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迭香酸体外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目的 研究迷迭香酸(RosA)体外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RosA(400、200、100、50μmol/L)处理VZV感染的Vero细胞,采用细胞病变效应(CPE)法和MTT法评价RosA体外抗VZV的作用以及对细胞的毒性,采用RT-qPCR法检测RosA对VZV ORF36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当RosA浓度为100、200、400μmol/L时,RosA对VZV的抑制率分别为55.88%、78.99%和98.19%,其抑制效果与RosA浓度呈正比.当RosA浓度为400μmol/L时,RosA对VZV的灭活率为85.44%,灭活作用的EC50为185.95μmol/L,RosA的CC50为2362.10μmol/L,EC50为63.02μmol/L,SI为37.48.当RosA浓度为100、200、400μmol/L时,VZV ORF36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下调了48.2%、85.9%、97.2%.结论 RosA在体外具有抗VZV的作用,其抗病毒作用与RosA抑制VZV ORF36的转录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
莲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莲须为收敛中药,具有清心固肾、涩精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遗精、滑精、带下、尿频等症.莲须主要含有黄酮、三萜、甾体、生物碱、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镇痛、抗血栓、抗病毒、降血糖、抗过敏、降血脂等药理活性.现基于莲须的研究现状综述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质量评价,为其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功能性口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断传染源,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重要举措,同时佩戴口罩还能阻挡空气中的颗粒物,减少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吸入.而功能性口罩是具有高效性、舒适性、可降解性、功能可再生与重复性以及个性化等特征的口罩统称.基于国内民众对功能性口罩的需求,汇总了国内外关于功能性口罩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活性炭口罩、中草药口罩、纳米纤维薄膜口罩、抗菌抗病毒型口罩、可生物降解型口罩、自清洁型口罩、智能口罩等7种功能性口罩的优越性和应用潜力,提出该类口罩在现实使用中的不足,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研发便捷、多功能并存、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型口罩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其优化突变体对HSV-1病毒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抑制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其优化突变体MP Ⅲ-3/4/7/10/14 在体外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抑制活性.方法:通过qPCR技术和多肽分阶段孵育平台,检测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 5 个优化突变体在Vero细胞内对HSV-1 感染的预防作用,以及其对HSV-1 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影响.结果:Protopolybia-MP Ⅲ多肽突变体MP Ⅲ-4/10/14 预处理Vero细胞后去除上清,能限制HSV-1 感染.进一步通过多肽抗病毒作用阶段分析实验,发现野生型多肽Protopolybia-MP Ⅲ主要作用于HSV-1 复制周期的吸附阶段,而MP Ⅲ-3/14 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进入/融合以及进入后阶段,MP Ⅲ-4/7 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吸附以及进入/融合阶段,MP Ⅲ-10 主要作用于病毒复制周期的吸附以及进入后阶段.结论:本工作明确了蜂毒肽Protopolybia-MP Ⅲ及其突变体MP Ⅲ-3/4/7/10/14 对HSV-1 复制周期不同阶段的抑制活性,初步阐明了Protopolybia-MP Ⅲ多肽优化突变体抗病毒活性提高的原因,为胡蜂抗病毒多肽的分子设计和药用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qAnti-HBc与慢性乙型肝炎儿童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分析及可能免疫机制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行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儿无应答组和应答组间基线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qAnti-HBc)水平的差异,以探讨不同qAnti-HBc水平患儿外周血CD8 +记忆T细胞亚群比例及其功能活性。 方法:回顾性检测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就诊的85例HBeAg阳性CHB患儿基线qAnti-HBc水平。分析其中37例抗病毒治疗患儿基线qAnti-HBc水平与HBeAg血清学应答的关系。