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二维摄影测量脸型的口罩适合性检验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各种品牌医用防护口罩的适合性检验通过率,探讨快速根据头面尺寸匹配医用防护口罩的方法.方法 选择天津市定点医院的 202 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A、B、C、D、E 5 种品牌口罩采用气溶胶凝结核计数器进行定量适合性检验.采用二维摄影测量获取研究对象形态面长及面宽,对应颜面分栏将研究对象脸型归为#1~#10 类.比较各颜面分区研究对象口罩通过率、不同品牌口罩测试通过率、不同脸型研究对象各种口罩测试通过率的差异.结果 共有 202 名测试人员参加本研究.根据颜面分栏,其中#1 类脸型占比最多[43.6%(88/202)],其次为#3 类脸型[18.2%(37/202)],研究对象多为#1、#2、#3、#4 类脸型,共 176 名,占 87.1%.202 名测试者共进行 914 次测试,通过次数 678 次,整体口罩通过率为 74.18%.A、B、C3 种品牌口罩通过率明显高于D、E口罩[87.03%(161/185)、85.57%(166/194)、82.02%(146/178)比 62.98%(114/181)、51.70%(91/176),均P<0.05],头戴式可调节口罩通过率明显高于不可调节口罩[79.54%(587/738)比 51.70%(91/176),P<0.05],B品牌口罩对<#1~#5 类脸型的适合因数(FF)明显高于#6~#10 类脸型[200(163,200)比 132(86,200),P<0.05].结论 通过二维摄影测量可以快速获得研究对象面部信息并匹配相应口罩,医院在配置时可根据医务人员脸型分区占比情况匹配测试通过率较高的口罩.在口罩选择中,尽量选择头戴式可调节口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途径的思考及防控建议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于2020年3月14日优先发布于中华眼科杂志官网。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目前正处于抗击疫情的关键阶段。以往流行病学及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部分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临床观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也具有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应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本文根据气溶胶的传播特征、以气溶胶为传播途径的疾病病原学特征,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途径的可能性,并提出与气溶胶传播相应的防护策略,警示医护人员和普通群众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应更加全面防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抗击疫情发挥积极作用。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53-65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呼吸道异物手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的疫情防控是目前国家各行各业的首要、紧急任务。该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及接触传播。儿童呼吸道异物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急诊,高发年龄为1~3岁,常常引起气道梗阻,窒息,肺炎等并发症,部分可迅速危及生命。耳鼻咽喉科处理原则是急诊行直接喉镜+支气管镜检查+异物取出术。因手术操作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须与患儿近距离接触,术中患儿反应性咳嗽等可产生大量飞沫或气溶胶,结合手术操作的特点,总结了2019-nCoV防控期间呼吸道异物急症手术诊疗建议,供儿童耳鼻咽喉科同仁参考。由于疫情变化,以及对病毒的认知的变化,后期可能做相关调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插管术的专家建议(1.0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和咳嗽等症状。但部分重症患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严重的酸中毒和凝血功能紊乱,甚至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传播途径与其他呼吸道病毒类似,主要包括密切接触、飞沫和气溶胶传播。因此,医务人员在实施气管插管术等容易产生高病毒载量气溶胶的医疗操作时,面临着很高的职业暴露和传染的风险。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需要行气管插管术的现状,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学组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插管术的专家建议(1.0版)"。该建议从气管插管术指征、安全防护措施、器具准备、气道评估、气管插管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引导奋战在一线的麻醉科医师和危重症医学科医师安全有效地实施气管插管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复吸入阳离子胍类消毒剂引起小鼠肺的纤维化改变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复吸入暴露消毒剂聚六亚甲基胍(PHMG)气溶胶的肺损伤及其毒理学特征。方法:将30只4周龄的C57BL/6N品系的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高剂量组,每组雌雄各5只。以实验室Ⅱ级纯水作为溶剂对照;采用超声雾化含有PHMG水溶液产生气溶胶,低、高剂量组水溶液中PHMG浓度分别为0.1(0.01%)和1 mg/ml(0.1%),超声雾化后染毒室内PHMG的浓度分别为1.03和9.09 mg/m 3。对实验小鼠进行动式呼吸暴露染毒,动物每天染毒4 h,共21 d。染毒结束后,使用肺灌洗细胞计数法对暴露后肺部炎性细胞进行评估,利用病理评价、特殊染色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对肺部纤维化的关键指标进行评价。