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地区儿童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分布情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天津地区2015年6月至2019年4月儿童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方法:对5 823例天津地区l~14岁儿童UniCAP系统(荧光酶联免疫法)血清变应原sIgE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血清变应原sIgE的分布及其与性别、病种、年龄、季节的相关性。结果:1.在5 823例儿童中血清变应原sIgE阳性者3 602例(61.86%);其中单纯气传变应原阳性1 556例(43.20%),单纯食物变应原阳性779例(21.63%),食物及气传变应原双重阳性1 267例(35.17%)。2.气传变应原阳性率前5位的依次为霉菌类(33.02%)、粉尘螨(27.21%)、户尘螨(24.28%)、艾蒿(21.64%)和豚草(17.32%)。3.食物变应原以鸡蛋白、牛奶及小麦为主,阳性率分别为27.06%、25.59%及20.00%。4.男童阳性率(64.02%)高于女童(5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94, P<0.05)。5.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血清变应原sIgE阳性率(73.18%)高于变应性鼻炎患儿(59.82%)及湿疹患儿(5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4.51、40.04,均 P<0.05);哮喘患儿气传主要变应原为霉菌类、粉尘螨、户尘螨、小麦、花生;变应性鼻炎患儿主要变应原为霉菌类、鸡蛋白、小麦、艾蒿和粉尘螨;湿疹患儿主要变应原为鸡蛋白、牛奶、霉菌类、粉尘螨和户尘螨。6.随年龄增长,气传变应原sIgE阳性率逐渐升高;食物变应原sIgE中,牛奶、鸡蛋白阳性率逐渐下降,小麦及花生阳性率逐渐上升。7.不同季节变应原sIgE阳性率不同,总阳性率以夏季(66.59%)最高,秋春季(64.15%、62.07%)次之,冬季(54.63%)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38, P<0.05);气传变应原中,粉尘螨、户尘螨在夏秋季节(粉尘螨:32.25%和30.17%;户尘螨:30.40%和27.54%)最高,霉菌类在夏季(45.41%)最高,其次是秋季(36.19%);德国小蠊主要在夏季(5.52%)最高;猫毛皮屑、动物皮毛组合、艾蒿及杂草类花粉组合在秋季阳性率较高,分别为33.33%、13.94%、24.84%及19.88%。 结论:霉菌类、粉尘螨、户尘螨、鸡蛋白和牛奶为天津地区儿童最常见的变应原。变应原的分布与儿童性别、病种、年龄、季节均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虫媒花粉经空气传播致敏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花粉症是指特应性体质的患者吸入或接触花粉过敏原后出现的由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介导的变应性鼻炎、变应性结膜炎、哮喘、荨麻疹、变应性皮炎等变应性疾病。既往多认为,花粉过敏原来自随风或空气流动飘散传播的轻小且不鲜艳的花粉颗粒(又称风媒花)。而研究表明,颗粒较大而黏且颜色鲜艳的花粉颗粒(又称虫媒花)除了借助昆虫携带传播外,也可借助空气飘散传播,并可引起季节性花粉症。目前国内外对于虫媒花粉致敏的认识还较浅,本文对虫媒花粉经空气传播致敏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学机制及防治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过敏性疾病诊治和预防专家共识(Ⅲ)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为共识的第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疗效评价、特殊人群过敏性疾病特点、社会和经济负担、心理学问题及预防。疗效评价方法包括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药物评分。特殊人群的过敏性疾病有独特的临床特点,需要特别关注。过敏性疾病带来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越来越重,需要高度重视。花粉症的三级预防可以通过当地植被调研、气传花粉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基层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科普及学术大讲堂等“五位一体”防控策略来完成,比“四位一体”的治疗策略更全面、更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气道过敏性疾病患儿气传过敏原致敏分布特征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气道过敏性疾病患儿气传过敏原致敏分布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诊断为气道过敏性疾病并进行气传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的2557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分为≤5岁组、6~11岁组、≥12岁组;按疾病分为过敏性鼻炎组、哮喘组、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组。比较年龄组别和疾病组别共18种气传过敏原阳性检出率的分布差异。