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搏波记录在镇静催眠药临床试验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脉搏波记录在镇静催眠药临床试验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研究型病房于2022年4月11日至6月11日公开招募的男性健康受试者。基于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装置,计算单用药和联合用药后咪达唑仑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记录试验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健康受试者在未用药、单用咪达唑仑、咪达唑仑联用伊曲康唑3种状态下,分别佩戴脉搏波记录手表24 h,记录受试者心率和体动数据,对睡眠时间、睡眠深度和多梦易醒等药效学评价指标和精神状态、昼夜节律和生命活力等安全性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男性健康受试者12名,年龄(34±6)岁。单用咪达唑仑时受试者中位 Tmax为0.5 h, Cmax为(19.10±5.35)μg/L,AUC 0-t为(45.41±13.88)min·μg/L,AUC 0-∞为(46.99±14.74)min·μg/L。联用伊曲康唑后,咪达唑仑的中位 Tmax仍为0.5 h; Cmax为(61.05±19.0)μg/L,AUC 0-t为(394.36±60.26)min·μg/L,AUC 0-∞为(553.10±178.87)min·μg/L。咪达唑仑联用伊曲康唑与单用咪达唑仑AUC 0-t几何均值比值的90%置信区间为735.24%~1 061.57%。12名受试者中有9名共发生26例次不良事件,均为轻度。脉搏波记录结果显示,未用药、单用咪达唑仑和咪达唑仑联合伊曲康唑受试者的睡眠时间[(5.40±1.35)、(6.50±1.85)和(8.05±0.8) h, P=0.001]、睡眠深度评分[(14.13±5.15)、(19.00±4.62)和(24.32±3.66)分, P=0.005]及生命活力评分[40.00(38.00, 41.00)、36.50(35.25, 38.75)和32.50(30.00, 36.00)分, 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脉搏波记录针对镇静催眠药临床试验的药效学和安全性可进行实时、客观、定量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离体猪心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离体猪心的可行性,观察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的效果。方法:实验一:将6只离体猪心按照冷冻消融时间分为1 min组、3 min组和5 min组(各2只),均以100%功率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冷冻消融结束后测量超声图像、实体解剖的冰球大小及冷冻冰球融化后坏死区大小。实验二:将离体猪心分为冷冻消融组和射频消融组(各3只),分别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冷冻功率100%,射频功率40 W,均消融1 min后,观察比较两种消融方式完全坏死区及不完全坏死区的范围。结果:实验一:冷冻消融时间1 min组超声测量冰球短径为(8.00±0.84)mm,实体测量冰球短径为(8.38±1.19)mm,实体测量坏死区短径为(8.35±0.83)mm;3 min组超声测量冰球短径为(19.4±0.28)mm,实体测量冰球短径为(19.03±0.33)mm,实体测量坏死区短径为(19.16±0.25)mm;5 min组超声下测量冰球短径为(26.4±2.54)mm,实体测量冰球短径为(26.01±0.24)mm,实体测量坏死区短径为(24.82±0.25)mm。对上述数据进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区组因素b(冷冻时间1 min、3 min、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5.884, P<0.001),进一步行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处理因素k(测量方式包括超声图像测量、实体解剖的冰球测量及冷冻冰球融化后坏死区测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470, P=0.635)。实验二:射频消融组不完全坏死带占射频消融区半径比例为0.64±0.01,冷冻消融组不完全坏死带占消融区域半径比例为0.26±0.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可以认为冷冻消融的不完全坏死区小于射频消融。 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范围可控,消融区域超声图像评估较为准确,不完全坏死区小,在心脏消融方面可能有潜在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技术的儿童后路枕骨髁螺钉置钉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优化测量儿童枕骨髁解剖学特征,并通过模拟置钉评估其置钉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行上颈椎螺旋CT扫描的年龄段为3~12岁非脊柱疾患儿童上颈椎CT影像学资料104例,其中男61例,女43例,依据年龄分为5组。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在三维视图下测量枕骨髁解剖学参数。随后,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枕骨及寰椎3D骨性结构并模拟置钉,计算不同年龄段后路枕骨髁螺钉置入成功率并在3-Matic软件协助下优化测量螺钉置钉参数,比较分析儿童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及螺钉置钉参数间的差异。结果:测得儿童枕骨髁解剖学参数长、宽、高及寰枕距离分别为(18.91±1.70)mm、(9.75±1.19)mm、(8.64±1.46)mm及(6.11±1.48)mm,且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 P<0.05)。