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道肿瘤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胆道肿瘤是一类起源于胆道上皮细胞、隐匿性强、侵袭性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率高。早期发现和诊断被认为是获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关键,R0切除是胆道肿瘤患者获益的有效措施,但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局部进展或者已伴有远处转移,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采用现有的诊疗方法,患者的5年生存率依然很低。因此,如何提高胆道肿瘤的诊疗水平、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胆道肿瘤的特性,以及临床病理分子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当前辅助治疗、精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综合治疗被认为是手术以外的标准化诊疗模式和研究方向。因此,本文就当前国内外胆道肿瘤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系统性分析,旨在为诊治胆道肿瘤患者提供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分割放疗在局部晚期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难以行常规分割放疗的局部晚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45 Gy分15次大分割放疗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64例无法手术的局部晚期/晚期NSCLC患者。使用Pinnacle 9计划系统设计计划,并采用调强放疗或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行胸部大分割放疗(45 Gy分15次)。探讨其近期疗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在可评价的58例患者中2例(3%)完全缓解,22例(38%)部分缓解,28例(44%)疾病稳定,6例(9%)疾病进展,局部控制率为90%。中位复发时间、总生存期分别为8.2、21.0个月,1、2、3年复发率分别为37%、28%、14%,总生存率分别为66%、43%、27%。放疗期间11例(17%)急性食管炎,12例(19%)急性肺炎,13例(20%)骨髓抑制,未发现≥3级食管炎和肺炎。结论:45 Gy分15次大分割放疗在局部晚期/晚期NSCLC中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肺内复发灶立体定向放疗与手术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立体定向放疗(SBRT)和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后肺内复发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年11月至2018年12月,NSCLC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后出现肺内复发而接受SBRT或再次手术的病例。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结局,Log-rank法进行组间对比,Cox回归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62例患者符合条件,33例接受SBRT,29例接受再次手术。两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5.8和37.4个月。SBRT和手术患者的3年局部区域控制率(LRCR)分别为79.8% vs. 90.2%( P > 0.05);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58.5% vs. 42.3%( P > 0.05);总生存期(OS)分别为78.0% vs. 85.5%( P > 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治疗方式、查尔森指数(CCI)、辅助药物治疗为PFS的独立预后因素( P=0.027、0.013、0.001)。 结论:对于NSCLC根治术后肺内复发的患者,SBRT与手术的疗效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射频消融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射频消融术(RFA)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瘤(CRLM)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0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接受经皮RFA治疗的281例患者(477个肝内转移肿瘤灶)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记录可能影响RFA疗效的因素,包括癌胚抗原(CEA)、分化、肝外转移情况、肿瘤位置和大小、并发症等信息。通过入院复查、电话等方式随访患者,主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S)和局部肿瘤无进展生存期(LTPFS)。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肿瘤残余的预测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确定LTPFS和OS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曲线评估LTPFS和OS的中位时间,并使用对数秩检验进行比较。结果:RFA后,观察到68个(14.3%)肿瘤残余。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残余的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20 mm、高危位置、血管周围位置和<5 mm的最小消融边缘。随访期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4.3%(12/281),病死率为31.3%(88/281),同时发现167个(35.0%)病灶术后局部肿瘤进展。Kaplan-Meier法估计的LTPFS和OS中位时间分别为35.0(95%CI 26.53~43.48)个月和44.0(95%CI 29.70~58.30)个月,第5年累计LTPFS和OS比例分别为37.2%和40.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CEA≥30 ng/ml、肿瘤直径≥20 mm和最小消融边缘<5 mm为LTPFS的危险因素;肝外转移、肿瘤负荷>30 mm和含最小消融边缘<5 mm的肿瘤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再次介入治疗是OS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足够的消融边缘和较少的肿瘤负荷有利于RFA后局部肿瘤的控制和患者长期生存;存在肝外转移是OS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再次介入治疗有利于提高O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碳离子放射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Ⅰ/Ⅱ期临床研究的初步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Ⅰ/Ⅱ期临床研究中碳离子放疗(CIRT)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就诊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的9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不伴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为T 2~3。