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晕厥,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晕厥是临床常见的问题,病因纷杂,常涉及多个学科。晕厥患者的预后也因病因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如何优化晕厥的诊断流程和危险分层非常重要。另外,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可以提高晕厥诊断率,ICM指导下的起搏治疗可降低晕厥复发率,使患者获益,但在我国存在严重应用不足的问题。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机制探讨涉及Bezold-Jarish反射学说、神经内分泌调节以及基因多态性等,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复发率高,主要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药物治疗效果不确切,而起搏治疗人群受限。因此,未来仍需开展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提高晕厥的整体诊断和治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对60岁以上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和干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在60岁以上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的诊疗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于北京医院、阜外医院、北京安贞医院、普仁医院就诊的60岁以上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依据是否自愿接受植入型心电监测仪植入将入选患者分为植入组和传统随访组。终点事件为入组后再次发作晕厥,以及通过植入型心电监测仪记录的心律失常阳性事件判断或经传统随访检查后明确诊断心原性晕厥。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间心原性晕厥累计诊断率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明确诊断心原性晕厥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共入选198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年龄(72.9±8.25)岁,随访558.0(296.0,877.0)d,男性98例(49.5%)。植入组100例(50.5%),传统随访组98例(49.5%)。与传统随访组相比,植入组患者更高龄、更易发生合并症,基线心电图提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占比更高,而体重指数更低( P均<0.05)。随访期间植入组共计58例(58.0%)患者的植入型心电监测仪记录到心律失常阳性事件。植入组心原性晕厥诊断率[42.0%(42/100)比4.1%(4/98), P<0.001]及治疗干预率[37.0%(37/100)比2.0%(2/98), P<0.001]均高于传统随访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与传统随访组相比较,植入组心原性晕厥累计诊断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R=11.66,95% CI 6.49~20.98,log-rank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植入型心电监测仪植入、既往心房颤动、糖尿病或基线心电图提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明确诊断心原性晕厥的独立预测因素( P均<0.05)。 结论:植入型心电监测仪提高了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率和干预率,显著增加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基于长程心电数据的病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长程心电数据对于分析不明原因晕厥的价值及要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2017年3月21日至2021年3月20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植入的患者,分析植入后晕厥等事件发生与心律失常及相关临床情况间的关系,分析和总结晕厥病因检出率、病因分类以及需要临床干预程度。结果:入选的96例患者,年龄64(52,73)岁,年龄范围13~86岁,其中男55例。随访中,49例再发晕厥,其中确定晕厥与心律失常相关28例,排除心律失常所致晕厥21例(15例患者最终明确了晕厥原因);暂未发生晕厥的患者47例,其中有9例发现有需临床干预的心律失常,但未能肯定这些心律失常与晕厥的关系。结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是否有心电监测状态下的晕厥再发,是确诊的关键;晕厥再发过程中记录到的心电资料,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提供了预期和预期以外的有诊断价值的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的专家共识(2020)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主要用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力衰竭的诊断、监测和治疗。对已接受CIED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是CIED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随访可了解CIED治疗的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及CIED本身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故障,了解CIED是否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使患者得到最优治疗获益。因患者植入CIED类型不同,其随访目的、频度、方式和内容均有所不同。随访方式包括诊室随访和远程随访,但远程随访的患者,仍建议每年至少1次诊室随访。常规起搏器患者建议选择合适的起搏方式并优化参数,以满足患者不同的需求。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建议程控合适的心动过速识别参数和治疗参数,以减少ICD电击治疗。对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则需要优化再同步参数,保证高比例的再同步起搏,以提高CRT反应性。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参与的CIED患者的随访和程控,需要专门人员经过培训合格后方能胜任。而对于植入型心电事件记录仪(ICM)患者的随访,建议设置合理的感知和监测参数,并根据随访检出事件结果来决定其后续的诊疗措施。所有开展CIED治疗的医院均应建立规范的CIED资料的登记和管理制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临床应用2020年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心电监测技术,对于晕厥、心房颤动、隐源性脑卒中、不明原因心悸等临床问题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及优化管理等意义重大。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撰写此专家共识,旨在提供有关ICM的最新学术进展,规范并推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回顾性分析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对不明原因晕厥的临床诊断价值,为ICM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不明原因晕厥住院的患者168例。