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囊仿生无创助产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气囊仿生无创助产与单一无创及传统助产三种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后3、6个月盆底功能。方法:选取资源县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经阴道分娩初产妇107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气囊仿生无创助产48例、单一无创助产25例、传统助产阴道34例。孕28周检测盆底肌力,产后3、6个月再检测盆底肌力。结果:产后3个月,三组不同分娩方式的Ⅱ类收缩次数(次)、Ⅱ类平均阴道压(cmH 2O)明显不同,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978, P=0.022; F=3.926, P=0.02),其中气囊仿生无创助产、单一无创助产法明显高于传统助产分娩法。三组不同分娩方式产后6个月盆底功能,在Ⅰ类持续时间( s)、Ⅰ类平均阴道压(cmH 2O)、Ⅱ类平均阴道压(cmH 2O)方面,传统助产分娩法(C组)依次为(3.05±1.14)s、(54.82±11.87)cmH2O和(47.21±5.64)cmH 2O,单一无创助产法(B组)依次为(3.98±1.37)s、(56.17±15.49))cmH 2O和(53.78±13.47),气囊仿生无创助产法(A组)依次为(4.15±1.41)s、(57.60±15.05)cmH2O和(55.98±12.98)cmH 2O,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354, P=0.001; F=4.711, P=0.011; F=6.129, P=0.003)。 结论:采用气囊仿生无创助产在分娩后3、6个月盆底功能恢复理想,保障了产妇产后健康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脊柱创伤仿生治疗新理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仿生学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诞生,其内容主要是模仿生物的特点从工程学角度设计机械或设备,解决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需求。仿生学在军事、医学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对仿生学、医学仿生学、骨科仿生治疗理念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脊柱创伤仿生治疗学(STBT)这一新理念,并对其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为攻克脊柱创伤治疗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仿生肿瘤型膝关节假体重建儿童股骨远端骨肉瘤切除后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设计并应用仿生型股骨远端假体,通过人造韧带及高稳定型衬垫重建人工关节的稳定性,替代铰链式关节,从而降低相应部位的应力,降低假体磨损、松动及折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初治并行假体置换的股骨远端骨肉瘤的患儿资料,共纳入仿生型假体12例(仿生组)及单纯铰链假体21例(单纯铰链组)。仿生组男6例,女6例,年龄(8.8±2.6)岁,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Enneking分期ⅡA期1例,ⅡB期10例,Ⅲ期1例;单纯铰链组男14例,女7例,年龄(8.6±2.2)岁,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Enneking分期ⅡB期15例,Ⅲ期6例。通过对比仿生组和单纯铰链组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资料、肿瘤学及假体预后情况,探讨仿生型股骨远端膝关节假体的围术期安全性、肿瘤学预后、术后并发症率及术后功能状态。结果:仿生组和单纯铰链组在性别比例、年龄、身高、体重、发病时长等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仿生组在总手术时间(126.7±27.9)min vs (143.3±38.9)min( P=0.203)、术中出血量(162.5±212.3)ml vs (247.6±175.6)ml( P=0.224)及术后引流管保留时间(6.3±2.4)d vs (6.4±3.4)d( P=0.908)方面与单纯铰链组相似。仿生组平均随访(16.0±4.7)个月,1例因肿瘤进展死亡。3例出现远处转移,1例出现肿瘤复发合并假体半脱位,最终行截肢治疗。假体半脱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肿瘤巨大、股四头肌切除过多所致。余患儿未见假体并发症;单纯铰链组平均随访时间(12.7±4.5)个月,所有患儿均存活,其中3例出现远处转移,2例局部复发,均行局部切除;未见假体并发症。末次随访仿生组的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单纯铰链组(120.6°±13.6° vs 92.0°±7.7°, P<0.05),但MSTS 93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1±0.9)分 vs(29.5±0.6)分。 结论:短期随访结果提示,仿生型股骨远端膝关节假体与单纯铰链假体相比具有良好的围术期安全性,不增加假体并发症发生率,并可获得更好的膝关节活动度及优良的功能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打印解剖仿生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颈椎人工间盘假体应用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脊柱病医院采用三维打印解剖仿生型颈椎间盘置换治疗的18例单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45±8)岁(范围:28~58岁)。手术节段:C 3~4 2例,C 4~5 5例,C 5~6 9例,C 6~7 2例。对术前、术后1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手术节段活动度(ROM)、假体移位、假体下沉。不同时间点数据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随访大于12个月。手术前后患者JOA评分、VAS、NDI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术后1个月、12个月手术节段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570, P=0.135; t=1.744, P=0.099)。术后12个月假体下沉距离为(0.29±0.13)mm(范围:0.18~0.50 mm),假体移位距离为(0.71±0.20)mm(范围:0.44~1.08 mm),无假体下沉或移位>2 mm病例。 