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的专家共识(2020)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主要用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力衰竭的诊断、监测和治疗。对已接受CIED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是CIED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随访可了解CIED治疗的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及CIED本身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故障,了解CIED是否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使患者得到最优治疗获益。因患者植入CIED类型不同,其随访目的、频度、方式和内容均有所不同。随访方式包括诊室随访和远程随访,但远程随访的患者,仍建议每年至少1次诊室随访。常规起搏器患者建议选择合适的起搏方式并优化参数,以满足患者不同的需求。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建议程控合适的心动过速识别参数和治疗参数,以减少ICD电击治疗。对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则需要优化再同步参数,保证高比例的再同步起搏,以提高CRT反应性。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参与的CIED患者的随访和程控,需要专门人员经过培训合格后方能胜任。而对于植入型心电事件记录仪(ICM)患者的随访,建议设置合理的感知和监测参数,并根据随访检出事件结果来决定其后续的诊疗措施。所有开展CIED治疗的医院均应建立规范的CIED资料的登记和管理制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单中心临床应用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新型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的临床应用及其对晕厥和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2015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ICM(RevealLINQTM,美国美敦力公司)的患者52例,男3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92±16.24)岁.其中,34例晕厥待查患者植入前平均晕厥(2.17±0.41)次.所有患者均行ICM植入术,术后通过事件激活和自动记录两种方式规律随访,分析心律失常事件的检出情况.结果 植入前患者首诊科室:急诊11例、神经内科17例、晕厥门诊7例、心脏内科17例;患者平均就诊(4.52±2.66)次;平均行(8.26±1.79)项检查;人均检查花费(5 493.36±3 098.06)元人民币.相较于首诊于晕厥门诊的患者,首诊于其他科室患者就医次数、检查项目数量及费用增加,植入设备时间延长[(1.86±0.95)次对(4.91±2.73)次;(5.83±1.17)项对(8.61±1.58)项;(2016.33±385.25)元对(6 002.2±2 990.03)元;(60.00±37.13)d对(153.75±43.23)d,P<0.05].植入后5例患者失访,其余47例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305.87±102.07)d.随访期间,共检出心律失常26例,其中心脏停搏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6例、快速性心律失常12例(包括心房颤动3例),共21例患者未检出心律失常.事件激活和自动记录两种监测方式的心律失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06%对50%,P=0.76).相较于植入<1年的患者,植入≥1年的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高(29.41%对70%,P=0.007).术中及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ICM对不明原因晕厥、心悸患者病因诊断和制定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ICM)是一种可植入式心脏电子器械,仅植入皮下即可,无需植入电极及导线.ICM克服了以往体外心电监测仪监测时间相对较短,间断监测,对于偶发、短时的心律失常的诊断能力有限的局限性,可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心电监测并记录事件.目前最常用于不明原因晕厥的病因诊断,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效价比均已得到肯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仪在心肌梗死大鼠 室性心律失常监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清醒状态下应用废旧的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Reveal LINQ TM)监测大鼠心肌梗死(简称心梗)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方法 10只SD大鼠麻醉状态下开胸并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梗模型,经胸骨左缘4~5肋间皮下隧道植入废旧的Reveal LINQ TM,选用自动激活模式连续记录全天时段动态心电活动4周,根据事件触发个数手动统计3类室性心律失常总数及发生率.结果 心梗术后存活的8只SD大鼠均成功接受Reveal LINQ TM植入,植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0.8只SD大鼠第1周 、2周 、3周 、4周单个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总数:17、72、28和14次;成对室早总数:1、14、5和1阵;室早三连总数:2、4、2和1阵;4周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37.5% 、87.5% 、50% 和25%.结论 废旧的Reveal LINQ TM可安全 、稳定 、有效地监测SD大鼠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期心房颤动筛查的成本效果分析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无症状房颤发作隐匿,居民知晓率低,易导致不良结局,带来沉重负担,疾病筛查应先行于并发症的预防,无症状房颤的筛查和科学管理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房颤筛查的焦点问题包括最适筛查人群的探讨、筛查设备与方式的优选、筛查参与度的提升、确诊者抗凝治疗的规范及最佳经济性筛查方案的评估.本研究纳入25篇房颤筛查相关文献,系统梳理近5年患者管理指南中的房颤筛查部分,综合专家意见,从常规筛查的筛查策略、筛查设备、筛查参与度、抗凝参与度及卒中后筛查的监测时长、监测方式方面,分析目前房颤筛查的研究进展,并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剖析房颤筛查的策略对成本效果的影响,明晰筛查和抗凝治疗参与率的经济性作用,以期指导临床实践.目前国际上房颤筛查与管理的公认指南为《欧洲心律学会指南》及《北美心律学会指南》,房颤筛查成本效果的相关研究多采用马尔可夫(Markov)模型进行终生模拟,卫生经济学评价指标包括卒中事件、出血事件、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等.多数指南/共识建议选取65~75岁的高风险人群应用便携单导联心电仪等新型设备进行常规筛查,以利于连续监测,提升房颤检出率;对于卒中后筛查,国内外指南均强调在隐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患者中进行房颤筛查,筛查手段主要聚焦到长程心电图和植入式心电记录设备(ICM)上.综上,虽然目前对房颤筛查成本效果的认识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许多分歧有待弥合,同时我国相关研究不充分,对房颤筛查的卫生经济学研究更为欠缺,未来需要基于国内的环境,构建更加准确、具体的筛查模型,通过大量实践完善我国的房颤管理指南,为提升居民寿命和生活质量、减轻医疗经济负担提供循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