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伐布雷定治疗儿童房性心动过速致心肌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11岁女童因“面色苍白伴乏力1个月余,加重伴呕吐2 d,晕厥1次”于2020年3月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电图示房性心动过速,心脏B超示全心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28%,右心房内血栓形成。传统抗心律失常即胺碘酮、地高辛、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及射频消融均失败后,给予伊伐布雷定治疗后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并逆转心室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五月龄婴儿无休止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消融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婴幼儿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大多预后良好,少数可危及生命或进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需及时终止;右心室非流出道来源室速消融难度大,提示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可能。本文报道1例5月龄婴儿无休止性右心室非流出道来源室速的临床及射频消融资料,为国内报道年龄较小、体重较轻的室速消融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家庭桥粒蛋白基因突变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简称云南猝死)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之间的病因联系。方法:以4个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家庭为研究对象,收集家庭内的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 n= 3)尸解心腔血,采集与其有血缘遗传关系的直系亲属(病例亲属, n=4)和无血缘遗传关系的对照人群( n=7)静脉血,提取DNA进行ARVC桥粒蛋白基因桥粒斑菲素蛋白2(PKP2)、桥粒斑蛋白(DSP)、桥粒芯蛋白2(DSG2)、桥粒芯胶蛋白2(DSC2)、连接桥粒斑珠蛋白(JUP)共97个外显子位点的PCR扩增及测序,结合遗传家系综合分析5个基因的突变情况。 结果: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及病例亲属全部发生DSP基因突变,PKP2、DSG2、DSC2和JUP基因突变各1人,同一人同时携带1~3个基因突变。DSP基因存在4个外显子突变位点,其中1个为新发现杂合同义突变c.4014 C>A(p.A1338A)。1例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同时携带PKP2基因的2个错义突变位点,且1个为新发现杂合子突变c.739 G>C(p.G247R)。新发现JUP基因的1个杂合错义突变位点c.799 G>A(p.A267T),其蛋白质功能预测值高达0.963,蛋白质功能发生异常改变的可能性较高。DSG2和DSC2基因各有1个突变位点。对照人群均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及病例亲属携带ARVC桥粒蛋白基因DSP、PKP2、DSG2、DSC2、JUP突变,推测部分云南猝死与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间可能具有一定的病因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重点病区县人群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筛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鹤庆县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简称云南猝死)病例及病例亲属的5个常见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情况,探索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与云南猝死之间的病因联系。方法:2021年1月,收集鹤庆县8个发病自然村的云南猝死病例尸解心腔血,采集病例亲属外周静脉血。提取血样DNA,PCR扩增后采用Sanger法对5个桥粒蛋白基因[桥粒斑蛋白(DSP)、桥粒芯蛋白2(DSG2)、桥粒斑菲素蛋白2(PKP2)、桥粒斑珠蛋白(JUP)、桥粒芯胶蛋白2(DSC2)]的97个外显子位点进行测序,综合分析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收集云南猝死病例3人份血样,采集病例亲属36人份血样。39份血样共检出26个基因突变位点,总突变率为26.80%(26/97),DSP、DSG2、PKP2、JUP、DSC2基因分别有13、5、3、3、2个位点发生突变。其中19个为已报道突变,7个为新发现突变:DSP基因3号外显子c.372G>A、15号外显子c.2090A>G、17号外显子c.2371C>A、24-I号外显子c.8458T>G,DSG2基因8号外显子c.861C>T,PKP2基因3号外显子c.892C>A、8号外显子c.1725G>T。3例云南猝死病例及36名病例亲属均为复合基因突变携带者,同一人同时携带3 ~ 9个基因突变位点。结论:鹤庆县云南猝死病例及病例亲属存在ARVC桥粒蛋白DSP、DSG2、PKP2、JUP、DSC2基因突变,可能是部分云南猝死发病的遗传背景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是一种以心律失常为突出表现,同时存在心脏结构异常的遗传性心肌疾病,常见类型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表现为右心室起源的心律失常合并右心室扩张及右心衰竭,也可累及左心室而表现多种亚类型,通称为ACM。常见病因为编码心肌细胞的桥粒蛋白基因的突变。近年来对AC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认识进展较快,但漏诊率和误诊率仍然较高,国内发病率不清楚。从基因型-表型、病因等方面进行诊断及鉴别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SG2/ PKP2/ DSP基因变异相关儿童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 DSG2/ PKP2/ DSP基因变异相关儿童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为儿科精准化诊治ARVC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7例 DSG2/ PKP2/ DSP基因变异致ARVC患儿的临床资料,基因检测采用靶向高通量二代测序法,并通过Sanger进行家系成员验证。 结果:7例(男3例、女4例)患儿入院年龄中位数为11.8岁。7例患儿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均记录到室性心律失常。7例患儿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室不同程度扩大,2例合并左心室扩大。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2例患儿右室壁运动幅度减低,4例患儿双心室室壁运动异常;3例患儿双心室心肌可见延迟强化信号,2例左心室心肌可见延迟强化信号。4例患儿存在 DSG2基因变异,其中3例为复合杂合变异,1例为纯合变异;2例患儿分别存在 PKP2和 DSP基因杂合变异;1例患儿同时存在 PKP2和 DSP基因杂合变异。7例患儿共检测到9个基因变异位点,其中5个为未报道的新变异。6例经家系验证,5例患儿为家族遗传性变异,1例为自发变异。7例患儿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和(或)胺碘酮口服抗心律失常治疗,6例给予抗心力衰竭治疗。随访3~50个月,1例死亡,1例因严重全心功能衰竭行心脏移植术。 结论:儿童ARVC临床表现差异大,左心室受累患儿预后较差;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尽早干预及药物治疗可延缓部分患儿的病情进展;5个新变异丰富了ARVC的基因突变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儿1例的 PKP2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22年8月23日于福建省儿童医院就诊的1例ARVC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抽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样,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采用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并对候选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患儿为6岁男性,临床表现为全身浮肿、全心扩大、室间隔及室壁运动普遍性减弱、左心室舒张及收缩功能减低、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WES检测结果提示患儿携带 PKP2基因c.119_122del(p.Leu40Argfs Ter 71)杂合移码变异与c.1978G>A(p.Gly660Arg)杂合错义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上述变异分别遗传自患儿父亲与母亲。 