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剪切波弹性成像观察30例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第2、4、8、12周骨痂形成的声像特征,采集骨痂处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剪切波速度及杨氏模量,并与X线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术后第1周骨折断端可见血肿,无血流信号,X线片未见骨痂.术后第2周,所有患者骨折断端处均可见骨痂回声,灰阶超声提示骨痂横切面3.0mm×0.7mm~4.0mm×1.0mm,骨折部位可见血流信号,RI为0.51~0.55,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2.58 m/s,杨氏模量平均20.8 kPa,RUSS得分1~4分.术后第4周,骨折断端处灰阶超声提示骨痂横切面1.7 mm×1.1 mm~4.0mm×2.3 mm,骨折部位血流信号强,RI为0.51~0.57,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3.04 m/s,杨氏模量平均28.6 kPa,X线片显示骨痂开始增厚,RUSS得分5~7分.术后第8周,X线片提示骨痂愈合良好,灰阶超声提示骨痂横切面1.8 mm×2.1 mm~9.9mm×2.1 mm,骨痂处血流信号较前减少,RI为0.55~0.58,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4.58 m/s,杨氏模量平均52.5 kPa,RUSS得分6~8分.术后第12周,灰阶超声骨痂横切面2.6 mm × 1.2 mm~10.7 mm × 1.8 mm,骨痂处无血流信号,骨痂剪切波速度平均4.83m/s,杨氏模量平均70.9 kPa,RUSS得分均为8分.结论 应用高频超声能有效监测小儿桡骨远端骨折端骨痂愈合的过程及其血运变化,能定量分析各阶段骨痂愈合质量,可为临床早期预测骨折愈合的趋势提供有效参考,利于早期预警、干预以降低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等情况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先天二分舟骨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 男,36岁,主因左腕摔伤,肿痛、活动受限3 d入院.既往无双侧腕部外伤史.临床检查:左腕部肿胀、畸形,压痛,桡骨远端可触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腕关节活动受限,手指活动、末梢血运及感觉正常;右腕检查无阳性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桡骨远端骨折夹板压力读取系统设计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设计桡骨远端骨折夹板压力读取系统,以实现对夹板固定压力的实时监测.方法:该系统硬件由主控单元、压力温度采集单元和电源管理单元组成.其中,主控单元采用STC15系列的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压力温度采集单元选用FSR400薄膜型压力传感器和DS18B20数字温度测量芯片.系统软件采用C语言编写.在固定带上分别以与柳木夹板和3D打印夹板呈90°、60°、30°的方向施加载荷,负载总质量从600 g增加至1 200 g.采用该系统测试夹板承受的压力大小及分布情况,每次测试重复6次.结果:该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夹板的压力数值,并能通过显示屏显示.固定带分别与柳木夹板、3D打印夹板呈90°、60°、30°时,不同载荷下各传感器的最大压力均出现在固定带与夹板边缘连接处,夹板中间部分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小.固定带在与柳木夹板呈90°、载荷1 200g时柳木夹板承受的压力最大,为(239.17±4.49)g;固定带在与柳木夹板呈60°、载荷600g时柳木夹板承受的压力最小,为(89.83±17.38)g.固定带在与3D打印夹板呈90°、载荷1 100g时3D打印夹板承受的压力最大,为(177.67±21.77)g;固定带在与3D打印夹板呈30°、载荷600g时3D打印夹板承受的压力最小,为(66.50±3.02)g.结论:该系统可及时读取夹板不同载荷、不同角度下受到的压力,且与柳木夹板相比,3D打印夹板上的压力分布更均匀.该研究可为临床夹板固定定量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伸肌支持带组织瓣在骨性磨损致自发性拇长伸肌腱断裂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伸肌支持带组织瓣在骨性磨损致自发性拇长伸肌腱断裂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技术和疗效。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22年3月,我们共收治16例因骨性磨损致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患者,其中原发病为桡骨远端骨折10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骨质增生4例,均采用掌长肌腱移植进行修复,术中将伸肌支持带远1/2制成组织瓣作为"腱床"保护伸肌腱,避免肌腱再度受到磨损。结果:术后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平均10个月,伸指功能以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价系统评估:优11例,良5例。无伸肌腱再发断裂;与健侧对比,无伸指肌力下降,无弓弦畸形等并发症。结论:伸肌支持带组织瓣作为"腱床"能隔离骨性磨损,有效保护伸肌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中西医协同诊疗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OPHF)是老年人常见骨质疏松骨折之一,发生率仅次于椎体压缩性骨折、髋部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OPHF患者骨质量差、骨折粉碎、愈合缓慢,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临床诊疗困难。