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基苯丙胺成瘾男性患者脑白质结构网络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 MA)成瘾患者脑白质结构网络的拓扑特征。方法:2014年2月至2019年10月,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利用概率纤维追踪技术构建MA成瘾男性患者(MA组, n=46)及男性健康对照者(对照组, n=46)的脑白质结构网络。应用基于网络的统计方法评估2组脑白质连接的差异,再用一般线性模型对2组的网络参数进行比较,并分析有显著组间差异的网络参数与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MA组和对照组的脑结构网络均具有小世界属性;与对照组相比,MA组显著增加的结构连接主要位于奖赏系统和视觉系统;最短路径长度显著减低,聚类系数、全局效率、局部效率明显增高( t值分别约为:-2.890、3.179、3.918、3.077, P<0.01,置换检验10 000次);MA组主要在眶额皮质和顶颞叶皮质区域介数中心度明显减低,而左腹侧前岛叶显著增高( P<0.05,置换检验5 000次),此外,右丘脑( r=-0.410, P= 0.005)、左额上回( r=-0.331, P = 0.026)、左楔前叶( r =-0.410, P =0.005)、右楔前叶( r =-0.337, P = 0.024)、左颞中回( r=-0.341, P = 0.022)、右缘上回( r=-0.317, P = 0.034)的介数中心度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缺乏活力因子分呈负相关,右胼胝体沟的介数中心度与思维障碍因子分( r=-0.318, P=0.033)、右丘脑的介数中心度与BPRS总分( r =-0.342, P = 0.022)及激活性因子分( r=-0.326, P= 0.029)呈负相关。 结论:MA成瘾患者的大脑结构网络仍具有小世界属性,但其大脑区域间的信息传输和整合效率显著提高,且部分脑区的介数中心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精神病性症状的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抑郁症生物学亚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30
背景 抑郁症病因复杂且临床表现异质性高,神经影像学研究为抑郁症生物学亚型的探索提供了新契机.目前,采用结构磁共振数据(MRI)进行抑郁症亚型划分的研究十分有限.目的 使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机器学习方法探索抑郁症的生物学亚型.方法 纳入2017年9月-2021年8月于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127例,同期在医院附近社区通过广告招募与患者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80例健康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的DTI图像、人口学信息和临床资料.使用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TBSS)方法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脑白质概率图谱提取纤维束各向异性分数(FA),采用半监督学习方法划分抑郁症亚型,并比较不同亚型的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全脑白质纤维束FA值的差异.结果 抑郁症患者被划分为两种亚型,亚型Ⅰ患者胼胝体、放射冠等广泛的纤维束FA值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FDR校正),亚型Ⅱ患者在小脑中脚、左侧小脑上脚和左侧大脑脚的FA值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FDR校正).亚型Ⅰ和亚型Ⅱ患者基线期HAMD-17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亚型Ⅰ患者组HAMD-17总评分低于亚型Ⅱ患者组(t=2.410,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存在两种具有不同白质损伤模式的生物学亚型,不同亚型的患者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单颌种植即刻修复体戴用6个月以上的并发症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追踪观察单颌种植即刻修复体患者临床并发症并探讨其长期戴用的可行性,分析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4月至2016年6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行单颌种植即刻修复且修复体戴用6个月以上的患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和治疗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修复体折裂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共纳入114例患者,年龄为(56.7±10.2)岁,纳入144个修复体,即刻修复体戴用中位时间为17.6个月,54%(62/114)的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30例患者经历了1次以上的修复体并发症.并发症主要为前牙区人工牙折裂和后牙区基托折裂.即刻修复体戴用第1年折裂发生概率大于后续年份.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修复体纤维加强(相对风险度=0.486,P=0.017)与固定对颌牙列(相对风险度=2.272,P=0.016)与修复体折裂显著相关.结论 单颌种植即刻修复体长期戴用并发症发生率高,最常见并发症为修复体折裂,第一年内发生概率最高.对颌为活动修复体时可考虑长期戴用碳纤维加强的树脂即刻修复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大脑静息态网络功能属性变化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大脑静息态网络功能属性.