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旁肌参数与退行性胸腰段后凸角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椎旁肌参数与退行性胸腰段后凸角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3年4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女性患者90例,年龄(67.62±4.98)岁(范围60~80岁),身高(1.58±0.05) m(范围1.48~1.70) m,体重(63.79±9.13) kg(范围47~90 kg),体质指数(25.48±3.35) kg/m 2(范围18.37~36.05 kg/m 2)。胸腰段后凸角为6.65°±10.38° (范围-17.34°~9.34°)。疾病诊断:腰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管狭窄症58例。摄站立位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测量胸腰段后凸角度;摄胸腰段定量CT并采用Osirix软件测量T 12、L 3、L 5水平椎旁肌参数,包括椎旁肌横截面积、骨骼肌面积和组织密度、脂肪浸润比例和身高矫正的骨骼肌面积指数。分析椎旁肌参数与胸腰段后凸角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胸腰段后凸角度的因素。 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胸腰段后凸角与T 12骨骼肌组织密度( r=-0.303, P=0.004)和L 5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19, P=0.038)呈负相关。年龄与T 12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63, P=0.012)、T 12身高矫正的骨骼肌面积指数( r=-0.221, P=0.036)、T 12椎旁肌横截面积(r=-0.280, P=0.007)、L 3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66, P=0.011)和L 5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90, P=0.006)呈负相关。骨密度与椎旁肌参数无相关性( P>0.05)。多重线性回归显示T 12骨骼肌组织密度( β=-1.125, P<0.001)、T 12脂肪浸润比例( β=-0.849, P=0.001)、L 3骨骼肌组织密度( β=0.996, P<0.001)和L 3脂肪浸润比例( β=0.496, P=0.020)是影响胸腰段后凸角的独立因素。 结论:T 12和L 3椎旁肌密度和脂肪浸润比例是影响胸腰段后凸角的独立因素。T 12椎旁肌密度和脂肪浸润比例越小、L 3椎旁肌密度和椎旁肌脂肪浸润比例越大,胸腰段后凸角度越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体能测试中平板支撑替代仰卧起坐的依据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20年美海军将平板支撑取代仰卧起坐作为身体准备测试(physical readiness test,PRT)的强制考核项目。研究表明仰卧起坐是造成腰背部和颈椎损伤或诱发脊柱损伤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与海军作战任务的相关性较低。平板支撑项目能够锻炼核心肌肉群,有助于增强官兵在提起、推动、牵引、搬运活动中更多地起到稳定躯干的作用。本研究对美海军在体能测试中将平板支撑替代仰卧起坐的依据进行分析,为我海军开展基于作战任务的体能训练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维打印预成形钛网联合游离背阔肌肌瓣在头顶部鳞状细胞癌伴颅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打印预成形钛网联合背阔肌肌瓣游离移植治疗头顶部鳞状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伴颅骨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0年1月—2019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收治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头顶部鳞状细胞癌伴颅骨侵袭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50~65岁,原始病变面积为5 cm×4 cm~15 cm×8 cm。术前根据颅骨CT三维重建结果预估颅骨切除范围并采用三维打印技术预制钛网。Ⅰ期行肿瘤扩大切除后,头皮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 cm×7 cm~18 cm×11 cm,采用预成形钛网修补,并采用面积为10 cm×9 cm~20 cm×13 cm的背阔肌肌瓣覆盖钛网,将胸背动静脉与一侧颞浅动静脉吻合,对供区肌肉断端行拉拢缝合或缝扎处理,将背部皮肤重新覆盖回供区。Ⅰ期术后第10天进行Ⅱ期手术,取患者股前外侧薄中厚皮片覆盖背阔肌肌瓣。统计Ⅰ期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观察Ⅰ期术后肌瓣及Ⅱ期术后皮片存活情况,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头部外观、肿瘤有无复发。结果:患者平均Ⅰ期手术时长为12.1 h,且术中出血量不超过1 200 mL,Ⅰ期术后肌瓣和Ⅱ期术后皮片全部存活良好。随访6~1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钛网外露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头顶部受区外观形态良好,无肿瘤复发。结论:应用三维打印预成形钛网联合背阔肌肌瓣游离移植加中厚皮覆盖修复头顶部鳞状细胞癌扩大切除术后伴颅骨缺损的创面,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该方法可在有效覆盖创面的同时,使受区和供区均获得良好的功能及外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上肢抬举作业人员的穿戴式辅助装置设计及人机工程仿真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针对上肢抬举作业人群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WMSDs)高发的问题,设计一种穿戴式辅助装置。