在OPHF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方面,中西医累积了丰富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取得良好效果,但如何结合两种体系优势协同诊疗尚缺乏相关共识的指导。为促进OPHF中西医协同诊疗,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骨科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骨质疏松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和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制订《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中西医协同诊疗专家共识(2024版)》,就OPHF的中西医协同诊断、治疗与康复方面提出13条推荐意见,旨在促进OPHF中西医协同诊疗规范化、系统化、个性化,改善患者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再植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男,40岁,因传送带绞伤右前臂致完全离断出血、疼痛1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右上肢离断,皮肤离断平面约为肘上8 cm,肌肉等软组织离断平面约为肱二头肌腱膜止点平面,尺桡骨离断平面约为远端1/3平面,尺骨断端远端缺损。肘部至前臂可见残存肌肉组织挫伤较重,仅屈伸肌群起点处活性尚可,尚可见肌组织渗血;屈伸肌群近端存留少量腱性组织,远端腱性组织呈马尾状撕脱。神经血管束长段抽出,断端挫伤回缩,"鼠尾征"明显。尺桡骨断端不规整,尺骨远端毁损。创面重度污染,指端无血运。诊断:右前臂旋转撕脱离断伤。考虑截肢术,截肢平面设计在肘关节上方,但患者再植意愿强烈,故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清创再植术。术中于肉眼及显微镜视下清除较重挫伤的软组织,标记残存活性腱性组织。显微镜视下清创至神经断面神经纤维束整齐,血管清创至神经内外膜无挫伤,断端无血栓形成。尺骨于正常骨质处截骨,旷置,桡骨截骨后短缩约5 cm。钛板固定桡骨骨折断端,术中透视见骨折对位及对线可。尺动脉近端毁损,桡动脉远端毁损,显微镜视下以8-0无损伤线吻合桡动脉近端与尺动脉远端、头静脉及前臂肘正中静脉。6-0无损伤线缝合尺、桡及正中神经。前臂肌组织毁损,术中判断需二期重建。将拇长屈肌腱、示中环小指指深屈肌腱编织缝合后近端与指屈肌腱止点缝合;3-0肌腱线修复桡侧腕屈、伸肌腱;将拇长伸肌肌腱、示中环小指伸肌腱远端编织缝合后近端与伸肌腱起点缝合。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间断稀疏缝合创面,创口安置负压封闭引流器一枚。手术历时5.5 h,术中出血约2 000 ml。术中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8U,新鲜冰冻血浆800 ml。术后随访1年,肢体存活良好(图1~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药熏洗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并小夹板外固定后临床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并小夹板外固定后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宁波市中医院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法复位并小夹板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浆黏度、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黏度以及血液中相关炎性因子(TNF-α、IL-1、IL-6)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171、-0.126、0.483、0.459,均 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 t=38.970、14.684、72.258、53.612;对照组: t=20.098、19.045、33.962、34.822,均 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 t=-30.239、-7.043、-31.815、-10.359,均 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8%(80/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6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889, P<0.05)。 结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复位并小夹板固定后结合中药熏洗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腕关节镜结合尺骨短缩截骨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合并创伤性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周围撕裂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结合尺骨短缩截骨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合并创伤性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周围撕裂的疗效,说明腕关节镜在此类病例中的作用。方法:自2017年8月至2020年9月,我科共收治尺骨撞击综合征合并创伤性TFCC周围撕裂患者8例,就诊前均有外伤史但无桡骨远端骨折病史。均行尺骨短缩截骨结合关节镜下TFCC探查缝合修复术。术前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不稳定者术中经骨缝合;稳定或仅有轻度不稳定者经关节囊缝合。