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胆外科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及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住院并发生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每例CRKP感染患者,选择2例非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non-CRKP)感染患者与之进行匹配。共纳入720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患者,其中男性444例,女性276例,年龄(58.0±11.6)岁。依据感染情况分为两组:CRKP组( n=240)和non-CRKP组( n=480)。根据预后情况将240例CRKP组患者分为两个亚组:死亡组( n=34)和存活组( n=206)。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感染结局等,以分析感染及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患有急性胰腺炎( OR=3.473,95% CI:1.844~6.541)、感染前存在慢性心血管系统疾病( OR=2.028,95% CI:1.228~3.347)、慢性肾衰竭( OR=1.873,95% CI:1.142~3.073)、低蛋白血症( OR=3.060,95% CI:1.869~5.010)、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 OR=3.882,95% CI:2.518~5.985)、入住重症监护室( OR=1.783, 95% CI:1.034~3.075)和感染前30 d内手术( OR=13.463,95% CI:7.482~24.223)是肝胆外科患者发生CR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感染前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OR=3.784,95% CI:1.420~10.089)、接受机械通气( OR=5.085,95% CI:1.436~18.011)、意识障碍( OR=40.710,95% CI:3.564~464.943)、接受激素治疗( OR=14.977,95% CI:3.819~58.743)和接受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 OR=4.102,95% CI:1.226~13.726)是肝胆外科CRKP感染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CRKP组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与non-CRK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肝胆外科患者发生CRKP感染与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使用和自身屏障被破坏等多种因素有关,并且这些因素影响着患者感染的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关幼波教授"中州理论"在肝脓肿诊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肝脓肿是由于细菌、真菌或阿米巴原虫等多种微生物感染肝脏引起的化脓性病变,其中以细菌性肝脓肿最为多见,约占80%,亚洲地区肝脓肿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等西方国家[1],近几年由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肝脓肿逐渐增多,已经取代大肠埃希菌成为导致肝脓肿的主要病原菌[2].其临床症状包括寒战,发热,可伴恶心、呕吐、纳差、乏力、肝脏肿大、压痛等,症状常不典型,严重时可并发胆道梗阻而出现黄疸,或脓肿穿破肝包膜形成膈下脓肿、急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等[3],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超声或CT或MRI)可确诊.肝脓肿治疗包括抗生素的应用、脓肿引流和手术治疗,根据《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2016》[4],推荐抗生素首选方案为甲硝唑联合头孢曲松、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备选方案为甲硝唑联合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或多尼培南,但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致病菌易产生耐药,如果发生多重耐药,治疗困难.而对于已成型的细菌性肝脓肿,目前首选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配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5],手术治疗主要为经腹腔镜引流手术,且仅限于那些经皮穿刺引流和抗感染效果不佳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抗寄生虫药氟雷拉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研究抗寄生虫药物氟雷拉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菌株SA1901和SA1902于2023年5月份收集自脓胸患者的胸水培养标本;通过微量肉汤稀释实验和时间-杀菌曲线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雷拉纳的敏感性;通过连续诱导耐药实验检测氟雷拉纳的耐药诱导能力;通过构建持留菌、生物被膜抗菌实验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氟雷拉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持留菌和生物被膜的抗菌活性;最后,棋盘稀释实验用于检测氟雷拉纳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联用效果.结果 氟雷拉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4~8 μg/mL和8~16 μg/mL;通过时间-杀菌曲线发现亚抑菌浓度的氟雷拉纳即可有效抑制细菌的增殖;氟雷拉纳连续处理金黄色葡萄球菌15d也未见耐药突变的形成;8×MIC的氟雷拉纳作用ATCC25923持留菌4h可使其活菌计数从(8.97±0.35)Log10 CFU/mL降低到(7.47±0.09)Log10 CFU/mL(t=7.17,P=0.002),使USA300持留菌从(9.35±0.31)Log10 CFU/mL降低到(6.79±0.20)Log10 CFU/mL(t=12.04,P<0.001);1×MIC的氟雷拉纳可显著抑制USA300生物被膜的形成,使其生物被膜的形成量从(2.41±0.12)降低到(0.20±0.06)(t=44.03,P<0.0001);1×MIC的氟雷拉纳还能显著清除已形成的生物被膜,使其生物被膜的总量从(3.02±0.02)减少到(2.04±0.39)(t=5.58,P=0.0008);通过棋盘稀释试验和活菌计数发现氟雷拉纳与阿米卡星联用具有协同抗菌活性,其协同抑菌指数为0.375.结论 氟雷拉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且与阿米卡星联用具有协同抗菌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胸外科机器人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及其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机器人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患者12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并归纳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的124例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9例,感染率为15.32%;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有25株占75.76%,革兰阳性菌8株占24.24%;主要致病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以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40%,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以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37.50%);手术方式是达芬奇机器人胸外科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18).结论 对胸外科机器人手术患者,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早期识别致病菌和耐药谱,对降低肺部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糖尿病患者血流感染334例的病原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以寻找可能改善患者预后的诊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21年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使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将患者按照感染后30 d疾病转归分为生存组、死亡组,分析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334例糖尿病血流感染患者被纳入研究,分离出非重复病原菌347株,以大肠埃希菌(143株,41.2%)、肺炎克雷伯菌(83株,23.9%)、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6.3%)最为常见;其中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多见,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90%以上的肝脓肿源性血流感染由肺炎克雷伯菌引起.不同类型血流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存在差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目细菌在社区获得性感染中分离率更高,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念珠菌更常见于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的耐药率均高于5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米诺环素等药物的耐药率低于10%,医院获得性感染分离株对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及其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社区获得性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30%,医院获得性感染分离株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社区获得性感染.病程中使用非敏感抗生素经验性治疗、未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发生急性并发症、Pitt菌血症评分升高是患者的全因死亡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8.261、2.719、5.263、1.918.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流感染的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病原菌分布与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类型相关,其中分离自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形势较为严峻.