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余肿瘤负荷评估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及其预后价值(附视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残余肿瘤负荷(residual cancer burden,RCB)评估系统分析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并探讨RCB评估在新辅助治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11月至2022年11月364例行新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RCB分级,采用 χ 2检验分析RCB分级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RCB分级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方法评估累积生存期。 结果:364例经新辅助治疗患者中,术后获得RCB 0级者129例、RCB Ⅰ级46例、RCB Ⅱ级109例、RCB Ⅲ级80例。新辅助治疗前患者的组织学分级( χ 2=21.757, P=0.000)、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 χ 2=52.837, P=0.000)、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 χ 2=55.658, P=0.000)、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 χ 2=89.040, P=0.000)的表达情况,Ki67表达( χ 2=12.927, P=0.005),分子分型( χ 2=80.793, P=0.000)及术前淋巴结状态( χ 2=25.764, P=0.000)均显示与患者术后的RCB分级相关;进一步相关性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 r=-0.229, P=0.000)、HER2表达情况( r=-0.465, P=0.000)及Ki67表达量( r=-0.179, P=0.000)与RCB分级呈负相关,而ER( r=0.352, P=0.000)、PR( r=0.379, P=0.000)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r=0.214, P=0.000)与RCB分级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前高组织学分级,ER、PR、AR阴性表达,HER2阳性表达,Ki67高增殖指数,淋巴结未发生转移是术后获得pCR的有利因素,且PR、AR、HER2是术后获得pCR的独立预测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不同RCB分级患者术后的累积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 结论:乳腺癌的术后RCB分级与其新辅助治疗前诸多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密切相关,与RCB分级密切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新辅助治疗pCR的重要影响因素,故RCB分级有较高的预后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射频消融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射频消融术(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CRLM)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0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接受经皮RFA治疗的281例患者(477个肝内转移肿瘤灶)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记录可能影响RFA疗效的因素,包括癌胚抗原(CEA)、分化、肝外转移情况、肿瘤位置和大小、并发症等信息。通过入院复查、电话等方式随访患者,主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S)和局部肿瘤无进展生存期(LTPFS)。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肿瘤残余的预测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确定LTPFS和OS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曲线评估LTPFS和OS的中位时间,并使用对数秩检验进行比较。结果:RFA后,观察到68个(14.3%)肿瘤残余。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残余的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20 mm、高危位置、血管周围位置和<5 mm的最小消融边缘。随访期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4.3%(12/281),病死率为31.3%(88/281),同时发现167个(35.0%)病灶术后局部肿瘤进展。Kaplan-Meier法估计的LTPFS和OS中位时间分别为35.0(95%CI 26.53~43.48)个月和44.0(95%CI 29.70~58.30)个月,第5年累计LTPFS和OS比例分别为37.2%和40.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CEA≥30 ng/ml、肿瘤直径≥20 mm和最小消融边缘<5 mm为LTPFS的危险因素;肝外转移、肿瘤负荷>30 mm和含最小消融边缘<5 mm的肿瘤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再次介入治疗是OS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足够的消融边缘和较少的肿瘤负荷有利于RFA后局部肿瘤的控制和患者长期生存;存在肝外转移是OS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再次介入治疗有利于提高O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HER2表达与术后残余肿瘤负荷分级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粗针穿刺活检标本中HER2的表达与残余肿瘤负荷(RCB)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150例经术前粗针穿刺病理确诊为乳腺浸润性癌,行新辅助治疗后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或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HER2在术前穿刺标本中的表达情况,根据RCB计算患者术后新辅助治疗反应分级。