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家庭桥粒蛋白基因突变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简称云南猝死)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之间的病因联系。方法:以4个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家庭为研究对象,收集家庭内的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 n= 3)尸解心腔血,采集与其有血缘遗传关系的直系亲属(病例亲属, n=4)和无血缘遗传关系的对照人群( n=7)静脉血,提取DNA进行ARVC桥粒蛋白基因桥粒斑菲素蛋白2(PKP2)、桥粒斑蛋白(DSP)、桥粒芯蛋白2(DSG2)、桥粒芯胶蛋白2(DSC2)、连接桥粒斑珠蛋白(JUP)共97个外显子位点的PCR扩增及测序,结合遗传家系综合分析5个基因的突变情况。 结果: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及病例亲属全部发生DSP基因突变,PKP2、DSG2、DSC2和JUP基因突变各1人,同一人同时携带1~3个基因突变。DSP基因存在4个外显子突变位点,其中1个为新发现杂合同义突变c.4014 C>A(p.A1338A)。1例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同时携带PKP2基因的2个错义突变位点,且1个为新发现杂合子突变c.739 G>C(p.G247R)。新发现JUP基因的1个杂合错义突变位点c.799 G>A(p.A267T),其蛋白质功能预测值高达0.963,蛋白质功能发生异常改变的可能性较高。DSG2和DSC2基因各有1个突变位点。对照人群均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及病例亲属携带ARVC桥粒蛋白基因DSP、PKP2、DSG2、DSC2、JUP突变,推测部分云南猝死与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间可能具有一定的病因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重点病区县人群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筛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鹤庆县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简称云南猝死)病例及病例亲属的5个常见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情况,探索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与云南猝死之间的病因联系。方法:2021年1月,收集鹤庆县8个发病自然村的云南猝死病例尸解心腔血,采集病例亲属外周静脉血。提取血样DNA,PCR扩增后采用Sanger法对5个桥粒蛋白基因[桥粒斑蛋白(DSP)、桥粒芯蛋白2(DSG2)、桥粒斑菲素蛋白2(PKP2)、桥粒斑珠蛋白(JUP)、桥粒芯胶蛋白2(DSC2)]的97个外显子位点进行测序,综合分析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收集云南猝死病例3人份血样,采集病例亲属36人份血样。39份血样共检出26个基因突变位点,总突变率为26.80%(26/97),DSP、DSG2、PKP2、JUP、DSC2基因分别有13、5、3、3、2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19个为已报道突变,7个为新发现突变:DSP基因3号外显子c.372G>A、15号外显子c.2090A>G、17号外显子c.2371C>A、24-I号外显子c.8458T>G,DSG2基因8号外显子c.861C>T,PKP2基因3号外显子c.892C>A、8号外显子c.1725G>T。3例云南猝死病例及36名病例亲属均为复合基因突变携带者,同一人同时携带3 ~ 9个基因突变位点。结论:鹤庆县云南猝死病例及病例亲属存在ARVC桥粒蛋白DSP、DSG2、PKP2、JUP、DSC2基因突变,可能是部分云南猝死发病的遗传背景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桥粒斑蛋白在肺动脉高压中对血管肺动脉平滑肌的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桥粒斑蛋白(DSP)在肺动脉高压(PH)大鼠模型与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hPASMCs)的表达变化及其在P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24只SPF级别雄性SD大鼠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野百合碱(MCT)组、低氧(HYP)组及低氧联合Sugen5416(SuHx)组,检测各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及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观察各组大鼠血管增厚程度;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中肺组织中DSP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hPASMCs,分别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或HYP处理细胞24、48、72 h,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DSP表达情况。采用小分子siRNA DSP干扰序列及阴性对照序列分别转染hPASMCs,分为DSP干扰(siDSP)组及阴性对照(siNT)组。