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聚合酶等温扩增-侧流层析试纸条检测技术在诊断病原微生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重组聚合酶等温扩增(RPA)技术是新开发的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等温扩增技术,将RPA与侧流层析试纸条检测(LFS)技术相结合,可快速鉴别目的基因。迄今为止,RPA-LFS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医药、食品、植物学等领域。本文将对RPA-LFS技术在病原微生物中的诊断进行综述,为实现病原微生物的即时诊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金松作为植物学实验材料的探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植物学实验教学实践发现,金松(Sciadopitys verticillata)是用于观察裸子植物叶结构和机械组织的一种典型材料.金松具有取材容易、操作简易、结构典型且软硬程度适于徒手切片等优点.金松叶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有分化、丰富的枝状石细胞、气孔带和维管束鞘等,具有其独特性与代表性.将金松叶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叶进行比较观察,能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裸子植物叶的结构特征和旱生植物的典型特征,可为植物学的教学实验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西苦苣苔科植物一新种——平果报春苣苔
编辑人员丨2024/6/1
该文报道了广西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一新种——平果报春苣苔(Primulina pingguoensis H.S.Ma & B.Pan),该新种在形态学上与囊筒报春苣苔(P.carinata Y.G.Wei,F.Wen &H.Z.Lü)相似,但两者能明显区别,平果报春苣苔花冠裂片狭披针形至线型,长宽比大于2(vs.圆形至卵圆形,长宽比小于1.5),花冠内部具8~10条紫色条纹,与花冠同色,无明显导蜜线(vs.棕色条纹,与花冠不同色,具两条黄色导蜜线),花冠筒管状,腹面隆状,(vs.狭漏斗状,明显隆起,形成一清晰的龙骨),叶片椭圆形到宽卵形,(6.5~9.5)cm ×(4.5~6.5)cm[vs.宽椭圆形到卵形,(4.0~5.0)cm ×(3.0~4.0)cm],叶基部稍楔形(vs.圆形).该新种目前只在模式产地一个较大的石灰岩溶洞及周边发现有分布,目前该溶洞内开始发展畜牧养殖,对该物种的生存空间带来压力.该文对该新种的分布区(EOO)和占有面积(AOO)分别进行了评估,认为根据现已知的居群和所受威胁情况,根据IUCN红色名录标准,可暂定为"极危(CR)"级别.该种作为传统中药,被当地居民用于新生儿去胎毒等,有一定的保护和利用价值,今后可进一步开展此物种的民族植物学和药用植物学研究.该种面临生境破坏和野外采挖的风险,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等相关工作.与该种同一乡镇分布的物种紫麟报春苣苔(P.purpureokylin F.Wen,Yi Huang &W.C.Chou),后者花冠筒漏斗状,叶片深绿至紫色,叶两面具紫红色粗伏毛而明显区别;距离该种5 km内分布有小白花报春苣苔(P.alba R.F.Li & B.Pan),后者花明显小型,花冠筒状,纯白色,与该种相区别.通过比较该种与报春苣苔属其他物种,发现也有一些物种花筒或多或少有膨大,如浅黄报春苣苔(P.lutescens B.Pan & H.S.Ma)、粉花报春苣苔[P.roseoalba(W.T.Wang)Mich.M?ller & A.Weber]、中华报春苣苔[P.dryas(Dunn)Mich.M?ller & A.Weber]、多莛报春苣苔[P.polycephala(Chun)Mich.M?ller & A.Weber]以及崀山报春苣苔[P.langshanica(W.T.Wang)Yin Z.Wang]等,初步推断报春苣苔属植物的花筒膨大可能与特定传粉者有关,然而这一假设需进一步的野外调查和实验论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药用植物学》实验实习过程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8/12
《药用植物学》是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包含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三个教学环节,其中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验证和巩固.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背景下,为更好地挖掘和实施《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观察能力等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团队协作精神、环境保护意识和爱国情怀等,我校《药用植物学》课程团队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探索如何通过制定该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实验实习教学过程中、合理评价教学效果这三个步骤,来有效开展实施《药用植物学》实验和野外实习环节中的课程思政教学,充分发挥本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为《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过程中的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观察植物表皮结构实验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观察植物表皮实验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创新性的实验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在这个实验的教学中,通过置换实验材料,改变观察部位两种方法,对常用实验材料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发现芹菜是一种非常优良的植物学实验材料,可以观察到厚角组织、气孔和纹孔的存在.在芹菜叶轴部位的上表皮同时具有气孔和纹孔的存在,而且观察效果非常好.采用置换实验材料,改变观察部位可以对生物科学基础性实验进行一些改良,增加传统实验的创新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I在植物内部结构绘图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传统的植物学实验绘图,一般是采用铅笔在白纸上绘制,绘制出来的图片是黑白的.为了让学生绘制出彩色的植物结构图,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采用了Adobe Illustrator软件,希望在学习掌握植物结构的同时,能够通过这款软件绘制出彩色的植物内部结构,让植物的内部结构更形象、更深刻、更容易被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用植物识别”虚拟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药用植物识别”虚拟教学软件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为依托,应用计算机技术、虚实结合技术等,将药用植物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形成“教与学”共用的网络交互平台.该软件充分发挥了网络信息技术在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在丰富药用植物网络学习资源的同时,也促进了药用植物信息的数字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拟南芥新基因SI(stress insensitive)参与非生物胁迫应答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非生物胁迫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机制一直是植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拟南芥中克隆和鉴定了一个参与非生物胁应答的新基因SI( stress insensitive),该基因编码一个未知功能结构域的蛋白DUF1336,该家族蛋白结构域具有许多未知功能的假设植物蛋白C末端(约250个残基). 在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中,SI蛋白质是保守的. 通过瞬时转化实验证明,该蛋白定位于细胞质膜. 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SI基因在各种组织中组成型表达. 在花、果荚和种子中表达量相对较高. 非生物胁迫和脱落酸 (ABA)可以增加SI基因的表达,SI基因在ABA、NaCl和冷处理后分别上调3.5倍、2.1倍和4.7倍. SI基因的T-DNA插入突变体(SALK_021811C)植株表现出对冷胁迫和高盐胁迫的抗性. 种子的萌发实验也表明,突变体种子可以在高盐胁迫条件下萌发,对ABA的抑制作用也不敏感.本研究表明SI基因是植物抗逆性的负调控因子,可为提高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提供新的候选基因. (图5 参3 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翻转课堂模式下植物学形态结构部分知识的教学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植物学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关键影响.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植物学教学,结合先进的网络和媒体技术,通过预习与准备、分组与选题、讨论与分工、实验与探究、汇报与交流、展示与互动、评价与反思等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和独立思维能力.翻转课堂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学院的实验平台建设、实验管理员的素养和实验室管理制度的落实等有相应的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药用植物学》教学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药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理论教学、校内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教学.笔者在分析《药用植物学》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摸索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法.在《药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专业能力提升,分别运用直观教学法、典型植物记忆法、影视作品示教、田野教学法、迁移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基于《药用植物学》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校园植物资源、药用植物标本馆及野外实习在教学中的作用,鼓励《药用植物学》专业教师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力争形成完整、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推动学科的发展,同时为药用植物分类、鉴定等基层工作人员的培养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