流式细胞检测59例患儿基线外周血CD8 +记忆T细胞亚群比例及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分泌水平,分析qAnti-HBc水平与CD8 +记忆T细胞亚群比例及其功能活性间的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s Chi-square检验,两组或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连续性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结果:在37例接受恩替卡韦(ETV,21/37)或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16/37)治疗的患儿中,有18例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ETV组10/21,Peg-IFN组8/16),应答组患儿基线qAnti-HBc水平[4.71(4.64~4.81)log 10IU/ml]显著高于无应答组[4.54(4.45~4.64)log 10IU/ml, Z = -3.316, P = 0.001]。高qAnti-HBc组CD8 +Tem、CD38 +CD8 +Tem、CD38 +CD8 +Temra细胞比例及CD8 +T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水平显著高于低qAnti-HBc组( P < 0.05);ALT>1×正常值上限(ULN)组CD8 +Tem、CD38 +CD8 +Tem、CD38 +CD8 +Temra细胞比例显著高于ALT≤1×ULN组( P<0.05),但两组CD8 +T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qAnti-HBc与CD8 +Tem、CD38 +CD8 +Tem、CD38 +CD8 +Temra细胞比例及CD8 +T细胞分泌的IFN-γ水平呈正相关( P<0.05);ALT仅与CD38 +CD8 +Tem、CD38 +CD8 +Temra细胞比例呈正相关( P<0.05)。 结论:较高的基线qAnti-HBc水平与CHB儿童患者抗病毒治疗HBeAg血清学应答相关;qAnti-HBc较高的CHB患儿外周血效应CD8 +T细胞表现出更强的表型及功能活化特点,此研究可能对CHB儿童抗病毒治疗疗效相关的潜在免疫机制作出一定阐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卵巢癌结构域蛋白酶-1基因拮抗IFN-α抗病毒效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卵巢癌结构域蛋白酶-1(ovarian tumor domain-containing protease-1, OTUD1)基因对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对IFN-α抗病毒效应的影响。方法: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检测OTUD1基因对IFN-α诱导的干扰素刺激应答元件(interferon-stimulated response elements,ISRE)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OTUD1对IFN-α诱导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 ISGs)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OTUD1对干扰素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表达的调控作用,qPCR和ELISA检测其对IFN-α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在HEK293T和Huh7.0细胞中,OTUD1下调了干扰素信号通路下游的ISRE启动子转录活性以及ISG15和ISG56等抗病毒基因的表达。在HEK293T细胞中,OTUD1降低了磷酸化蛋白质酪氨酸激酶(phospho-Jak1,p-JAK1)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但是OTUD1酶活突变体C320S不能调控ISGs和p-JAK1的表达。在Huh7.0细胞中,OTUD1降低了IFN-α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效应。结论:OTUD1通过其泛素化酶活性下调p-JAK1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抑制干扰素JAK-STAT信号通路及ISGs表达。OTUD1拮抗IFN-α抑制病毒复制的效应可能与干扰素诱导的JAK-STAT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硒抗病毒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硒作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在人体内可以硒代半胱氨酸酶的特殊形式编码并合成含硒蛋白以发挥活性作用,缺硒可能与体内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机体硒营养状态可能与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硒蛋白缺乏也能影响机体含硒酶类的代谢合成,硒及含硒蛋白可以调节机体正常免疫生物化学反应及发挥机体抗氧化生理作用,缺硒时可导致机体氧化还原失衡和免疫失调而处于氧化应激状态,此状态可促进病毒复制及病毒变异,加重病情。病毒的复制过程也需通过消耗大量硒以合成硒蛋白,硒蛋白反过来能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宿主的抗氧化作用及细胞启动自身免疫功能过程等均需消耗体内大量硒,因此适量摄入硒对于疾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埃可病毒11型感染RD细胞的转录组学分析及PLK1对其感染影响的初步探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埃可病毒11型(echovirus 11, E11)感染人横纹肌肉瘤细胞(human rhabdomyosarcoma cells, RD)后细胞内宿主因子在转录水平上的变化,初步了解Polo样激酶1(polo-like kinase 1, PLK1)对E11复制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对E11感染RD细胞组和RD细胞对照组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使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对代表性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验证,并初步探究抑制PLK1对E11复制的影响。结果:E11感染RD细胞后,共鉴定出3 726个差异表达基因,感染组(感染后12 h、24 h和48 h)共同显著差异表达基因484个,这些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反应、细胞内信号转导、转录因子活性、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激酶活性、核、膜的组成成分、PI3K-Akt信号通路等。