2组均进行TGF-β1、CoCl 2或HYP处理48 h,Western blot检测增殖分化及凋亡相关蛋白[p-p38、增殖相关蛋白(PCNA)、抗凋亡蛋白(Bcl2)、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变化,EdU细胞增殖流式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 结果:MCT组、HYP组、SuHx组DSP表达量[(3.10±0.59)、(4.34±0.75)、(3.84±0.13)]较NC组(1.00±0.19)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TGF-β1 24 h组、HYP 72 h组hPASMCs的DSP蛋白表达分别较TGF-β1 0 h组及HYP 0 h组升高[(4.42±0.35)比(1.00±0.07)、(2.62±0.32)比(1.0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siDSP+TGF-β1组、siDSP+CoCl 2组、siDSP+HYP组中hPASMCs的p-p38表达量较siNT+TGF-β1组、siNT+CoCl 2组、siNT+HYP组升高[(2.14±0.20)比(1.00±0.14)、(1.66±0.09)比(1.00±0.12)、(3.03±0.22)比(1.00±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siDSP+HYP组中hPASMCs的PCNA表达量较siNT+HYP组下降[(0.55±0.04)比(1.0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0.05)。siDSP+TGF-β1组、siDSP+CoCl 2组、siDSP+HYP组中hPASMCs的Bcl2/Bax比值较siNT+TGF-β1组、siNT+CoCl 2组、siNT+HYP组下降[(0.85±0.06)比(1.00±0.04)、(0.73±0.08)比(1.00±0.07)、(0.72±0.01)比(1.0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siDSP+TGF-β1组hPASMCs的细胞迁移率较siNT+TGF-β1组减少[(27.56±2.44)%比(58.05±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20, P<0.001);siDSP+CoCl 2组hPASMCs的细胞迁移率较siNT CoCl 2组减少[(25.78±2.55)%比(47.30±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3, P<0.001)。siDSP+TGF-β1组hPASMCs的细胞增殖率较siNT+TGF-β1组减少[(6.07±0.23)%比(10.62±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29, P=0.001);siDSP+HYP组hPASMCs的细胞增殖率较siNT+HYP组减少[(2.84±0.46)%比(5.56±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7, P=0.014)。 结论:DSP能够促进hPASMCs的增殖和迁移,促进肺血管的重构,在PH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妥昔单抗和糖皮质激素对天疱疮中桥粒芯蛋白特异性记忆B细胞和桥粒芯蛋白特异性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天疱疮是一种由针对桥粒芯蛋白(DSG)的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水疱性疾病。研究显示,与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相比,应用利妥昔单抗(RTX)作为一线治疗药物能够使更多的天疱疮患者在停药后仍得到长期缓解。为了解RTX治疗天疱疮患者后介导长期临床缓解的免疫学机制,作者通过流式细胞法分析DSG特异性记忆B细胞和DSG特异性滤泡Th的表型,并通过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或RTX治疗的患者的抗体分泌细胞水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RTX诱发了IgG类别转换的DSG特异性记忆B细胞的显著减少。因此,在应用RTX后完全缓解的患者中不能再检测到抗DSG抗体分泌细胞。相比之下,糖皮质激素并没有改变DSG特异性记忆B细胞的频率或表型,即使在症状缓解的患者中仍能够检测到抗DSG抗体分泌细胞。作者通过使用peptide-HLADRB1*0402 tetramer染色,得出在应用RTX后,DSG3特异性滤泡Th水平显著下降,而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能保持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增殖型类天疱疮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89岁,因腹股沟、外阴、臀间沟皮疹10个月、水疱3周就诊。皮肤科检查:腹股沟、外阴、臀间沟红白色增生性斑块,斑块部位散在绿豆至豌豆大小的糜烂面及水疱,右腋下及右小腿正常皮肤上散在数个类似水疱,部分破溃结痂。臀间沟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增生肥厚,无棘刺松解,部分区域可见表皮下裂隙和水疱,局灶性真皮浅层水肿,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直接免疫荧光:IgG、C3基底膜带线状沉积,IgM真皮簇状小体阳性,IgA阴性。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gG、C3沉积在表皮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抗体:BP180抗体26.92 U/ml、BP230抗体68.17 U/ml,桥粒芯蛋白1抗体、桥粒芯蛋白3抗体正常。诊断:增殖型类天疱疮。予口服甲泼尼龙,联合外用卤米松软膏及0.03%他克莫司软膏,皮疹逐渐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arvajal综合征一例伴桥粒斑蛋白基因新突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1例临床表现为羊毛状发,膝盖、掌跖角化性皮损,暂无心脏症状的患儿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收集患儿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其父母及100例无关健康对照者外周血DNA,采用二代皮肤靶向测序包检测患儿的基因突变,应用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患儿女,3岁,出生头发卷曲,8月龄出现掌跖角化并渐累及膝盖,其父母表型正常。测序发现,患儿桥粒斑蛋白(DSP)基因第23号外显子存在移码突变c.5152dupT(p.L1718Ffs*15),DSP基因第24号外显子检测到无义突变c.C6478T(p.R2160X)。其母亲DSP基因第23号外显子亦存在c.5152dupT移码突变,但第24号外显子未检测到相关突变。