方法 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概率纤维追踪和图论方法对12例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轻度组)和14例中重度HIE患儿(中重度组)的大脑静息态网络全局和局部功能属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全局拓扑属性方面,两组患儿大脑均具有小世界属性(轻度组:γ=2.450±1.642,λ=1.542±0.564;中重度组:γ=2.331±1.554,λ=1.353±0.672,符合小世界特征γ>1且λ≈1).(2)局部拓扑属性方面,中重度组枢纽区有8个,轻度组枢纽区有14个;在左岛盖、左缘上回、左右颞极和右颞中回,两组节点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重度组分别是0.4089±0.0865、0.3377±0.1223、0.3842±0.0898、0.3508±0.1295、0.3564±0.0843,轻度组分别是0.4801±0.0762、0.4465±0.0898、0.4655±0.0812、0.4640±0.0690、0.4271±0.0636,均P<0.05).结论 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大脑静息态功能网络拓扑结构较轻度患儿明显落后,可能与后期语言,运动和认知功能异常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难治性癫痫患者脑默认网络结构连接的 DTI 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DTI探究难治性癫痫患者脑默认网络(DMN)神经纤维结构连接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对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癫痫外科收治的13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癫痫组)及同时期招募的14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进行DTI和T1 像磁共振数据采集.利用概率性纤维追踪技术获得DMN脑区间纤维束连接的分数各向异性(FA)值、横向扩散系数(RD)值,并构成DMN结构网络.比较癫痫组与健康对照组DMN结构连接的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癫痫组患者DMN纤维束连接FA值普遍下降,RD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难治性癫痫患者的DMN结构网络的神经纤维整合性和连通性明显下降,髓鞘受到破坏.这可能是导致患者DMN功能连接异常,并出现环境监控、记忆提取、社会认知、自我控制等能力障碍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儿童川崎病初始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的临床表现、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对冠状动脉损害(CAL)的预测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急性期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CAL组)58例及无冠状动脉损害组(nCAL组)122例,收集两组患儿初始IVIG治疗前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治疗前热程、口唇改变、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肛周潮红脱屑、皮疹、卡疤改变、川崎病分型(完全型川崎病/不完全型川崎病)等情况,并检测两组治疗前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PLR)、血清钠、CD4/CD8、IgA、IgM、IgG、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补体C3及补体C4等指标,对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选取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CAL组出现口唇改变概率高于nCA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AL组初始IVIG治疗前ALB、补体C3、Hb、Fib水平均低于nCAL组,LDH水平高于nCA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始IVIG治疗前补体C3降低、LDH升高是川崎病合并CA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早期检测并动态追踪血清补体C3、LDH的浓度水平,可在病程早期预测川崎病合并CAL,为临床及时治疗、减少CAL提供依据,并指导临床后期重点随访CAL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泄患者右侧大脑半球网络介数中心性与射精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对早泄患者脑白质网络节点与边的介数中心性(BC)拓扑属性值的探讨,分析关键脑区及脑区间白质结构连接重要性与患者射精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18例早泄患者和22例年龄、学历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的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并采集其大脑T1相结构数据与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数据;预处理所有被试T1与DTI数据,使用解剖学自动标记模板(AAL)将大脑分割为90个左右对称的皮质与皮质下区域(定义为脑网络节点),并通过概率性脑白质纤维追踪技术计算不同脑区之间的结构连接(定义为脑网络节点之间的边),同时基于脑连接工具箱(BCT)计算被试脑白质网络节点与边的介数中心性拓扑属性值,最后对节点与边介数中心性属性值进行组间Mann-Whitney U检验,并对统计结果进行错误发现率(FDR)校正,同时对组间差异属性值和患者射精功能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①患者组脑白质网络右侧枕上回介数中心性属性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67.78±58.98 vs 281.18±255.26,Z=-3.49,校正后P<0.05).