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显微注射法构建胶质母细胞瘤融合大脑类器官模型的可行性及其对化疗敏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基于显微注射方法构建胶质母细胞瘤(GBM)融合大脑类器官模型的可行性,观察该模型肿瘤组织对替莫唑胺(TMZ)的敏感性。方法:GBM组织和脑肿瘤旁组织标本(定义为正常脑组织)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过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株(hiPSCs)培养24 d构建大脑类器官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蛋白标志物的表达,评估模型是否成功建立。采用显微注射方法将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过的患者来源的GBM单细胞或U-251 MG细胞株注射到培养约30 d的大脑类器官中,构建GBM融合大脑类器官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HE染色等方法观察GBM细胞在大脑类器官中的增殖及浸润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GBM融合大脑类器官中肿瘤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MPs)及BrdU的表达情况,采用HE染色观察形态及结构变化。将10 μmol/L TMZ加入GBM融合大脑类器官模型及GBM肿瘤类组织中培养48 h,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两种模型中Caspase-3的表达。结果:(1)hiPSCs培养至第24天,形成具有明确芽和分层边缘的块状组织样结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该结构阳性表达前脑、脑室样结构、前额叶皮质及海马的标志蛋白FOXG1、N-cadherin、Auts2及Frizzled 9,以及星形胶质细胞标志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标志蛋白TUJ1。(2)荧光显微镜下及HE染色均显示肿瘤细胞在大脑类器官内快速增殖,呈浸润性生长。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与大脑类器官比较,GBM融合大脑类器官的肿瘤细胞中,MMP2和MMP13的表达明显增加,Fibronectin、MMP3及MMP9的表达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MP1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GFAP和BrdU的表达水平均增高(均 P<0.05)。(3)TMZ处理48 h后,免疫荧光染色显示,GBM类肿瘤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明显高于GBM融合大脑类器官。 结论:采用显微注射方法能够成功构建GBM融合大脑类器官模型。该模型中的肿瘤组织对TMZ的敏感性低于GBM肿瘤类组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鞘氨醇激酶1在丙烯酰胺致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鞘氨醇激酶1(SphK1)过表达在丙烯酰胺(ACR)致神经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以及影响。方法:将纯度为99%的ACR用生长液制备成浓度为1.25、2.5 mmol/L溶液;将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分为对照组(NC组)、实验组和SphK1激活剂组。NC组加入(12-)十四酸佛波酯(-13-)乙酸盐(PMA)溶液[SphK1特异性激活剂,二甲基亚砜(DMSO)配制,终浓度为100 nmol/L]。实验组给予终浓度分别为1.25和2.5 mmol/L的ACR溶液,染毒24 h。SphK1激活剂组在实验组染毒浓度的基础上,每个染毒浓度分别加入PMA溶液,其他处理与实验组一致。各组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SphK1蛋白的表达含量;CCK-8检测SH-SY5Y细胞的增殖活性;Hoechst33342法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凋亡。结果:与NC组比较,实验组和SphK1激活剂组细胞SphK1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实验组比较,SphK1激活剂组细胞在1.25和2.5 mmol/L浓度的SphK1蛋白表达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NC组比较,实验组和2.5 mmol/L浓度SphK1激活剂组的细胞相对生长存活率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实验组比较,SphK1激活剂组细胞相对生长存活率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实验组细胞在ACR 1.25 mmol/L浓度时呈现出早期凋亡、在ACR 2.5 mmol/L浓度时呈现出晚期凋亡的形态学特征。与NC组比较,实验组和SphK1激活剂组在ACR 2.5 mmol/L浓度时凋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实验组比较,SphK1激活剂组在ACR 2.5 mmol/L浓度时细胞凋亡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phK1过表达可以对丙烯酰胺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沉默PHB减弱缺氧诱导的神经母细胞瘤自噬与增加顺铂化疗敏感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抗增殖蛋白(prohibitin,PHB)对缺氧诱导的神经母细胞瘤自噬及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H-SY5Y和SK-N-SH细胞系,取对数期生长的细胞进行后续实验。