植入ICM患者76例(ICM植入组),其中男40例(52.6%,40/76),年龄(62.1±14.4)岁;同期因不明原因晕厥住院经晕厥相关的系统性检查且未植入ICM患者92例(ICM未植入组),其中男60例(65.2%,60/92),年龄(63.8±11.9)岁。两组患者均随访至2022年7月,记录晕厥事件并分析病因,采取相应治疗。结果:ICM未植入组发生晕厥或晕厥前兆事件并明确病因者1例,确诊率为1.1%(1/92);ICM植入组发生晕厥或晕厥前兆事件并明确病因者共30例,确诊率为39.5%(30/76),明显高于ICM未植入组患者(39.5%对1.1%, P<0.001)。22例(28.9%,22/76)患者因ICM监测结果而改变了治疗策略:13例(17.1%,13/76)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2例(2.6%,2/76)患者接受射频消融,分别有2例(2.6%,2/76)和4例(5.3%,4/76)患者开始抗凝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1例(1.3%,1/76)非心律失常病因患者接受抗癫痫治疗。 结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植入ICM后可以显著提高晕厥病因的诊断率,尤其对反复晕厥患者有助于排除心脏性晕厥,因此对于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建议尽早植入ICM,及时得到精准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临床应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7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诊断为不明原因晕厥,并植入ICM的患者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中位年龄52.6岁,年龄范围11~87岁。所有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是否再次发生晕厥及晕厥前兆事件、ICM程控读取随访期间记录到的事件。若患者出现晕厥,则及早行ICM程控。结果:随访(15.0±12.3)个月,15例(15/45,33.3%)患者再发晕厥或晕厥前兆,其中9例为心动过缓导致的(窦性停搏7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2例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1例为心房颤动(房颤),另有3例意识丧失发作时ICM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事件,后经脑电图证实为癫痫。在心源性晕厥患者中,9例植入永久起搏器,2例选择药物治疗,有1例室速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结论:ICM可有效提高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在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犬心律失常模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利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在慢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犬心律失常模型中的应用。方法:10只比格犬在长期反复气道通气限制下建立慢性OSA模型,并在造模开始前全身麻醉下植入ICM。初次程控设置心动过速事件为>182次/min,心动过缓事件<60次/min,每周程控,连续记录3个月。结果:10只犬均成功植入ICM,未发生切口及囊袋感染等植入后不良事件,术后程控R波高度均>0.3 mV,12周造模期间稳定记录到犬心房自发高频事件,1~12周自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生率为17.00%±13.34%,自发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为12.50%±11.38%,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为23.05%±16.70%,并且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高于自发房速和自发房颤( P=0.001)。监测窦性心动过缓事件显著高于自发房速和自发房颤[(8.25±4.94)次对(4.00±2.63)次对(2.00±1.81)次, P<0.001]。 结论:在犬慢性OSA模型中ICM可作为长程检测心律失常设备,记录数据稳定、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植入式动态心电图仪诊断心律失常性晕厥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晕厥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有部分晕厥者经全面系统的检查仍未能明确晕厥病因,为不明原因性晕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1例反复晕厥患者,行植入式动态心电图术后704 d记录到晕厥复发时心电图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因此明确为心律失常性晕厥,并植入了心脏转复除颤仪治疗.植入式动态心电图仪作为一种新型检查手段,凭借其监测时间长、感染率低、安全性高等优点,在心律失常性晕厥患者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单中心临床应用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新型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的临床应用及其对晕厥和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2015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ICM(RevealLINQTM,美国美敦力公司)的患者52例,男3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92±16.24)岁.其中,34例晕厥待查患者植入前平均晕厥(2.17±0.41)次.所有患者均行ICM植入术,术后通过事件激活和自动记录两种方式规律随访,分析心律失常事件的检出情况.结果 植入前患者首诊科室:急诊11例、神经内科17例、晕厥门诊7例、心脏内科17例;患者平均就诊(4.52±2.66)次;平均行(8.26±1.79)项检查;人均检查花费(5 493.36±3 098.06)元人民币.相较于首诊于晕厥门诊的患者,首诊于其他科室患者就医次数、检查项目数量及费用增加,植入设备时间延长[(1.86±0.95)次对(4.91±2.73)次;(5.83±1.17)项对(8.61±1.58)项;(2016.33±385.25)元对(6 002.2±2 990.03)元;(60.00±37.13)d对(153.75±43.23)d,P<0.05].植入后5例患者失访,其余47例患者完成随访,平均随访(305.87±102.07)d.随访期间,共检出心律失常26例,其中心脏停搏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6例、快速性心律失常12例(包括心房颤动3例),共21例患者未检出心律失常.事件激活和自动记录两种监测方式的心律失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06%对50%,P=0.76).相较于植入<1年的患者,植入≥1年的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高(29.41%对70%,P=0.007).术中及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ICM对不明原因晕厥、心悸患者病因诊断和制定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