结果:2557例患儿SPT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夏秋季杂草花粉类、霉菌类、春季树木花粉类、尘螨类等;强阳性检出率前5位由高到低依次为大籽蒿花粉、葎草花粉、粉尘螨、白桦花粉、洋白蜡花粉。≤5岁组阳性检出率为71.5%(539/754),6~11岁组阳性检出率为78.5%(1241/1581),≥12岁组阳性检出率为81.1%(180/222),不同年龄组间气传过敏原SPT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825, P<0.05)。≤5岁组主要气传过敏原为藜草花粉(310/754,41.1%)、链格孢(307/754,40.7%)、葎草花粉(295/754,39.1%)、大籽蒿花粉(293/754,38.9%)和洋白蜡花粉(258/754,34.2%);6~11岁组主要气传过敏原为藜草花粉(853/1581,54.0%)、葎草花粉(769/1581,48.6%)、大籽蒿花粉(768/1581,48.6%)、链格孢(751/1581,47.5%)和洋白蜡花粉(724/1581,45.8%);≥12岁组主要气传过敏原为藜草花粉(131/222,59.0%)、葎草花粉(119/222,53.6%)、大籽蒿花粉(113/222,50.9%)、链格孢(112/222,50.5%)和粉尘螨(103/222,46.4%)。过敏性鼻炎组阳性检出率为73.6%(1164/1582),哮喘组阳性检出率为72.4%(234/323),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组阳性检出率为86.0%(561/652),不同疾病组间过敏原SPT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408, P<0.05)。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主要气传过敏原均为藜草花粉。18种气传过敏原阳性检出率在3组疾病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各气传过敏原在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单一气道过敏性疾病。 结论:在气道过敏性疾病患儿中,气传过敏原致敏谱在不同年龄组和疾病组间存在差异,临床医生需对气道过敏性疾病患儿定期监测过敏原并给予预防性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气传花粉与缺血性卒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气传花粉是引发过敏反应的常见变应原。研究显示,气传花粉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气传花粉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可能机制包括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并可通过促进高血压以及呼吸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增高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2—2023年太原市春季气传花粉分布情况与过敏性鼻炎患者sIgE检测阳性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探讨山西省太原市2022年3—5月与2023年3—5月两年间春季花粉播散浓度、种类与患者气传花粉变应原检测结果的关系。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展开。2022—2023年两年的3—5月在位于太原市中心地区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门诊部楼顶,利用重力沉降法监测花粉颗粒,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花粉种类和数量。从门诊相关系统中提取所有同期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过敏性鼻炎患者气传花粉变应原检测结果,利用SPSS软件并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法比较其与优势气传花粉监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共监测到2022—2023两年太原市春季花粉18种,101 177.5粒,优势气传花粉为杨树(16.69%)和松树(29.06%)花粉。早春以杨树(11.96%)、榆树(7.89%)、柏树(8.68%)花粉播散为主;晚春以松树(25.16%)花粉为主。太原市花粉播散两个高峰期为3月下旬(15 479粒)与5月上中旬(15 094/15 343粒)。(2)变应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中,变应原的检出阳性率依次是:蒿草(46%,248/541例)、树木组合(26%,143/541例)、豚草(19%,101/541例)、葎草(9%,49/541例)。(3)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过敏性鼻炎患者气传花粉变应原检测结果阳性率与同期优势气传花粉浓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 P<0.05, r=0.999)。综上,太原市3月下旬与5月上中旬形成两个春季花粉播散高峰期,优势气传花粉为杨树和松树花粉;气传花粉变应原sIgE结果阳性率显示蒿草过敏阳性率最高;2022—2023年两年间太原春季优势气传花粉浓度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气传花粉变应原检测结果阳性率呈正相关。