分别转染sh-NC和sh-PHB到细胞中,采用RT-qPCR检测PHB的mRNA表达水平验证转染成功。缺氧处理后,分别用不同剂量(0、5 μM、10 μM、25 μM、50 μM和100 μM)的顺铂处理细胞。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eclin1、LCⅡ/LCⅠ、Bax、Bcl-2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Student's t检验分析。 结果:和对照组比较,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缺氧组中SH-SY5Y和SK-N-SH细胞中PHB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转染sh-PHB后,RT-qPCR结果证实sh-PHB组中PHB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和control组比较,Hypoxia组Beclin1的表达水平和LC3Ⅱ/LC3Ⅰ比值显著上调,然而和Hypoxia+sh-NC组比较,Hypoxia+sh-PHB组中Beclin1的表达水平和LC3Ⅱ/LC3Ⅰ比值显著下降。此外,CCK-8结果显示和Hypoxia+sh-NC组比较,Hypoxia+sh-PHB组中顺铂处理后细胞活性明显下降,提示顺铂敏感性增加。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和Hypoxia+sh-NC+Cisplatin组比较,Hypoxia+sh-PHB+Cisplatin组中凋亡水平显著增加。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和Hypoxia+sh-NC+Cisplatin组比较,Hypoxia+sh-PHB+Cisplatin组中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结论:沉默PHB可以抑制缺氧诱导的神经母细胞瘤自噬,同时增加顺铂化疗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的诊治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OMAS)是儿童最常见的副癌性神经综合征(PNS)之一,年发病率约为0.02/10 5,绝大部分病例见于<4岁儿童,尤其是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目前,NB相关性OMA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关键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在于自身免疫所致神经组织炎症反应和神经元损伤,而非肿瘤细胞直接浸润或转移所致。NB相关性OMAS常见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躯干共济失调和肌阵挛。对原发肿瘤的治疗为NB相关性OMAS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笔者拟就NB相关性OMA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方面的研究新进展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GB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8月至2022年3月采用手术治疗的16例ep-GB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的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患者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的差异,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PFS及OS的影响因素。结果:16例患者的中位OS为11.8个月,中位PFS为7.0个月。年龄<32岁组与年龄≥32岁组、肿瘤最大径<4.8 cm组与肿瘤最大径≥4.8 cm组,p53表达阳性组与p53表达阴性组患者PFS、O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rank检验显示年龄<32岁组与年龄≥32岁组、肿瘤最大径<4.8 cm组与肿瘤最大径≥4.8 cm组、S100表达阳性组与S100表达阴性组、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2)表达阳性组与Olig-2表达阴性组、p53表达阳性组与p53表达阴性组患者的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HR=1.070,95% CI:1.013~1.134, P=0.016)、术前肿瘤最大径( HR=2.150,95% CI:1.142~4.055, P=0.018)、Olig-2表达( HR=0.040,95% CI:0.003~0.498, P=0.013)对患者的PFS有影响;术前肿瘤最大径( HR=2.350,95% CI:1.149~4.798, P=0.019)、Olig-2表达( HR=0.080,95% CI:0.007~0.972, P=0.047)对患者的OS有影响。 结论:年龄较大的ep-GBM患者术后进展风险高,肿瘤最大径较大、Olig-2表达阴性的ep-GBM患者术后不仅进展风险高且生存期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髓母细胞瘤术后发生小脑性缄默综合征患儿的生存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术后发生小脑性缄默综合征(CMS)的髓母细胞瘤患儿的生存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104例髓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儿按照术后是否发生CMS分为两组,并将术后发生CMS的患儿分为静默型和经典型CMS两组。