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鼠脊髓损伤后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将96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48只)和脊髓损伤组(48只),每组分为1、3、7、14、21、28 d共6个时间点,各时间点8只。假手术组将T 8~9棘突及椎板切除但不损伤脊髓,脊髓损伤组采用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采用BBB评分评估两组伤后各时间点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两组伤后各时间点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荧光观察两组伤后各时间点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DAC1)分别与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E3泛素连接酶(Parkin)、多泛素结合蛋白(p62)共定位阳性细胞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各时间点线粒体LC3Ⅱ/LC3Ⅰ、细胞质Parkin、线粒体Parkin、细胞质p62、线粒体p62、细胞质细胞凋亡蛋白(Bax)、线粒体Bax、细胞质细胞色素C(Cyt C)、线粒体Cyt C的表达情况。 结果:(1)假手术组伤后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00±0.00)分,脊髓损伤组伤后1、3、7、14、21、28 d BBB评分分别为(0.94±0.50)分、(1.69±0.70)分、(4.13±0.99)分、(11.81±1.03)分、(15.06±1.12)分、(18.38±0.83)分( P<0.01)。(2)与假手术组比较,脊髓损伤组伤后1、3 d脊髓组织结构明显破坏,可见大量出血灶,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肿胀,空洞形成;伤后7、14 d出血灶较前明显减少,神经元胞体肿胀,炎性细胞浸润,存在大量空洞;伤后21、28 d可见大量细胞参与修复,细胞排列紊乱。(3)与假手术组比较,脊髓损伤组伤后1、3 d VDAC1分别与LC3Ⅱ、Parkin、p62共定位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此后共定位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4)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伤后1、3、7、14、21、28 d线粒体LC3Ⅱ/LC3Ⅰ表达量分别为0.56±0.05和1.00±0.05、1.19±0.11、0.86±0.05、0.80±0.08、0.66±0.13、0.51±0.11,细胞质Parkin表达量分别为0.80±0.13和0.47±0.08、0.29±0.06、0.57±0.07、0.70±0.05、0.97±0.09、0.88±0.12,线粒体Parkin表达量分别为0.67±0.09和1.07±0.18、1.27±0.15、0.82±0.12、0.59±0.09、0.53±0.13、0.57±0.14,细胞质p62表达量分别为1.25±0.08和1.04±0.04、0.94±0.05、1.09±0.05、1.19±0.06、1.20±0.04、1.27±0.05,线粒体p62表达量分别为0.61±0.06和0.88±0.07、1.09±0.09、0.98±0.07、0.70±0.08、0.68±0.08、0.60±0.09,细胞质Bax表达量分别为0.92±0.08和0.67±0.07、0.36±0.08、0.48±0.08、0.69±0.06、0.88±0.11、0.94±0.08,线粒体Bax表达量分别为0.57±0.04和0.74±0.04、0.91±0.05、0.76±0.05、0.63±0.08、0.61±0.05、0.57±0.05,细胞质Cyt C表达量分别为0.28±0.05和0.81±0.07、1.12±0.08、0.64±0.07、0.67±0.13、0.60±0.11、0.37±0.06,线粒体Cyt C表达量分别为1.02±0.07和0.91±0.14、0.37±0.07、0.73±0.06、0.91±0.11、0.95±0.13、1.10±0.15。与假手术组比较,脊髓损伤组线粒体LC3Ⅱ/LC3Ⅰ在伤后3 d表达最高,细胞质Parkin在伤后3 d表达最低,线粒体Parkin在伤后3 d表达最高,细胞质p62在伤后3 d表达最低,线粒体p62在伤后3 d表达最高,细胞质Bax在伤后3 d表达最低,线粒体Bax在伤后 3 d表达最高,细胞质Cyt C在伤后3 d表达最高,线粒体Cyt C在伤后3 d表达最低。 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线粒体自噬及凋亡均增强,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细胞质Parkin、p62转移至受损线粒体以增强线粒体自噬,而Bax从细胞质转移至受损线粒体内,促使线粒体中大量释放Cyt C以增强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膀胱癌关键基因及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膀胱癌基因表达谱分析获取差异基因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及相关工具对GSE13507、GSE7476、GSE40355、癌症基因图谱计划(TCGA)数据库中膀胱癌基因表达序列数据集行差异表达分析并获取共同差异基因379个,使用STRING数据库、Cytoscape软件获取蛋白互作网络(PPI)及关键基因,clusterProfiler包对10个关键基因行基因本体论(GO)、生物信号通路(KEGG)富集分析,最后利用人类蛋白表达图集(HPA)在线工具对10个关键基因行生存分析。结果:差异分析获取上调基因77个、下调基因302个,共379个。MCODE提取得到2个主要的PPI网络,cytoHubba共筛选出10个关键基因[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细胞周期蛋白B1(CCNB1)、泛素结合酶E2 C(UBE2C)、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0(CDC20)、胸苷酸合成酶(TYMS)、极光激酶A(AURKA)、哺乳动物叉头框蛋白M1(FOXM1)、细胞周期蛋白B2(CCNB2)、PDZ结合激酶(PBK)、细胞分裂蛋白调节剂1(PRC1)],均为上调基因。通过GO、KEGG富集分析,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蛋白酶代谢、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等功能中,以及细胞周期、细胞衰老、p53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上。