该辅助器具通过扭转弹簧机构,对作业人员上肢进行托举,降低手臂肌肉的紧张程度,通过可调节高度的背部支架,适应不同身高的穿戴者。应用SoildWorks软件构建辅助装置3D模型,以Jack为主要仿真工具,调整辅助装置与数字模拟人之间的相对位置及约束,对上肢抬举作业虚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穿戴辅助装置前后数字模拟人的《快速上肢评估量表》(RULA)评分、Krist舒适度评分、双手可达域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穿戴式辅助装置对于降低上肢抬举作业人群WMSDs风险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明显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无明显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2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1例无原发灶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7例。NB分期采用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Staging System,INSS),危险分度依据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hildren's Oncology Group,COG)危险度分组标准,所有患儿在确诊NB并确定临床分期后,根据COG危险度分组并进行分层治疗。患儿在治疗完成后采取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4月21日。结果:11例临床诊断为NB,但颈部、纵隔、后腹膜、盆腔及颅内均未发现原发灶。中位发病年龄为18.5(11.8,27.3)个月。首发症状表现为发热(4例),腹胀(2例),下肢疼痛(2例),乏力纳差(1例),皮肤黄染(1例),发现体表肿物(1例),眼眶青紫(1例)。转移情况为多发骨转移伴骨髓转移(7例),肝转移(3例),背部肌肉转移(1例)。11例均完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检测,升高者占9例;9例完成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升高者占8例;7例完成24 h尿香草扁桃酸(vanillylmandelic acid,VMA)检测,升高者占5例。根据INSS分期,Ⅳ期9例,Ⅳs期2例。3例未接受肿瘤相关治疗患儿均死亡,接受治疗的患儿中1例死亡,7例存活至今。总体5年累积生存率为62.3%,其中接受肿瘤相关治疗患儿5年累积生存率为85.7%,中位生存时间为88个月。结论:无明显原发灶NB早期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主要依赖肿瘤转移灶或骨髓转移的病理学检测来确诊,经过规范化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利用包载骨形态发生蛋白-4腺病毒异位成骨移植修补骨缺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包载骨形态发生蛋白(BMP)-4的腺病毒并利用其骨骼肌内异位成骨特性,探索移植异位形成的自体骨进行骨缺损修补的体内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将BMP-4基因构建入AAV载体内,纯化出AAV-BMP-4。将AAV-BMP-4吸附于明胶海绵(Gelfoam)上并植入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饲养室饲养的SCID小鼠的股肌袋内,4周后进行AAV-BMP-4的活性测定。在小鼠背部皮下应用AAV-BMP-4,观察骨骼肌肉诱导异位成骨,待骨组织形成稳定后,取出这些骨组织移植入事先制备好的小鼠的颅骨缺损模型中,观察其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成功构建出纯化后浓度达5×10 12 vp/ml的AAV-BMP-4病毒颗粒。病毒颗粒植入小鼠的股肌袋内可成功诱导异位骨组织的形成,小鼠背部皮下植入AAV-BMP-4+Gelfoam复合体后4周出现了少量的新生骨组织,骨量达1 cm×2 cm×2 cm。X线和MicroCT的检查均证实了小鼠的背部皮下骨组织形成。经修剪移植入小鼠颅骨缺损模型处的骨组织在植入缺损处后,没有出现异常增生的现象,而是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着外形的轻微改建,颅骨缺损得到了良好的修复。 结论:体外构建的AAV-BMP-4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AAV-BMP-4+Gelfoam在骨骼肌肉中可有效诱导成骨,利用新生骨组织可以成功地修复颅骨缺损的动物模型。移植的骨组织植入颅骨缺损后未出现过度生长的现象,且与宿主骨结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肌电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指作业活动中骨骼肌以低于10%最大随意等长收缩力持续收缩导致肌肉收缩功能下降的现象,是职业性颈、肩、腰、背部不适与疼痛症状高发的主要诱因之一。尽管表面肌电图是评估神经肌肉活动效率的关键生理技术,但在客观检测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方面,其有效性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阐述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的神经生理机制及相关假说,并综述长时间-低强度肌肉疲劳肌电检测指标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对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早期预防与精准检测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力量训练联合物理疗法治疗飞行员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力量训练联合物理疗法治疗飞行员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平行对照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从航空兵部队选取具有轻、中度非特异性腰痛表现的飞行员,根据自愿原则进行分组。