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2015年北京市批发市场肉类食品中沙门菌表型和基因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北京批发市场肉类食品中沙门菌的表型和基因组特征。方法:对分离自北京市批发市场的336株肉类食品来源沙门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25种抗菌药物进行耐药性测试,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并使用SeqSero2、SISTR软件分析血清型和ST型,使用Abricate软件的CARD、VFDB模块预测菌株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使用沙门菌分子血清分型试剂盒和血清凝集法验证部分疑难菌株血清型。结果:336株沙门菌菌株对萘啶酸、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62.5%(210/336)和55.1%(185/336),对替加环素、头孢西丁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敏感;207株(61.6%,207/336)为多重耐药株,最高可同时耐受10类药物,最常见耐药谱为NAL-AMP-SAM。共检出24种血清型,主要型别为肠炎(34.5%,116/336)、德尔卑(17.3%,58/336)和印第安纳(10.4%,35/336);共检出27种ST型,主要型别为ST11,ST型与血清型较为相符。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磺胺类、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携带率均超过48%,耐药基因预测与耐药表型结果一致性较高;共预测出122种毒力基因,其中74种携带率达100%。结论:北京市批发市场肉类食品中沙门菌中多重耐药比例较高、耐药谱复杂,血清型和ST型种类多样,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耐药表型和基因型较为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臂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前臂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诊治前臂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患者116例,男72例,女44例。按照Gustilo骨折分型:Ⅱ型12例,ⅢA型2例,ⅢB型19例,ⅢC型83例;机器绞伤77例,重物压砸伤27例,车祸伤12例;治疗过程中截肢组20例,保肢组96例。采集同一个感染部位的三个层面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检测均采用自动化仪器和纸片扩散法。结果:临床特征:Ⅲ型骨折并发感染共104例,且以ⅢC型为主。男女发病率为1.6∶1,机器绞伤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病原菌分布:共分离出25种1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80.4%,革兰阳性球菌占19.6%。排名前五位分离菌占64.4%,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偏高(>60%),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63.6%;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敏感率均为100.0%;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10.0%~20.0%);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庆大霉素、利福平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截肢耐药性总体高于保肢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治疗显示:首选敏感性抗菌药物85.3%;首选耐药性抗菌药物11.2%,其中截肢组10.3%,保肢组0.9%。 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前臂开放性骨折感染主要病原菌,碳青酶稀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日趋严重。对于大部分前臂开放性骨折患者,喹诺酮类药物经验性治疗效果较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48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大陆地区11家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20日采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诊断的48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诊治过程,记录患者职业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表现和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57.1±10.3)岁,30例有明确禽类接触史;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为(6.5±3.2)d,住院时间为(12.4±4.8)d。临床表现包括发热(100%,48/48)、相对缓脉(71%,34/48)、咳嗽(54.2%,26/48)、咯痰(27.1%,13/48)、乏力(16.7%,8/48)、头痛和谵妄(20.8%,9/48)、消化道症状(16.7%,8/48)。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总数(8.0±3.8)×10 9/L,44例患者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155.3±74.1)mg/L,59.5%患者PCT>0.5 μg/L,分别有82.9%和45.2%患者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增高。胸部CT表现中单侧34例(70.8%)、单叶27例(56.3%),最常见的影像改变是实变,其中大叶性实变影38例(79.2%)。治疗情况中,单用氟喹诺酮类药物25例,单用多西环素6例,联合用药组13例,联合用药组与单用多西环素组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相当,均优于单用氟喹诺酮类。入住ICU者11例,出现休克5例,给予呼吸支持治疗11例,仅有1例死亡。 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一种动物源性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合适的治疗能明显缩短病程及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奈诺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奈诺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4—2017年上海市肺科医院分离的脓肿分枝杆菌临床菌株194株,以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奈诺沙星和目前临床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还对奈诺沙星与抗脓肿分枝杆菌常用药物(克拉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西丁、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之间的协同作用在体外进行了评估。