②患者组脑白质网络右侧颞上回介数中心性属性值较对照组显著上升(557.00±322.65 vs 222.91±155.60,Z=3.55,校正后P<0.05).③患者右侧罗兰多壳盖与右侧脑岛之间白质结构连接介数中心性属性值较对照组显著上升(23.83±23.91 vs 4.23±8.39,Z=3.84,校正后P<0.05).④患者组右侧枕上回介数中心性属性值与其性生活时延迟射精的困难程度评分呈负相关(r=-0.51,P=0.03),与其射精发生在想射精之前几率呈负相关(r=-0.61,P=0.01);患者组右侧颞上回介数中心性属性值与其射精太早困扰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54,P=0.02),与其担心射精时间可能让配偶不满程度评分(r =0.47,P=0.04)呈正相关. 结论:早泄患者右侧大脑半球与视觉、情绪相关的皮质出现结构连接的紊乱,其可能参与患者射精过快或射精控制力下降症状的发生,同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融合白质fMRI的dMRI纤维追踪重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基于弥散磁共振成像(dMRI)的纤维束重建,是分析大脑白质结构的主要工具.现有的纤维追踪成像算法受dMRI分辨率及成像机理约束,在构建大脑白质灰质边界区域的纤维时成像性能和准确性大大下降.为克服该缺陷,提出一种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新型dMRI纤维追踪成像算法.该算法引入表征白质中fMRI信号各向异性的空间相关张量间接描述纤维束的几何结构信息,结合粒子滤波理论估算追踪下一体素的方向概率分布,重建可靠连接白质灰质边界区域的三维结构.将所提出算法在8位成年人视觉刺激的功能图像上进行追踪成像实验,每例重建800根纤维,重建纤维的平均长度可达(18.47±1.82)mm,沿白质灰质界面流线端点的覆盖率为25.15%±1.86%.通过在视放射区域与DWI重建结果对比可看出,所提出的方法可有效重建大脑白质纤维路径,特别对由于部分容积效应导致对灰白质交界面纤维束重建存在较大误差的区域,较现有方法可获得更准确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DTI的人类与猕猴脑区连通性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目前最主要的跨物种研究方法 是基于已有的同源位点构建同源脑区对照图,但是随着个体的发育,大脑皮层会发生不规则扩张,影响个体上已有同源位点的准确性.据此提出在个体水平上追踪白质纤维束作为参照系分别构建人类和猕猴的脑区连通性指纹图的方法 .材料与方法 选择公开的脑影像数据集,人类被试10例和猕猴被试1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于预处理后的数据在个体水平上提取白质纤维束,计算脑区与白质纤维束之间的连接强度并构建连通性指纹图;在物种内,使用克伦巴赫α系数计算个体间的一致性;在物种间,利用余弦相似度分析两个物种同源脑区的连通性指纹图,并用排列置换测试对结果 进行检验.结果 物种内,布洛卡区(Broca′s area,Broca44)、主要躯体感觉皮层(primary sensory area,S1)、海马体(hippocampus,Hippoc)在猕猴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636、0.780、0.977,在人类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81、0.726、0.607;物种间,Broca44脑区、S1脑区、Hippoc脑区的余弦相似度计算结果 分别为0.979、0.994、0.995.结论 基于个体水平追踪白质纤维束,并以此构建连通性指纹图进行人类和猕猴的跨物种研究具有有效性,这一成果为构建人类和猕猴跨物种比较框架提供了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概率性纤维追踪的躯体症状障碍患者脑网络初步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进行概率性纤维追踪并构建大脑结构网络,通过计算网络拓扑属性来探究躯体症状障碍患者(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SD)大脑结构网络的异常.材料与方法 招募30例右利手SSD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参与磁共振扫描,利用T1加权高分辨结构像和DTI进行概率性纤维追踪,以AAL 90模板的90个区域为节点构建大脑结构网络,计算网络的集聚系数、特征路径长度、小世界属性、全局效率、局部效率以及节点的度中心性等参数,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并分析有差异的网络特征参数与病程及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SS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在白质网络中都具有小世界拓扑结构,小世界属性参数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SSD患者的局部效率和全局效率及集聚系数显著低于健康对照(P<0.05),而特征路径长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5).结论 SSD患者白质网络拓扑结构异常,提示其大脑整合信息能力变弱,局部区域之间的互相联系减弱,可能与其自我感觉和身体知觉功能的异常有关,本研究有助于从白质拓扑结构上进一步了解SSD的神经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