其父亲及100例健康对照中均未检测到相关突变。诊断:Carvajal综合征。结论:该例Carvajal综合征患儿存在DSP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5152dupT(p.L1718Ffs*15)和c.C6478T(p.R2160X),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理州南涧县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例亲属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简称云南猝死)病例亲属常见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情况,为病因假设和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病例亲属( n = 7)和对照村民( n = 7)的血液样本,同时进行病例亲属和对照村民的基本情况调查和心电图检查。提取血液样本DNA为PCR扩增模板,采用Sanger法进行桥粒斑菲素蛋白2(PKP2)、桥粒芯蛋白2(DSG2)、桥粒芯胶蛋白2(DSC2)、桥粒斑蛋白(DSP)和桥粒斑珠蛋白(JUP)5个ARVC桥粒蛋白基因共97个外显子的测序,综合分析基因突变情况。 结果:病例亲属中有5人携带基因突变位点,包括DSP基因20号外显子c.2862 C>T(p.Cys954Cys)、24F号外显子c.7122 C>T(p.Thr2374Thr)杂合同义突变,DSC2基因15号外显子c.2326 A>G(p.Ile776Val)杂合错义突变,均为单杂合突变携带者;其中,为父子关系的病例亲属2人均携带DSC2基因同一位点突变。经心电图检查,在携带基因突变位点的病例亲属5人中,有3人发生ST-T改变或顺钟向转位改变。对照村民均未检测到PKP2、DSG2、DSC2、DSP、JUP 5个基因的突变。结论:南涧县云南猝死病例亲属存在ARVC桥粒蛋白DSP和DSC2基因突变。DSC2基因c.2326 A>G(p.Ile776Val)致病性突变可能与部分云南猝死病例的发病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常见致病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简称云南猝死)病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常见致病基因突变情况,探索云南猝死与ARVC之间的病因联系。方法:选取4个典型的云南猝死重点病区县(市)作为调查点,收集冷冻保存的云南猝死病例的尸解心腔血( n = 3),采集病例亲属(一级、二级、三级、直系, n = 67)和对照人群( n = 49)的外周静脉血。提取血样DNA进行5个常见ARVC桥粒蛋白[桥粒斑蛋白(DSP)、桥粒芯胶粘蛋白2(DSC2)、桥粒芯糖蛋白2(DSG2)、桥粒斑菲素蛋白2(PKP2)、连接桥粒斑珠蛋白(JUP)]基因97个外显子的扩增及测序,同时对云南猝死病例的遗传家系进行调查。 结果:云南猝死病例及病例亲属中共检出17个对照人群中未发现的突变位点,DSP、DSC2、DSG2、PKP2、JUP基因各有6、5、4、1、1个。其中,9个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8个为已报道过的突变位点。DSP基因24号外显子c.8472 G>C纯合同义突变在调查的同一个家庭的4例病例亲属中出现共同突变;直系亲属1人携带DSC2基因15号外显子c.2368 - 2370的缺失突变。结论:云南猝死病例及病例亲属携带ARVC桥粒蛋白DSP、DSC2、DSG2、PKP2、JUP基因突变,部分云南猝死的发病可能与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区人群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筛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简称云南猝死)病区人群常见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桥粒蛋白基因的突变情况,探索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与云南猝死之间的病因联系。方法:收集祥云县云南猝死病例( n = 1)的尸解心腔血,采集同发病例( n = 1)和病例亲属( n = 16)的外周静脉血,提取血样DNA,PCR扩增后采用Sanger法对5个ARVC桥粒蛋白基因[桥粒斑菲素蛋白2(PKP2)、连接桥粒斑珠蛋白(JUP)、桥粒斑蛋白(DSP)、桥粒芯糖蛋白2(DSG2)、桥粒芯胶蛋白2(DSC2)]的97个外显子进行测序;同时,调查云南猝死病例、同发病例及病例亲属的基本情况和遗传家系,综合分析基因突变情况。 结果:云南猝死病例和同发病例携带JUP、DSP、DSG2基因突变,病例亲属中PKP2、JUP、DSP、DSG2、DSC2基因各有2、14、16、15、4人发生突变。云南猝死病例、同发病例及病例亲属携带6个相同的突变位点:JUP基因3号外显子c.213 T>C同义突变,14号外显子c.2089 A>T错义突变;DSP基因19号外显子c.2631 G>A同义突变,24号外显子c.8472 G>C同义突变;DSG2基因8号外显子c.861 C>T同义突变,15号外显子c.3321 T>C同义突变。结论:祥云县云南猝死病例、同发病例及病例亲属携带的6个相同突变位点(JUP基因c.213 T>C、c.2089 A>T,DSP基因c.2631 G>A、c.8472 G>C,DSG2基因c.861 C>T、c.3321 T>C)可能与部分云南猝死的发病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寻常型天疱疮自身抗体检测及治疗方法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是一累及皮肤与黏膜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属于表皮内大疱病,临床上较常见,可表现为广泛的红斑、松弛的水疱及糜烂、结痂面,尼氏征阳性.患者血清中存在针对桥粒黏蛋白1(desmoglein1,Dsg1,相对分子质量160000)和(或)抗桥粒黏蛋白3(desmoglein3,Dsg3,相对分子质量130 000)的IgG型抗体[1],该抗体和自身抗原结合,导致细胞间连接破坏,棘层松解发生和表皮内水疱形成[2].根据PV患者血清中存在的自身抗体类型,可以分为黏膜主导型(mucosal dominant)与皮肤黏膜型(mucocutaneous).自身抗体的种类和Dsg1/Dsg3抗原在正常组织不同分布,决定了水疱在表皮内的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