结果:奈诺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的MIC范围在0.25~64.0 mg/L,MIC 50 和MIC 90分别为4和16 mg/L。奈诺沙星对大部分(68.0%,132/194)脓肿分枝杆菌的MIC≤4 mg/L,显著高于莫西沙星(51.0%,99/194; χ2=11.651, P<0.01)、环丙沙星(46.4%,90/194; χ2=18.572, P<0.01)和左氧氟沙星(25.8%,50/194; χ2=69.586, P<0.01)的MIC≤4 mg/L的菌株所占比例。除亚胺培南外,没有观察到奈诺沙星与抗脓肿分枝杆菌常用药物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结论:奈诺沙星对脓肿分枝杆菌在体外存在一定的抗菌活性,且抗菌活性优于目前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可能作为联合治疗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选择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氟喹诺酮"回归":喹诺酮类药物发展史上的新标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喹诺酮类药物从最初的无氟喹诺酮(NFQs)到C-6位引入氟原子的氟喹诺酮(FQs),其药理学特性显著改善,疗效得到很大提升,被认为是喹诺酮类药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今FQs耐药性快速增加和近年陆续报告的严重毒副反应,导致临床使用受到限制。药物化学研究发现,6-氟基并非抗革兰阳性菌活性所必需,通过结构修饰,新的NFQs如奈诺沙星和加雷沙星等开发和成功应用于临床,展现的优点包括抗菌谱拓展(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某些喹诺酮靶位突变耐药菌株依然具有较高活性,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尚未发现FQs常见的心血管、肝脏和糖代谢方面的毒副反应,成为喹诺酮类药物发展史上的新标识。本文就构效关系、NFQs的临床研究和发展、NFQs的医学与生态学意义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福平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对A组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利福平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TB)对A组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2021年北京市结核病防治系统(简称北京结防系统,包括区结核病防治机构和区级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疑似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分离培养阳性菌株,经MPB64抗原检测试验鉴定为MTB的菌株1 226例,经比例法药敏检测利福平(RFP)和异烟肼(INH)的耐药情况,筛选出利福平耐药结核病(RR-TB)患者菌株,用微孔板法检测左氧氟沙星(LFX)、莫西沙星(MFX)、贝达喹啉(BDQ)、利奈唑胺(LZD)的耐药性。总结4种A组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耐药水平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布情况,分析RR-TB、耐多药结核病(MDR-TB)、准广泛耐药结核病(pre-XDR-TB)、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4类耐药肺结核患者不同特征的分布差异、LFX、MFX交叉耐药、耐BDQ和耐LZD菌株耐药谱以及RR-TB患者治疗转归情况。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和组内采用χ 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 226例疑似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中RR/MDR/pre-XDR/XDR-TB患者检出率分别为20.8%(255/1 226)、15.2%(186/1 226)、5.7%(70/1 226)、0.5%(6/1 226)例;在年龄和初复治情况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4.95, P=0.020; χ2=15.91, P=0.001);在RR-TB患者菌株中LFX、MFX、BDQ和LZD耐药率分别为27.5%(70/255)、27.5%(70/255)、0.4%(1/255)、2.4%(6/255);LFX、MFX和LZD敏感菌MIC主要集中在0.25 mg/L,BDQ敏感菌MIC主要集中在0.03 mg/L;同时对LFX和MFX均耐药的菌株有25.1%(64/255),单耐LFX和单耐MFX菌株均为6例,呈不完全双向交叉耐药;研究检出1株耐BDQ菌株,6株耐LZD菌株;RR-TB患者治疗成功率为74.4%(151/203),含LFX的方案中耐药和敏感患者治疗转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精确检验, P=0.012)。 结论:利福平耐药MTB氟喹诺酮类药物(LFX和MFX)耐药形势严峻;LFX和MFX呈不完全双向交叉耐药;抗结核新药BDQ和LZD目前耐药率不高,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加强耐药检测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治疗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莫西沙星前房注射预防白内障术后细菌性眼内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POE)是一种罕见的威胁视力的并发症,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033%~0.11%。近几年有大量的病例对照研究和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研究指出,白内障术毕前房注射抗生素可有效降低细菌性眼内炎的发生率,其中常用的药物包括头孢呋辛、万古霉素和莫西沙星。由于全球各地POE致病菌种类、抗生素的可获得性、成本效益等因素存在差异,药物的选择也存在很大差异。前房内注射抗生素引起的不良事件屡见发生,包括过量注射头孢呋辛导致的黄斑水肿、视网膜血管渗漏和葡萄膜炎,万古霉素引起出血性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等并发症。莫西沙星作为第4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细菌性眼内炎有明显的预防作用。