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辛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 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茎,其主要含有挥发油类、木脂素类、黄酮类和多糖类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学和临床研究表明细辛具有镇痛抗炎、抗氧化、抗菌、止咳平喘、抗抑郁、抗癌、降血压等多种药理活性,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多种疼痛、痰饮喘咳等病症.基于对细辛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归纳总结,结合其质量控制研究现状,从亲缘性、特征性成分、有效性、药动学、化学成分可测性及中药配伍等方面对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初步预测出马兜铃酸Na、甲基丁香酚、黄樟醚、L-细辛脂素、L-芝麻脂素、2-甲氧基-4-乙烯基酚、三甲氧基甲苯、1,8-桉叶素、β-细辛醚、卡枯醇、水鬼蕉宾碱、山柰酚等成分可作为细辛质量标志物的候选化合物,以期为建立质量标准、深入研究及综合利用等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在北细辛、华细辛及汉城细辛不同部位的分布及含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考察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北细辛、华细辛及汉城细辛不同部位中的分布和含量.方法 采用HPLC-DAD测定北细辛、汉城细辛和华细辛的果、叶、根及根茎中马兜铃酸Ⅰ等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的含量,并以LC-MS检测细辛根及根茎中马兜铃酸I是否存在.结果 通过对30份细辛果、97份细辛叶和97份细辛根及根茎样品检测的结果表明:3种细辛的果中均分布较高含量的马兜铃酸Ⅰ(0.095-2.200 mg·g-1)、9-羟基马兜铃酸Ⅰ(0.012-0.103 mg·g-1)、马兜铃内酰胺Ⅰ(0.025-0.147 mg·g-1)和马兜铃内酰胺Ⅱ(0.120-0.144 mg·g-1),未检测到马兜铃酸Ⅱ;3种细辛的叶中(除了2份样品)均分布有马兜铃酸Ⅰ,含量为0.010-0.140 mg·g-1,其它4种成分未检测到;HPLC法在细辛根及根茎的97份样品中均未检测到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中的任何1种,但经过灵敏度更高的LC-MS检验,所测定的4份细辛根及根茎样品中均分布极微量的马兜铃酸Ⅰ(0.4-2.4μg·g-1).结论 本研究通过检测大量的细辛采集样品和多省市的细辛商品,报道了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在《中国药典》收载细辛不同部位中的分布和含量情况,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把细辛药用部位由"全草"修订为"根及根茎"而保证细辛的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科学数据的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产地细辛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与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47份不同来源、不同表型正品细辛样品的有效成分含量,评价正品细辛样品的质量,揭示有效成分形成与遗传和地域的关系,为细辛优良品种选育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冷凝回流法提取挥发油、乙醇热浸法提取醇溶性浸出物,HPLC法测定细辛脂素含量、气质联用(GC-MS)分析挥发油组分,组间联接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47份细辛样品挥发油量0.81%~3.32%.有5份样品挥发油量超过3.0%.醇溶性浸出物量为9.87%~29.40%,含量超过20%的样品占总数的63.8%.细辛脂素质量分数为0.118%~0.424%,有26份样品细辛脂素质量分数超过0.25%;47份细辛挥发油可分离出的化合物种类48~77种,化合物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差异.基于有效成分的聚类分析将不同来源地、不同表型的细辛分为10类,聚类方式基本是按照来源地为基础进行聚类,同一来源地的汉城细辛和北细辛聚在一类中.结论 在同一栽培环境和条件下,不同来源地、不同植物学表型的样品个体间有效成分含量间存在差异,新品种选育时可依照植物表型选择优良育种材料.大部分样品聚类与来源地域有关而与植物表型以及植物学分类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来源于中国产细辛亚属植物的生药的显微鉴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细辛来源于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汉城细辛A.sieboldiivar.seoulense和华细辛Asarumsieboldii干燥的根和根茎.然而,同属的很多种被当作"细辛"、"土细辛"或者"南细辛"在产地出售使用.为了准确鉴别细辛类药材,确保它们的安全和有效,在本研究室工作的基础上,采用手持切片器制片和显微数码成像等技术方法,首次对云南细辛组织构造进行了显微鉴定研究,包括对云南细辛叶片、叶柄和根的组织构造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描述;并系统比较了中国产细辛亚属(《中国植物志》系统及后来发表的云南细辛)除台湾细辛之外的9种及1变种的叶表面显微特征.结果表明叶片上、下表面非腺毛的形态和分布、毛细胞形态、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的弯曲程度、油细胞胞腔和外平周壁的大小关系、叶肉细胞有无红色或褐色物质、叶片主脉维管束中最大导管直径等特征对于细辛亚属10个类群的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叶片的显微特征建立了这10个类群的鉴别检索表;依据检索表,鉴别了市场上常见的细辛亚属商品主要是单叶细辛和短尾细辛的全草.