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血糖指数饮食在儿童难治性癫痫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生酮饮食(KD)治疗癫痫已有百年历史,但因其制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较复杂,随着抗癫痫药物的出现,此治疗方式在一段时间内被忽视;由于药物治疗癫痫的机制存在局限性,而癫痫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多年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发病率未随着药物的发展有所改善。KD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癫痫和神经保护作用,对于难治性癫痫也有明显效果,所以KD再次被重视。经典KD脂肪含量高,操作较繁琐,当培训不够精细时,很多患者不能理解和合格操作。为了改善传统KD的弊端,又出现更接近正常饮食结构、耐受性好的改良KD,即低血糖指数饮食(LGIT),这种饮食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所放宽,制餐简约,口感较前改善,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现就LGIT在儿童难治性癫痫的机制、临床应用效果及适应证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NM1L基因变异致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所致儿童期起病的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EMPF1)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就诊的3例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导致的EMPF1患儿的临床资料。以“DNM1L”“EMPF1”“encephalopathy,lethal,due to defective mitochondrial peroxisomal fission 1”或“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裂殖缺陷型致死性脑病1型”为检索词分别查阅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7月相关文献,总结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例1 男,7岁时咳嗽不伴发热9 d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肌阵挛,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联合治疗后无效,起病后第2周死亡。例2 男,7岁时“扁桃体炎”10 d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局灶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肌阵挛,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生酮饮食、甲泼尼龙治疗后反应欠佳,监护室治疗期间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起病1个月后死亡。例3 女,3岁5月龄时“病毒性肺炎”2周后出现抽搐,表现为局灶性阵挛发作,后转变为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止惊药物、生酮饮食治疗后改善不佳,起病3个月后死亡。3例患儿起病后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提示颅内多发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弥散加权像高信号灶,急性期后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弥漫性脑萎缩。血代谢、脑脊液免疫相关检查均无异常。遗传学检查提示DNM1L基因存在NM_012062.4:c.1207C>T,p.R403C新发、杂合、错义变异,结合临床表现,均明确诊断为EMPF1。文献检索未见国内报道,R403C位点变异国外文献8篇11例,总结包含本组3例的14例患儿临床表现,其中起病前有感染病史8例,轻、中度智力或运动发育落后8例。14例患儿均有癫痫发作,其发作形式主要包括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9例)、局灶性肌阵挛发作(6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5例)以及局灶性阵挛发作(4例)。14例均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文献无推荐有效抗癫痫治疗药物。早期头颅磁共振成像见多发异常信号灶10例,以丘脑(7例)、海马(5例)、基底节区(4例)、额叶(3例)、顶叶(2例)多见,病程后期可见弥漫性进行性脑萎缩10例。14例患儿中5例死亡。 结论:DNM1L基因R403C位点变异常导致线粒体裂殖障碍,患儿可表现为轻微感染刺激后或无明显诱因突发的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伴智力运动发育倒退、脑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3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5月至6月收治的3例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患儿的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特点。结果:3例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患儿发病年龄为6~9岁,发热至首次抽搐时间间隔为4~7 d,于24 h内进展为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以多灶性发作为主,脑脊液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脑电图可见弥漫性慢波活动为背景、颞区为主的癫痫波发放,2例急性期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脑水肿征象。3例患儿均对多种(4~5种)抗癫痫药物耐药,接受大剂量麻醉药物治疗可有效终止癫痫持续状态。1年后随访,3例均演变为难治性癫痫,其中2例伴认知障碍,1例伴运动障碍。结论: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常见于既往体健的学龄期儿童,可由发热诱导,其癫痫发作呈爆发性、难治性,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大剂量麻醉药物可有效终止癫痫持续状态,大多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术后脑电图变化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癫痫(DRE)患者行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后脑电图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选择西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25例DRE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VNS手术治疗并随访12个月。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均进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每次监测描记时间大于12 h。分析VNS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患者脑电图特点。结果:25例患者术前VEEG监测中发作间期均出现尖波、棘波及尖慢、棘慢复合波,3例能定侧别。术后3个月时11例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为混合节律,尖波、尖慢波或棘波单个发放,其中8例患者McHugh分级为Ⅰ~Ⅱ级。术后6个月时18例发作间期脑电图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11例患者McHugh分级为Ⅰ~Ⅱ级。术后12个月时21例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15例患者McHugh分级为Ⅰ~Ⅱ级。结论:DRE患者VNS术后脑电图的改善程度随时间延续逐步提高,部分患者脑电图改善可早于临床症状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拉莫三嗪联合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拉莫三嗪对不同发作类型、综合征及不同病因的儿童难治性癫痫的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所有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使用拉莫三嗪或其他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的儿童难治性癫痫病例为研究对象。