本文着重归纳了近5年前房注射抗生素预防POE研究结果,就莫西沙星在细菌性眼内炎预防、药物安全性、前房药物持续时间以及成本效益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婴儿重症百日咳合并血流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合并血流感染的重症百日咳患儿的临床特点,为重症百日咳合并血流感染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1例合并血流感染的重症百日咳婴儿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分别以“百日咳”“菌血症”“血流感染”及“Bordetella pertussis”“whopping cough”“bacteremia”“blood infection”“blood culture”为检索词,检索建库至2022年12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儿为早产儿,日龄30 d,为伴有高白细胞血症、频发呼吸暂停、呼吸衰竭、严重肺炎、肺动脉高压的重症百日咳,其鼻咽分泌物聚合酶链反应、培养、血液及深部痰液宏基因组测序均检测到百日咳鲍特菌,且存在大环内酯类耐药。治疗上经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2周,序贯无创呼吸机过渡及氧疗支持,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住院46 d好转出院。共检索到英文文献5篇,共报道5例合并血流感染的重症百日咳,连同我院1例患儿,共计6例。4例为有潜在免疫低下的成年人,血培养均阳性;2例为早产儿,其外周血宏基因检测到百日咳鲍特菌序列。所有患者均有阵发性咳嗽,临床表现为肺炎。治疗上4例需机械通气支持呼吸,2例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4 d后好转,1例超说明书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好转,1例经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后好转。2例患者死亡,分别为呼吸衰竭进行性恶化及低血压和脓毒症表现撤除呼吸支持后死亡。结论:小婴儿或新生儿罹患百日咳易呈危重症表现,对于免疫缺陷人群及小婴儿尤其是早产儿需关注其引起的侵袭性血流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结核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2023年更新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18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组织撰写了《抗结核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抗结核药物超说明书使用的相关内容,是临床工作者在无可替代情况下超出药物说明书抗结核治疗用药的依据,也是对超说明书用药情况的良好规范,对临床工作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4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成果的不断报道,抗结核治疗药物有所调整,多种药物的使用方法也已有所改进。为此,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对《抗结核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本共识对异烟肼、利福霉素类药物(利福平、利福喷丁)、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奈唑胺、氯法齐明、贝达喹啉、德拉马尼、氨基糖苷类药物(链霉素、阿米卡星)、β-内酰胺类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共9类13种药物的超适应证、超剂量用法、超用药途径、超适用人群等的内容进行了整理与修订,并按照GRADE证据分级方法进行了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的系统评价,供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借鉴与参考,以规范用药、合理治疗、提升疗效,更好地实现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07至2016年儿童感染性角膜炎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7至2016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拟诊为细菌性、真菌性、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14岁及以下639例(649只眼)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361例,女性278例,年龄(5.6±4.4)岁。按年龄≤3岁、4~7岁、>7岁分别进行分析。收集患眼角膜病灶组织标本649份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在649份标本中140份培养结果为阳性,阳性率21.6%。细菌培养标本共368份,其中培养阳性114份(占培养阳性标本总数的81.4%),阳性率31.0 %;细菌菌群分布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其次是革兰阴性杆菌。链球菌属(34.2%)居首位,其次是葡萄球菌属(27.2%)和假单胞菌属(7.9%),≤7岁患儿的标本中肺炎链球菌最常见,8~14岁者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革兰阳性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大多数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较高,对头孢类和氨基甙类抗菌药敏感性较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为68%(17/25)。细菌对各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敏感率为59.0%~84.4%,其中加替沙星最高,但与莫西沙星、左旋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36,0.358,1.490; P=0.361,0.550,0.222)。真菌培养标本共254份,其中培养阳性22份(占培养阳性标本总数的15.7%),阳性率8.7%。2007至2011年真菌培养阳性率为9.2%(11/119),2012至2016年为8.1%(11/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96, P=0.757)。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主要为镰刀菌属(34.8%,8/22)、曲霉菌属(26.1%,6/22)和念珠菌属(13.0%,3/22)。镰刀菌属对特比萘芬敏感率较高,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不敏感;曲霉属对特比萘芬和伏立康唑敏感率高,两性霉素次之;念珠菌属对两性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敏感率高。棘阿米巴送检标本27份,培养阳性4份(占培养阳性标本总数的2.9%),阳性率14.8%,危险因素包括佩戴角膜塑形镜和外伤。 结论:细菌是儿童感染性角膜炎主要致病病原,其中7岁及以下的患儿肺炎链球菌最常见,8~14岁者表皮葡萄球菌最常见;真菌感染明显低于细菌,以镰刀菌属、曲霉属和念珠菌属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