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PRWE评分、活动度及握力作为功能评价指标。结果:所有病例镜下均可见腕尺侧结构退变表现,均有创伤性TFCC周围撕裂。其中Palmer 1B型4例,1C型1例,背侧撕裂3例;1B型中合并DRUJ不稳定者3例,轻度不稳定者1例。1例合并TFCC背侧撕裂者失访,其余病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44个月,平均27.1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为13.5周,无骨不连。术后尺骨变异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PRWE评分、关节活动度及握力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前MRI未见腕骨信号异常者,术中应用关节镜可明确尺骨撞击综合征诊断,为截骨提供依据。有外伤史的尺骨撞击综合征可能合并创伤性TFCC损伤,应同时进行尺骨撞击综合征截骨治疗和TFCC周围撕裂缝合修复,以提高整体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98例儿童滑雪运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并总结我国儿童滑雪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因滑雪运动损伤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的98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63.3%,62/98),女36例(36.7%,36/98);患儿平均年龄为9.8岁,范围在4.4~14.0岁;单板滑雪运动致伤患儿51例(52.0%,51/98),双板滑雪致伤患儿47例(48.0%,47/98)。分析患儿的年龄性别分布、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受伤至就诊时间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总结儿童冰雪运动损伤的临床特点。结果:98例患儿中,软组织损伤15例(15.3%,15/98),以膝关节扭伤(33.3%,5/15)及大腿损伤(20.0%,3/15)最为多见;骨折83例(84.7%,83/98),以胫腓骨干骨折(38.6%,32/83)和尺桡骨远端骨折(20.5% ,17/83 )发生率最高。单板滑雪损伤最常见的部位为腕关节周围(27.5%,14/51)及小腿(27.5%,14/51),而双板滑雪以小腿损伤最为常见(40.4%,19/47)。35.7%(35/98)的患儿因不慎摔倒受伤,19.4% (19/98)的患儿因装备型号不匹配受伤,6.1 % (6/98)的患儿因雪板脱离装置失效受伤,其余受伤原因包括操作不熟练、被人撞伤、跨级别滑雪及疲劳。15例软组织损伤患儿中,1例(6.7%,1/15)患儿因大腿软组织裂伤行清创缝合,其余保守治疗。83例骨折患儿中,11例(13.3%,11/83)患儿接受手术治疗;24例(28.9%,24/83 )接受闭合复位石膏固定;47例(56.6%,47/83)接受原位石膏或支具固定;1例(1.2%,1/83)患儿予制动休息观察。结论:我国儿童滑雪伤与传统滑雪国家报道的临床特征整体类似,但又具备自身特点:①我国儿童参与单板运动比例较高,上肢伤比例相对较高;②整体运动水平相对较低,体验式滑雪受伤比例较高;③需要手术治疗的严重外伤相对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掌侧传统入路与掌侧单一切口微创入路置入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掌侧传统入路与掌侧单一切口微创入路置入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创伤骨科经掌侧入路置入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的11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51例,女65例;年龄(57.0±10.6)岁。按切口不同分为掌侧传统入路(传统组,65例)和掌侧单一切口微创入路(微创组,51例)。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1天和第7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末次随访时腕活动范围、患侧握力及影像学结果。末次随访时采用腕关节患者自行评估量表(PRWE)和Gartland-Werley腕评分评价腕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所有患者获(13.6±2.1)个月随访。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27.3±3.6) mL]显著少于传统组[(41.2±6.8) mL],切口长度[(1.6±0.1) cm]显著短于传统组[(6.6±0.6) cm],术后第7天疼痛VAS评分[(2.3±0.6)分]和并发症发生率(2.0%,1/51)均显著低于传统组[(3.0±0.6)分、12.3%(8/65)],但手术时间[(70.4±6.9) min]显著长于传统组[(67.2±8.0)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切口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1天VA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腕活动范围、患侧握力、PRWE评分、Gartland-Werley功能恢复、骨折对位、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茎突长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掌侧传统入路与掌侧单一切口微创入路置入锁定钢板固定均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后者在切口美观性、术中出血量、手术创伤反应和手术风险等方面均优于前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