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内关节镜下距腓骨前韧带修复后附加下伸肌支持带增强术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治疗是没有必要的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伸肌腱装置整体化修复治疗外伤后手指"钮孔"畸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伸肌腱装置整体化修复治疗外伤后手指"钮孔"畸形的疗效。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20年8月,我院对7例外伤后手指"钮孔"畸形的患者采取伸肌腱装置整体化修复方案进行治疗。首先通过被动活动使手指关节恢复正常范围。克氏针固定近指间(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PIP)关节在0°伸直位,中央腱束翻转联合微型锚钉固定重建中央腱止点,依次紧缩松弛的腱帽(横行纤维韧带、斜行纤维韧带)和横向支持韧带等,并恢复其与中央腱束内侧部分和重建的止点的连接。术后观察患指活动度、外观和功能,分析并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9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无钮孔畸形复发,继发鹅颈畸形1例。末次随访患指活动范围:PIP关节主动伸直丧失平均1°,主动屈曲平均98°;远指间(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DIP)关节主动伸直丧失平均2°,主动屈曲平均约59°。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5例,良2例。 结论:伸肌腱装置整体化修复方案治疗外伤后手指"钮孔"畸形,配合术后功能锻炼,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伸肌支持带组织瓣在骨性磨损致自发性拇长伸肌腱断裂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伸肌支持带组织瓣在骨性磨损致自发性拇长伸肌腱断裂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技术和疗效。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22年3月,我们共收治16例因骨性磨损致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患者,其中原发病为桡骨远端骨折10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骨质增生4例,均采用掌长肌腱移植进行修复,术中将伸肌支持带远1/2制成组织瓣作为"腱床"保护伸肌腱,避免肌腱再度受到磨损。结果:术后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平均10个月,伸指功能以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价系统评估:优11例,良5例。无伸肌腱再发断裂;与健侧对比,无伸指肌力下降,无弓弦畸形等并发症。结论:伸肌支持带组织瓣作为"腱床"能隔离骨性磨损,有效保护伸肌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用部分伸肌支持带隔离桡骨远端背侧钢板保护伸肌腱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背侧切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利用伸肌支持带隔离钢板保护伸肌腱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我们共收治2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利用伸肌支持带远1/2隔离钢板与伸肌腱,保护伸肌腱不被磨损。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4~48个月,26例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为4~9个月,无伸肌腱断裂、伸肌肌力下降、伸肌腱弓弦畸形并发症。结论:在放置桡骨远端背侧钢板时利用部分伸肌支持带隔离钢板,能有效保护伸肌腱,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节镜下聚乙烯线带加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术治疗青年患者急性首次髌骨脱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聚乙烯线带加强内侧髌股韧带(MPFL)技术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术治疗青年患者急性首次髌骨脱位的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8年1月—2020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20例,行关节镜下聚乙烯线带加强MPFL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缝合术治疗的急性首次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8例,右膝14例、左膝6例,年龄19~33(25.8±4.5)岁,体质量指数19.5~26.9(23.3±2.1)kg/m 2。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术前、术后12及24个月时患者恐惧试验结果、伸膝位(0°)、屈膝30°位髌骨外推移位程度,膝关节Lysholm评分、膝关节功能 Kujala 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估表(IKDC)评分,CT测量的髌骨倾斜角(PTA)、髌骨适合角(CA)及髌骨外移距离。术后12、24个月随访患者的手术满意度。 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手术时间为42~80(59.4±12.4)min,术中出血量15~30(23.0±5.2)mL,住院时间3~7(4.2±1.3)d。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4~36(27.6±3.6)个月,术后24个月随访时患者无再次髌骨脱位。患者恐惧试验术前均呈阳性,术后12、24个月均阴性。术后12、24个月患者膝关节伸膝位(0°)和屈膝30°位时髌骨外推移位度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术后12、24个月和术前相比,Kujala评分、IKDC评分、Lysholm评分明显提高,术前分别为(34.85±10.21)分、(47.87±8.16)分、(32.35±11.13)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96.30±6.44)分、(88.10±4.99)分、(91.10±3.86)分,术后24个月分别为(98.55±3.03)分、(90.17±3.26)分、(97.10±2.5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术后12及24个月的PTA、CA和髌骨外移距离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前分别为28.29°±4.71°、32.47°±10.18°、(15.07±5.23)mm,术后12个月分别为16.54°±2.41°、3.43°±5.56°、(3.05±1.60)mm,术后24个月分别为16.40°±2.30°、4.95°±5.14°、(3.27±1.5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随访患者的手术满意度,术后12个月75%(15/20)非常满意、20%(4/20)满意、5%(1/20)良好,术后24个月95%(19/20)非常满意、5%(1/20)满意,患者均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 结论:关节镜下聚乙烯线带加强MPFL联合内侧支持带紧缩术治疗青年患者急性首次髌骨脱位,无需获取自体肌腱、对软组织干扰小、创面美观,早期和中期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四联手术治疗儿童及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采用髌股外侧支持带松解、股四头肌外侧半"Z"字延长、髌腱止点外侧半内移、大收肌腱转位单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四联手术方式治疗骨骺尚未闭合的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habitual dislocation of patella,HDP)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共有13例(15膝)的HDP患者接受了四联手术治疗,其中男3例(3膝),女10例(12膝);年龄9~14岁,平均(11.6±1.8)岁.