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椎间孔镜手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椎间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经皮腰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20~45岁,BMI 17.5~29.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 n=30):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L组)。E组超声引导下行竖脊肌平面阻滞,L组根据手术定位逐层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下、筋膜、肌肉层、上关节突),局麻药均为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手术时间及C型臂X线定位时间。于手术切皮(T 1)、分离肌肉(T 2)、椎间孔成形(T 3)、神经根减压(T 4)和缝合皮肤(T 5)时记录VAS评分以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镇痛有效和镇静满意情况。术后随访患者满意度、下肢运动阻滞情况、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发生情况,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 结果:与L组比较,E组T 2-4时VAS评分降低,T 3,4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患者满意度升高,手术时间和C型臂X线定位时间缩短( P<0.05),ODI评分和镇静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术后均未见运动阻滞、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发生。 结论: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椎间孔镜手术可提供较满意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发病率较高,其手术方式包括颈前路减压和融合、椎间盘关节置换术和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术,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既可避免与融合和手术器械相关的问题,又避免了前路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如今已经成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随着微创理念在脊柱外科中的不断发展,各种辅助技术的创新,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也在不断被完善,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上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8~71岁,平均53.6岁;24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联合椎间孔切开组),21例采用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单纯单开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C5神经麻痹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分析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及颈椎Cobb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其中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3±2.8)个月,单纯单开门组为(13.7±3.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和单纯单开门组的NDI评分分别为13.6±1.8和16.1±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5神经麻痹发生率分别为4.2%(1/24),28.6%(6/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8.3%(2/24),9.5%(2/2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不仅能够充分的解除脊髓压迫,亦可扩大椎间孔,松解受压神经根,缓解根性症状,同时在预防C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的出现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治疗伴有神经根症状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LF与ACDF在混合型颈椎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椎板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式(laminoplasty with for aminotomy,LF)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在混合型颈椎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148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入选者分成观察组(LF治疗,43例)和对照组(ACDF治疗,105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随访结束时颈椎神经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颈椎曲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术中出血量及下肢感觉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时观察组患者提物及开车项目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1.6%)明显低于对照组(28.6%)(χ2=4.850, P=0.03).结论:混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LF术式治疗的临床疗效突出,可有效解除脊髓受压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从而对临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2014年6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8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5例,女42例;年龄25~81岁,平均55.14岁;L3,4 8例,L4,5 61例,L5S1 18例,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经椎间孔入路进行减压手术.术前,术后3、6个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采用VAS、ODI进行评估,并采用MacNab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87例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术前及术后3、6个月,VAS评分(评分表按mm计算,总分为100分)分别为63.88±8.56、13.22±8.24、6.83±9.43;ODI评分为59.96±12.60、9.08±10.55、5.64±6.84,术后3、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优41例,良30例,可7例,差9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如果适应证选择恰当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黄韧带肥厚或者合并一些骨化狭窄的患者,则不能充分减压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对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治疗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水平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治疗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7年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患者14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治疗)与对照组(采用经患侧椎间孔人路切除技术治疗),各7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MP-3表达水平、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X线检查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马尾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硬脊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MMP-3表达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MMP-3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对侧椎间孔入路切除技术能有效缓解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患者疼痛,并不增加手术时间与X线检查次数,能有效降低MMP-3表达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总体预后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自拟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的感觉异常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自拟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感觉异常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感觉异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治疗组45例.