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在急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是一种无色、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具有脂溶性,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可以快速透过细胞膜扩散,参与调控细胞的生理活动,是细胞间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外源性吸入时,NO是一种选择性肺血管扩张剂,为肺动脉高压、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临床应用长达二十余年,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验证,并且应用范围逐渐拓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重症肺炎、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PE)、心力衰竭和手术后严重低氧血症等急危重症并取得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吸嗅疗法临床应用文献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分析中外吸嗅治疗疾病特点,为吸嗅疗法临床应用指南的规范建立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以期促进吸嗅疗法的多维发展.方法 以在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Wanfang)、维普中文期刊(VIP)、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ScienceDirect(SD)数据库检索到吸嗅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为数据来源,归纳治疗类型、治疗途径、主治病症、药物成分、治疗方式、治疗剂量、时长、频率及周期等.结果 共筛选出158篇文献,其中治疗类型以植物精油为主;吸嗅疗法中直接吸嗅为主要治疗途径;辅助工具多用棉花(球)、扩散器等;主治神经系统病症,脑部疾病和情志疾病居多;薰衣草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药物形式单方应用广泛,常与西药联用;用药时长以30 min常见;临床试验中模糊剂量多为2滴;其用药频率大多为每天2次;疗程以15-30天较多.结论 吸嗅疗法应用研究广泛,具有非侵入性、无副作用、操作简单且具有成本效益等特殊优势,但芳香物质的强挥发性和气味辨识的强主观性,加之未有科学统一的客观治疗标准,使其疗效略有差异.因此,在明晰吸嗅疗法特点的基础上,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创新化对其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昆虫的气味景观:从气味扩散到害虫防控
编辑人员丨2023/9/30
昆虫所接收的气味集合即昆虫的气味景观.昆虫依赖于对气味景观的感受和分辨,完成目标定位、取食、交配、产卵等生命活动.通过气味景观管理可操控昆虫的行为,达到防控害虫的目的.本文从昆虫气味景观的组成和扩散,气味景观对昆虫行为的影响,影响气味景观的因素,昆虫对气味景观的感知和分辨,以及气味景观管理在害虫防控上的应用等方面对昆虫气味景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昆虫气味景观管理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对昆虫而言,目标物释放的气味被气流击散成羽状,并与空气中携带的背景气味混合,共同构成了气味景观.昆虫沿目标物气味进行目标物的搜寻和定位,目标物气味的形状、组成、浓度等可影响昆虫的行为;背景气味则起到补充、警示等辅助作用,不同背景气味对昆虫的目标定位有协同或干扰作用.环境中温湿度、光照、重金属元素以及植物病虫害等是影响昆虫气味景观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昆虫通过嗅觉受体捕获气味景观,并将气味信号沿嗅觉神经输送至触角叶等嗅觉中枢.而后,气味景观在昆虫嗅觉中枢中以基本编码或构型编码的模式被解析.背景气味对昆虫目标定位的影响可能是不同气味分子在嗅觉感知和编码过程中的相互加成、竞争性结合及信号串扰的结果.目前,基于对气味景观的管理衍生出了昆虫行为调节剂、外源激发子、选育可释放抗性挥发物的作物品种、"推-拉"技术、天敌支持型植物系统等多种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今后需进一步深入解析昆虫分辨气味景观的行为学、电生理学和神经学机制,并对气味景观管理相关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优化和集成化,以期构建科学、高效的气味景观用于害虫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苯类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苯具有芳香气味,在工业生产中主要用作原料、溶剂、稀释剂和萃取剂,被广泛应用于制鞋、涂料、印刷、汽车制造等行业.