PKP2基因c.119_122del变异在1000 Genomes、gnomAD及ExAC等数据库中未见收录;经SWISS-MODEL与PyMOL在线软件分析可能导致PKP2蛋白截短;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与ClinGen联合制订的相关指南,该变异被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 PKP2基因c.1978G>A变异在1000 Genomes、gnomAD及ExAC等数据库中未见收录;应用REVEL、SIFT、CADD、MutationTaster及PolyPhen-2等在线软件预测为有害变异;经T-coffee与ESPript v3.0在线服务器分析,该变异位点编码氨基酸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经SWISS-MODEL与PyMOL在线服务器分析,该变异可能影响蛋白功能;根据ACMG与ClinGen联合制订的相关指南,该变异被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 结论:PKP2基因c.119_122del(p.Leu40Argfs Ter 71)杂合移码变异与c.1978G>A(p.Gly660Arg)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本研究ARVC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拓宽了 PKP2基因的变异谱,为ARVC患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发性巨细胞性心肌炎行心脏移植术12例受者病例特点及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2例特发性巨细胞性心肌炎(idiopathic giant cell myocarditis,IGCM)行心脏移植术受者的病例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6月至2022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心脏移植后病理证实为IGCM的12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归纳受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随访等情况。结果:2004年6月至2022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进行心脏移植共1 143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IGCM12例,占1.05%。IGCM受者年龄(47.6±7.3)岁,男性5例(41.7%)。12例IGCM受者中首发临床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7例(58.3%);心律失常4例(33.3%);心肌缺血1例(8.3%)。IGCM受者左室射血分数32.8%±11.1%,11例(91.7%)左室射血分数<50%,9例(75.0%)合并心律失常。从症状发作到心脏移植中位时间6个月。1例受者为首次因IGCM于外院行心脏移植,术后自行停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11年后IGCM复发再次行心脏移植治疗。所有受者术前均未明确诊断,术前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5例(41.7%)、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3例(25%)。12例IGCM受者心脏移植术后随访4~142个月,1例于围术期死亡、1例于术后68个月因心力衰竭死亡,受者术后均规律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仅有1例移植后9年出现1R级移植心脏排斥反应,无IGCM复发病例。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IGCM受者心脏移植术后1年、5年、10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1.7%、91.7%及73.3%,与其他病因心脏移植受者比较,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 P=0.265)。 结论: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IGCM的有效手段,术后规律足量的免疫抑制治疗对预防移植心脏排斥反应及IGCM复发至关重要,IGCM受者行心脏移植术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复经皮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非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新方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述使用重复经皮星状神经节阻滞术(R-SGB)治疗非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电风暴的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连续纳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药物干预无效的非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室速电风暴患者。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接受左侧R-SGB,阻滞药物为5 ml 1%利多卡因,1次/d,连续阻滞7 d。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情况,随访出院后室性心律失常复发及临床转归情况。统计分析患者阻滞前后室速的负荷变化及长期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年龄为(51.5±13.6)岁,均为男性,5例为扩张性心肌病,剩余2例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和1例肥厚性心肌病,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7.8%±6.6%。治疗后6例(75%)患者终止了电风暴,与治疗前[43.0(13.3,276.3)]相比,患者治疗开始后第1天[1.0(0.3,34.0), P<0.05]及治疗完成后第1天[0.5(0.0,19.3), P<0.05]的24 h内室速负荷均明显减少。治疗过程未发生操作相关重大并发症。干预后平均随访(4.8±1.1)个月,患者首次室速复发的中位时间为2个月。 结论:微创R-SGB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终止非缺血性心肌病室速电风暴的新方法,可作为稳定室速电风暴的重要过渡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仅累及右心室心外膜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仅累及右心室心外膜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腔内电生理机制。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连续性筛选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导管消融的ARVC相关室速患者,纳入病变仅累及心外膜的室速患者,收集相关的人口学、腔内电生理特征及随访资料。结果:最终纳入19例患者,其中女12例、男7例,年龄(38.1±12.9)岁,7例患者既往曾接受过消融治疗。6例患者完成了室速下右心室心内膜及心外膜的同步标测,均可在心外膜记录到完整室速折返环路。所有患者进一步接受了心内膜及心外膜的基质标测,可见内膜基质良好无低电压区,双极电压均>1.5 mV,心外膜可见片状低电压区,面积为(26.5±9.6)cm 2。以基质标测为基础行均质化消融后,随访(22.3±6.7)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 结论:病变仅累及右心室心外膜的ARVC相关室速是一种特殊类型心律失常,心室心内膜基质良好,行干性心包穿刺后方可达到病变部位并指导消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