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CNB1、CDC20、PRC1在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较差的预后相关(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与挖掘有助于认识膀胱癌的发生发展,CCNB1、CDC20、PRC1有助于膀胱癌诊断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泛素结合酶E2C在脑肿瘤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泛素结合酶E2C(UBE2C)是泛素蛋白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UBE2C高表达于脑肿瘤组织中,且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患者的预后状况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监测脑肿瘤进展的生物标记物。笔者现围绕UBE2C在脑肿瘤发生发展、预后及分子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脑肿瘤的临床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和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筛选肺腺癌预后相关基因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基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筛选肺腺癌(LUAD)预后相关基因.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筛选出GSE118370、GSE10072、GSE115002 3个数据集,使用R软件筛选LUAD组织和相邻正常肺组织中的差异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与差异基因相关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应用Cytoscape软件鉴定差异基因中的关键基因,采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式分析(GEPIA)数据库分析关键基因在LUAD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关键基因高表达与低表达LUAD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比较不同临床分期LUAD患者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应用UALCAN数据库对LUAD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获得101个上调差异基因和213个下调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上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外基质组织、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上皮细胞分化等生物过程中,以及细胞黏附分子结合、蛋白激酶结合等分子功能方面;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上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p53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通路.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下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血管发育、细胞对细胞因子刺激的反应等生物过程中,以及细胞外基质和膜筏等细胞组成中;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下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中.最终筛选出8个关键基因,分别是BUB1有丝分裂检查点丝氨酸/苏氨酸激酶B(BUB1B)、ZW10相互作用着丝点蛋白(ZWINT)、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DNA拓扑异构酶Ⅱα(TOP2A)、泛素结合酶E2C(UBE2C)、细胞周期蛋白B2(CCNB2)、NIMA相关激酶2(NEK2)、纺锤体微管的装配因子(ASPM).这8个基因在LUAD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肺组织,且与LUAD患者的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及临床分期有关.结论 BUB1B、ZWINT、CDK1、TOP2A、UBE2C、CCNB2、NEK2、ASPM基因在LUAD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具有差异,并且与LUAD患者的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及临床分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IGFBP5增龄性表达促进胸腺上皮细胞线粒体自噬和凋亡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在胸腺上皮细胞中随年龄增长而上调表达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5,IGFBP5)在胸腺衰退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使用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方法从已发表人胸腺基质细胞单细胞数据集(GSE147520)中筛选出随年龄增长表达上调程度最高的基因IGFBP5;Mfuzz趋势分析筛选出与IGFBP5具有相同表达趋势的基因;富集分析注释与IGFBP5共趋势基因集;使用蛋白序列比对工具研究IGFBP5蛋白氨基酸序列的人鼠同源性;使用NIH基因数据库研究IGFBP5在人鼠器官组织中表达模式;免疫组化研究IGFBP5在不同年龄C57/BL6小鼠胸腺中的表达模式;构建IGFBP5过表达胸腺上皮细胞系;透射电镜观察IGFBP5过表达胸腺上皮细胞系中线粒体的形态变化;免疫蛋白印记(Western Blot,WB)对线粒体及全细胞组分线粒体自噬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1 B(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Beta,LC3B)、PTEN诱导激酶1(Pten Induced Kinase 1,PINK1)、Parkin泛素蛋白连接酶(Parkin Rbr E3 Ubiquitin Protein Ligase,Parkin)、BCL2互作蛋白3(BCL2 Interacting Protein 3,BNIP3),细胞凋亡标记物活化型胱天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细胞双重免疫荧光对线粒体标志物与线粒体探针(MitoTracker)胞内定位进行检测;使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细胞系凋亡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IGFBP5是人胸腺上皮细胞中随年龄增长表达上调程度最大的基因,与其具有共同表达模式的基因集显著富集在线粒体相关通路上.