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讨胸部低剂量CT在老年体检人群肺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胸部低剂量CT在老年体检人群肺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20年2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248例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了胸部低剂量CT诊断,该组患者在实施病理学诊断后按照病理类型分为肺腺癌(n=221)及肺鳞癌(n=27),对比不同病理类型下肺癌患者的螺旋CT征象.结果 该组患者实施胸部低剂量CT检查所显示的异常病变征象如下:胸膜病变82例(33.06%)、肺门肿块45例(18.15%)、空洞和空腔病变42例(16.94%)、肺内多发性结节22例(8.87%)、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35例(14.11%)、孤立结节肿块影12例(4.84%)、气管狭窄和梗阻10例(4.03%).实施胸部低剂量CT检查时,肺腺癌与肺鳞癌相比,毛刺/棘突、胸膜凹陷征、血管连接征所占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与肺鳞癌相比,分叶征、空泡/空洞征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胸部CT与常规剂量胸部CT比较CTDI、DLP、ED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胸部CT与低剂量胸部CT比较主动脉弓上缘分层、支气管分叉层面、膈顶上缘层面的噪声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胸部低剂量CT应用在老年体检人群中进行肺癌早期筛查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同时可发现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在征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胸部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胸部CT比较的辐射剂量更低,安全性有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部阴影伴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7岁,间断咳嗽、咳痰2年,加重伴右侧胸痛、血痰3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年(2014年)出现咳嗽、咳白痰、轻微胸痛,查胸部CT提示右上肺2 cm×2 cm圆形低密度结节,未治疗,两周后症状缓解。入院前3个月奔跑追赶机动车后出现咳嗽、咳白黏痰、胸痛,咯暗红色血痰。体检未发现异常。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42.61%,胸部CT示右上肺结节3.4 cm×3.3 cm,较前增大。双肺多发斑片影,以右肺上叶及左肺下叶为重,病变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入院后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穿刺标本细菌、真菌及抗酸染色均阴性,HE染色可见纤维板层样的囊壁,壁内多发细粒棘球绦虫头节,囊壁外侧为纤维素样坏死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肺包虫病,建议抗包虫治疗,患者因无自觉症状,未服药物。已随访5年,复查CT肺内团块影缩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诱发肌电在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离断术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脊神经后根离断能有效抑制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处于兴奋-抑制失衡状态的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从而达到降低其对应肌群肌张力、改善患儿运动功能的目的。但由于人体仅双下肢感觉相关的脊神经后根就有数十枚,如何精准选择需要毁损的脊神经后根一直是临床面临的棘手问题。脊神经诱发肌电监测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为获得稳定及有效的诱发肌电数据,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DR)中麻醉程度、监测肌群及电刺激参数等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串刺激及单刺激是目前较为常用的肌电诱发刺激模式。刺激模式不同,会导致对于脊神经后根的最终"选择"不同。因此,探寻一个安全、有效、量化并能适度降低痉挛肌群肌张力的术中脊神经后根"选择"方案是SDR手术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电针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2):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SAE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电针组(SAE+EA组)和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假电针组(SAE+SEA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术前2 d,SAE+EA组选取百会、曲池和足三里穴进行连续10 d的电刺激,给予2/15 Hz的疏密波,刺激强度以小于1.5 mA引起轻微的肌肉收缩为准,每天刺激30 min。SAE+SEA组在相应穴位旁开5 mm处针刺并连接刺激电极,但不进行电刺激。术后14 d时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突触囊泡蛋白(SYN)和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的表达,行高尔基染色计数海马CA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行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结果,并行锥体神经元计数。 结果:与Sham组比较,SAE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和顶树突棘密度降低,SAE+EA组海马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顶树突棘密度升高,SAE组、SAE+EA组和SAE+SEA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计数减少( P<0.05);与SAE组比较,SAE+EA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上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和顶树突棘密度升高,锥体神经元计数增加( P<0.05),海马CA1区病理学损伤减轻,SAE+SEA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AE+EA组比较,SAE+SEA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棘和顶树突棘密度降低,锥体神经元计数减少( P<0.05)。 结论:电针减轻大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机制可能与减轻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尘肺大阴影与原发性肺癌肿块CT影像特征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尘肺大阴影与原发性肺癌肿块的CT影像特征,分析CT影像特征对尘肺大阴影与原发性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于2022年9月,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住院的43例叁期尘肺病患者和同期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确诊的5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比两组患者胸部CT影像中尘肺大阴影或肺癌肿块及周围组织的影像特点。