综合治疗组进行时长为3个月的治疗,包括力量训练和物理疗法;对照组不参与本次康复方案,按照日常情况进行生活与工作,不限制力量训练与物理治疗,分别比较治疗前后2组飞行员的目测类比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McGill疼痛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评分及腰背部肌肉力量。结果:共纳入飞行员109人,其中自愿加入综合治疗组21人,对照组88人。治疗前2组飞行员的VAS疼痛评分、MPQ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治疗后综合治疗组VAS疼痛评分、MP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8、2.31 ,P=0.048、0.021)。治疗前2组飞行员腰背部肌肉力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综合治疗组飞行员腰背左侧屈、右侧屈和后伸最大力量增加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17、2.47、3.64, P=0.002、0.013、<0.001)。 结论:力量训练联合物理疗法可有效缓解飞行员非特异性腰痛,提升了其腰部肌肉力量,可在飞行员非特异性腰痛防治工作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腺苷一磷酸活化蛋白激酶在严重烫伤大鼠骨骼肌萎缩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严重烫伤大鼠骨骼肌中腺苷一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变化及其在严重烫伤大鼠骨骼肌萎缩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100只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和烫伤组,每组50只。测量2组大鼠体重后,烫伤组背部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烫伤,假伤组模拟致烫伤。伤后6 h及1、3、5、7 d,每组各取10只大鼠,测量体重及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重量。伤后6 h及1、3、5、7 d,收集2组大鼠胫骨前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肌肉萎缩盒F蛋白(MAFbx)和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RF1)mRNA表达;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腺苷一磷酸(AMP)、腺苷二磷酸和ATP含量,并计算AMP/ATP比值及能荷;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MPK-α及磷酸化AMPK-α(p-AMPK-α)蛋白表达,并计算p-AMPK-α/AMPK-α比值;2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4。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伤前及伤后各时间点,2组大鼠体重相近( P>0.05)。伤后6 h,烫伤组大鼠趾长伸肌重量为(0.107±0.007)g,明显重于假伤组的(0.086±0.007)g( P<0.01);伤后3 d,烫伤组大鼠趾长伸肌重量为(0.083±0.016)g,明显轻于假伤组的(0.102±0.005)g( P<0.01)。2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比目鱼肌重量相近( P>0.05)。与假伤组比较,烫伤组大鼠伤后6 h胫骨前肌MAFbx mRNA及伤后6 h和1 d胫骨前肌MuRF1 mRNA表达明显上调( P<0.01)。与假伤组比较,烫伤组大鼠伤后6 h和7 d胫骨前肌AMP/ATP比值明显升高( P<0.05或 P<0.01),能荷明显下降( P<0.01)。伤后各时间点,2组大鼠胫骨前肌AMPK-α蛋白表达相近( P>0.05)。伤后6 h和7 d,烫伤组大鼠胫骨前肌p-AMPK-α/AMPK-α比值明显高于假伤组( P<0.05或 P<0.01)。 结论:严重烫伤后大鼠骨骼肌能荷下降,AMP/ATP比值升高,激活AMPK;伤后早期AMPK的活化与MAFbx和MuRF1表达上调和骨骼肌重量下降一致,可能是严重烫伤大鼠骨骼肌萎缩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微针刀联合督脉滞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微针刀联合督脉滞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海宁市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55例、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微针刀联合督脉滞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压痛积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压痛积分、VAS评分分别为(0.81±0.11)分、(2.36±0.2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31±0.10)分、(3.34±0.19)分( t=24.943、23.146,均 P<0.001)。观察组有效率为98.18%(54/55),高于对照组的81.82%的(4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182, P<0.05)。治疗后,两组臀中肌、腰方肌、多裂肌压力疼痛阀值均改善,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 t=3.937、2.963、3.633,均 P<0.05)。 结论:微针刀联合督脉滞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