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生素C对染Cr(Ⅵ)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31
[背景]六价铬[Cr(Ⅵ)]暴露能引起肠道菌群结构紊乱,造成功能损伤.维生素C(VC)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之一,在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改善肠道屏障,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中起重要作用.而VC对Cr(Ⅵ)暴露致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还有待研究.[目的]探讨VC对Cr(Ⅵ)暴露导致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方法]32只SPF级C57BL/6小鼠适应性喂养 3 d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VC组、重铬酸钾(K2Cr2O7)组[Cr(Ⅵ)组]和VC+K2Cr2O7 组[VC+Cr(Ⅵ)组].于第 4天早 8:00,Con组小鼠灌胃给予双蒸水,腹腔注射双蒸水;VC组小鼠灌胃给予VC,腹腔注射双蒸水;Cr(Ⅵ)组小鼠灌胃给予双蒸水,腹腔注射K2Cr2O7 溶液;VC+Cr(Ⅵ)组小鼠灌胃给予VC,腹腔注射K2Cr2O7溶液.VC给药量为 200 mg·kg-1,K2Cr2O7 给药量为 1.25 mg·kg-1,连续处理 45 d后处死小鼠,取结肠内容物于无菌冻存管中,每组收集3个重复样本.标记好后立即投入液氮中迅速冷冻.待所有样本收集完成后,转移至-80℃超低温冰箱中保存.结肠内容物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肠道菌群结构.[结果]与Con组相比,Cr(Ⅵ)暴露导致小鼠体重增加值减少.小鼠回肠组织发生病理改变,Cr(Ⅵ)组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VC+Cr(Ⅵ)组炎症细胞浸润减少.Cr(Ⅵ)组小鼠肠道菌群分类操作单元(OTU)数目改变.α多样性分析中,Cr(Ⅵ)暴露组Sobs指数平均为 240.333±67.796,Chao指数为 258.173±64.813,Ace指数为 259.481±66.891,较Con组降低(P<0.05),PD whole tree指数为 27.863±2.399,较Con组升高(P<0.05),VC干预可改善Cr(Ⅵ)暴露导致上述指标的变化(P<0.05).β多样性分析中,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Cr(Ⅵ)组和Con组之间有明显分离,VC干预后,分离趋势有回调,差异减小.多样本相似性树状图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VC组最先聚类在一起,然后与VC+Cr(Ⅵ)组聚成一类,最后再与Cr(Ⅵ)组聚成一类.Cr(Ⅵ)组小鼠肠道中的拟杆菌门、单糖菌门和软壁菌门丰度降低,厚壁菌门丰度升高;乳杆菌属、另枝菌属、拟杆菌属和瘤胃梭菌属丰度升高,其中拟杆菌属与Con组小鼠相比,丰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VC干预后,上述肠道微生物中菌门及菌属的丰度变化均有所改善.[结论]Cr(Ⅵ)暴露可导致小鼠肠道损伤及菌群结构紊乱,而VC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述变化,使肠道菌群结构趋向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31
-
水氮运筹对小麦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10
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紧缺以及氮肥不合理施用制约着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本研究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3个灌溉水平: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 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分别补灌至65%(W1)、75%(W2)和85%(W3);副区为4个施氮量:施纯氮0(N0)、150(N1)、180(N2)和210(N3)kg·hm-2,分析不同水氮运筹方式对小麦花后光合物质生产能力、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随灌溉水平和施氮量的提高呈增加趋势,W2N2处理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为9103.53 kg.hm-2;继续增加水氮投入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与W1相比,W2条件下小麦花后冠层光截获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分别平均提高了 4.5%~6.0%、19.7%~28.2%和7.5%~9.8%,与W3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同一灌溉水平下,N2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N0和N1处理分别平均增加80.1%~88.9%和16.7%~22.2%,与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小麦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随灌溉水平和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W1、W2和W3处理下小麦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为16.23、11.01和7.91 kg·hm-2·m-3,N1、N2和N3处理下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50.8%、48.4%和42.5%.综上,在测墒补灌条件下,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 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5%协同施氮180 kg·hm-2(W2N2)是该地区小麦节水节肥、高产高效的最优水氮运筹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节水减氮和品种管理对双季稻CH4的减排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秸秆还田、高效肥料、节水减氮是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主推技术,高产低排放品种是减少稻田CH4排放重要方向.