采用SPSS 21.00及GraphPad Prism 8.0.1进行数据统计,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相关性分析,Cox回归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50例乳腺浸润癌患者经新辅助治疗后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即RCB-0 38例,RCB-Ⅰ级12例,RCB-Ⅱ级61例,RCB-Ⅲ级39例。统计学结果示: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HER2表达与术后是否达到PCR及RCB分级均相关( r 1=-0.217, r 2=-0.282; 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在HER2阳性组,PCR与总生存期(OS)、无病生存期(DFS)相关,PCR患者OS及DFS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HER2阴性组比较,HER2阳性组的RCB不同分级与OS、DFS差异更加明显( P<0.05)。 结论:新辅助治疗前HER2表达与术后是否达到PCR及RCB分级具有相关性。HER2阳性患者,PCR与预后的关系更密切,且RCB分级之间的预后分层更为明显,提示新辅助治疗前HER2过表达联合术后RCB分级更能精准地预测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YCN和 PHOX2B基因联合血浆游离DNA检测在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危险度分层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 MYCN基因、 PHOX2B基因及血浆游离DNA(cfDNA)水平用于高危神经母细胞瘤(NB)危险度分层及预后评估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对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94例高危NB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于初诊时、化疗4个疗程和6个疗程后检测 MYCN基因、 PHOX2B基因及cfDNA水平,观察治疗过程中3项指标的变化,采用 χ2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评价其与疗效的关系。 结果:94例患儿中 MYCN基因扩增14例(14.9%), PHOX2B基因阳性76例(80.8%),cfDNA水平>100 μg/L者56例(59.6%)。 MYCN基因扩增患儿初诊高乳酸脱氢酶(LDH,≥1 500 U/L)比例(6/14例)显著高于基因正常组患儿(9/80例)( P=0.009); PHOX2B基因阳性患儿多部位转移病例(54/76例)及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370 μg/L)比例(37/76例)显著高于基因阴性组患儿(5/14例,2/14例)( P=0.015、0.020);cfDNA高水平患儿初诊高LDH及高NSE比例(13/37例,28/37例)显著高于cfDNA低水平组患儿(2/48例,10/48例)(均 P<0.001)。治疗过程中,随着肿瘤负荷减小, PHOX2B基因拷贝数和cfDNA水平较初诊时显著降低[0(0~719.6)拷贝比1 723.5(0~186 000.0)拷贝;19.0(1.1~225.5) μg/L比200.6(8.0~5 247.4) μg/L](均 P<0.001)。初诊时, MYCN基因扩增组患儿2年无事件生存(EFS)率显著低于 MYCN基因正常组患儿[(33.3±13.1)%比(58.5±7.1)%, P=0.020]; PHOX2B基因阳性组患儿2年EFS率显著低于阴性组患儿[(47.9±7.1)%比(79.1±11.1)%, P=0.043];cfDNA高水平组(≥229.6 μg/L)2年EFS率显著低于cfDNA低水平组[(38.6±9.8)%比(71.7±8.2)%, P=0.001]。6个疗程后 PHOX2B基因阳性组患儿2年EFS率显著低于基因阴性组患儿[(16.7±14.4)%比(60.6±6.6)%, P=0.014];维持治疗前间碘苄胍(MIBG)核素扫描阳性组患儿2年EFS率显著低于阴性组患儿[(35.2±11.7)%比(65.8±7.1)%, P=0.037]。治疗过程中, MYCN基因和cfDNA水平与患儿预后无显著相关性。将6个疗程后的 PHOX2B基因及维持治疗前MIBG结果联合分组进行生存分析( PHOX2B+/MIBG +, PHOX2B+或MIBG +, PHOX2B-/MIBG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比(53.6±1.2)%比(65.5±7.4)%, P=0.003]。 结论:MYCN和 PHOX2B基因及cfDNA水平在高危NB危险度分层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与 MYCN和cfDNA水平相比, PHOX2B基因更适于治疗过程中的疗效监测, PHOX2B与维持治疗前的MIBG结果联合分析,用于判断患儿治疗效果,评估体内残余病灶更精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病理诊断专家共识(2020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进展,治疗相关的病理诊断和评估需要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影响新辅助治疗病理评估的关键点包括肿瘤/瘤床定位、标本规范化取材以及准确评估病理完全缓解和残余肿瘤负荷。