结论:三维打印解剖仿生型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早期临床疗效良好,能在保留颈椎活动度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从仿生学角度论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下颈椎损伤约占所有颈椎损伤的81%,交通事故、高空坠落、重物直接打击等高能量暴力或是跌倒等低能量损伤均可导致下颈椎损伤,不同的损伤机制可使损伤呈现不同的形态 [1]。从解剖上看,下颈椎的侧块关节由上位椎体侧块的下关节面与下位椎体侧块的上关节面共同组成,表面较为平坦且有关节软骨覆盖,周围有关节囊包裹。由于关节囊较为松弛,且关节面的走行与水平面呈约45°夹角,在为下颈椎提供较大活动度的同时,外界暴力也极易导致侧块关节的半脱位、甚至跳跃脱位,约有3/4的颈椎脱位发生在C 5~C 7之间 [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从骨科仿生治疗角度再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发展历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是治疗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经典术式,但融合相关并发症的出现,以及材料学、工程力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与深度融合,推动了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治疗由“融合固定”逐步向“非融合重建”转变。这一治疗理念的革新符合骨科仿生治疗理念,即“结构重塑,功能重建,最大限度修复并重建骨骼肌肉系统的形态及功能”,本质上属于骨科仿生治疗中的“仿生替代治疗”。本文通过回顾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发展过程,从骨科仿生治疗角度分析其历史沿革,为未来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设计及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治疗探索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对于下颈椎损伤,以往的分型和治疗更注重骨骼系统的重建复位固定,缺少仿生学修复理念。郝定均教授等撰写的"从仿生学角度论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一文在传统各种颈椎骨折分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治疗此类损伤更具有指导意义的仿生修复理念,将颈椎体作为一个运动单元,充分考量颈椎体运动单元里颈椎骨、侧块、关节囊、颈椎间盘及韧带在损伤中的变化和对脊髓的损伤影像,对手术治疗方案设计与选取有更严谨的判断,这既能让患者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也能为医疗费用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性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科仿生治疗学——骨科学发展的永恒追求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科学所聚焦的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以“结构失常、功能失能”为特点。如何以最小的代价使骨骼肌肉系统功能获得最大限度修复,是骨科学研究持续追寻的目标。随着治疗理念与技术的革新,以人工骨与关节置换术为代表的骨科仿生治疗技术逐渐取代了既往的骨关节融合术,成为治疗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新的突破点。笔者通过回顾仿生发展的历史,在原有仿生医学的基础上,提出骨科仿生治疗学(OBT)这一崭新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发展进行阐述,旨在探索攻克骨科治疗难题的新方向。OBT的不断发展将推动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治疗模式发生根本变化,结合OBT“仿生替代治疗”与“仿生自然治疗”两类方法,将实现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重建”和“功能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悬滴培养小鼠毛乳头细胞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生物活性及其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功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毛乳头细胞(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生物活性及其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功能。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获取雄性5~6周龄C57BL/6J小鼠触须毛的DPC以及1 d龄C57BL/6J小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KC),经免疫荧光法鉴定前者第3代细胞稳定表达DPC标志物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碱性磷酸酶(ALP)、β连环蛋白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后者原代细胞稳定表达KC标志物角蛋白15。取第8代DPC,用GelMA重新悬浮并接种至Transwell孔板插件底面,光交联后倒置培养,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0(即刻)、3 d GelMA悬滴中DPC聚集情况(聚集成球即仿生毛乳头球),采用活/死染色试剂盒检测培养3 d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将传统二维培养的原代DPC、第8代DPC以及按前述方法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每组培养3 d的3个样本中DPC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OmicShare Tools)对转录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似性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利用时间序列趋势分析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表达模式聚类分析,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对具有特定表达模式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同前进行细胞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差异表达基因中抽取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8( SOX8)、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 