糖尿病患者血流感染的全因死亡危险因素有感染初期使用非敏感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未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出现急性并发症和病程中Pitt菌血症评分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儿童重症监护病区CRE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区患儿CRE感染的耐药情况及发生CRE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儿童治疗CRE感染和医院制定感染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住云南省某三甲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区患儿的临床资料,将92例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医院感染的患儿纳入病例组,按1∶1随机选择同期92例对碳青霉烯类敏感肠杆菌科细菌(CSE)感染的患儿纳入对照组,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感染菌株和耐药情况,并通过SPSS 26.0对CRE感染患儿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重症患儿发生CRE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CRE感染菌株检出最多的为肺炎克雷伯菌81例(88.04%),其次为大肠埃希菌5例(5.43%).CRE组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曲松、阿米卡星耐药率均高于CSE组,均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留置胃管、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碳青霉烯类、抗真菌药、糖肽类及多粘菌素类抗生素使用史、抗生素药物使用种类≥3种、抗生素药物使用时间、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时间、入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是CRE感染的危险因素,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史及使用时间和抗菌药物使用时间(P<0.05)是重症患儿C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结合重症患儿CRE感染的危险因素,尽量减少穿刺置管等侵入性操作,规范抗生素药物在重症患儿治疗中的使用管理,特别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尽可能缩短患儿入住ICU时长和总住院时长,加强对重症患儿CRE的主动筛查,制定合理有效的感染防控策略,减少重症患儿CRE院内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重症监护病房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为防治该类患者肺部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入住ICU的s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AP分为感染组及未感染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HAP发生的易感因素,并对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试验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11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66例发生HAP,发生率为6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机械通气时间长(OR=1.028,95%CI1.012~1.044,P<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低(OR=1.550,95% CI1.148~2.093,P<0.01)、住院总时间长(OR =1.131,95%CI 1.046~1.224,P<0.01)及基础疾病≥2种(OR=9.793,95%CI 1.012 ~ 1.044,P<0.01)是H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水平血浆白蛋白(OR=0.897,95% CI0.811 ~0.992,P<0.05)是预防HAP发生的保护因素.66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83株,居前4位的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28.96%,53/183)、肺炎克雷伯菌(15.85%,29/183)、铜绿假单胞菌(13.11%,24/18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2.02%,22/183).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部分可达10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入住ICU的sICH患者HAP发生率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上应针对该类患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某院不同病区间由肺炎克雷伯菌引起血流感染的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不同病区肺炎克雷伯菌引起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药物敏感性和产碳青霉烯酶的耐药基因型,为临床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某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内科病区、外科病区、重症监护病区和老年病区间由肺炎克雷伯菌引起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感染菌株,应用Whonet 5.6进行耐药性分析;PCR法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基因,并采用多点位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血流感染患者135例,以院内感染为主,男性患者居多.基础疾病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以合并肺部感染最常见,分别为31.11%和21.48%,不同病区间在性别分布和感染类型上有显著意义(P<0.05).内科病区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11种药物敏感率普遍高于其他病区,除复方磺胺甲噁唑(P>0.05)外,其余10种药物(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在不同病区间有显著差异(p<0.05).共检出CRKP 28例,其中重症监护病区25例(89.29%),外科病区2例(7.14%),内科病区1例(3.57%);MLST结果显示,重症监护病区ST11型24株(96%)、ST1855型1株(4%),外科病区2株为ST 11型,内科病区1株为ST1224型;所有菌株均检测出blaKC-2和外膜蛋白ompk35基因,外膜蛋白ompk36基因占96.43%.结论 不同病区间由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在临床特征、体外药物敏感性和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基因型存在不同,预防和治疗该类患者时应根据不同病区的特点区别对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肾移植术后重症监护期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重症监护期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本院接受异体肾移植手术的患者242例为研究对象,将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出现医院感染的38例患者纳入感染组,将未出现ICU内医院感染的204例患者纳入未感染组.对感染患者的血液、痰液、中段尿等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对可能影响肾移植患者在重症监护期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42例患者在重症监护期共出现38例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5.7%,感染部位主要是泌尿道和呼吸道.共分离出45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71.1%,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0株(22.2%)、大肠埃希菌13株(28.9%);革兰阳性菌占28.9%,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17.8%)、肠球菌5株(1.1%).药敏试验结果提示,肾移植术后ICU医院感染的致病菌耐药程度整体较高,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米诺环素、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10.0%、30.0%、30.0%;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米诺环素、美罗培南较敏感,耐药率均为7.7%;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利福平较敏感,耐药率均为25.0%;肠球菌对大多抗生素耐药性均较高;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住ICU时间长、血糖高、留置导尿管>4天、排斥反应、术前血液透析时间≤1年是影响肾移植术后重症监护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肾移植术后,应加强对高血糖、出现排斥反应及术前血液透析时间≤1年的易感染患者的预防控制,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拔管或转入普通病房,积极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对于已出现感染的患者,应根据病原学特点选择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生儿医院肺部感染病原菌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新生儿医院肺部感染病原菌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医院2016年6月一2017年6月收治的2 829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新生儿行血培养或气管内分泌物培养,分析新生儿医院肺部感染病原菌特点,分析新生儿临床资料归纳新生儿医院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2 829例新生儿发生医院肺部感染59例,感染率为2.09%,共培养分离病原菌8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占72.09%,以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4株占27.9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具有较强耐药性,而对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较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较敏感.出生体质量、胎龄、营养不良、住院时间、分娩方式、非母乳喂养及侵入性操作是新生儿医院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明确新生儿医院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有利于临床对该疾病的防范与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