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地区角膜移植适应证及术式变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山地区角膜移植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变化趋势.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施行角膜移植手术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角膜移植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 本研究共有200只眼纳入统计,其中角膜白斑51例(25.5%),感染性角膜炎45例(22.5%),眼外伤28例(14.0%),各类型角膜变性与营养不良17例(8.5%),角膜肿瘤17例(8.5%),圆锥角膜15例(7.5%),大泡性角膜病变13例(6.5%),再次手术12例(6.0%),其他角膜病变(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综合征、蚕蚀性角膜溃疡)2例(1.0%).在45例感染性角膜炎中,细菌性角膜炎31例(68.99%),真菌性角膜炎10例(22.22%),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4例(8.89%).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122例(61%),板层角膜移植手术66例(33%),角膜内皮移植手术10例(5%),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2例(1%).结论 中山地区角膜移植手术适应证前三位依次为角膜白斑、感染性角膜炎和外伤.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仍是角膜移植手术的首选术式,而角膜成分移植手术的开展数量逐年增加,大大提高了供体角膜的利用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病变阶段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脉络膜视网膜炎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不同病变阶段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脉络膜视网膜炎(ASPPC)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6年7月至2019年3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SPPC患者8例1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10只眼,女性1例1只眼;平均年龄(48.7±8.9)岁;平均病程(13.24±11.30)个月。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照相(IR)、FAF、FFA、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根据病变阶段及特征将患眼分为急性期、吸收期,分别为7、4只眼。观察不同病变阶段ASPPC的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OCTA的影像特征。结果:急性期,眼底彩色照相可见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鳞状病变、神经上皮脱离、黄白色渗出物;IR可见病灶区域内可见不均匀红外反光;FAF可见后极部类圆形或鳞片状强自身荧光,范围较眼底彩色照相更广泛;FFA动静脉期病灶呈模糊弱荧光,随时间延长荧光逐渐增强,晚期呈类圆形强荧光,其周围环绕弱荧光环,渗出浓厚区域呈荧光遮蔽;OCT可见病变区域神经上皮脱离,其内可见均匀强反射信号。吸收期,眼底彩色照相可见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鳞状病变吸收,色素轻度脱失;IR可见病变区域内斑驳状红外反光较急性期明显减少;FAF可见后极部斑点状强自身荧光,其中"豹斑样"改变3只眼;FFA可见病灶内斑驳状荧光染色,未见荧光素渗漏和积存;OCT可见RPE层针尖样突起,外界膜、椭圆体带均显示不清;OCTA可见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信号减弱,部分区域内信号缺失。结论:ASPPC急性期,患眼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鳞状病变、神经上皮脱离、黄白色渗出物,FFA可见病灶区晚期荧光素渗漏;吸收期,眼底可见黄白色病灶已吸收,FFA呈现荧光素着染,无渗漏。OCT提示RPE、外界膜及椭圆体带均有不同程度破坏,OCTA提示病变区脉络膜有血流信号减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0日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感染性眼内炎46例(46只眼)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致病原因、病原菌分布情况、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其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1~89(59.26±15.53)岁。其中外伤性及手术源性感染性眼内炎为主要病因,外伤性眼内炎以铁屑、铁片等铁器类外伤为主,手术源性感染性眼内炎以白内障手术为主,内源性眼内炎以不明原因为主,感染性角膜炎所致眼内炎以角膜溃疡为主。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入院前视力>0.02者占2.17%(1/46),出院时占23.91%(1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65, P=0.005)。外伤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后视力>0.02占比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94, P=0.035)。46例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30.43%(14/46),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中20例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 结论: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以外伤性及手术源性为主,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病特点与诊治变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细菌性肝脓肿是肝胆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对于有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等高危因素的易感人群,当出现发热、腹痛等临床表现时,应警惕该疾病的存在。