为明确秸秆还田下氮肥减量及节水灌溉集成技术对不同品种水稻田CH4排放的影响,本研究以双季稻为对象,采用随机区组的裂区试验设计,设置施用尿素+间歇灌溉(U)、尿素减量20%+秸秆还田+间歇灌溉(US+S)、控释尿素减量20%+秸秆还田+间歇灌溉(CRUS+S)、尿素减量20%+秸秆还田+节水灌溉(US+S+SWD)共4个主区因素,常规稻和杂交稻作为2个副区因素,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双季稻生育期内CH4排放规律及减排效果.结果表明,碳投入、氮投入、灌溉量和分蘖数是影响双季稻CH4排放的主要因素.秸秆还田可补充氮肥20%减量的养分,并显著促进常规稻和杂交稻CH4的排放,其中常规稻增排60.0%~107.8%,杂交稻增排99.8%~107.8%,这主要归结于秸秆还田带来大量碳源.秸秆还田搭配控释尿素并不能减少CH4排放,较US+S增排1.8%~9.7%(除常规晚稻外).节水灌溉能显著控制秸秆还田下CH4排放的大量增长,相比US+S,US+S+SWD处理显著降低了CH4排放15.9%~23.1%.各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表明秸秆还田下氮肥减量及节水灌溉可以达到稳产作用.杂交稻CH4排放量及产量略高于常规稻,但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秸秆还田显著提高CH4排放量,控释尿素和减量施氮无明显减排效果,节水灌溉能有效降低秸秆还田下单位产量的CH4排放强度.未来随着稻田秸秆还田比例增加,优化水分管理以促进秸秆好氧分解将成为CH4减排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河西走廊荒漠区不同功能类群植物叶片建成成本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3/23
叶片建成成本(LCC)是构建单位质量或面积叶片投入能量成本的衡量指标,其差异与变化能够反映植物的能量利用策略和环境适应特征.该研究假设:不同功能类群的荒漠植物具有不同的叶片能量利用策略,从而有利于其适应干旱环境.为验证这一假设,该研究以河西走廊荒漠区主要荒漠植物为研究对象,比较了LCC在不同生态系统和不同植物功能类群之间的差异,分析了LCC和其他叶片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LCC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荒漠生态系统中植物单位质量的LCC显著低于森林、苔原和草地生态系统;在荒漠生态系统中,肉质植物单位质量LCC显著低于非肉质植物,而单位面积LCC在两种植物类群间无显著差异;叶片碳、氮含量,热值以及灰分含量与LCC之间的相关关系说明灰分含量是影响肉质植物和非肉质植物之间LCC差异的内在决定因素;环境因子对单位质量LCC空间变异的贡献非常有限(肉质植物:11.22%,非肉质植物:25.30%,所有植物:24.99%),并且6个环境因子中只有土壤电导率、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表现出显著的独立贡献;肉质植物单位质量LCC随年平均气温的降低而减小,非肉质植物单位质量LCC随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降低而减小.该研究的结果表明,降低单位质量而非单位面积的LCC更加有利于植物适应干旱、高盐的荒漠生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氮肥运筹对旱地胡麻同化物形成及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12
氮肥运筹对提高作物产量、降低化肥投入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间试验,研究3个施氮量(N1:60 kg·hm-2;N2:120 kg·hm-2;N3:180 kg·hm-2)和 3 个施氮时期(T1:全部基施;T2:2/3 基施+1/3 现蕾初期追施;T3:1/3基施+1/3分茎初期追施+1/3现蕾初期追施)对西北旱区胡麻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及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2020年和2021年,施氮120 kg·hm-2(N2)处理胡麻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比其他处理分别高5.47%、34.87%、6.63%和4.00%、17.57%、4.54%;胡麻籽粒产量较其他处理提高4.29%和5.11%;不同施肥时期下,2/3基肥+1/3现蕾初期追施处理(T2)显著促进了胡麻的生长发育;施氮量和施肥时期对胡麻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分配量、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输入籽粒的量的互作效应均达显著水平;其中,120 kg·hm-2氮肥按2/3基肥+1/3现蕾初期追施处理(N2T2)的胡麻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分配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20年和2021年,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输入籽粒的量和籽粒产量较传统施氮模式(N3T1)分别增加49.43%、24.52%、7.29%和37.30%、9.90%、9.11%;胡麻现蕾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胡麻籽粒产量均与胡麻产量性状呈显著正相关,有效果数和每果粒数增加是胡麻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120 kg·hm-2氮肥按2/3基肥+1/3现蕾初期追施有利于促进胡麻干物质积累,提高花期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和籽粒干物质分配量,增加有效果数和每果粒数,进而提高胡麻籽粒产量,是胡麻高产的适宜氮肥管理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当病变累及全结肠,伴肠外表现并全身症状明显时属重型病例,约占16%左右[1],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与免疫紊乱有关.