对照组口服甲钴胺胶囊,治疗组口服自拟独活寄生汤.2组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VAS量表评价下肢疼痛程度,应用尼龙绳实验评价下肢麻木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椎功能;采用WHO生存质量量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WHOQOL-BREF)评价生活质量,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42/45)、对照组为75.0%(33/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1,P=0.018).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1.440、8.976,P<0.01),尼龙绳实验评分、WHOQOL-BREF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524、6.221,P<0.01).结论 自拟独活寄生汤可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术后的下肢疼痛、麻木及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后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单节段骨性椎间孔狭窄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后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骨性椎间孔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8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的23例单节段骨性椎间孔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其中,男性15例,女性8例;症状均为单节段神经根压迫引起根性疼痛;节段分布:C4/5节段6例、C5/6节段10例、C6/7节段5例、C7/T1节段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随访观察患者上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病变节段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及末次随访进行Macnab评分,术后复查颈椎三维CT、MRI.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8.4min,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撕裂、感染,随访期间均无局部复发、颈椎不稳等发生.术后及末次随访VAS、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末次随访VAS评分较术后亦有明显改善(P<0.05);改良Macnab疗效评估,优19例,良4例;术后复查影像学检查提示椎间孔减压充分;末次随访时颈椎生理曲度D值较术前差异明显(P<0.05),但病变节段椎间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经皮内镜下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骨性椎间孔狭窄,具有临床效果好、创伤小、保留脊椎活动度及费用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中常规行椎间孔成形的必要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中常规行椎间孔成形的必要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PETD手术的患者412例,男231例,女181例;年龄(39.1±13)岁(范围20~80岁).病变节段:L3-4 32例,L4-5 289例,L5S1 91例.无脱垂306例,轻度向上或向下脱垂89例,重度脱垂17例.采用MRI矢状面T1WI或T2WI影像测量L3,4、L4,5及L5S1椎间孔高度、宽度、出口根与下位椎弓根上缘的距离、椎间隙后缘腹侧3 mm处与上关节突的距离.采用动力位X线片测量椎间孔宽度变化评估椎间孔成形的必要性,并于术中验证.结果 L3~S1椎间孔高度分别为(1.99±0.25)、(1.89±0.15)、(1.52±0.26)cm;宽度分别为(0.78±0.14)、(0.75±0.13)、(0.64+0.13)cm;出口根与下位椎弓根上缘的距离分别为(1.14±0.17)、(1.05±0.16)、(0.98±0.19) cm;椎间隙后缘腹侧3 mm处与上关节突的距离分别为(1.11±0.31)、(1.17±0.20)、(0.95±0.14)cm.过屈位X线片测量L3,4及L4,5节段椎间孔宽度均明显大于过伸位(P<0.05).术中证实需行椎间孔成形者65例(15.8%,65/412),其中L4,5节段31例(10.7%,31/289)、L5S1节段34例(37.4%,34/91),L3,4节段无需椎间孔成形.未行椎间孔成形组(347例)及椎间孔成形组(65例)各1例因椎间盘残留行二次手术.术后2年随访时,未行椎间孔成形组4例复发、椎间孔成形组2例复发.未行椎间孔成形组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评分[18%±9%、(24.2±1.3)分]与椎间孔成形组[16%±7%, (23.9±1.3)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P=0.090;t=1.71,P=0.088);两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0.9±0.4)、(1.9±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2,P<0.001).结论 腰椎PETD术中,多数L3~L5节段不需要椎间孔成形,L5S1节段需行椎间孔成形的比例较高.在采用half?half技术结合远外侧穿刺的基础上无需常规行椎间孔成形,应根据术前椎间孔测量及术中观察综合判断其必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腰筋膜平面阻滞对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常规麻醉的优化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价胸腰筋膜平面(TLIP)阻滞对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常规麻醉的优化效果.方法 择期行单节段经皮腰椎椎间孔镜手术患者72例,ASA分级Ⅰ-Ⅲ级,性别不限,年龄45~75岁,BMI 18~25 kg/m2,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n=24):对照组(C组)、内侧入路TLIP阻滞组(M组)和外侧入路TLIP阻滞组(L组).M组由外侧向内侧进针,在术侧L3平面多裂肌与胸最长肌之间的胸腰筋膜内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L组由内侧向外侧进针,在术侧L3平面胸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的胸腰筋膜内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采用0.375%罗哌卡因行皮肤、皮下、深筋膜、关节突周围逐层浸润.术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1 h-1和瑞芬太尼0.05~0.10 μg·kg-1·min-1,维持Ramsay镇静评分2-3分,VAS评分<4分.记录术中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及罗哌卡因的用量;记录术中心血管事件、呼吸抑制、局麻药中毒和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M组和L组术中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罗哌卡因用量和高血压发生率降低(P<0.05);与M组比较,L组术中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及罗哌卡因用量降低(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P阻滞可优化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常规麻醉的效果,且外侧入路TLIP阻滞的优化效果优于内侧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