枕骨髁内倾角与年龄相关性不明显( P>0.05)。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左右侧及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获得可置入螺钉枕骨髁169侧,均成功置入直径3.5 mm螺钉,总置钉成功率为81.3%,双侧枕骨髁同时置钉成功率为75.6%,高年龄组具有较高的置钉成功率,男性置钉成功率与双侧同时置钉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女性( P<0.05),但置钉成功率左右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置钉参数男女性别间及左右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进钉长度随年龄增长存在正相关性( P<0.05)。寰枕距离与枕骨髁高之间、钉道长度与枕骨髁长及枕骨髁内倾角与螺钉内倾角之间呈正相关性( r=0.838, P<0.05; r=0.944, P<0.05; r=0.347, P<0.05)。 结论:直径3.5 mm螺钉可安全置入寰枕距离>4 mm的3~12岁儿童枕骨髁,且置钉成功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数字化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技术可优化测量置钉参数从而合理设计置钉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光谱CT胸部增强静脉期虚拟血管成像替代三期扫描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光谱CT胸部增强静脉期图像获得虚拟平扫、虚拟动脉期图像实现一期扫描替代三期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至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光谱CT胸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10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对所有患者的静脉期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虚拟平扫(VNC)及4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VMI)用于模拟动脉期图像(Vart)。采用配对 t检验、Wilcoxon检验、McNemar检验对比真实平扫(TNC)与VNC、常规动脉期(CIart)与Vart的图像质量和病灶检出情况。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包括胸主动脉、各级肺动脉、T4椎体骨松质、胸壁脂肪的CT值、背景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采用5分制双盲法评估。病灶情况的评估包括钙化灶检出率以及肺结节的大小、密度、体积、实性成分占比和影像特征。 结果:除胸壁脂肪和T4椎体骨松质外,其他部位CT值在VNC与TNC图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除右上肺动脉、右下肺动脉外,其他部位背景噪声值、SNR在TNC图像与VNC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较于CIart图像,Vart图像中胸壁脂肪CT值降低( P<0.05),其余部位的CT值均明显升高( P<0.05);Vart图像上所有部位的背景噪声值均小于CIart图像,SNR、CNR值均高于CIart图像( P<0.05)。TNC与VNC图像质量、CIart与Vart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NC为标准,VNC对钙化的总检出率为88.53%(301/340);除部分实性结节的短径外,其余肺结节的定性及定量评估指标在TNC与VNC图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光谱CT胸部静脉期40 keV VMI可在血管性病变诊断方面模拟动脉期图像,静脉期VNC基本达到常规平扫标准,在一定范围内替代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三期图像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床旁超声评估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胃残余量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评估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5—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ICU经胃管进行肠内营养者60例,将患者按照床号的奇偶数分组,奇数为试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在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0、4、8、12、16、20、24 h评估胃残余量,每个时间点先床旁超声评估胃残余量完成后立即进行注射器抽吸法经胃管抽吸胃残余量;对照组采用床旁超声评估胃残余量。比较2组患者在操作时间、不同时间点的监测结果、呕吐、腹泻以及胃肠动力药使用率、目标喂养达标时间等。结果:试验组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与抽吸法监测胃残余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操作时间分别为(62.40 ± 4.00)、(78.39 ± 12.1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633, P<0.01)。2组在呕吐、腹泻以及胃肠动力药物使用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目标喂养量达标时间为(3.04 ± 0.31)d,试验组为(4.19 ± 0.33)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3.42, P<0.01)。 