人与小鼠IGFBP5蛋白序列高度保守,其在人、小鼠多器官组织中表达模式相近,且IGFBP5在人、小鼠胸腺中均呈现中等表达水平;此外,IGFBP5在人和小鼠胸腺上皮中随年龄增长表达升高;在IGFBP5过表达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系中,透射电镜结果表明线粒体自噬体增多,WB结果表明线粒体组分和细胞组分LC3B、PINK1、Parkin蛋白表达水平上调,BNIP3无明显差异;细胞双重免疫荧光结果表明LC3B、PINK1、Parkin蛋白胞质表达增多且与线粒体共定位;WB表明IGFBP5过表达鼠胸腺上皮细胞系中细胞凋亡标志物Cleaved-Caspase3水平升高;FCM表明IGFBP5过表达细胞系凋亡细胞比例增加.结论 人、小鼠胸腺上皮细胞中随年龄增长而表达升高的IGFBP5促进线粒体自噬和细胞凋亡,从而导致胸腺上皮细胞减少和胸腺功能衰退,因此,IGFBP5可成为干预胸腺衰老、重构人体免疫力的潜在靶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肝细胞癌中UBE2S互作蛋白的筛选及预后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筛选泛素结合酶E2S(UBE2S)互作蛋白并构建肝细胞癌(HCC)基于UBE2S互作蛋白的预后模型(UIPM),分析 UIPM 评估 HCC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共沉淀(Co-IP)技术筛选与Flag-UBE2S结合的蛋白复合体,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后,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分析鉴定UBE2S互作蛋白,并对互作蛋白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R软件survival包筛选癌症基因组图谱(TGGA)中HCC预后相关蛋白与UBE2S互作蛋白取交集,通过LASSO回归分析从交集蛋白中获取关键蛋白构建UIPM,并建立预后模型风险评分公式,按照风险评分的中位值将TGGA中HCC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UIPM的预测准确性,并采用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数据库对UIPM预测准确性进行再次验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UIPM风险评分是否为HCC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Co-IP联合LC-MS分析得到 97个UBE2S互作蛋白.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互作蛋白主要与半胱氨酸型内肽酶活性、氧化应激和细胞死亡有密切关联.TCGA筛选出5 163个HCC预后相关蛋白,与UBE2S互作蛋白取交集,获得40个预后相关互作蛋白,LASSO回归分析得到 7个关键蛋白,包括UBE2S、热休克蛋白家族A成员 8(HSPA8)、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H1(HNRNPH1)、含TCP1伴侣蛋白亚基3(CCT3)、真核翻译起始因子 2亚基 1(EIF2S1)、活化蛋白C激酶 1受体(RACK1)和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复合体亚基 4(ARPC4),并构建了UIPM,高和低风险组HCC患者生存率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UIPM预测HCC患者 1、2和 3年UIPM风险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均大于0.7,表明预测模型准确度较高.ICGC数据库数据也证实UIPM预测准确度较高.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UIPM风险评分是HCC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HCC患者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97个互作蛋白与UBE2S相互作用,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和铁死亡相关通路的失调促进HCC发生发展.UIPM风险评分是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用于预测HCC患者预后.而UBE2S、HSPA8、HNRNPH1、CCT3、EIF2S1、RACK1和ARPC4有望成为HCC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全外显子测序分析CES1和MUC5B基因多态性与乙酸甲酯中毒关联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和分析乙酸甲酯中毒患者易感基因.方法 采用判断抽样方法,选择2例职业性急性重度乙酸甲酯中毒患者及与其处于同一工种、同一工位、工作时间相似的直系亲属各1人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周围静脉血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将测序数据与公共基因组数据库进行对比以筛选变异位点,找出与乙酸甲酯中毒相关的基因位点,进行可疑致病突变基因注释与解读.结果 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乙酸甲酯中毒患者与直系亲属对照间存在40个差异基因,包括8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与8个插入缺失标记;其中,关联性较强的基因为羧酸酯酶1(CES1)和黏蛋白(MUC)5B.乙酸甲酯中毒患者CES1的基因位点发生c.248C>T(p.Ser83Leu)杂合突变,MUC5B的基因位点发生c.6635C>T(p.Thr2212Met)和c.7685C>T(p.Thr2562Met)的杂合突变,均为错义突变.经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获得证据等级较高的11对交互作用,所涉及的基因包括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C、含E3泛素蛋白连接酶2的HECT和RLD结构域、中性粒细胞胞质因子1、还原型烟酰胺腺嘌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3、C末端结合蛋白2、锌指蛋白717、FSHD区域基因2家族成员C、FSHD区域基因1、MUC4、MUC6、MUC5B和MUC12.