通过术前膝关节X线片、MRI、髋膝踝CT及双下肢全长力线片检查,评估患者髌股关节发育、胫骨结节外偏、下肢力线角度、扭转畸形程度、髌骨高度等脱位危险因素并制定手术方案.末次随访进行临床查体和膝关节X线片检查,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髌股关节适合角、外侧髌股角变化.结果 13例(15膝)患者随访时间24~58个月,平均(36.9± 12.5)个月.术后均未出现髌骨再次脱位.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75.7±8.7)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94.6±5.7)分(P<0.05).髌股关节适合角由术前平均(73.4±17.2)°改善到末次随访时(-7.4±4.6)°(P<0.01).外侧髌股角由术前平均(-65.6±8.4)°改善到末次随访时的(6.7±3.5)°(P<0.01).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双下肢长度、力线无差异.2例患者发生切口愈合不良,定期换药治疗后愈合良好.结论 外侧支持带松解、股四头肌外侧半"Z"字延长、髌腱止点外侧半内移、大收肌腱转位MPFL重建四联手术治疗骨骺尚未闭合且合并严重伸膝装置短缩的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效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不同解剖修复策略改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网状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6
目的:目前用于治疗踝外侧副韧带损伤后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手术修复策略多样,但具体何种方式能最大程度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仍缺乏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基于此,文章首次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目前流行的4种解剖修复策略恢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2月,纳入关于不同修复策略恢复踝外侧副韧带损伤后慢性踝关节不稳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4、R4.2以及Stata 14.2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2项研究(其中10项随机对照试验、2项队列研究),共673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涉及4种修复策略,观察指标为:踝关节应力位X射线片距骨前移距离与距骨倾斜角度(后文简称距骨前移距离与距骨倾斜角).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距骨前移距离方面,网状Meta分析排序结果从劣到优依次为解剖修补>解剖修补+下伸肌支持带加强>internal brace解剖重建>自体/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②在距骨倾斜角方面,网状Meta分析排序结果从劣到优依次为:解剖修补>解剖修补+下伸肌支持带加强>internal brace解剖重建>自体/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结论:自体/同种异体肌腱解剖重建策略在改善距骨前移距离方面和距骨倾斜角方面总体排序均为第一,提示此方案恢复踝外侧副韧带损伤后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效果可能最佳,但未来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Internal Brace在慢性踝关节前外侧不稳术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观察Internal Brace在慢性踝关节前外侧不稳手术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3-2020-12采用距腓前韧带Brostr?m-Gould修复联合Internal Brace加强手术治疗的19例慢性踝关节前外侧不稳,显露距腓前韧带腓骨止点足印区,韧带止点骨质表面新鲜化处理后足印区钻取骨道,置入直径4.75 mm的Swivelock可吸收锚钉,锚钉自带Internal Brace线缆带和锚钉缝合线,调整韧带张力后先用缝线缝合韧带残端,将韧带残端固定于腓骨止点;同法于距腓前韧带距骨止点钻取骨道,Internal Brace线缆带另一端引入另外1枚Swivelock可吸收锚钉,调整Internal Brace张力后将线缆带置入距骨止点骨道,最后用锚钉缝线缝合下伸肌支持带,并将其拉向腓骨.结果 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2.6个月.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90~100分,平均92.7分.19例末次随访时疼痛症状均消失,前抽屉试验与距骨倾斜试验均为阴性,患者自诉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到受伤前水平,患者对日常生活、运动时踝关节功能恢复的满意度高.结论 慢性踝关节前外侧不稳行Brostr?m-Gould修复联合Internal Brace加强手术可以提供可靠的即刻稳定性,合适张力的内固定线缆带安全可靠,在Internal Brace保护下有利于距腓前韧带稳定愈合,安全有效的固定有利于患者更早负重行走,更快恢复踝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双侧桡动脉解剖变异1例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正常桡动脉在前臂走行于肱桡肌和旋前圆肌之间,继而在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下行,在桡骨茎突水平发出掌浅支,经屈肌支持带浅面进入手掌,与尺动脉吻合形成掌浅支.桡动脉本干绕过桡骨茎突下方,经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深方到达鼻烟窝,再经第1、2掌骨间隙进入手掌,与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形成掌深弓.文献报道[1]桡动脉起点高位变异较多,缺失变异也有少量报道[2],但双侧桡动脉在手部行程和分支解剖变异罕见,目前报道极少.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双侧桡动脉存在较大变异(图1),为丰富国人解剖学资料,现作如下报道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髌股关节旋转平衡术治疗髌股关节不稳定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髌股关节是伸膝装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髌骨在股骨滑车凹中的正常运动轨迹依赖于髌骨与股骨髁间凹的骨性关节和关节囊、支持带提供的静态稳定作用,以及股四头肌的动态稳定作用.如果髌股关节不稳定,就会发生髌股关节运动轨迹的改变、髌骨向外侧倾斜和/或半脱位,使外侧髌股关节面产生过高压力,软骨被磨损,最终导致软骨软化和骨关节炎.髌股关节明显的不稳定,如习惯性髌骨脱位容易诊治,而潜在或轻度不稳由于认识不足易被忽视,或误诊为髌骨软化、半月板损伤等疾病而延误治疗.因此,该病的诊断及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通过对该疾病患者手术前后的主观症状及客观评分做出对比研究,为该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提供有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