依据2006年儿童肿瘤协作组提出的小脑缄默调查表,对发生CMS患儿缄默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评估。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儿的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以log-rank法比较不同分组间的生存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发生CMS的髓母细胞瘤患儿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截至2020年6月,104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52个月(24~107个月);78例(75.0%)存活,26例(25.0%)死亡;36例(34.6%)肿瘤复发。术后发生CMS共40例(38.5%),其中静默型9例,经典型31例。经典型CMS患儿较静默型CMS患儿在缄默失语及易怒表现评分中的得分更高(均 P<0.05)。是否发生CMS对髓母细胞瘤患儿5年PFS及OS影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静默型CMS患儿的5年PFS高于经典型CMS患儿( P=0.047),而两者5年O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肿瘤播散( HR=9.91,95% CI:2.37~41.43, P=0.002)和肿瘤是否侵犯小脑中脚( HR=0.13,95% CI:0.03~0.54, P=0.005)均为发生CMS患儿PFS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CMS是儿童髓母细胞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是否发生CMS并不影响患儿的生存预后。静默型CMS患儿的症状较经典型CMS患儿更轻,生存预后相对更佳。此外,术前肿瘤播散和肿瘤侵犯小脑中脚为影响术后发生CMS患儿生存预后的不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干血栓合并肝脾梗死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男,10个月。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病变包绕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及其分支血管(图1),于我院行肿瘤切除术。术后首日丙氨酸转氨酶2 519 U/L、天冬氨酸转氨酶7 254.9 U/L。超声检查:肝尾叶(Ⅰ段)、左外叶(Ⅱ、Ⅲ段)、部分左内叶(Ⅳ段)边缘实质回声不均匀减低(图2),脾实质呈"网格样"回声减低(图3),胆囊壁水肿增厚,胆囊腔内无明显胆泥沉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肝脾门均未测及动脉样血流信号(图3,4),进一步探测腹腔干分叉处,肝总动脉始段1.0 cm、脾动脉起始段1.1 cm腔内条状稍低回声充填(图5),相应节段血管腔内血流充盈缺损(图6),另探测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充盈良好,门静脉主干血流通畅,流速约28 cm/s(图4)。考虑:腹腔干分叉处肝总动脉及脾动脉起始段血栓形成,肝脏部分、脾脏梗死。术后多次复查超声:肝尾叶(Ⅰ段)、部分左外叶(Ⅱ、Ⅲ段)逐渐坏死液化,左外叶(Ⅱ、Ⅲ段)坏死液化区内多发条索分隔结构(图7),术后1个月行肝坏死液化区穿刺引流,肝左内叶(Ⅳ段)边缘回声减低逐渐恢复、无坏死液化,病程中未出现胆汁淤积、胆瘘等胆道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肝脾门测及动脉血流(图8),肝尾叶(Ⅰ段)、左外叶(Ⅱ、Ⅲ段)坏死液化缩小(图9),脾脏缩小,无明显液化坏死(图10)。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SHERLLM202201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实体肿瘤合并高血压与心肌肥厚3例诊治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肿瘤引发高血压与心肌肥厚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其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于2015—2020年收治的3例儿童肿瘤合并高血压与心肌肥厚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以及位置等与高血压及心肌肥厚发生的关系,总结其综合治疗经验与预后。结果:3例患儿发病时年龄均<1岁,均因腹部肿物就诊,均合并高血压,超声均提示明显的心肌肥厚和左室射血功能下降。3例肿瘤类型分别为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和畸胎瘤。均于术前予降压、强心等综合治疗,在血压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血压均逐步恢复正常,心肌肥厚逐步缓解,心功能逐步改善。结论:不同肿瘤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引发高血压,小婴儿高血压较难早期发现,持续高血压可能引发心肌肥厚和心功能不全。切除肿瘤是缓解高血压、改善心肌肥厚及心功能的根本性治疗手段。小婴儿心肌肥厚在尽早干预下可有较大机会逆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骨髓转移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初诊时骨髓染色体核型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伴骨髓转移的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初诊时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G显带的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伴骨髓转移的NB患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分析预后,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结果:1.