9)、26型胶原纤维α1( COL26A1)、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6( Wnt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验证差异表达基因mRNA表达情况与测序结果的一致性(样本数为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DPC生物功能标志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FGF7)、Wnt10a、淋巴样增强因子1(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的mRNA表达情况(样本数为9)。取3只5~6周龄雄性BALB/c裸鼠,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将原代DPC、第8代DPC、仿生毛乳头球分别与原代KC以2∶1细胞数比例混合后分别注射至相应组别裸鼠皮下,每只注射6个区域。注射后2周,取注射区域全厚皮,计数再生毛发,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再生毛囊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 结果:培养3 d,DPC在GelMA悬滴中由培养0 d的分散状态聚集成仿生毛乳头球,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良好。培养3 d,主成分分析显示,相比于第8代DPC组,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组内样本间变异程度较低,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组间样本变异程度最低,3组DPC样本超过90%的基因谱数据变异可由第1个和第2个主要成分来解释;Pearson相似性分析显示,组内样本重复性好,原代DPC组和仿生毛乳头球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84~0.95,原代DPC组和第8代DPC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72~0.87;3组DPC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出642个组间交集差异表达基因,对其进行表达模式聚类显示有2种基因表达模式有显著趋势( P<0.05),分别为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共包含411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41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Wnt信号通路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显著富集( P<0.05),GO富集分析表明细胞外基质、经典Wnt信号通路、细胞分化等GO术语被显著富集( P<0.05)。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基因 SOX8、MMP- 9、COL26A1、Wnt6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 q=15.950、8.854、11.890、11.050,9.851、5.884、7.418、4.870, P<0.01),与测序数据一致。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生物功能标志物FGF7、Wnt10a、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 q=11.470、9.795、4.165、9.242、10.970、10.570、8.005,7.472、4.976、3.651、4.784、5.236、6.825、5.214, P<0.05或 P<0.01)。注射后2周,第8代DPC组裸鼠无毛发再生,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再生毛发数量相近( q=1.852, P>0.05)且均显著高于第8代DPC组( q=18.980、17.130, P<0.01);第8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仅形成了坏死灶,而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均观察到再生毛囊且毛囊横断切面有黑色素沉着。 结论:基于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培养模型可一定程度上恢复高传代DPC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能力,且其生物特性更加类似于原代DPC,可实现DPC的扩增后特性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仿生学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脊柱仿生治疗是应用仿生学理念,通过各种现代技术、材料和设备模仿脊柱的自然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治疗脊柱疾病。为最大程度修复或保留脊柱解剖结构及功能,脊柱仿生治疗尝试采用可动性脊柱内植物,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脊柱活动功能,减轻邻近节段退变,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率,提高远期疗效;其次,借助三维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假体,填补形态复杂缺损的脊柱结构,还可制作生物支架及带有抗肿瘤药物的功能性假体,既能实现脊柱解剖仿生和功能仿生,且可作为抗肿瘤药物疗效的倍增器;再次,在脊柱矫形支具的设计和制造方面,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使脊柱矫形支具更为舒适、矫形效果更好且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特点。虽然如何将仿生学理念及相关技术运用到脊柱外科诊疗当中,目前尚无定论,亦无相关诊疗指南,但可预见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脊柱仿生治疗的内容将会逐渐丰富和完善,成为脊柱外科疾病诊治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有力武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