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共同制定本共识,涵盖新辅助治疗前肿瘤的病理诊断和定位、治疗后标本取材、组织病理学评估、治疗反应评估系统、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病理诊断报告和病理质量控制等七个方面,旨在进一步提高新辅助治疗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后续治疗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残余肿瘤负荷评估系统的实践及管理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辅助治疗在乳腺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残余肿瘤负荷(residual cancer burden,RCB)为患者提供了有价值的预后信息,可作为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本研究在实践中总结了RCB评估过程中的难点及要点,包括瘤床定位及取材经验、镜下评估获取RCB计算参数的具体方法及整个过程中多学科协作的应用,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管理方法来应对这些挑战,使标准化、程序化的RCB评估及有序的质量控制管理成为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卵巢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导致重度血液学毒性的危险因素及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2月于北京医院治疗的117例年龄≥60岁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辅助化疗后发生Ⅲ~Ⅳ级血液学毒性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老年卵巢癌患者年龄(69.3±7.9)岁,67.3%(70/104)的患者术后达到满意减瘤,且有83.5%(86/103)的卵巢癌患者接受了标准方案的治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Ⅲ~Ⅳ级血液学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浆白蛋白<40 g/L( OR=3.434,95% CI:1.074~10.968)和患者年龄≥75岁( OR=3.676,95% CI:1.032~13.093)。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0.4个月(95% CI:19.4~26.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卵巢癌3年PFS的危险因素包括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是否接受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肿瘤负荷、接受输血治疗、残余肿瘤大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术中评估患者盆腹腔低肿瘤负荷是唯一的影响疾病3年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HR=2.067,95% CI:1.174~4.424, P=0.023)。 结论:年龄≥75岁及血浆白蛋白水平可影响卵巢癌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影响患者是否可以完成标准方案的辅助治疗并进一步影响肿瘤患者的临床结局;对于有相关不良预后因素的老年患者,应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大的治疗收益,同时减少治疗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剪切波弹性成像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残存癌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阐明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新辅助化疗(NAC)后残存乳腺癌的评估价值.方法:连续纳入进行NAC的乳腺癌患者66例,使用SWE评估NAC后病灶的平均和最大硬度.明确残余肿瘤负荷(RCB)量化的病理反应性与NAC后病灶硬度之间的关联,并以病理完全缓解(pCR)作为诊断金标准,明确SWE硬度指标对pCR的诊断效能.结果:平均及最大硬度与pCR密切相关.诊断试验证实最大硬度的总体诊断效能高于平均硬度(AUC=0.96 vs 0.83),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最大硬度评估乳腺癌NAC后残存癌的效能较好,SWE可为个体化乳腺癌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残余肿瘤负荷评分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术前新辅助化疗能降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增加手术适应证,并提高保留乳房率,为治疗乳腺癌提供新的可能.pCR被认为是评价新辅助化疗预后的主要终点,但该评价方式过于简单,且缺乏对术后治疗的指导意义.目前,连续性残余肿瘤负荷(RCB)评分已逐步推广.研究表明该评分能用于评估新辅助化疗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关系.笔者就RCB评分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多发性骨髓瘤微小残留病变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临床常见的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随着对该病研究的不断完善,新检测、治疗方法以及新药物的出现使该类患者获得了更长的生存期和更高的生存质量,但依然有很多患者无法治愈、存在复发的风险或对化疗产生耐药,这对临床的诊断、治疗以及病情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小残留病变(MRD)概念的提出,使患者治疗后肿瘤负荷状态得到了更精确的描述,有利于临床监测和评价患者状态并选择恰当的诊疗时机,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在MRD多种检测手段中,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以其高灵敏度、快速高效、相对廉价等优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所应用和推广.笔者对目前MFC在骨髓瘤的MRD检测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