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cover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中长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Discover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HO)发生情况,并探讨HO对患者术后影像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上海长征医院因颈椎病行单节段Discover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45例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混合型颈椎病5例。末次随访时HO采用Mehren分级法,其中0~Ⅱ级为HO低分级组,共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Ⅲ~Ⅳ级为HO高分级组,共19例(男12例,女7例)。采用C 2-7 Cobb角、颈椎总体活动度(ROM)及手术节段ROM评估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评分(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手术相邻节段ROM和椎间隙高度评估HO对相邻节段的影响。 结果: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时间为(98±18)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C 2-7 Cobb角和颈椎总体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末次随访时HO低分级组手术节段ROM明显高于HO高分级组(7.8°±6.2°比2.6°±1.2°, t=3.60, 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恢复率和N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前上位和下位相邻节段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末次随访时,HO低分级组均明显低于HO高分级组(分别为9.5°±1.1°比10.6°±1.8°和9.4°±1.4°比10.5°±1.7°, t=2.54、2.31,均 P<0.05)。 结论:Discover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HO分级高低不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颈椎曲度和总体ROM。然而,HO分级越高,患者术后手术节段ROM越小,手术相邻节段ROM越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联合Key-hole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联合Key-hole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所收治的同时具有脊髓和神经根压迫症状的混合型颈椎病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0例,女38例,年龄(58.5±9.8)岁。其中2018年2月前采用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单开门组)技术治疗72例,2018年2月后采用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联合Key-hole技术(联合组)治疗56例。术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JOA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开门组手术时间[ M( Q1, Q3)]为89.0(68.5,104.5)min,联合组为90.0(72.8,108.8)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40);单开门组术中出血量为100(100,200)ml,联合组为100(100,200)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80),术后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而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JOA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单开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后路单开门钉板固定联合Key-hole技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可有效解除颈髓和神经根的压迫因素,而不会导致颈椎失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椎双节段人工间盘置换术与前路减压融合术远期疗效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因颈椎退行性疾病而行双节段颈前路手术治疗15年以上患者资料。将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CADR和ACDF两组。CADR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49.73±10.26)岁(范围32~70岁);混合型颈椎病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脊髓型颈椎病7例;C 3,4、C 4,5节段1例,C 3,4、C 5,6节段2例,C 4,5、C 5,6节段7例,C 5,6、C 6,7节段5例;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9.10°±4.00°;随访时间为(189.07±13.51)个月(范围162~210个月)。ACDF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2.60±8.83)岁(范围32~68岁);混合型颈椎病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脊髓型颈椎病15例;C 3,4、C 4,5节段1例,C 4,5、C 5,6节段15例,C 5,6、C 6,7节段4例;术前手术节段ROM为8.31°±5.23°;随访时间为(184.20±21.39)个月(范围156~222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末次随访时评估两组患者颈椎整体ROM、手术节段ROM、邻近节段椎间盘Miyazaki分级、Odom分级及并发症。 结果:CADR组JOA评分由术前(13.20±2.64)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93±1.22)分,JOA改善率59.44%±60.86%;NDI由术前27.60%±6.44%改善为末次随访时15.07%±9.71%,NDI下降12.53%±9.64%。ACDF组JOA评分由术前(12.93±2.46)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15.65±1.25)分,JOA改善率60.51%±43.17%;NDI由术前30.80%±8.11%改善为末次随访时12.80%±6.31%,NDI下降18.00%±8.34%;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及ND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ROM:CADR组为38.33°±12.31°,ACDF组为31.11°±8.65°;手术节段ROM:CADR组为6.51°±4.61°,ACDF组手术节段已融合而丧失活动度;两组颈椎整体RO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22, P=0.049)。CADR组上、下邻近节段颈椎间盘Miyazaki分级升高发生率分别为40%和47%,新发椎间盘突出率分别为20%和13%;ACDF组上、下邻近节段颈椎间盘Miyazaki分级升高发生率分别为45%和50%,新发椎间盘突出率为25%和40%;两组下邻近节段退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38, P=0.036)。末次随访时CADR组Odom优良率为80%(12/15),ACDF组为85%(1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5, P=0.698)。CADR组和ACDF组各1例翻修。 结论:双节段CADR术后远期疗效与ACDF相当,可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且在保留颈椎整体活动度和降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优于ACDF。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双和多节段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对寰枢椎影响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的节段数量对寰枢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连续性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共126例接受ACDF手术的颈椎病患者资料,其中男59例,女67例,年龄(54.3±8.4)岁(范围:40~79岁)。126例根据颈椎病的类型分为:神经根型60例,脊髓型41例和混合型25例。根据手术节段数量分为:单节段手术组20例;双节段手术组45例;多节段手术组61例,包括3节段51例、4节段10例。