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决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退行性腰椎侧凸(DLS)是一种以腰椎异常侧凸为主要特征的脊柱畸形疾病,常见于50岁以上的个体。其发病机制涉及椎间盘退变、韧带和肌肉退化、遗传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在治疗上,非手术方式,如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锻炼被推荐为首选。然而,对于病情严重的个案,个体化手术治疗也是可考虑的选择,合理的分型是手术决策的关键。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脊柱骨性结构,忽视了神经和肌肉等因素。未来的跨学科研究有望探索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恢复患者脊柱脊髓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复杂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复杂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9年6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骨科收治的行PELD的1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性71例,女性51例。根据腰椎间盘突出是否为单纯非游离型,分为对照组( n=85)和复杂组( n=37),对照组为单纯非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杂组包括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手术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优良率。门诊复查随访3~36个月,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及3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手术效果。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等级分组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 结果:复杂组患者年龄[(63.0±15.9)岁]比对照组[(48.7±16.3)岁]偏大( t=2.289, P=0.030),复杂组患者住院时间[(13.0±6.9) d]比对照组[(8.2±4.3) d]也偏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384, P=0.024)。两组手术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20, P=0.517)。复杂组手术时间[(87.0±29.2) min]、出血量[(63.5±52.5) mL]与对照组相比[(59.0±25.0) min,16.3±10.9)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737, P=0.011),( t=3.925, P=0.001)]。两组手术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56, P=0.837)。复杂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3.5%,5/37)明显高于对照组(2.4%,2/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937, P=0.026)。术后3个月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1 398.000, P=0.106)。复杂组术前ODI评分[(86.6±8.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6.1±7.7)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359, P=0.002)。术后两组ODI评分均出现明显下降,对照组术后3 d[(36.6±7.5)分]与术前[(76.1±7.7)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8.683, P=0.001);术后1个月[(15.0±10.8)分]与术后3 d [(36.6±7.5)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365, P=0.001);术后3个月[(10.4±12.7)分]与术后1个月[(15.0±10.8)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524, P=0.001)。复杂组术后3 d [(40.1±11.0)分]与术前[(86.6±8.8)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923, P=0.001);术后1个月[(18.2±15.1)分]与术后3 d [(40.1±11.0)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619, P=0.006);术后3个月[(12.7±14.5)分]与术后1个月[(18.2±15.1)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966, P=0.001)。 结论:PELD技术可治疗复杂类型LDH,与单纯非游离型LDH相比,尽管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但是术后ODI评分和优良率比较没有差别,与单纯非游离型LDH的临床效果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纳米材料在椎间盘修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椎间盘退变(IVDD)是导致腰腿痛和慢性残疾的一种常见疾病,它涉及椎间盘结构的退化,包括髓核(NP)、纤维环(AF)和软骨终板(CEP)的变化。随着年龄增长,这些部分可能会损伤,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了治疗IVDD,研究者正在探索使用纳米材料作为新型治疗手段。本综述旨在概述不同类型的纳米材料在IVDD靶向药物治疗和组织修复中的应用。这些纳米材料,如纳米纤维、纳米粒子和纳米水凝胶,可以用来传递药物,促进受损椎间盘的修复和再生。这些方法提供了靶向治疗,减少了不良反应,并有望改善IVDD患者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终板骨折引起椎间盘退变和Modic改变的影像学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终板骨折引起椎间盘退变和Modic改变的影像学随访价值。方法:选择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医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终板骨折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1年随访。患者均采用MRI检查,分析比较随访前后患者的Modic改变、椎间盘退变及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入选46例患者共230个腰椎椎间盘,均发生Modic改变;随访1年后,46例患者共185个腰椎椎间盘发生Modic改变,Modic改变多发于L 5 ~ S 1[38.92%(72/185)]、L 4 ~ L 5[40.0%(74/185)]节段。随访1年后,46例患者的椎间盘分级3 ~ 4级率高于出院前[70.43%(162/230)比60.43%(139/230)],6 ~ 8级率低于出院前[8.70%(20/230)比15.22%(35/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5.085、4.646, P<0.05)。椎间盘分级同级患者的表现扩散系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1年时患者的腰椎功能评分为(23.47 ± 2.86)分,高于出院前的(9.15 ± 1.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834, P<0.05)。 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具有操作便捷、重复性好、准确率高的特点,适用于终板骨折引起椎间盘退变和Modic改变诊断和追踪随访,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骨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所致的慢性腰背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椎间融合和刚性固定是目前手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尽管椎间融合和刚性固定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但是由于应力集中于邻近节段,所以可能会发生邻近节段退变,而邻近节段退变使得患者的满意率远低于影像学的融合率。动态固定是一种新的固定理念,可在控制脊柱节段异常运动的同时保留固定节段的部分活动,有利于减轻邻近节段退变和降低内固定物断裂的发生率。如今市场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其设计理念大多源于20世纪80、90年代用于脊柱融合手术的椎弓根螺钉及杆,设计初衷是稳定异常节段并减轻退化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压力,同时保持相应节段的正常运动。通过对常见后路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临床疗效、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策略,同时为后路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的设计改进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退行性腰椎疾病的固定非融合技术一直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其优势在于既可以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又保留了一定的腰椎活动度。