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静脉移除除颤导线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经静脉移除除颤导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年7月至2022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内科移除除颤导线患者共48例,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导线移除适应证、移除工具、移除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纳入48例患者,其中男41例,女7例,年龄(58.79±14.62)岁,年龄范围18~91岁。其中感染患者38例,除颤导线故障7例,因需要磁共振检查2例,慢性疼痛1例。共移除51根除颤导线,其中双线圈除颤导线33根,单线圈除颤导线18根。其中2根徒手移除,10根使用锁定导丝移除,36根使用机械扩张鞘移除,3根使用机械扩张鞘联合针眼圈套器移除。手术成功导线完全移除50根(完全成功率98.03%,50/51),临床成功1根。1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为心脏压塞(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08%,1/48)。结论:经静脉除颤导线移除技术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4年美国心律学会年会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4年5月16日至19日,第45届美国心律学会年会在美国波士顿举行。本次年会上公布了众多心律失常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本文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相关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植入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患者的影响:单中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单中心近5年植入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变化趋势,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对CIED植入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行CIED植入或更换的患者1 565例,男855例,女710例。年龄(70.6±12.5)岁,年龄范围8~97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器械类型、主要合并症等。COVID-19疫情暴发时期,观察每年该时段内CIED植入量的变化趋势,比较2020年与2019年该时段内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费用、住院时长等情况。结果:2016年至2020年,CIED新植入1 259例,更换306例,其中男855例。年龄中位数73岁。CIED植入类型以心脏起搏器为主,心脏再同步治疗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植入比例逐年增加,植入除颤器作为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的比例为40.6%~63.3%。疫情暴发期间CIED的植入量明显减少,较2019年同期下降54.5%(18/33),其中永久性起搏器的植入量下降了64.3%(10/28)。与2019年同期相比,女患者比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对56.4%, χ2=3.411, P=0.065),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长、住院总费用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620、0.582、0.718)。 结论:COVID-19疫情影响了CIED的植入,对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影响更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植入较短时间导线拔除的策略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经静脉移除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患者的病因、手术策略、并发症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的经静脉拔除CIED导线的患者。拔除过程中首先尝试使用简单的手动牵引,如果失败则使用锁定探针锁定后手动牵引,仍不能有效拔除者则联合机械扩张鞘(Evolution)拔除。收集并分析CIED导线拔除病因、合并症、器械类型、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研究入选74例患者,年龄(66.20±14.61)岁,其中男49例(66.2%,49/74)拔除的161根导线,平均年限为4.5年,其中普通钢丝拔除导线平均年限为1.3年,单独锁定探针拔除导线平均年限为3.1年,锁定探针联合机械扩张鞘拔除导线为6.4年,导致导线拔除的主要原因为感染因素(94.6%,70/74)。所有需拔除导线均成功拔除,手动牵引(普通钢丝和/或单纯锁定钢丝直接牵拉)拔除导线31例(41.9%,31/74),锁定探针联合机械扩张鞘拔除43例,不同导线拔除方式患者CIED导线植入年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4±1.57)年对(6.44±3.88)年, P<0.001)]。拔除导线后出现并发症与未出现并发症患者使用扩张机械鞘的比例[45.5%(5/11)对60.3%(38/63), P=0.510]和年龄[(73.18±12.65)岁对(65.00±14.67)岁, P=0.0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54.1%(40/74)患者起搏器破溃部位位于囊袋外侧,6例患者破溃位于内侧;58例患者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拔除,16例经锁骨下静脉和下腔静脉途径拔除。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72例患者手术完全成功,2例临床成功但残留小部分导线,不影响预后。在起搏器拔除过程中未出现重大并发症,切口愈合不良10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死亡。 结论:感染是起搏器导线拔除的首要原因,不同导线拔除方式患者CIED植入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植入患者可依靠简单拔除方式,导线植入年限长患者依靠锁定探针联合机械扩张鞘拔除起搏器导线成功率较高,且并发症相对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可吸收抗菌封套的临床应用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可吸收抗菌封套在预防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患者感染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医学中心接受可吸收抗菌封套(TYRX)的CIED植入术患者,术前0.5 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规范无菌操作,术中以可吸收抗菌封套包覆CIED,观察CIED相关感染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2例患者,其中男13例,年龄(68.17±11.06)岁。随访(7.9±5.6)个月,未观察到CIED感染、CIED系统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未观察到因可吸收抗菌封套聚合物或抗生素过敏而导致的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可吸收抗菌封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感染,且不增加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后疫情时代再谈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远程随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远程随访可以减少常规随访次数、优化器械管理和疾病管理、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改善患者生存率。因此,国内外专家共识均推荐将远程随访作为所有CIED患者的标准随访管理策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远程随访尤其重要,减少了面对面诊室随访,避免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交叉感染,又能安全有效地管理患者。国内尽管已开展了远程随访,但应用严重不足,今后应加大力度,推进远程随访技术的广泛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起搏导线重置术后两年再发黑矇原因探究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导线管理中,留置或移除不必要的导线是临床医生经常面临的问题。本文介绍1例留置故障导线、行起搏导线重置术两年后再发黑矇的患者,经移除导线、重新植入后无黑矇再发的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起搏器单纯囊袋感染患者导线拔除术后早期行再植入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起搏器单纯囊袋感染患者经静脉导线拔除术后48 h行新器械再植入的安全性。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因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单纯囊袋感染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经静脉导线拔除术并行CIED再植入术的患者,并进行随访。根据导线拔除术与新器械再植入术的间隔时间将患者分为48 h再植入组与对照组(≥72 h再植入),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相关再感染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共纳入541例患者,年龄(66.32±14.63)岁,其中男421例,平均随访时间31个月。48 h再植入组227例,其中2例患者发生再感染,6例患者死亡;对照组314例,3例患者发生再感染,12例患者死亡,两组再感染发生率[0.88%(2/227)对0.96%(3/314), P=0.920]及全因死亡率[2.6%(6/227)对3.8%(12/314), P=0.5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单纯囊袋感染患者如导线拔除术后无发热等全身感染表现,术后48 h行新器械再植入术是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3年美国心律学会年会起搏领域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3年5月19日至21日,第44届美国心律学会年会在美国新奥尔良举行。本届年会公布了众多心血管植入型器械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late-breaking clinical trials),现对相关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的专家共识(2020)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主要用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力衰竭的诊断、监测和治疗。对已接受CIED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是CIED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随访可了解CIED治疗的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及CIED本身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故障,了解CIED是否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使患者得到最优治疗获益。因患者植入CIED类型不同,其随访目的、频度、方式和内容均有所不同。随访方式包括诊室随访和远程随访,但远程随访的患者,仍建议每年至少1次诊室随访。常规起搏器患者建议选择合适的起搏方式并优化参数,以满足患者不同的需求。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建议程控合适的心动过速识别参数和治疗参数,以减少ICD电击治疗。对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则需要优化再同步参数,保证高比例的再同步起搏,以提高CRT反应性。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参与的CIED患者的随访和程控,需要专门人员经过培训合格后方能胜任。而对于植入型心电事件记录仪(ICM)患者的随访,建议设置合理的感知和监测参数,并根据随访检出事件结果来决定其后续的诊疗措施。所有开展CIED治疗的医院均应建立规范的CIED资料的登记和管理制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