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参茉莉酸及丹参酮类成分对机械损伤诱导的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当植物遭受昆虫取食、极端天气及人为因素等导致的机械性损伤胁迫后,会迅速在转录及代谢水平上启动一系列的应答机制,引起植物内源激素及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变化.该研究以药用模式植物丹参为例,评估机械损伤对药用植物代谢的作用.运用qRT-PCR 及 LC-MS检测叶片损伤刺激下,胁迫响应的茉莉酸类物质(jasmonates,JAs)和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基因以及含量的变化情况,得出处理后不同时序叶片与根部在转录和代谢水平上的相关规律,从而探讨丹参对机械损伤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机械损伤诱导能够瞬时提高JAs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其中AOC与JAR在诱导后开始上升,在2 h达到最高,AOS与OPR3则在4 h达到最高,与之相应的OPDA、JA及JA-Ile的含量均在2 h达到最高.丹参酮生物合成中二萜合酶基因CPS1与KSL1均在2 h上升至最高,而后修饰CYP450s基因则均在4 h上升至最高,4种丹参酮的含量则均在8 h内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该研究为揭示机械损伤对次生代谢积累的研究提供参考,为进一步了解机械损伤胁迫下JAs在增强植物抗性、促进活性成分积累和提高药材品质方面的作用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食黄独零余子致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34岁女性患者为治疗鼻炎自行间断生食黄独零余子7或8个,间隔1年后再次生食黄独零余子1个,4 d后患者出现恶心及皮肤、巩膜黄染。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732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97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204 U/L,碱性磷酸酶(ALP)202 U/L,总胆红素(TBil)203.7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22 μmol/L。腹部磁共振检查示早期肝硬化,肝脏瞬时弹性成像示早期肝纤维化;经实验室各项检查可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铁代谢异常等其他原因导致的肝损伤,考虑本例患者的肝损伤与黄独零余子有关。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和熊去氧胆酸等保肝药物治疗,42 d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示TBil 55.3 μmol/L,DBil 18.1 μmol/L,ALT 24 U/L,AST 25 U/L,γ-GT 44 U/L,ALP 124 U/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条件培养基对脓毒症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并比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及其条件培养基(MSC-CM)对脓毒症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8只6~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模型组(CLP组)、脓毒症+MSC干预组(CLP+MSC组)、脓毒症+MSC-CM干预组(CLP+MSC-CM组),每组7只。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Sham组不进行盲肠结扎和穿孔,余操作同CLP组。CLP+MSC组和CLP+MSC-CM组术后6 h分别经腹腔注射0.2 mL 1×10 6 MSC和0.2 mL浓缩MSC-CM;Sham组和CLP组腹腔注射0.2 mL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通过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结肠长度评估组织病理学改变,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腹腔巨噬细胞极化表型,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 结果:与Sham组比较,CLP组小鼠肺组织出现显著炎症病变,结肠长度明显缩短(cm:6.00±0.26比7.11±0.09),血清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显著升高(ng/L:432.70±17.68比353.70±17.01),腹腔巨噬细胞F4/80 +比例显著升高〔(68.25±3.41)%比(50.84±4.98)%〕,抗炎型巨噬细胞F4/80 +CD206 +比例显著降低〔(45.25±6.75)%比(66.66±3.36)%〕,肠道菌群α多样性sobs指数显著降低(118.50±23.25比255.70±6.87),物种组成结构改变,与转录、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及运输与代谢、糖类运输与代谢、信号转导功能相关的菌群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均 P<0.05)。