研究显示,显微鉴定是一种方便的、可行的技术,可用于鉴别来源于中国产细辛亚属的药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马兜铃科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该研究对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f.seoulense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并与GenBank下载的马兜铃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旨在明确汉城细辛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马兜铃科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差异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汉城细辛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利用REPuter等软件对11种马兜铃科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一般特征,重复序列、IR边界以及进化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汉城细辛基因组大小为167 293 bp,LSC(large single-copy)为89 840 bp,SSC(small single-copy)为 21 415 bp,IR(inverted repeat)为 28 019 bp,GC 量为 37.9%,注释到 133 个基因,其中包括89个蛋白编码基因,36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11种马兜铃科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为159 308~167 293 bp,基因数为130~134个.其中5种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均发现了 P、F、R、C 4种类型的长重复序列和具有SSR序列位点,其中汉城细辛具有6种类型的SSR序列,系统发育树中汉城细辛和辽细辛聚为1支.研究将为马兜铃科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等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古今文献对经典名方中细辛毒性的有效避减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研究细辛的相关文献,对影响细辛毒性的关键信息进行梳理,为经典名方中细辛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式,搜集细辛的古今相关文献,分析细辛毒性与药物基原、用药部位、炮制方式、药物剂型、方药配伍、服药方法及患者体质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经典名方的研发过程中,细辛在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中的用量分别为9、6g,煎煮时间应>120 min;细辛在辛夷散、三痹汤、大秦艽汤、清上蠲痛汤种的单次用量分别为0.8、1.2、0.9、1.1g;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清上蠲痛汤等应选用辽细辛的根茎,辛夷散可选择汉城细辛的根茎.在药物的炮制上,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三痹汤、大秦艽汤四方中的细辛可选用酒制;辛夷散、清上蠲痛汤中的细辛可选用炒制;另外,细辛的毒性与药物的配伍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均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该研究通过梳理有关细辛毒性的文献资料,得出了影响细辛毒性的关键信息,探析了细辛毒性的有效避减方式,为包含细辛的经典名方的合理开发和安全应用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尾花细辛与花叶细辛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研究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辛属药用植物尾花细辛(Asarum caudigerum Hance)和花叶细辛(A.cardiophyllum Franchet)进行了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组装、注释和结构特征分析,并与己发表的12个马兜铃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尾花细辛和花叶细辛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86 215~186 985 bp,大单拷贝区(LSC)长度为89 445~90 169 bp,两个反向互补重复区(IRs)长48 387~48 408 bp.两者叶绿体基因组中的GC含量为37.4%~37.5%,共注释到144个基因,包括98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38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此外,在细辛属叶绿体基因组中检测到复杂的基因组重排现象;同时,对序列的离散型进行可视化评估表明,非编码区变异水平高于编码区.系统发育结果显示,尾花细辛与长毛细辛聚为一支,花叶细辛、汉城细辛、A.misandrum和A.maculatum则聚为一支,且这两支互为姊妹关系.本研究为细辛属物种分子鉴定、系统发育及分子植物育种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