使用单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和交叉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以尘肺病和肺癌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尘肺大阴影与原发性肺癌肿块的CT影像单因素比较,病变形态不规则、CT值、钙化、空洞、棘突、液化坏死、卫星灶、肿块旁气肿、短毛刺、胸膜增厚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变CT值≥92 HU(CT值异常)、钙化、周围有卫星灶、胸膜肥厚、肿块旁气肿、病变边缘有棘突、病变形态不规则等是叁期尘肺的典型特征,具有多个特征聚集性;病变出现液化坏死、外形为圆形或类圆形、有空洞、跨叶间胸膜等是肺癌的典型特征。以卫星灶、棘突、胸膜肥厚、病变CT值异常和液化坏死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 R2=0.880,区分度为95.3%。 结论:病变CT值异常、钙化、周围有卫星灶、胸膜肥厚、边缘有棘突、液化坏死、跨叶间胸膜和空洞等影像特征可区分叁期尘肺大阴影和肺癌肿块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甲双胍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和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metformin)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和机制。方法:82只3~4月龄SPF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on组, n=15)、假手术二甲双胍给药组(Met组, n=20)、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essel occlusion,2VO)组(2VO组, n=22)、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二甲双胍给药组(2VO+Met组, n=25),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血管,不接扎。建模后按照每天100 mg/kg剂量连续4周给予二甲双胍溶液饮用水。二甲双胍干预4周后,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认知功能,在体电生理技术检测大鼠的长时程增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海马组织的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浓度水平,同时采用高尔基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的突触结构,尤其是囊泡密度。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水迷宫7 d重复学习训练的逃避潜伏期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余数据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s t检验。 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在7 d的学习训练中,4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的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 F=0.93, P>0.05),但是时间主效应( F=25.90, P<0.05)和组别主效应( F=13.20, P<0.05)显著;在第3~7天的平台位置学习中,2VO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Con组和2VO+Met组(均 P<0.05)。休息1 d后检测大鼠短期记忆,结果显示:2VO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Con组和2VO+Met组( P<0.01),同时2VO大鼠的平台区域滞留时间和穿梭次数均少于Con组( P<0.01)和2VO+Met组( P<0.01)。电生理结果显示:高频刺激后,2VO组相对兴奋性突触后场电位斜率[(1.29±0.09)]显著低于Con组[(2.07±0.09)]和2VO+Met组[(1.69±0.08)]( P<0.01)。ELISA结果显示:2VO组海马组织TNF-α含量水平显著高于Con组和2VO+Met组;2VO组海马组织IL-1β和IL-6含量水平显著高于Con组和2VO+Met组。2VO组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显著低于Con组和2VO+Met组。2VO组海马神经元不成熟树突棘密度和比例显著高于Con组和2VO+Met组。2VO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突触囊泡密度[(230.29±19.44)个/μm 2]显著低于Con组[(414.52±13.17)个/μm 2]和2VO+Met组[(313.19±12.42)个/μm 2](均 P<0.05)。 结论:二甲双胍能够降低慢性脑低灌注海马组织神经炎性反应,同时能够改善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障碍,在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方面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后脑电图变化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癫痫(DRE)患者行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后脑电图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选择西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25例DRE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VNS手术治疗并随访12个月。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均进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每次监测描记时间大于12 h。分析VNS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患者脑电图特点。结果:25例患者术前VEEG监测中发作间期均出现尖波、棘波及尖慢、棘慢复合波,3例能定侧别。术后3个月时11例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为混合节律,尖波、尖慢波或棘波单个发放,其中8例患者McHugh分级为Ⅰ~Ⅱ级。术后6个月时18例发作间期脑电图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11例患者McHugh分级为Ⅰ~Ⅱ级。术后12个月时21例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15例患者McHugh分级为Ⅰ~Ⅱ级。结论:DRE患者VNS术后脑电图的改善程度随时间延续逐步提高,部分患者脑电图改善可早于临床症状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脑蛋白介导的突触可塑性下降在慢性脑低灌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肾脑蛋白(kidney brain protein,KIBRA)下调在慢性脑低灌注所致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90只雄性SPF Sprague Dawley (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假手术组( n=15)、慢性脑低灌注组(2VO组, n=25)、慢性脑低灌注脑立体定位注射AAV-KIBRA组(2VO+AAV-KIBRA组, n=25)、慢性脑低灌注脑立体定位AAV-vector组(2VO+AAV-vector组, n=25)。采用双侧结扎颈总动脉方法建立慢性脑低灌注模型,脑立体定位注射2 μL AAV-KIBRA或AAV-vector,观察30 d。利用Morris水迷宫、离体电生理、p21激活的蛋白激酶3(p21-activated kinase 3,PAK3)酶活性检测、蛋白印迹、免疫共沉淀和Golgi染色方法,分别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KIBRA水平表达、PAK3酶活性的变化,并观察树突棘的分布。