常用的非融合技术包括人工椎间盘置换、经椎弓根固定系统、棘突间固定系统以及关节突关节置换,本文将分别对上述4种非融合技术的应用进展进行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低温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低温消融髓核成形术(PCNP)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9年3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骨科收治的行PCNP的97例单节段DLBP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为PCNP组(接受PCNP手术治疗, n=43)和对照组(保守治疗, n=54)。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病程、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手术时间、责任节段、Pfirrmann分级及手术并发症。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常规门诊复查随访6~36个月,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采用数字评定法(NRS)评分及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评价治疗效果。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治疗前后NRS评分及RMDQ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随访时间及等级分组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处理数据,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PCNP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6.3±13.2) min(15~65 min),没有发生手术并发症。两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RMDQ评分均显著下降( F组内=26.000,P=0.001; F组内=26.000, P0.001),PCNP组NRS评分、RMDQ评分下降更明显( F组间=5.666,P=0.024; F组间=4.261, P=0.048),而且PCNP组NRS评分、RMDQ评分随着时间的下降趋势也更明显( F交互=26.000,P=0.028; F交互=26.000, P=0.010)。 结论:PCNP治疗DLBP在疼痛缓解和改善功能障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PCNP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维持时间长,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骨科仿生治疗角度再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发展历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是治疗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经典术式,但融合相关并发症的出现,以及材料学、工程力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与深度融合,推动了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治疗由“融合固定”逐步向“非融合重建”转变。这一治疗理念的革新符合骨科仿生治疗理念,即“结构重塑,功能重建,最大限度修复并重建骨骼肌肉系统的形态及功能”,本质上属于骨科仿生治疗中的“仿生替代治疗”。本文通过回顾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发展过程,从骨科仿生治疗角度分析其历史沿革,为未来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设计及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治疗探索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创通道下和开放单节段腰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下的腰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MTLIF)和开放腰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OTLI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北京医院骨科66例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间不稳行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MTLIF(MTLIF组)、33例行OTLIF(OTLIF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发热,手术前、后腰与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4年相邻节段退变、内固定松动、椎间融合器塌陷情况。结果:MTLIF组手术时间为(191.6±50.5)min、射线暴露次数为(15.5±6.4)次,均明显多于OTLIF组的(105.8±23.1)min和(7.2±1.4)次( t=17.210, t=10.850,均 P<0.01);术中出血量为(150.4±70.4)ml、术后引流量为(90.4±30.7)ml,术后2周VAS和ODI评分分别为(2.4±0.7)和(24.5±3.7)分,均明显少于OTLIF组的(250.7±43.9)ml、(216.3±67.8)ml、(4.5±1.6)和(30.6±4.6)分( t=-12.830, t=-14.070, t=-6.890, t=-5.805,均 P<0.01)。MTLIF组和OTLIF组术后发热[1例(3.3%)比4例(12.1%),χ2=-1.660, P=0.20]、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1.2±0.7)比(1.3±0.6)分, t=-0.628, P=0.53]、ODI评分[(14.2±2.7)比(14.7±2.5)分, t=-0.756, P=0.45]、Bridwell Ⅰ级椎间融合率[86.7%(26/30)比84.8%(28/33),χ2=0.042, P=0.84],术后4年随访相邻节段退变[0例(0)比1例(3.0%),χ2=0.924, P=0.34]、内固定松动[1例(3.3%)比1例(3.0%),χ2=0.005, P=0.95]、椎间融合器塌陷[1例(3.3%)比1例(3.0%),χ2=0.005, P=0.9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相对于OTLIF,MTLIF能达到充分减压、相同的融合率,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长期疗效满意,但手术时间较长、射线暴露次数较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BacFuse治疗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减压棘突间撑开植骨融合术(BacFuse)治疗合并类风湿关节炎(RA)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在2013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的50例合并RA的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41例,年龄(66.60±4.23)岁,年龄范围54~84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组( n=26)和BacFuse组( n=24),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门诊复查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11月,术前、术后3 d和末次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进行临床效果评估。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两组临床效果评价指标使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检验。 结果:P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174.62±55.59) min、(309.62±30.26) mL]与BacFuse组[(71.25±12.96) min、(57.92±9.32) m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PLIF组术后并发症发生(8例)较BacFuse组(2例)多,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926, P=0.048)。临床效果中,PLIF组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ODI评分进行组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60.231, P<0.001),BacFuse组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ODI评分进行组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52.525, P<0.001),两组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ODI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3, P=0.263)、( t=0.706, P=0.483)、( t=0.389, P=0.699)]。PLIF组JOA评分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组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06.012, P<0.001),BacFuse组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JOA评分,组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57.760, P<0.001),两组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JOA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25, P=0.414)、( t=1.909, P=0.062)、( t=1.086, P=0.283)]。 结论:BacFuse与PLIF治疗合并RA的LDH相比临床效果相似,但BacFuse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较少。BacFuse是治疗合并RA的LDH的有效微创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