与CLP组比较,MSC和MSC-CM干预可不同程度地减轻小鼠肺组织和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延长结肠长度(cm:6.53±0.27、6.87±0.18比6.00±0.26),降低血清IL-1β的水平(ng/L:382.10±16.93、343.20±23.61比432.70±17.68),降低腹腔巨噬细胞F4/80 +比例〔(47.65±3.93)%、(48.68±2.51)%比(68.25±3.41)%〕,增加腹腔抗炎型巨噬细胞F4/80 +CD206 +比例〔(52.73±5.02)%、(66.38±4.73)%比(45.25±6.75)%〕,上调肠道菌群α多样性sobs指数(182.50±16.35、214.00±31.18比118.50±23.25),且以MSC-CM组变化最显著(均 P<0.05)。同时,MSC和MSC-CM干预可重塑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并表现出相关菌群相对丰度升高的趋势。 结论:MSC和MSC-CM均可改善脓毒症小鼠组织炎症损伤,调节肠道菌群,且MSC-CM的干预效果优于MS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药食同源植物水芹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DC.]是伞形科水芹属多年生水生蔬菜植物,其营养成分丰富、富含多种功能性生物活性成分,也是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药食同源蔬菜.我国水芹种质资源丰富,其利用涉及食用、药用、污水净化、提取加工等方面,但育种及其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水芹种质资源、营养品质、生理生化、育种、基因及组学研究的进展,具体内容包括:(1)伞形科植物及水芹种质资源研究;(2)水芹营养品质及生长调控研究;(3)水芹生理生化及次生代谢物质研究;(4)水芹功能基因及组学(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旨在为我国水芹资源创新和保护、遗传育种、基因挖掘、加工、栽培及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艾草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MYB(v-myb avian myeloblastosis viral oncogene homolog)家族转录因子是高等植物转录因子中数目最多的一类基因家族成员,可分为 4 个亚家族,其中R2R3-MYB是最常见的亚家族类型.R2R3-MYB类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的器官发育和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调控.为研究R2R3-MYB家族转录因子在艾叶黄酮合成和腺毛发育中发挥的作用,该研究基于艾的全基因组数据筛选、鉴定出 92 个R2R3-MYB转录因子,并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其潜在功能.结果表明,92 个转录因子的氨基酸长度为 168~547 aa,相对分子质量为 19.6~60.5 kDa,均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89 个AaMYB 蛋白定位结果为细胞核,3 个蛋白同时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依据拟南芥R2R3-MYB家族分类,92 个艾R2R3-MYB蛋白分为 26 个亚家族,同一亚族基因结构基本类似.顺式作用元件预测结果表明光响应元件、茉莉酸甲酯元件和脱落酸元件在R2R3-MYB基因启动子区域分布广泛.转录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AaMYB60、AaMYB63 和AaMYB86 在叶片中的表达均高于茎和根中的表达,说明这 3 个转录因子主要在叶片中发挥作用.此外,利用系统进化分析筛选出 5 个参与艾叶黄酮生物合成或腺毛发育的候选R2R3-MYB转录因子.该研究可为后期艾的优良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等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鼠妇内生真菌Talaromyces malicola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对节肢动物鼠妇内生真菌Talaromyces malicola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共从鼠妇内生真菌T.malicola发酵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出 11 个化合物.结合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紫外、红外以及圆二色谱等分析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talarosesquiterpene A(1)、(3β,5α,6α,15α,22E)-5,6-epoxyergosta-8(14),22-diene-3,7,15-triol(2)、vermistatin(3)、hydroxyvermistatin(4)、bercheminol A(5)、penicillide(6)、lunatinin(7)、penipurdin A(8)、emodin(9)、BE-25327(10)、(-)-regiolone(11).化合物 1 为新的diaporol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 2、4~5、7~11 为首次从篮状菌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绣球茜花萼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其颜色调控转录因子的筛选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绣球茜(Dunnia sinensis)是我国广东特有的、国家二级珍稀濒危植物,有明显脉纹的白色变态花萼裂片,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但目前尚未有其基因组信息.