近年来,细菌性肝脓肿从发病特点,高危因素,致病菌到治疗手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常见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已经成为肝脓肿的首要致病菌,其临床表现也除单纯肝脏侵犯外常合并肝外侵袭,如眼内炎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实验室变化是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升高,结合超声或者CT影像学可以很好鉴别诊断。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治疗手段也从传统手术引流向超声或者CT引导的脓肿穿刺引流转变。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浆置换成功救治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急性肾衰竭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性,65岁,因纳差消瘦、肉眼血尿、皮肤紫癜和急性肾衰竭入院,入院前3个月曾于外院接受心血管介入检查。住院期间多次血培养示格氏链球菌阳性,血补体下降和类风湿因子升高,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赘生物(4 mm),肾活检提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肾小球肾炎。给予有效抗生素联合血浆置换治疗,临床症状和急性肾衰竭显著改善。该病例提示血浆置换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的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的疗效可靠且安全,为治疗此类病例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合并眼内炎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内源性细菌性眼内炎是指细菌或真菌通过血源性播散进入眼内,引起严重致盲性眼内感染。东亚地区中,60%内源性眼内炎病例来源于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PLA) [1]。KPPLA伴眼内炎早期无典型症状,易误诊,诊治上尚无指南指导。本文收集了2例KPPLA伴眼内炎的患者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莫西沙星前房注射预防白内障术后细菌性眼内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POE)是一种罕见的威胁视力的并发症,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033%~0.11%。近几年有大量的病例对照研究和回顾性系列病例分析研究指出,白内障术毕前房注射抗生素可有效降低细菌性眼内炎的发生率,其中常用的药物包括头孢呋辛、万古霉素和莫西沙星。由于全球各地POE致病菌种类、抗生素的可获得性、成本效益等因素存在差异,药物的选择也存在很大差异。前房内注射抗生素引起的不良事件屡见发生,包括过量注射头孢呋辛导致的黄斑水肿、视网膜血管渗漏和葡萄膜炎,万古霉素引起出血性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等并发症。莫西沙星作为第4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细菌性眼内炎有明显的预防作用。本文着重归纳了近5年前房注射抗生素预防POE研究结果,就莫西沙星在细菌性眼内炎预防、药物安全性、前房药物持续时间以及成本效益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角膜塑形术致黏质沙雷菌性角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14岁,因"左眼反复异物感,胀痛,视物模糊4 d,加重1 d"于2020年3月30日至重庆爱尔儿童眼科医院就诊。患者双眼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半年。眼部检查示:右眼裸眼视力(UCVA)0.2,左眼UCVA数指/30 cm;双眼指测眼压正常。右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示:结膜混合充血(+++),无水肿,角膜中央上皮片状缺损,大小约2 mm×2 mm,荧光素钠染色(+),周围角膜浅基质层混浊(++),水肿(++++),角膜后弹力层皱褶(++),内皮可见灰白色角膜后沉着物(+++),前房轴深正常,前房闪辉(++++),前房内见大量絮状漂浮物,下方积脓,液平高约1 mm,虹膜纹理欠清,瞳孔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迟钝,晶状体透明,眼底窥不清(患者欠配合) (见图1A—B)。患者手卫生检查示:双手指甲长,指甲内含大量污垢。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半年,期间仅在戴角膜塑形镜后的第1天到我院进行复查,此后半年患者均未遵医嘱返院复查。平素患者使用吸棒取戴角膜塑形镜,入院前1周,患者吸棒丢失,也未购买新的吸棒,而改用双手取戴。考虑诊断为:左眼细菌性角膜炎。入院后立即予以左眼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10 min滴用1次,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每10 min滴用1次,妥布霉素眼膏每晚1次,全身给予注射用克林霉素0.6 g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同时左眼角膜病灶刮片取材,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检查。入院1 d后,裂隙灯显微镜眼部检查示: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中央上皮缺损较入院时变小,约1 mm×1 mm大,角膜浅基质层混浊(++),水肿(+++),前房闪辉(+++),前房积脓消失,其余眼部检查结果同入院时。青霉素皮试检查阴性,考虑抗感染治疗有效。治疗: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均减量为每1 h滴用1次,同时加用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点左眼每1 h滴用1次,以减轻角膜基质层炎症,妥布霉素眼膏每晚滴用1次。