该疾病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医疗费用投入负担重,使治疗该病成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治疗药物有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激素等,但对重症患者疗效不佳. 近10余年,随着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制剂的问世,UC患者也带来更多新的有效的治疗.最新研究显示早期使用英夫利昔单抗(IFX)比使用传统激素疗法可更为有效地取得内镜下黏膜完全缓解及不用激素仍能维持较长时间(可能4年)缓解,有利于减少激素难治性病例的发生[2]. 本研究探讨IFX联合泼尼松片和柳氮磺吡啶片(SASP)治疗重症UC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川滇柳与青杨属间嫁接幼苗对氮素缺乏的生理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同为杨柳科的柳属和杨属植物对氮素缺乏的形态和生理响应不同.本文通过川滇柳和青杨远缘嫁接,研究不同嫁接组合幼苗在氮缺乏条件下的成活率、生长状况、生物量累积与分配、气体交换参数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差异响应,分析杨柳科植物远缘嫁接的可行性及嫁接对植物抗缺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川滇柳和青杨远缘嫁接的亲和性较好,川滇柳/青杨(S/P)和青杨/川滇柳(P/S)嫁接组合的成活率分别为74%和96%;缺氮显著降低了所有嫁接组合幼苗的成活率,其中S/P幼苗的成活率降低最明显,仅为53.3%,而P/S幼苗的成活率为86.7%.无论对照还是缺氮条件下,青杨做接穗的嫁接组合(P/P和P/S)的株高、基茎、生物量积累、净光合速率均大于川滇柳做接穗的嫁接组合(S/S和S/P);缺氮显著减少了所有嫁接组合的生长、生物量及净光合速率.川滇柳做砧木的嫁接组合(S/S和P/S)的根冠比显著高于青杨做砧木的嫁接组合(S/P和P/P),表明川滇柳可将更多的光合产物分配到地下部分,而青杨则将更多的光合产物投入到地上部分.各嫁接组合根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受缺氮胁迫最明显,除S/P嫁接组合外,P/P、S/S和P/S根中的淀粉、果糖、蔗糖和可溶性总糖浓度均显著升高,且表现为P/P和P/S显著高于S/S和S/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延胡索干物质累积及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延胡索干物质累积及其氮、磷、钾养分吸收特点,旨在揭示延胡索养分吸收规律,为延胡索高产栽培和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城固延胡索为试验材料,连续2年在延胡索各生育时期对陕西省城固县8个乡镇106个种植户的样品进行采样分析,测定各器官干物质累积量及氮、磷、钾吸收量.结果:延胡索地上部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延胡索地下部则呈直线增加趋势.幼苗期至花期末是地上部旺盛生长阶段,干物质累积较快,占全生育期26.7% ~44.1%.花期末地上部累积量达到最高,进入膨大期地上部茎叶开始枯萎及养分转移,干物质累积量有所降低.初花期至膨大期是地下部迅速膨大阶段,其累计量占全生育期50.3%~87.5%;至收获期地下部干物质达到最高值,占全株78.5% ~79.8%.延胡索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有差异,幼苗期至花期末是地上部养分吸收迅速阶段,于花期末达到峰值,以钾吸收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初花期至膨大期是地下部对养分吸收高峰期,以吸氮量最高,钾次之,磷最低.结论:综合延胡索各器官和全株需肥规律及肥料特性,建议该地区栽培延胡索时,应在前期将全部有机肥和磷肥投入土壤中;氮肥和钾肥可以在前期投入总量40% ~ 50%,其余的后期追肥,以保证延胡索正常生长,从而达到延胡索高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卵叶泥炭藓茎尖包埋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研究通过对脱水时间和化冻温度的探索,检验了包埋玻璃化法在超低温保存湿润生境中苔藓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卵叶泥炭藓无菌苗在4℃条件下预培养3d后,在0℃用60% PVS2装载30 min,PVS2脱水60 min后迅速投入液氮保存,24 h后用40℃水浴快速化冻2 min再培养,成活率可达42.41%,且再生植株与常温状态下的植株形态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包埋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湿润环境中生长的苔藓植物是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间作条件下施氮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遮阴和氮供应的协同作用是建立玉米/马铃薯高效间作体系的基础.本研究采用单作和间作两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置4个氮水平(N0,0 kg·hm-2;N1,62.5kg·hm-2;N2,125 kg·hm-2;N3,187.5 kg·hm-2)的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不同氮投入量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体系中马铃薯光合生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间作产量优势逐渐降低,与单作马铃薯相比,间作马铃薯产量减幅2.66% ~43.71%;间作中靠近玉米侧(I-M)和靠近马铃薯侧(I-P)的马铃薯Pn差异显著,I-P >I-M;相比于等氮时的单作,间作净光合速率(Pn)降低8.41% ~31.09%,光补偿点降低62.23%,暗呼吸速率降低60.90%;过量的氮肥施用和与玉米间作均导致马铃薯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的降低,且间作后的减幅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合理控制施氮量有利于维持间作马铃薯较高的光合水平,降低与玉米间作后的马铃薯减产幅度,本研究中N1处理可维持较低减产幅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