春季花粉播散规律的监测,能为制定当季过敏性鼻炎患者预防与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并为今后太原市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呼和浩特市4区5旗县气传致敏花粉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呼和浩特市4区5旗县气传主要致敏花粉的种类、数量及飘散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2021年8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在呼和浩特市4区(玉泉区、新城区、回民区和赛罕区)5旗县(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左旗、武川县、清水河县)采用重力法监测气传主要致敏花粉,在光学显微镜下鉴定花粉的种类和计数,并对花粉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呼和浩特市4区5旗县全年每个月均有气传致敏花粉飘散,年花粉量是24 850~50 154粒/1 000 mm 2,主要致敏花粉月分布呈现双峰,春季(3~5月份)以树木花粉为主,主要包括杨属(18.29%)、榆属(8.36%)、松属(6.20%)、柏科(5.23%)、桦木科(2.73%)、柳属(1.80%)、栎属(1.16%);夏秋季(7~9月份)以杂草花粉为主,主要包括蒿属(42.73%)、藜科/苋科(7.46%)、禾本科(2.26%)、葎草属/大麻属(0.60%)。 结论:呼和浩特市4区5旗县气传主要致敏花粉呈现春季和夏秋季两个高峰,春季以树木花粉为主,秋季以杂草花粉为主,蒿属花粉为呼和浩特市最主要致敏花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蒿属花粉变应原特征及相关花粉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花粉症患病率呈逐年攀升之势,风媒花粉是导致花粉症的最重要变应原,其中蒿属花粉是最常见气传变应原之一。本文主要从蒿属花粉主要致敏蛋白组分的免疫生物学特征阐述蒿属花粉的变应原组成,从免疫学角度阐述蒿属花粉致病的主要作用机制及临床特点,为制定精准有效的蒿属花粉致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以期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预防及控制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植物园迁地保护环境下纹瓣兰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深入了解濒危物种的繁殖特性,能为物种制定有效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于2022和2023年对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迁地保存的纹瓣兰(Cymbidium aloifolium)的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主要包括开花物候、繁育系统、花部形态特征、昆虫传粉特征以及花的挥发性成分等.结果表明,纹瓣兰的盛花期在4月中旬,单花花期7 d;群体花期约为36 d.花粉活力在开花第1天时最高,约为47.15%,之后呈下降趋势.柱头在整个单花期一直具可授性,开花第2天可授性最强.人工授粉实验表明纹瓣兰自交亲和,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动自花授粉,繁育系统属于兼性异交繁育并依赖传粉者,自然结实率较低为 6.9%.唇瓣的先端和基部的表皮细胞分别为锥形和指状突起,基部的指状突起细胞外附着有油脂颗粒,可能是传粉者的报酬.药帽黄色,其表皮细胞为锥形细胞,能够反射光线,可能起到吸引昆虫的作用,中华蜜蜂(Apis cerana)是纹瓣兰唯一的有效传粉昆虫.纹瓣兰的挥发性气味中(E)-乙酸-2-癸烯-1-醇酯含量最高.因此,纹瓣兰的花部结构与传粉昆虫具有显著的适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春季开花植物膜苞鸢尾的花部综合征与繁育系统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膜苞鸢尾(Iris scanosa)为鸢尾科鸢尾属的多年生春季开花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为了探究该物种的花部综合征和繁育系统特性,促进其杂交选育和种质资源挖掘利用,该研究以膜苞鸢尾为研究材料,采用野外观测和控制性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开花物候、花部综合征、繁育系统及传粉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物种于5月初进入始花期,5月中旬进入盛花期,5月下旬进入末花期,开花持续时间为16 d.(2)花为蓝紫色,具有特殊气味和少量花蜜,单花花期为2.5~3.0d.(3)人工授粉实验结果表明,该物种属于专性异交的繁育系统,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主自交能力.(4)该物种属于泛化传粉系统,意大利蜜蜂、中华蜜蜂、隧蜂是主要传粉者,访花频率分别为(0.57±0.05)、(0.42±0.04)、(0.19±0.03)times·flower-1·h-1.膜苞鸢尾花具有的艳丽颜色、较大的花展示、昆虫访花高峰期与花粉活力最高时期及柱头最佳授粉期相吻合,外花被片中脉上的黄色须毛状附属物等特征对保证其传粉过程的顺利完成并促进异交繁殖成功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果为膜苞鸢尾的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