克林霉素注射液更改为头孢他啶注射液1 g静脉滴注,每8 h滴用1次/h。随后每日多次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入院2 d后,患者自诉左眼疼痛感逐渐减轻,裂隙灯显微镜眼部检查示: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中央上皮片状缺损减小为0.5 mm×0.5 mm,角膜浅基质层混浊(+),水肿(++),角膜后弹力层皱褶消失,内皮角膜后沉着物消失,前房闪辉(+++)。遂将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减量为每日4次,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减量为每2 h滴用1次,其余用药不变。入院4 d后,患者自述左眼视物较前清晰,无明显疼痛感,右眼UCVA0.2,左眼0.02。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上皮完整,中央角膜上皮粗糙,范围约4 mm×4 mm,角膜浅基质层混浊(+),水肿(+),前房闪辉(+) (见图1C—D)。细菌培养结果示:粘质沙雷菌、G-杆菌。药物敏感试验示:对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及左氧氟沙星等药物均敏感。治疗:予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减量为每日4次,其余用药不变。入院1周后,患者诉左眼无明显不适。眼科检查示:左眼UCVA0.06,眼压18 mmHg(1 mmHg=0.133 kPa),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左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上皮完整,荧光素钠染色可见散在点状着染,角膜基质水肿(+),后弹力层皱褶及前房闪辉均消失(见图1E—F),予以出院。出院后继续予以氯替泼诺妥布霉素滴眼液每日4次,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强化妥布霉素滴眼液每日4次,妥布霉素眼膏每晚1次治疗。出院后1周患者于门诊复查,左眼矫正视力恢复至1.0,左眼结膜无充血,角膜瞳孔区偏下方可见一直径约1 mm类圆形云翳,其余角膜透明,基质无水肿,前房清亮。左眼角膜溃疡治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侵袭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侵袭综合征(invasive klebsiella pneumoniae liver abscess syndrome ,IKPLAS)临床特征,并与普通细菌性肝脓肿(common pyogenic liver abscess,CPLA)进行对比。 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因细菌性肝脓肿住院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侵袭性感染及细菌病原学结果筛选出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侵袭综合征,与普通细菌性肝脓肿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既往病史、辅助检查、预后情况等指标。结果:纳入172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其中25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侵袭综合征。相对CPLA组,IKPLAS组发热比例更低,糖尿病病史比例更高,单核细胞比例更低,降钙素原、尿素氮更高(均 P<0.05),多个脓肿比例更高,血培养阳性率及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均较高(均 P<0.05)。共有9例(5.2%)患者发生脓毒症休克,其中2例(1.2%)死亡,IKPLAS组入住ICU比例更高( P<0.05),但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KPLAS组最常见的侵袭感染部位为肺(22/25),脑(9/25),眼(9/25)。 结论:IKPLAS相对CPLA临床特点有所差异,最常见的侵袭感染部位为肺,脑,眼。本研究中二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病原学为肺炎克雷伯菌的细菌性肝脓肿,需要仔细评估是否存在侵袭病灶并予以针对性局部治疗,以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角膜塑形镜佩戴致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性角膜炎诊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男性,11岁,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1年,戴镜后出现右眼疼、睁眼困难,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角膜炎,给予妥布霉素滴眼液及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4次/d点眼治疗,2 d后症状持续加重,遂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患儿既往体健;视力右眼为指数/20 cm,左眼为0.8;右眼睑水肿,睑裂区有黄绿色黏液状分泌物,结膜水肿,混合充血(+++),角膜水肿,中央鼻上方见4 mm×4 mm白色溃疡病灶(图1A);右眼角膜刮片Giemsa染色镜检发现少量杆菌;角膜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发现右眼角膜病灶及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大量树突状细胞,可见高反光物沉积,角膜内皮隐见较多炎性细胞附着,未发现典型真菌菌丝、孢子及阿米巴包囊(图1B)。初步诊断:右眼细菌性角膜溃疡。给予莫西沙星滴眼液和妥布霉素滴眼液交替点眼,点眼间隔为10 min,加替沙星眼用凝胶睡前点眼,全身静脉滴注头孢他啶2 g/d,治疗3 d后病灶未见明显好转,遂行角膜病灶刮除,丁胺卡那霉素冲洗液冲洗病灶,继续上述药物治疗3 d,病灶缩小、局限(图2),角膜刮片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图3),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继续上述药物治疗1周,结膜充血减轻,角膜水肿好转,病灶缩小。将莫西沙星滴眼液和妥布霉素滴眼液点眼次数减少为6次/d,加用0.1%氟米龙滴眼液,3次/d,每周递减1次且监测眼压1次。1个月后复诊,右眼视力恢复至0.6,病灶处遗留角膜云翳(图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