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蒙医针刺手法的上肢仿真系统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蒙医针刺手法的训练是蒙医针灸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步骤.目的:在虚拟环境中,建立表达不同上肢穴位蒙医针刺手法涉及的力学模型,以多层次展示蒙医上肢针灸穴位的针刺过程.方法:①由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学院1名在职研究人员针对蒙医针刺疗法在前臂特定穴位的直刺法(垂直刺入皮肤)、斜刺法(倾斜45°刺入皮肤)、十字刺法(刺入皮肤后四方旋转)进行演示实验,使用ATP-IV型针刺信息采集系统的光学位置传感器和附带的记录软件,记录自行针开始10 s内的各个传感器数据;②扫描条件为电压9 V,电流250 mA,其余各项参数选择手法参数测定仪的默认值.将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的X、Y、Z轴采样信息分别绘制电压-时间关系图,参照文献记载建立针刺过程模型;③对蒙医针刺过程的建模进行生物力学分析;④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内蒙古医科大学的相关伦理要求.结果与结论:①通过ATP-IV针刺参数测定仪实际测定的直刺、斜刺手法模拟参数,可见在针尖接触到软组织表面后针受到的轴向力会迅速上升,在刺破软组织表皮后急剧下降,形成了落空感,并在此后由于软组织弹性和摩擦力的作用,针受到的阻力趋于平缓,与Okamura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基本一致;②相对于中医复杂的针刺手法,蒙医文献载述的针刺手法只有与手感结合的进针三步法和与穴位结合的8种针刺手法,具有操作简便、用具简单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维一体”关系的早期建立对支持初产妇母乳喂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咨询门诊建立母乳喂养“四维一体”关系对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2月在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并确定在院分娩的初产妇200例,按照门诊就诊单双号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孕妇都参加孕妇学校母乳喂养相关理论知识培训,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观看婴儿吸乳视频、借助婴儿模型模拟母婴皮肤接触,进行母乳喂养实操训练,并对陪同成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观察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程度、产后1周、1个月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不良事件(乳头疼痛、乳汁淤积、乳头皲裂和乳腺炎等)发生率和产后30 d婴儿体质量增长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率、产后1周和1个月的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母乳喂养不良事件及体质量增长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母乳喂养咨询门诊建立母乳喂养“四维一体”关系可以有效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率,促进婴儿健康成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孕晚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线上和线下联动教育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率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在孕晚期以家庭为单位实施线上、线下联动教育对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率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2月—2020年10月在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并确定在院内分娩的初产妇200例,按照门诊建卡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孕妇都参加常规产前检查,进入医院线上孕产妇微信群.观察组在孕晚期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微信学习小群,线下对孕妇进行一对一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培训,借助婴儿模型模拟母婴皮肤接触,进行母乳喂养实操训练,家属参与微信小群学习和互动;两组产妇均在分娩后1 h内进行肌肤接触、早吸吮及早开奶.观察两组产妇分娩后1 h内肌肤接触和主动母乳喂养、产后3~5 d母乳喂养掌握程度、生理性涨奶、乳头皲裂及家庭对母乳喂养的支持情况;产后7d、30 d及3个月的母乳喂养率与产后15 d和30 d新生儿体质量增长情况.结果 观察组分娩后1 h内肌肤接触和母乳喂养意愿、产后3~5 d母乳喂养掌握程度与家庭对母乳喂养支持、产后7d、30 d及3个月的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产后3~5 d生理性涨奶、乳头皲裂、产后15 d及30 d新生儿体质量增长不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晚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线上、线下联动教育可有效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率和家属对母乳喂养的支持率,促进婴儿健康成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