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体重出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组小鼠肺灌洗液中炎性细胞数目降低,肺组织病理显示肺部发生损伤,伴随早期纤维化症状( P<0.05)。高剂量组可见肺组织纤维化改变。低、高剂量组肺纤维化标志物α-SMA均明显上调( P<0.05)。 结论:吸入PHMG消毒剂能够引起小鼠肺部损伤,导致肺纤维化的发生,提示我们在工业生产和日常使用过程中,需要对这种常用消毒剂进行特殊的警示,并采取呼吸防护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气溶胶对实验室安全的危害及防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指南指出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疾病的可能,提醒医务工作人员应重视气溶胶对实验室安全的危害。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气溶胶的来源和危害,介绍微生物气溶胶的检测方法,探讨针对实验室感染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科烟雾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外科烟雾为电外科设备、激光等能量设备切割组织或凝闭血管时生成的气溶胶副产物,其主要成分包括非活性颗粒、有机化学物质、病原体、活性细胞等成分。不同类型的组织或使用不同种类的能量设备产生的外科烟雾成分特点不尽相同,如电灼产生的烟雾颗粒平均直径较小、超声刀产生的烟雾颗粒中活性细胞及病原体存在的可能性大等。根据其组成成分特点可知,外科烟雾可能成为影响手术室工作人员及患者健康安全的重要危险因素。使用外科口罩、吸引器、便携式排烟设备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风险,但大多数手术室工作人员并未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防护。本文对外科烟雾特点及防护措施的研究作简要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对结直肠癌手术的几点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在武汉暴发,并迅速向全国蔓延。新冠肺炎病毒可经由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并已被证实可经飞沫传播与接触传播,但粪口传播和气溶胶传播尚未除外。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属限期性手术,笔者根据本中心近期开展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经验,提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条件下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策略。包括术前严格执行筛选流程、以减少后期院内传染风险;推荐对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手术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严格进行术中气溶胶管理;慎重开展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科学、合理进行预防性造口和严格切实加强病房及手术室人员防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医务人员气溶胶防护措施的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总结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医务人员气溶胶防护措施的最佳证据。方法:系统检索EBM Guidelines、Essential Evidence Plus、Dynamed、UpToDate、Jonna Briggs Institute、BMJ最佳临床实践、Clinical Key、Cochrane Library、NICE指南网、美国指南网、PubMed、EMbase、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有关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医务人员气溶胶防护措施相关所有指南、证据总结、推荐实践、行业标准、专家共识和系统评价,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4月30日。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其中指南10篇、专家共识1篇、行业标准2篇、证据总结2篇、系统评价5篇。总结了产生气溶胶操作、防护用品使用培训、防护用品使用原则、防护用品使用要点、产生气溶胶操作的环境控制和医务人员自我监测等6个方面共24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整合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医务人员气溶胶防护措施的最佳证据,建议结合机构防护资源现状和临床实践经验,促进最佳证据向临床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碘治疗工作场所空气中 131I的监测结果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碘治疗工作场所空气中 131I气溶胶的活度浓度,估算核医学科医务人员吸入 131I所致内照射剂量。 方法:使用CF-1001BRL型便携式大容量空气采样器,采用碘盒收集山东省6家医院核医学科碘治疗工作场所空气中的 131I气溶胶,利用HPGe-γ能谱仪对样品进行测量,得到6家医院碘治疗工作场所中 131I的活度浓度值,并估算医务人员的内照射剂量。 结果:6家医院碘治疗工作场所空气中 131I的活度浓度范围为3.64~2.94×10 3Bq/m 3,控制区(病房、患者通道、分装间、远程操作给药室) 131I的浓度水平明显高于监督区,监督区 131I的浓度最高的是医护通道,为2.62×10 2Bq/m 3。核医学科医务人员两种职业待积有效剂量估算值为0.07~5.68 mSv,均未超过国家规定限值。 结论:医院核医学科碘治疗工作场所仍存在不可忽视的 131I气溶胶污染现象,应面向全国各地区核医学科开展内照射监测,探索更加合理的防护标准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