拉莫三嗪联合治疗的病例为拉莫三嗪联合治疗组,其他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的病例为对照组。比较拉莫三嗪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差异。结果:共收集到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例134例,其中,拉莫三嗪联合治疗组98例,对照组36例。对局灶性发作及起源不明的发作,拉莫三嗪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8、-2.11, P<0.05);对全面性发作,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39, P>0.05)。对不能归类综合征的儿童难治性癫痫,拉莫三嗪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99, P<0.01);对West综合征及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94、-1.22, P>0.05)。对病因不明的儿童难治性癫痫,拉莫三嗪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96, P<0.05);而对结构性病因,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07, P<0.01);对遗传性病因,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02, P>0.05)。 结论:拉莫三嗪联合治疗对于局灶性发作和起源不明的儿童难治性癫痫、不能归类综合征的儿童难治性癫痫、结构性病因和不明病因的儿童难治性癫痫,尤其是对于结构性儿童难治性癫痫,疗效显著优于其他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视儿童ICU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系统评估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系统急危重症。传统上SE定义为癫痫发作持续30 min以上或两次惊厥发作之间意识未恢复。这个定义可能导致对癫痫发作的监护与抢救延误而引起不良后果。目前国际上已经将SE定义修改为持续5 min以上癫痫发作,通常分为两个时间点,即t 1和t 2,分别为癫痫可能持续的时间和癫痫发作可能导致长期不良后果的时间。对于强直阵挛性发作,t 1是5 min,t 2是30 min。但对于局灶性SE或非惊厥型持续状态的时间点仍未确切界定 [1]。难治性SE( 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 RSE)指持续或反复临床发作及脑电图痫性放电>60 min,经2~3种一、二线药物治疗无效。超级难治性SE(super-RSE,SRSE)定义为使用包括麻醉剂等治疗后发作持续24 h以上的发作状态 [1,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ravet综合征临床诊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Dravet综合征(DS)为婴儿期起病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综合征,约80%的患儿由SCN1A基因杂合变异所致。DS的临床特点包括1岁内常以热性惊厥起病;随后出现多种形式的无热惊厥;发作具有热敏感的特点;易反复发生癫痫持续状态;多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DS治疗的一线药物包括丙戊酸、托吡酯和氯巴占,应避免使用钠离子通道阻断剂。DS患儿由于发热容易诱发癫痫持续状态,少数患儿可出现急性脑病,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应引起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抽动障碍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由于儿童抽动障碍(TD)发病年龄更小、治愈率降低及难治性病例增多,儿童TD的治疗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就TD的药物治疗进展,包括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多巴胺D受体阻滞剂、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抗癫痫发作药物、肉毒杆菌毒素A,以及持续至成年期的儿童TD的治疗进行重点介绍,旨在强调儿童TD的正规治疗、足疗程治疗以及个体化治疗的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功能磁共振成像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运动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运动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行癫痫灶切除术治疗的9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的中位年龄为15岁(2~31岁)。所有患者术前行头颅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血氧水平依赖(BOLD)成像-fMRI检查,初步定位病灶和运动功能区。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运动诱发电位(MEP)确认运动功能区,同时应用手术神经导航系统定位病灶区域及功能区。手术切除病灶的同时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以避开功能区、最大程度地切除病灶。术后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水肿、出血。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3个月时患者的肌力情况,作为保护运动区效果的评估指标。结果:9例患者DTI结果均清晰地显示病灶、病灶周围与大脑脚之间的运动纤维联系。9例患者中,4例术前BOLD-fMRI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MEP定位的功能区一致,1例为部分一致,4例不一致。9例患者的致痫灶完全切除。术后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此5例患者头颅CT出现轻微脑水肿,1周后缓解。无一例颅内出血。术后3个月随访时,8例患者未见癫痫发作,仅1例患者仍有癫痫发作,发作频率下降;8例患者的肌力水平同术前,1例患者的肌力较术前改善。结论:术前BOLD-fMRI、DTI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可定位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运动区,对其运动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turge-Weber综合征所致难治性癫痫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接受大脑半球离断/切除术的Sturge-Weber综合征(Sturge-Weber syndrome, SWS)患儿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要点。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全麻下行大脑半球离断/切除术的SWS患儿的医疗记录。收集并分析人口统计学、围手术期及术后相关信息。结果:8例SWS患儿因难治性癫痫在全麻下行大脑半球离断/切除术,其中7例(87.5%)患儿颜面部存在葡萄酒色斑,4例(50.0%)患儿合并青光眼,未发现有患儿合并气道血管瘤造成困难气道。手术出血均在200 ml以上,所有患儿术中均输注异体红细胞,中位输注量260(146.3~357.5) ml。因术中出血较多,有4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压,较严重的1例患儿同时伴有低血氧饱和度现象。患儿围手术期均未应用使眼内压增高的药物。术后8例患儿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颅内感染发生率较高(7/8,87.5%)。术后远期随访患儿癫痫症状控制Engel分级:Ⅰ级7例、Ⅱ级1例,术后均未见永久性功能障碍。结论:SWS所致难治性癫痫大脑半球离断/切除术中出血量较大,严密的术中监测和积极的围手术期管理对于维持循环稳定十分重要。患儿有很大比例合并青光眼,围手术期应谨慎应用使眼内压升高的药物。基于以往研究,术前充分评估患者气道是否合并血管瘤,做好困难气道准备也是十分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