共120例患儿,男74例,女46例,≥18个月者98例(81.7%)。染色体正常组60例,其中56例(93.3%)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SS)-Ⅳ期,余4例为INSS-Ⅳs期;低危(LR)2例,中危(MR)9例,高危(HR)49例(81.7%);7例患儿 MYCN基因扩增。染色体异常组60例患儿均为INSS-Ⅳ期,MR 1例,余59例(98.3%)均为HR,14例 MYCN基因扩增。2.染色体异常患儿60例中单纯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者分别为4例、14例,42例患儿同时合并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数目异常方面,21号、10号、11号染色体缺失最为常见;结构异常方面涉及11q、1p、3p区段的异常发生率高。3.染色体正常组患儿随访时间为4~44个月,17例出现肿瘤进展或复发;染色体异常组患儿随访时间2~42个月,其中31例出现肿瘤进展或复发。所有患儿3年累积总生存率和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60.0%、48.4%;染色体正常组患儿3年累积生存率为74.2%,3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为65.7%;染色体异常组患儿3年累积生存率为47.5%,3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为24.9%;出现进展或复发患儿染色体数目异常以10号染色体缺失常见,结构异常以11q、1p、2p区域较多。 结论:NB患儿肿瘤细胞染色体异常率高,但重复率低,个体间差异明显。10号染色体缺失、11q、1p、2p区域结构异常可能为提示NB预后不良因素;通过骨髓标本进行肿瘤染色体核型分析可行,可为更精准的危险度分层和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恩沃利单抗治疗晚期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结肠癌长获益后再发小细胞肺癌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61岁,因"腹胀、腹泻伴右下腹疼痛1个月"于2017年5月8日就诊。既往体健,吸烟史10年(平均20支/d),饮酒史8年(平均100 ml/d),一妹妹有乳腺癌病史。初诊时腹部CT示,回盲部占位性病变,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7.29 ng/ml。5月21日行剖腹探查+右半结肠切除+腹腔淋巴结清扫+末段回肠横结肠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结肠)黏液腺癌,部分呈印戒细胞癌,侵及肠壁全层。免疫组化染色:癌细胞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1(mutL protein homolog 1, MLH1)、减数分裂后分离增强蛋白2弱阳性,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2(mutS protein homolog 2, MSH2)、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6阴性,Ki-67指数约为70%,肠周淋巴结可见转移癌(5/17)。术后病理分期为T3N2aM0 ⅢB期。术后3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CEA,在正常范围。6—12月接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辅助化疗8个周期。末次化疗后3个月(2018年3月6日)常规复查腹部增强CT,见腹主动脉旁增大淋巴结,转移不除外。进一步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检查,示腹腔多发增大淋巴结,代谢异常增高,考虑转移(图1)。患者当时无特殊不适症状,未接受进一步治疗。2018年6月患者开始出现腰腹部疼痛并逐渐加重,伴体重减轻,口服阿片类止痛药物症状缓解。8月21日行腹部增强CT检查,示吻合口周围肠管扩张,腔内积液,并可见气液平面,考虑肠梗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较前明显增大,局部呈肿块样改变,与邻近降主动脉及脊柱分界不清(图2)。对手术标本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提示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high frequenc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H),肿瘤突变负荷为36.67个/Mb,检测到MLH1 K196fs、MSH2 Y757X基因突变,未检测到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神经母细胞瘤RAS病毒癌基因同源物、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基因突变。遗传性肿瘤变异基因检测未见致病性胚系突变。患者入组了恩沃利单抗纳米抗体Ⅰb期临床试验,于9月3日开始接受恩沃利单抗治疗,180 mg(2.5 mg/kg体重),皮下注射,每周1次。11月21日(治疗后3个月)首次疗效评价达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之后恩沃利单抗维持治疗2年,末次用药日期为2020年10月12日,后停药观察,维持PR,截至影像学末次疗效评价日期(2022年7月20日)依然未见复发(图2),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