治疗包括3分次,由12 Gy增加到24 Gy的局部照射和11分次44 Gy的全膀胱照射。碳离子照射剂量均为相对生物学有效性(RBE)为3.0时的剂量。膀胱肿瘤总剂量为56~68 Gy,分14次。主要观察终点包括肿瘤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和剂量限制毒性(DLT)、局部控制率(LC)。次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 结果:9例患者完成了试验研究中各剂量段CIRT,剂量递增至68 Gy。未发生DLT和≥3级的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和生存期内的晚期放疗不良反应。肿瘤剂量达到68 Gy时,出现2例2级急性泌尿生殖道反应,1例急性下消化道症状;62 Gy以上剂量组观察到3例1级晚期放射性膀胱反应,表现为尿频和镜下血尿。所有病例治疗结束时血尿均消失,排尿不畅缓解,尿红细胞值显著下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和88.9%,客观缓解率均为88.9%。1例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出现局部复发,采用挽救性手术治疗。结论:碳离子放射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初步疗效观察,未见剂量限制性毒性,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显著,症状缓解明显,患者耐受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SOX化疗联合PD-1抑制剂新辅助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后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手术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组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0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充分了解本研究后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年龄18~75岁;(3)肿瘤临床分期为cT3~4N+M0期;(4)体力状况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1分;(5)预计生存期≥6个月,具有进行以治愈为目的的R 0切除术的可能;(6)入组前7 d内患者有充足器官和骨髓功能;(7)完成胃癌D 2根治术。排除标准:(1)抗PD-1或PD-L1抗体治疗、化疗史;(2)治疗前14 d内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3)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间质性肺病活动期;(4)其他恶性肿瘤病史;(5)治疗前28 d内有外科手术史;(6)对本研究药物成分过敏。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前SOX化疗联合PD-1抑制剂免疫治疗期间每3周随访1次,了解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手术治疗1个月后随访1次,了解患者不良反应与生存情况。本研究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情况;(2)术前治疗情况及评估与手术完成情况;(3)术后情况及病理结果。评价标准:(1)手术标本按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2)肿瘤退缩分级(TRG)参考AJCC标准评估;(3)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根据常见不良反应评价标准5.0版进行评估;(4)治疗前后CT采用RECIST V1.1标准评估肿瘤反应;(5)术后采用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进行并发症评估。 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30例,其中男25例,女5例;中位年龄60.5(35.0~74.0)岁;初诊肿瘤位置位于食管胃结合部12例、胃上部8例、胃中部7例、胃下部3例;治疗前30例患者临床分期均为Ⅲ期。30例患者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过程中,2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4例 CTCAE 3~4级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及胸主动脉血栓形成。所有不良反应经过积极对症处理后均减轻或者消失。30例患者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其完成新辅助治疗至手术中位时间为28(23~49)d,其中10例全腔镜下胃癌根治术,20例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合并脾脏切除1例,合并胆囊切除1例。手术时间(239.9±67.0)min,术中中位出血量为84(10~400)ml,中位手术切口长度7(3~12)cm。术后病理证实30例均完成R 0切除。肿瘤低分化18例,中分化12例,神经浸润11例,脉管浸润6例,清扫淋巴结30(17~58)枚,30例患者完成手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2~6)d、3(2~13)d、5(3~12)d、10(7~27)d。23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a级以上并发症7例,6例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顺利出院,1例患者因粒细胞缺乏、贫血、双肺感染和呼吸窘迫综合征,经抢救无效术后27 d死亡。余29例患者出院30 d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30例患者TRG 0、1、2、3级分别为8、9、4、9例,术后病理分期0、Ⅰ、Ⅱ、Ⅲ分别为8、7、8、7例,8例患者获得病理完全缓解。 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可达到根治性切除目的,但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值得关注,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相关并发症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疗效、安全性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7例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根据复发转移后是否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将患者分为非免疫治疗组( n=32)及免疫治疗组( n=55)。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1(OS1,病理确诊日期至随访截止时间或患者死亡时间)、总生存期2(OS2,首次免疫治疗/非免疫治疗时间至随访截止时间或患者死亡时间)、安全性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非免疫治疗组与免疫治疗组的DCR分别为53.1%(17/32)和72.7%(40/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44, P=0.064)。非免疫治疗组中位OS1为51.0个月,免疫治疗组未达到中位O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50, P=0.006);非免疫治疗组中位OS2为28.0个月,免疫治疗组未达到中位OS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07, P=0.008)。