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行颈椎标准侧位、过屈过伸位X线片检查,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及颈椎矢状位参数测量,其中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 2-7、C 0-1、C 1-2曲度和活动度以及枢椎斜坡角度(C 2Slope)。 结果:126例随访时间(25.6±7.2)个月(范围:14~38个月)。单节段、双节段和多节段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6.4±15.5)、(117.6±15.6)、(170.2±28.7)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5±5.2)、(37.2±30.5)、(63.4±41.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1年与术前比较,单、双节段组上颈椎曲度、活动度及枢椎斜坡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节段组术后寰枕关节活动度由术前11.5°±6.1°增至术后3个月的16.1°±13.9°和术后1年的15.3°±4.8°,上颈椎曲度、枢椎斜坡角度分别由术前21.0°±7.6°、6.1°±6.7°减至术后3月18.6°±7.7°、4.3°±6.9°和术后1年19.7°±7.2°、5.6°±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上颈椎曲度及枢椎斜坡角度向术前水平恢复,寰枕关节曲度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单、双节段ACDF对于前凸曲度维持效果更好,且对上颈椎无显著影响,但多节段融合会影响前凸曲度维持、限制颈椎活动范围,引起寰枕关节应力及活动度增加、退变风险增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分析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收治的80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穴位注射组各4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穴位进行治疗,穴位注射组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颈椎活动度、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后,穴位注射组临床总有效率(92.50%,37/40)显著高于针刺组(75.00%,30/40)(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颈椎整体症状积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组间各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活动度均显著升高(P<0.05),且穴位注射组各活动度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穴位注射组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均显著下降(P<0.05),且血浆黏度明显低于针刺组(P<0.05);两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适应能力评分及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穴位注射组分数均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有助于提高混合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颈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且可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关于开展归芪活血胶囊征文的通知
编辑人员丨2024/7/6
归芪活血胶囊是由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治疗颈椎病的常用中成药,由黄芪、当归、白芍、枸杞子、鹿茸、人工麝香、葛根、川芎等13味中药组方而成,具有益气补肾、活血通络的功效,用于颈椎病(神经根型以及神经根型为主的混合型)肝肾不足、气虚血瘀证,症见颈项疼痛沉重、肩背酸痛、手臂麻木、肢体萎软无力、眩晕、舌质暗红或淡有瘀斑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关于开展归芪活血胶囊征文的通知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归芪活血胶囊是由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治疗颈椎病的常用中成药,由黄芪、当归、白芍、枸杞子、鹿茸、人工麝香、葛根、川芎等13味中药组方而成,具有益气补肾、活血通络的功效,用于颈椎病(神经根型以及神经根型为主的混合型)肝肾不足、气虚血瘀证,症见颈项疼痛沉重、肩背酸痛、手臂麻木、肢体萎软无力、眩晕、舌质暗红或淡有瘀斑等.全方益气补肾、活血通络、标本兼治,多靶点全面改善疼痛、麻木、眩晕等症状,延缓椎间盘退变,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不典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误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不典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 月—2023 年4 月收治的曾误诊的SLE 2 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文 1 例为 14 岁女患儿,以四肢皮疹为首发症状,遇冷后加重,后出现关节肿痛及发热症状,外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予对症治疗效果欠佳.入我院后结合皮疹特点,经完善风湿免疫相关检查及皮肤组织活检确诊为SLE,给予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好转出院.1 例为 46 岁女性患者,因睡眠障碍、颈部不适至外院骨科就诊,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伴有皮肤红斑、情绪低落、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入我院后结合临床表现,经免疫学相关检查等诊断为SLE,予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冲击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1 周后复诊状态良好.结论 SLE首发症状多种多样,且常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加强对其不典型表现认识,熟知其发病特点及常见人群,仔细观察皮疹特点,详细询问病史,认真鉴别诊断,尽早完善血液学及免疫学检查,或可减少或避免SLE误诊误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针刀联合电针治疗混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电针治疗混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浙东骨科医院收治的200例混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刀结合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3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颈性眩晕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颈痛量表评分、McGill疼痛量表(MPQ)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颈痛量表评分、MPQ维度[情感项、感觉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ESCV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颈痛量表评分、MPQ评分(情感项、感觉项、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 3 周后,2 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中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与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BA、LVA、RVA中Vp、Vm、V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结合电针治疗混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混合型颈椎病症状,减轻疼痛,改善血流动力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关于开展归芪活血胶囊征文的通知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归芪活血胶囊是由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治疗颈椎病的常用中成药,由黄芪、当归、白芍、枸杞子、鹿茸、人工麝香、葛根、川芎等13味中药组方而成,具有益气补肾、活血通络的功效,用于颈椎病(神经根型以及神经根型为主的混合型)肝肾不足、气虚血瘀证,症见颈项疼痛沉重、肩背酸痛、手臂麻木、肢体萎软无力、眩晕、舌质暗红或淡有瘀斑等.全方益气补肾、活血通络、标本兼治,多靶点全面改善疼痛、麻木、眩晕等症状,延缓椎间盘退变,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