苯具有强挥发性,易扩散,在生产环境中主要以蒸气形式存在,可经呼吸道吸入和皮肤接触进入体内,呼吸道吸入是主要途径.职业接触苯会引起急、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长期接触会损害血液系统,还可以导致机体神经、免疫等多系统多器官损害[1].苯、甲苯和二甲苯是化工生产的中间体,常同时存在于有机溶剂中,是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甲苯和二甲苯的毒性相对较小,接触工业甲苯、二甲苯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参照苯执行[2].我们回顾性分析2017年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苯类作业人员的检查结果,对需复查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期及时发现目标疾病,预防职业病发生,促进苯类作业人员职业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草地贪夜蛾化学感受相关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于今年1月首次在我国发现以来,已迅速扩散到长江流域省份,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重大危害.本文从全基因组水平对草地贪夜蛾化学感受相关基因进行了鉴定和进化分析.获得了54个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15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82个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OR)、210个味觉受体(gustatory receptors,GR)、44个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s,IR)和13个感受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SNMP)基因.进化分析发现,与家蚕相比,草地贪夜蛾OBP与GR基因具有明显的扩增现象,但SNMP基因存在轻微的收缩.本研究首次从基因组水平鉴定了草地贪夜蛾化学感受相关基因,为进一步开展该物种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植物精油抗病毒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2023/8/5
植物精油是一种有特殊气味、由多种有机化合物组成的具有挥发性的复杂混合物.国内外关于植物精油抗病毒的研究日益增多,从中筛选出有效成分或先导化合物已成为当前抗病毒新药研发的一个热点.研究发现,植物精油所抗病毒可以分为包膜和无包膜病毒两种.植物精油可以从5种途径作用于包膜病毒:保护宿主细胞、灭活病毒、抑制病毒吸附宿主细胞、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复制繁殖和扩散、提高宿主自身免疫力.而植物精油与无包膜病毒作用的相关报道较少,其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与包膜病毒相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有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植物精油表现出广谱的抗病毒活性,主要功效成分为单萜、倍半萜、苯丙素、含硫含氮类化合物等.本文就病毒的传播和致病过程进行了介绍,着重对植物精油抗病毒的研究现状、作用机制及主要功能成分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为植物精油在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病症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7种单味中药及其组方体外抑菌效果及复方溶液脱色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五倍子、黄芩、金银花、板蓝根、连翘、薄荷和山楂7味"药食同源"中药及其组方在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中的抑菌作用,筛选"药食同源"中药组方的最佳配比并初步确定该中药组方的脱色方法.方法 使用水煎煮法提取各单味中药及其组方的活性成分,采用琼脂平板打孔法、纸片扩散法和平板培养法测定其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设计7因素2水平的正交试验,采用抑菌圈的直径作为评判指标初步确定最优抑菌配比.