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各组间差异,采用LSD检验进行两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性比较,方差不齐则采用Welch检验。 结果:大鼠慢性脑低灌注1月后,取大鼠海马进行匀浆和蛋白印迹检测KIBRA水平,发现2VO组KIBRA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73.49±4.12)%]( P<0.01),海马CA1区注射AAV-KIBRA显著上调KIBRA水平[(91.91±7.01)%]( P<0.01)。Morris水迷宫检测发现:2VO组大鼠在7 d的平台位置学习训练中的潜伏期[第3~7天学习结果:(48.18±2.82)s、(43.45±2.27)s、(32.27±2.22)s、(26.55±2.37)s、(17.18±2.67)s]显著长于假手术组[(41.67±2.74)s、(32.58±2.57)s、(22.50±2.94)s、(16.91±2.39)s、(8.75±1.52)s](均 P<0.05),2VO+AAV-KIBRA组在7 d的平台位置学习潜伏期[第3~7天分别为:(43.83±2.95)s、(35.25±2.15)s、(26.58±2.03)s、(19.92±2.17)s、(17.75±1.35)s]显著短于2VO组(均 P< 0.01)。撤除平台的Morris水迷宫检测,短期记忆结果显示2VO组大鼠达到平台区域的潜伏期显著长于假手术组,而2VO+AAV-KIBRA组大鼠到达平台潜伏期显著短于2VO组( P<0.01)。同时2VO大鼠的平台区域滞留时间和穿梭次数均少于假手术组( P<0.01),而2VO+AAV-KIBRA组的平台区域滞留时间和穿梭次数则显著多于2VO组( P<0.01)。离体脑片电生理记录显示:高频刺激后,2VO组相对兴奋性突触后场电位(1.43±7.43)显著低于假手术组(2.21±6.54),而2VO+AAV-KIBRA组相对兴奋性突触后场电位(1.90±8.15)高于2VO组( P<0.01)。大鼠海马组织进行免疫共沉淀发现沉淀KIBRA时,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可以检测到PAK3。PAK3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2VO海马组织PAK3的相对酶活性(0.64±0.04)显著低于假手术组(1.02±0.07),而2VO+AAV-KIBRA组PAK3的相对酶活性(0.86±0.03)显著高于2VO组。Golgi染色显示:2VO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6.85±0.43)个/10 μm]显著低于假手术组[(11.83±0.58)个/10 μm],而2VO+AAV-KIBRA组神经元树突棘密度[(10.22±0.39)个/10 μm]显著高于2VO组。 结论:慢性脑低灌注后KIBRA下降在认知功能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与突触功能可塑性下降有关,KIBRA下调通过调控PAK3活性而参与树突的结构可塑性。因此,KIBRA可能是防治慢性脑低灌注认知功能的重要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舞蹈-棘红细胞增多症的长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舞蹈-棘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特点,探讨双侧内侧苍白球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术对该疾病的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7例舞蹈-棘细胞增多症患者,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对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归纳其基因型、表现型特点。所有患者均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3年及术后5年进行长期随访,采用统一亨廷顿病评定量表(UHDRS)对患者进行评分,评估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长期疗效。结果:7例患者以口-舌-面舞蹈症、肢体舞蹈症、肌张力障碍及构音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 VPS13A基因致病变异,但变异类型各不相同。双侧内侧苍白球脑深部电刺激术前UHDRS的运动评分为(37.00±16.68)分,术后1年的运动评分为(19.67±5.99)分,平均改善46.8%( t=5.20, P=0.003);术后3年的运动评分为(23.86±8.99)分,平均改善35.5%( t=3.08, P=0.022);术后5年的运动评分为(29.00±14.97)分,平均改善21.6%( t=1.41, P=0.217)。患者的症状以肢体舞蹈症及口-舌-面舞蹈症的改善最为显著。在术后5年随访时发现,分别有3例(3/7)患者再次出现严重的肌张力障碍,4例(4/7)再次出现行走困难,患者的构音障碍始终未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结论:舞蹈-棘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对一致,但基因变异类型存在明显的差异。双侧内侧苍白球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对舞蹈-棘细胞增多症患者有效,但长期疗效随病情进展而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房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71岁,因左侧乳房红斑、斑块3个月就诊。3个月前患者左侧乳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红斑,其上逐渐出现米粒大小红色丘疹,无痒痛等自觉症状,后皮疹逐渐增多、增大。自行外用"皮炎平",原有丘疹可变平,但仍有新发丘疹,并且逐渐融合成斑块。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无家族遗传病及肿瘤病史,无外伤史。入院体检:生命体征正常,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神志清,心肺无异常。双侧腋窝及腹股沟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皮肤科检查:左侧乳房近胸部中线侧可见不规则浸润性暗红斑,边界尚清,其上可见不规则隆起性红色斑块,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状,质轫,表面无脱屑、破溃、结痂(图1)。辅助检查:血常规、乳腺彩超、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除双肾泥沙样结石外,其余均无异常;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示:双侧颈胸部、腋窝、腹股沟及腹盆腔散在轻度增大淋巴结;盆腔内部分肠管基于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请血液科会诊暂排除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骨髓穿刺,但患者家属拒绝。皮损活检:灰白组织1块,大小为2.6 cm × 1.5 cm × 1.0 cm,皮肤面积2.6 cm × 1.5 cm。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未受累,表皮及真皮见无浸润带,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呈弥漫浸润模式,肿瘤组织内大量异形淋巴样细胞,可见多核分裂象,细胞异形明显(图2),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结果:人B细胞抗原CD20、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淋巴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MUM-1、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体相关蛋白a链CD79a均阳性,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阳性细胞约占80%,原癌基因阳性细胞占20% ~ 30%,Bcl-6、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共同抗原CD10、细胞角蛋白、黑素细胞分化标记物、外套层细胞淋巴瘤标记、神经黏附分子、黑素瘤特异性抗体、粒-单核细胞标记、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B细胞激活抗原、细胞周期蛋白D1、人抗疱疹病毒抗体均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