为研究绣球茜花萼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挖掘相关的功能基因,对其萼片、果实、叶片及花瓣进行RNA-seq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以期筛选萼片特异表达基因或信号途径.结果表明,与叶片相比,萼片差异表达的基因有3 972个,主要富集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生物合成、光合作用、苯丙类生物合成等途径.与花瓣相比,萼片差异表达的基因有9 680 个(上调3 616 个,下调6 024个,FC>2),主要富集于植物激素、苯丙类生物合成、植物与病原互作、次生代谢生物合成等途径.与果实相比,萼片差异表达的基因有4 655个(上调1 827个,下调2 828个,FC>2),富集的途径和参与调控途径近似于花瓣的转录组.聚类分析表明,参与萼片发育且特异高表达的转录因子主要有3类:ERFs、MYBs和WRKYs,其中MYB家族的DsTMYB3 可能参与萼片的颜色调控.组织的高表达基因分析表明,UBI11 启动子在各组织中广泛表达,而CSLG2启动子等特异在花萼高表达,这些基因的启动子将作为遗传工具驱动目的基因组成型表达或特异表达于花萼.通过分析绣球茜花萼和其他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获得了可能参与萼片颜色调节的相关转录因子和启动子,这将为绣球茜的遗传转化和功能研究提供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黄芪农业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总结黄芪农业领域研究现状并预测未来研究趋势.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为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论文发表趋势、作者机构、热点主题以及前沿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黄芪在农业领域的发文数量随时间变化呈现3个发文高峰期,中文研究早于英文研究.黄芪有效成分研究是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前人围绕黄芪遗传特性与育种、栽培管理和道地性以及次生代谢产物调控与合成等方面开展大量研究.水盐胁迫、根际微生物以及黄芪活性物质生物合成分子调控机制是近年来的研究前沿热点.结论:运用多组学方法探索黄芪中生物活性成分累积的分子机制,并通过分子育种定向培育高抗、高效、高稳定性的优良品种是未来的主要研究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代谢组学解析抗感水稻差异代谢物β-谷甾醇对褐飞虱的杀虫活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本研究利用代谢组学筛选抗性水稻中有活性的代谢物质,为开发控制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绿色植物源农药开拓思路.基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有抗性的差异,采用生长发育和存活率比较方法,验证了水稻品种Mudgo和TN1对褐飞虱的抗性差异;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抗褐飞虱水稻Mudgo和感褐飞虱水稻TN1代谢物的不同,筛选了品种间有显著差异的物质β-谷甾醇和无显著差异的物质豆甾醇作为褐飞虱生测物质,进行存活率和适合度功能验证,明确其对褐飞虱的功能效应.褐飞虱在Mugdo和TN1两种水稻品种上的生命参数间存在显著差异,在Mudgo水稻上发育历期延长,体重、体长和存活率降低.代谢组学分析共检测到69种差异代谢物,主要为脂质(36%)、碳水化合物(23%)、氨基酸(19%)、次生代谢物质(14%)、核酸(6%)及其他物质(1%)等6大类物质.褐飞虱人工饲料添加剂生测数据显示,褐飞虱取食20.0 μg/mL和500.0 μg/mL浓度β-谷甾醇,雌虫体重显著降低;取食500.0 μg/mL浓度β-谷甾醇,雄虫体重显著降低.此外,取食不同浓度豆甾醇对褐飞虱体重均无显著性影响.β-谷甾醇对褐飞虱的存活率有显著降低作用,而豆甾醇只有在4.0 μg/mL、100.0 μg/mL和500.0 μg/mL浓度下有降低作用.确认了水稻品种Mudgo对褐飞虱有显著的抗性,可显著降低存活率,抑制生长.代谢组学筛选到的69种差异代谢物可作为抗褐飞虱绿色植物源农药的备选库;其中,差异显著的代谢物质β-谷甾醇对褐飞虱体重和存活率有显著降低作用,可作为防治褐飞虱的植物源农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灰树花菌丝体不同培养时期代谢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了解不同生长时期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菌丝体的代谢产物差异及其通路,该研究采用HPLC-MS/MS分析方法对培养 10、20、30 d的灰树花菌丝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共 42 类 584 种代谢物被鉴定出,其中 159 种、47 种和 165 种代谢物在对照组(10 d vs 20 d、20 d vs 30 d、10 d vs 30 d)中表现出不同的积累模式,不同培养时间的代谢物成分差异显著.(2)培养 10d产生较多与促进菌丝体生长和氧化供能有关的物质,培养 20d 产生或积累了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次生代谢物,如橄榄苦甙、甘胆酸、N-甲基酪胺、Alprazolam,培养 30d菌丝体中含有多种与产生香气有关的物质.(3)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10 d vs 20 d比较组、20 dvs30d比较组和 10 dvs30 d比较组分别富集到 163 条、81 条、137 条代谢通路,氨基酸代谢在菌丝体不同培养时间中的影响最大.该研究初步探索了灰树花菌丝体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并发现不同培养时间灰树花菌丝体代谢产物具有明显的差异,以及菌丝体中部分成分含量与培养时间有关,对灰树花菌丝体的质量控制和机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