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SA假阴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介入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颅内夹层动脉瘤是指动脉壁发生病理性夹层,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的病变,通常会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头痛、动眼神经麻痹、意识障碍、神经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1]. 对于初次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阴性的夹层动脉瘤,由于其影像表现不典型,诊疗过程上仍面临巨大挑战. 笔者报道了1 例初次DSA阴性的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对DSA阴性的动脉瘤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期为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并颅内段椎动脉夹层致双侧小脑梗死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又称猎人弓综合征(BHS),是后循环缺血的罕见病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仍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我们报道1例表现为双侧小脑梗死,经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患者头颈部旋转后出现椎动脉特殊血流动力学变化,最终经DSA确诊的BHS并颅内椎动脉夹层的病例。结合文献,我们对BHS的临床特征包括影像学表现进行了讨论,旨在提高对该罕见综合征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急性期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相对少见,年发病率为(1.0~1.5)/10万,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1]。急性期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生再破裂出血的风险高且常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若未得到及时救治,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干受压、脑梗死甚至死亡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2,3]。对于这种急性期后循环动脉瘤,常规治疗手段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应用极少。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近期应用Pipeline治疗1例处于急性破裂期且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现将其诊治过程报道如下,以分享该疾病的一种超适应证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治疗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患者(25个动脉瘤)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动脉瘤位置等情况采用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程度,记录患者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随访6~48个月,根据DSA复查结果判断动脉瘤有无复发;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25例均为单侧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闭塞夹层节段)10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5例。术后即刻Ⅰ级栓塞19例,Ⅱ级栓塞4例,Ⅲ级栓塞2例。术中无破裂出血及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术后死亡3例,死亡原因分别为术后再出血1例,术后出现小脑梗死合并呼吸衰竭1例,基础疾病多合并重症肺炎死亡1例。存活的22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8例,预后不良4例。5例患者复发(均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4例接受再次介入治疗;1例瘤颈处少量显影,且再次复查相对稳定,定期随访中。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非优势椎动脉且不累及大脑后下动脉的动脉瘤可选择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的治疗方式,复发率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患者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椎动脉出血性夹层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血流导向装置(F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椎动脉出血性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3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F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7例(共7个动脉瘤)椎动脉出血性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后6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7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FD均成功释放且贴壁良好。围手术期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达OKM分级D级4例(完全闭塞),C级1例(瘤颈残留),B级2例(瘤体部分残留)。术后6个月,7例患者均获临床随访,无新发神经系统症状,mRS均为0分。4例获影像学随访,动脉瘤均完全闭塞,载瘤动脉通畅,未见FD内狭窄。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应用F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椎动脉出血性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成功率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成功治疗儿童头部外伤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儿童卒中相当罕见,年发病率仅为(2~8)/10万,其中近半数为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1]。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ABAO)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卒中亚型,在约36%的儿童卒中患者中观察到基底动脉受累 [2]。儿童基底动脉卒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意识受损和半身或四肢瘫痪 [3]。儿童卒中的病因不同于成年人,主要原因为椎动脉夹层,常伴随颈部或头部外伤史,其他病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和凝血功能障碍 [4,5,6]。闭塞的基底动脉再通是ABAO治疗的关键,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 [7]。目前,儿童卒中治疗时的阿替普酶用量尚无统一标准,且缺乏高级别证据证明其在儿童AIS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8]。近年来,应用EMT治疗儿童AIS的报道越来越多。然而,儿童AIS具有诊断延迟的特点,有些患儿在就诊24 h后才得以确诊,这是导致EMT治疗不确定性增高的原因之一。一项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表明,大血管闭塞所致AIS患儿行EMT是可行的 [9],而且治疗时间窗可延长至发病后24 h [10]。鉴于AIS患儿数量较少,难以进一步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取得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超时间窗EMT治疗,因此仍需从大量病例报告中收集信息。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最近收治了1例转院接受超时间窗EMT的ABAO所致AIS患儿,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4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5例、大脑中动脉21例、椎动脉颅内段11例、基底动脉12例。先行普通球囊预扩张病变后再行DCB成形术,术后30、90、180、360 d进行临床随访,术后180 d行影像学随访。分析技术成功率(定义为球囊扩张治疗后残余狭窄<50%患者所占比例)、围手术期安全性(1个月内所有的卒中、TIA和死亡)、随访卒中复发及再狭窄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狭窄程度由术前80%(75%,85%)改善为术后即刻20%(15%,30%),技术成功率91.8%(45/49),11例(22.4%,11/49)因严重限流性血管夹层或非限流性夹层,术者担心夹层随后进展给予支架植入。3例(6.1%,3/49)因明显的血管弹性回缩植入支架。围手术期1例(2.0%,1/49)患者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2例(4.1%,2/49)患者发生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1例(2.0%,1/49)患者发生非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38例(77.6%,38/49)患者获得影像随访,中位影像随访时间6个月,发生2例再狭窄(1例症状性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5.3%(2/38)。结论: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安全性良好,短期随访卒中复发率低,提示可能具有较好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脑创伤合并脑血管颅外段钝性损伤3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脑血管钝性损伤是由颅脑创伤或颈部外伤所致椎动脉和颈动脉的钝性损伤,其颅外段损伤通常是由颈部创伤引起,可致严重的外伤性脑梗死,若无法早期诊断、治疗,可危及生命。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3例颅脑创伤合并脑血管颅外段钝性损伤的患者。2例患者合并一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夹层伴闭塞,其中1例经抗血栓治疗后颈动脉管腔恢复正常,另1例因发生大面积脑梗死而行去骨瓣减压术,抗血栓治疗后颈动脉仍闭塞;1例患者合并双侧椎动脉损伤伴闭塞,导致小脑和脑干梗死而死亡。对于伴有严重颅底骨折、颈椎骨折、颈部软组织血肿及面部骨折的创伤患者,要高度警惕存在脑血管颅外段钝性损伤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椎动脉夹层所致急性小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内动脉夹层合并椎动脉夹层一期支架植入患者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