非免疫治疗组与免疫治疗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8.0个月和23.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 P=0.915)。在免疫治疗组中,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占70.9%(39/55),作为二线及以上治疗的患者占29.1%(16/55),患者均未达到中位OS2,中位PFS分别为23.0个月和17.0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94, P=0.333; χ2=2.00, P=0.158);38.2%(21/55)的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局部放疗,61.8%(34/55)的患者未行放疗,患者均未达到中位OS2,中位PFS分别为19.0个月和25.0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62, P=0.432; χ2=0.01, P=0.906)。非免疫治疗组与免疫治疗组用药期间1~2级血尿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分别为53.1%(17/32)比27.3%(15/55)、3.1%(1/32)比21.8%(12/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82, P=0.016; χ2=4.19, P=0.041);非免疫治疗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1~2级为59.4%(19/32),3~4级为34.4%(11/32)]与免疫治疗组[1~2级为80.0%(44/55),3~4级为3.6%(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50, P<0.001);肌酐升高、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升高、淋巴细胞降低、低蛋白血症、蛋白尿、皮疹、乏力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是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HR=0.31,95% CI为0.12~0.77, P=0.012)。 结论:无论作为一线或二线及以上治疗,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延长了患者的OS1、OS2,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是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食管鳞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患者接受不同照射方式获益人群的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接受放疗患者不同照射方式的人群获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344例食管癌术后复发接受了调强适形放疗或同步化放疗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复发部位分布的情况、预后影响因素,并对接受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NI)和累及野照射(IFI)两种方式的获益人群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术后单区域复发276例(80.2%),其中≥2个区域复发68例(19.8%)。随访率96.2%。全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3.6%、22.6%、16.4%,中位生存期12.8个月(95% CI为11.3~14.3个月);1、3、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6.5%、16.9%、12.0%,中位生存期11.0个月(95% CI为9.6~12.4个月);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9.8%、11.3%、6.7%,中位生存期7.9个月(95% CI为5.8~10.0个月)。全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化疗周期数均为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03、<0.001、<0.001)。亚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食管病变长度<5.0 cm、N 0期、手术清扫淋巴结≤9个、术后阳性淋巴结转移区域数为0个、LODDS≤0.030患者进行ENI可使其受益( P=0.032、0.012、0.001、0.012、0.014);而对手术清扫淋巴结≥16个患者进行IFI可使其获益( P=0.035)。 结论:放疗为食管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患者的有效治疗模式,对于术前食管造影显示食管病变较短、术后病理N分期较早、LODDS评分较低和清扫淋巴结数目较少者可能应用ENI较IFI更能使其获益;而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较多患者可能应用IFI较ENI更能使其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预先切除原发肿瘤可以提高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晚期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是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有效治疗方法。尽管有研究表明完全或90%以上减瘤治疗可延长晚期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但是否需要切除原发病灶仍存在争议。该研究则比较了预先切除原发肿瘤对PRRT治疗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通过回顾性分析889例接受至少1个周期PRRT治疗的晚期神经内分泌肿瘤(G1~G3,Ⅳ期)患者的数据(包括第1组486 例在 PRRT前已切除原发肿瘤及第2组403例原发肿瘤未切除患者),比较其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第1组的中位OS为134.0个月[95% CI:118~147个月],而第 2 组的OS为67.0个月(95% CI:60~80个月, HR=2.79, P<0.001)。此外,第1次 PRRT 后第1组中位PFS为 18.0个月(95% CI:15~20个月),而第2组则为 14.0(95% CI:15~18个月, HR=1.21, P= 0.012)。大多数原发灶位于胰腺( n=335;38%)和小肠( n=284;32%)的患者在PRRT治疗前切除原发肿瘤。在原发性胃肠胰和支气管、肺神经内分泌中,经外科手术切除原发灶,可为晚期转移性患者在PRRT后提供显著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寡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的放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对寡转移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进行有效的局部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放疗作为局部治疗手段之一,在NSCLC寡转移患者的治疗中是作为一线治疗还是巩固治疗使用目前尚未定论。多项研究表明立体定向消融放疗可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前提下为寡转移NSCLC患者带来临床获益。此外,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能否进一步延长寡转移NSCL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相关探索也值得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