结论:床旁超声可用于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评估,指导肠内营养实施,缩短了操作时间,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避免肠内营养制剂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先验知识的宫颈癌自动计划模型泛化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先验知识的宫颈癌自动计划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子宫内膜癌及直肠癌的病例,探讨模型的泛化性。方法:收集179例盆腔部位不同处方剂量下的双弧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临床计划,其中处方剂量50.4 Gy的99例宫颈癌临床计划作为训练集建立RapidPlan模型,剩余80例临床计划分为4个验证组(处方剂量50.4 Gy的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临床计划各20例,为A、B组;处方剂量45 Gy的子宫内膜癌和直肠癌临床计划各20例,为C、D组),利用模型分别对4组中的临床计划进行重新优化设计并得到自动计划,对比自动计划与临床计划靶区(PTV)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参数。结果:A、B、C、D组中自动计划靶区的适形度指数(CI)与临床计划相当,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C组中自动计划的均匀性指数(HI)和 D2%均小于临床计划,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 Z=-3.248、-3.360、-2.329, P<0.05; D2%: Z=-2.987、-3.397、-2.442, P<0.05)。D组自动计划的HI和 D2%与临床计划相当,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保证PTV受量的同时,所有组中自动计划的OAR剂量学参数的平均值均低于临床计划。 结论:由宫颈癌临床计划建立的RapidPlan模型能够完成对不同处方剂量下子宫内膜癌及直肠癌的自动计划设计,初步证明了RapidPlan模型泛化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用同源双能CT(SF-DECT)提高儿童腹部图像质量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在儿童腹部检查中,同源双能CT(SF-DECT)是否能在低剂量条件下提高图像质量。方法:采用儿童体模进行初步研究,并于2020年6月至12月期间前瞻性招募20名4~6岁的儿童进行临床验证。分别采用常规单能CT (SECT)和SF-DECT扫描体模和儿童的的腹部区域,比较SF-DECT和SECT在各剂量下(1、2、3和4 mGy)CT值、图像噪声、对比噪声比(CNR)和图像主观评分。结果:在体模研究中,3和4 mGy剂量条件下,与SECT相比,SF-DECT的图像噪声分别降低了18.9%和23.6%,肝脏和肾脏CNR分别最多增加了12.8%和31.9% ( Z= 3.00、5.17, P<0.001)。在儿童SF-DECT扫描中,随着扫描剂量的增加,图像噪声降低( Z=4.64, P<0.001),肝脏和肾脏CNR增加( Z=3.78、3.39, P<0.001)。在体模研究和患者研究中,SF-DECT扫描图像的主观评分均优于SECT( Z=1.96~3.80, P<0.05)。 结论:与SECT相比,SF-DECT能够提高儿童腹部扫描图像质量。该技术在优化儿童腹部CT扫描方面有一定前景,但需要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静音MR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性评估静音MRA的图像质量以及诊断效价,探讨静音MRA在颅内动脉瘤病变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诊断疑似脑血管病变患者27例,共有动脉瘤病灶32个。所有病例于CTA检查前同日行3.0 T MRI扫描。两名神经放射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对静音MRA及时间飞跃法(TOF)MRA图像质量(信号均匀度、病灶显著性、静脉信号或干扰以及诊断可信度4个方面)进行评估(采用四分法)。定量测量脑动脉瘤瘤体长径值,并根据动脉瘤长径将动脉瘤分为微小动脉瘤组(长径≤3 mm)和较大动脉瘤组(长径>3 mm)。两种MRA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比较分别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分别评估两种MRA与CTA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32个颅内动脉瘤病灶中,静音MRA和TOF MRA图像的信号均匀度分别为3.38±0.49、3.00±0.62,静脉信号/干扰分别为3.77±0.42、2.65±0.48,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2.21, P=0.02; Z=-5.69, P=0.01)。静音MRA和TOF MRA图像的病灶显著性分别为3.19±0.56、3.15±0.46,诊断可信度分别为3.27±0.44、3.12±0.5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关于动脉瘤长径的测量,微小动脉瘤组内静音MRA测量结果与CTA结果之间呈极高度一致,ICC (95%可信区间)为0.94(0.82~0.98),TOF MRA测量结果与CTA结果之间呈高度一致,ICC(95%可信区间)为0.72 (0.30~0.91);较大动脉瘤组内,静音MRA、TOF MRA测量结果与CTA结果之间均呈极高度一致,ICC (95%可信区间)分别为0.98 (0.95~0.99)、0.95(0.87~0.98)。 