使用qPCR对6个靶基因(CXCL14、IFITM1、OAS1、SAMD9、MX1和PLK1)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均与RNA-Seq结果一致,其中CXCL14、IFITM1、OAS1、SAMD9、MX1表达上调倍数在1.2~104.97倍之间,PLK1表达下调倍数在0.99~5.79倍之间。抑制PLK1后,E11复制能力增加。结论:炎症反应、PI3K-Akt、MAPK等通路可能在E11感染抗病毒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宿主因子PLK1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在E11感染中起到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FNλ在乙型肝炎治疗中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乙型肝炎是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IFN)两大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HBV的复制,但由于不能彻底清除cccDNA,治疗效果仍不甚满意。IFNλ是新发现的一类细胞因子家族,通过激活Jak-STAT通路从而诱导抗病毒、抗增殖、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IFNλ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及免疫学指标在乙型肝炎中具有重要意义,IFNλ可有效抑制HBV的复制,其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的预后及易感性密切相关,且IFNλ在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细胞癌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有望用于临床上乙型肝炎患者的辅助治疗。本文就目前IFNλ在乙型肝炎中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PD-1 +CXCR5 +CD4 +T淋巴细胞和sPD-1水平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动态观测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外周血PD-1 +CXCR5 +CD4 +T淋巴细胞、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sPD-1)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治疗(A)组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B)组3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未治疗(C)组15例,收集并比较3组患者0周、24周、48周外周血标本和临床资料,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D-1 +CXCR5 +CD4 +T淋巴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PD-1水平。3组间计量资料行方差分析检验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0周时,A组、C组血清HBsAg、HBeAg和HBV DNA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外周血PD-1 +CXCR5 +CD4 +T淋巴细胞,B组(4.70%±1.58%)显著高于A组(3.25%±1.01%)和C组(2.77%±0.67%)( F=16.65, P<0.05),A组与C组间差异不明显( P>0.05);外周血sPD-1,B组[(1 866.62±1 472.70)pg/ml]显著高于A组[(824.86±538.66)pg/ml]和C组[(618.19±602.62)pg/ml]( F=10.95, P<0.05),A组与C组间差异不明显( P>0.05)。48周时血清HBsAg,A组、C组较基线无显著下降( P>0.05),均显著高于B组( P<0.05);血清HBeAg,A组、B组较基线均显著下降( P<0.05),但A组显著高于B组( P<0.05),A组与C组间差异不明显( P>0.05);血清HBV DNA水平,A组、B组较基线均显著下降( P<0.05),均显著低于C组( P<0.05),A组与B组差异不明显( P>0.05);外周血PD-1 +CXCR5 +CD4 +T淋巴细胞,A组(1.56%±0.73%)、B组(1.32%±0.43%)较基线均显著下降( P<0.05),均显著低于C组(2.64%±0.85%)( P<0.05),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外周血sPD-1,A组[(289.05±215.86)pg/ml]、B组[(236.01±173.92)pg/ml]较基线均显著下降( P<0.05),均显著低于C组[(650.34±598.46)pg/ml]( P<0.05),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48周时A组,PD-1 +CXCR5 +CD4 +T淋巴细胞比例下降水平与HBsAg、HBV DNA下降水平无相关性,与HBeAg下降水平呈正相关( r=0.376, P<0.05);sPD-1下降水平与HBsAg变化无相关性,与HBeAg、HBV DNA下降水平均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598、0.384, P值均<0.05)。48周时B组,PD-1 +CXCR5 +CD4 +T淋巴细胞、sPD-1下降水平与HBsAg、HBeAg、HBV DNA下降水平均呈正相关( P值均<0.05)。 结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抗病毒治疗48周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表达均受到显著抑制,这不仅与恩替卡韦治疗有关,而且与sPD-1参与的免疫学机制有关;且HBeAg的表达抑制与PD-1 +CXCR5 +CD4 +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或活性降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