以最佳配方水提液为原料,用活性炭吸附法、大孔树脂脱色法、H2O2氧化脱色法及水提醇沉法4种方法对其脱色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以脱色后药液的气味及颜色变化,以3种供试菌的抑菌圈直径和MIC等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7味中药对3种供试病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五倍子、黄芩、金银花和山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较强,其抑菌圈直径达到14.5~30.3 mm,MIC<250 g·L-1,MBC<500 g·L-1,且对白色念珠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板蓝根、连翘和薄荷对3种供试菌的抑菌效抑菌活性很弱甚至无抑菌效果.正交试验结果表明,7味不同配比的中药组合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联合抑菌作用具有协同作用.由连翘、山楂、板蓝根、五倍子、金银花、黄芩和薄荷的质量比为2:1:2:2:1:2:1组成的中药组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95和3.90 g·L-1;MBC为7.81和31.25 g·L-1,在增强抑菌效果的同时又降低了MIC和MBC;脱色结果表明75%水提醇沉法对药液的脱色效果最佳.结论 多种"药食同源"中药具有抗菌作用,且其合理的配伍可以产生协同增效的效果,这将为无毒副作用和无刺激性抗菌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稻纵卷叶螟对性信息素和花香的嗅觉行为反应及在其种群监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生理状态对性信息素和花香气味的嗅觉行为反应的影响,以及在田间性信息素和花香气味诱蛾量的动态.[方法]于2020年在广西、湖南、浙江、四川5个试验点,通过田间网捕、花香气味和性信息素诱捕稻纵卷叶螟成虫,结合解剖卵巢和精巢,比较性信息素和花香诱捕的基本迁入型(强迁飞型)、本地繁殖型(居留型和扩散型)、大部迁出型(强迁飞型)稻纵卷叶螟蛾在嗅觉行为上的差异.按测报行业标准调查田间各龄虫量及其动态,分析田间性信息素诱和花香诱蛾量的动态与田间调查各龄幼虫种群数量和发生时间之间的关系,调查网捕和花香诱雌蛾成熟卵巢比例随不同生理状态和季节的变化.[结果]基本迁入型稻纵卷叶螟在迁飞过程中可能已经交配,在着陆后有一段交配间隔的行为静止期,之后先对性信息素有反应,产卵的后期对花香气味有反应,其时间差基本上就是产卵前期.本地繁殖型稻纵卷叶螟对性信息素反应强,性信息素诱效果好,但花香诱捕效果差.大部迁出型雄蛾对性信息素的诱捕反应低,其雌雄蛾对花香气味诱捕反应也很低.基本迁入型花香诱雌蛾卵巢级别比较高,特别是卵巢V级、已产卵的比例远高于网捕雌蛾.本地繁殖型种群,花香诱捕到的雌蛾交配次数显著高于田间网捕的,如湖南攸县,花香诱V级卵巢雌蛾的交配次数为3.5±1.0,最高5次,而网捕的V级卵巢雌蛾的交配次数为2.6±0.4,最高3次.雄蛾精巢体积大小是田间网捕>性信息素诱>花香诱.性信息素诱雄蛾的死亡率显著低于花香诱雄蛾的.花香诱捕的时间发生在整个晚上,黑暗后出现第一个高峰,而性信息素诱发生在凌晨1:00时后至天亮结束.从诱捕动态来分析,性信息素诱的基本迁入型蛾峰早于花香诱.同一时期,通过调查广西田阳、湖南攸县水稻田间,发现各龄幼虫的发育进程和数量变化与性信息素诱蛾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初步建立起性信息素诱和花香诱稻纵卷叶螟蛾量与田间各龄幼虫种群数量和发生时间之间的关系,为田间稻纵卷叶螟的精准施药提供了技术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植食性昆虫寄主植物嗅觉搜寻述介
编辑人员丨2023/8/5
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关系的本质是化学.植食性昆虫搜寻寄主的嗅觉媒介是植物气味即化学信息物质.在介绍植物气味构成及其扩散模型基础上,阐述了植物气味在地上植食性昆虫成虫、幼虫和地下植食性昆虫搜寻寄主过程中的嗅觉导向作用,并指出了今后相关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从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来看,植物气味包括构成性气味和诱发性气味两类,这两类气味的概念既相联系而又不同.构成性气味组分及构成因植物分类地位等而不同.诱发性气味组分因植食性昆虫取食、植物病原微生物、机械致伤等因子的胁迫而变化,这种变化性状随植物属和/或种、植株生长发育阶段、胁迫因子性质及其作用方式而不同.无论是哪种植物气味,其释放均具有节律性.气味扩散过程比较复杂,扩散状态可用数学模型表征.对于地上植食性昆虫成虫,植物气味对其寄主搜寻行为具有导向特异性,重点分析了这种特异性形成的两个假说;鳞翅目昆虫幼虫,能够利用植物化学信息物质趋向寄主植物或回避非寄主植物;地下植食性昆虫搜寻寄主,既与寄主植物地下组织释放或分泌的次级代谢物有关,又与一些初级代谢物有关.初级代谢物中的CO2,起着"搜寻触发器"作用.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昆虫与植物化学联系的理解,同时也为利用植物气味调控植食性昆虫寄主选择行为提供了参考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