结论:与TOF MRA相比,静音MRA可以提供更高的图像质量和准确率,且与CTA具有更高的一致性,有望进一步常规应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应用于基层单位新生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在基层单位对新生儿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筛查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2015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北省黄骅开发区博爱医院、丰宁县中医院、唐县妇幼保健院和容城县妇幼保健院4个试点单位共71 580例新生儿采用“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进行CHD筛查。同时收集未开展“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上述单位超声检查后转诊至河北省儿童医院CHD筛查诊治中心(简称本中心)并得到手术证实的CHD患儿262例(其中复杂型CHD 39例),以本中心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新生儿复杂型CHD筛查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采用 χ2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法对“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开展前、后新生儿复杂型CHD筛查的灵敏度进行比较分析;采用 χ2检验对培训后试点单位与本中心复杂型CHD诊断结果,以及各试点研究单位间复杂型CHD筛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共检出CHD 553例(占筛查总例数的0.77%),包括66例复杂型CHD和487例简单型CHD。经本中心明确诊断发现,复杂型CHD假阴性3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漏诊1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漏诊1例,双主动脉弓左主动脉弓左锁骨下动脉远端闭锁漏诊1例),复杂型CHD假阳性1例(主-肺动脉间隔假性回声失落误诊为主-肺动脉间隔缺损1例),复杂型CHD类型误诊5例(肺静脉共同腔闭锁误诊为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永存第五主动脉弓狭窄误诊为主动脉缩窄1例,肺动脉吊带误诊为左肺动脉缺如1例,主动脉重度缩窄误诊为主动脉弓离断1例,主动脉峡部闭锁误诊为主动脉缩窄1例)。最终确诊的复杂型CHD 68例(占CHD总数的12.3%),筛查总体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6%(65/68)、99.8%(484/485)和86.8%(59/68),ROC曲线下面积为0.98,“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开展前复杂型CHD常规筛查诊断方法的筛查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9.2%(27/39)、95.5%(213/223)和61.5%(24/39),ROC曲线下面积为0.82。“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开展后,复杂型CHD筛查灵敏度较前明显提高( χ 2=14.28, P<0.05)。“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筛查结果与本中心以及各试点单位间复杂型CHD筛查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十二切面超声筛查诊断法”适用于基层单位开展新生儿复杂型CHD超声筛查工作;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CHD,基层单位超声诊断水平有待提高,建议到诊治中心进一步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胎儿肝内静脉输血术治疗胎儿贫血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胎儿肝内静脉输血术在胎儿贫血宫内输血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诊治及分娩的胎儿贫血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治疗过程中单一输血途径的胎儿按输血途径的不同,分为肝内静脉输血组和脐静脉输血组,比较两组胎儿结局及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48例贫血胎儿共行宫内输血术97例次,其中肝内静脉输血组16例(31例次),脐静脉输血组32例(66例次)。两组孕妇的年龄、分娩史等一般情况及首次输血前胎儿水肿比例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肝内静脉输血组后壁或侧壁胎盘占14/16,明显高于脐静脉输血组的78%(25/32, P<0.01)。肝内静脉输血组和脐静脉输血组的活产率分别为13/16和75%(24/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肝内静脉输血组输血术前胎儿水肿比例显著高于脐静脉输血组[分别为55%(17/31)和24%(16/66), P<0.05]。肝内静脉输血组和脐静脉输血组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脐静脉输血组的穿刺针滑脱率(5%,3/66)、一过性胎心率异常(11%,7/66)的发生率均高于肝内静脉输血组[分别为0和3%(1/31)],但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均无术后24 h内胎儿丢失、术后7 d内胎膜早破、感染及紧急剖宫产术等其他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胎儿肝内静脉输血术对于治疗胎儿贫血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但对术者穿刺技术及胎儿体位要求相对较高,建议在有经验的胎儿治疗中心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