结论 乙酸甲酯中毒患者基因位点CES1与MUC5B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乙酸甲酯中毒的发生发展机制存在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HECW2通过被CREB1转录激活而增强KIRC细胞活力并促进细胞侵袭和迁移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探究E3泛素连接酶HECW2(HECT,C2 and WW domain containing E3 ubiquitin protein ligase 2)在肾透明细胞癌(kidney 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KIRC)细胞活力、凋亡、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借助GEPIA(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数据库分析HECW2在泛癌中的表达水平,同时利用SangerBox数据库分析HECW2表达水平与泛癌免疫浸润和预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体外实验探究HECW2在KIRC中的调控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首先,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分析HECW2在KIRC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其次,通过CCK-8实验分析敲减HECW2对KIRC细胞活力的影响;再者,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敲减HECW2对KIRC细胞凋亡的影响;最后,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敲减HECW2对KIRC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此外,通过Western blot和ChIP-qPCR探究HECW2是否在转录因子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CREB1)的转录激活作用下影响KIRC细胞.结果:泛癌分析结果显示,HECW2在KIRC和胰腺癌中显著高表达,而在肺腺癌和肺鳞状细胞癌中显著低表达,且HECW2表达水平与这4种肿瘤的免疫浸润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但HECW2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相比,仅KIRC患者生存期长短有显著差异,即HECW2表达水平越高,KIRC患者总生存期、疾病特异性生存期和无进展间期越长,预后越好.体外实验结果表明,HECW2在KIRC组织和细胞系中均呈显著高表达;敲减HECW2可显著抑制KIRC细胞活力、侵袭和迁移,并促进其凋亡.敲减CREB1可显著降低KIRC细胞中HECW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而过表达CREB1则观察到相反的结果.ChIP-qPCR实验结果表明CREB1能够与HECW2的启动子区域结合,提示HECW2能够被CREB1转录激活.结论:HECW2可在CREB1的转录激活作用下增强KIRC细胞活力并促进细胞侵袭和迁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UBE2C与乳腺癌患者预后及免疫治疗反应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探讨泛素结合酶E2C(UBE2C)与乳腺癌患者预后及免疫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1 066例乳腺癌组织和112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UBE2C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差异分析,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研究UBE2C高低表达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期(OS)的差异.筛选UBE2C高低表达两组乳腺癌患者之间的差异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通过CIBERSORT分析UBE2C与免疫细胞浸润,并利用癌症免疫组图谱(TCIA)数据库分析UBE2C与免疫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最后通过芯片数据及免疫组化验证UBE2C在乳腺癌中的作用.结果 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相比,UBE2C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并且UBE2C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OS显著缩短.UBE2C高低表达组间的差异基因主要在细胞增殖、分裂和细胞因子活性等发挥作用,且明显富集于细胞因子相关的信号通路.UBE2C高低表达组间免疫细胞浸润模式具有明显差异,UBE2C高表达组的免疫治疗效果可能更好.乳腺癌芯片与免疫组化数据均证实了 UBE2C在乳腺癌中的作用.结论 UBE2C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及多种免疫细胞浸润有关,可以作为预测乳腺癌免疫治疗反应的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推拿对骨骼肌急性钝挫伤模型大鼠炎症、氧化应激及细胞自噬相关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推拿对大鼠骨骼肌急性钝挫伤修复过程中炎症、氧化应激、细胞自噬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推拿治疗骨骼肌损伤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18)、治疗组(n=18),模型组和治疗组再根据取材的时间点随机分为1d、7d、14d三个亚组(n=6).模型组和治疗组用自备打击器建立腓肠肌急性钝挫伤模型,治疗组于造模48 h后开始推拿治疗,每日1次,每次15 min.各组分别于各自的取材时间点心脏采血后取损伤侧腓肠肌,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损伤部位腓肠肌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前列腺素E2(PGE2)表达水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腓肠肌自噬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cl-2同源结构域蛋白Beclin1、泛素结合蛋白P62表达水平.结果 骨骼肌损伤修复过程中,HE染色显示,各时间点模型组较正常组细胞形态崩塌,肿胀明显,7d和14d亚组有成肌细胞核出现.各时间点治疗组较模型组恢复更好,新生肌细胞较多,形态更趋正常.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各取材时间点较正常组同取材时间点血清促炎因子明显升高,但治疗组1d和7d组较模型组同取材时间点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SOD和MDA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治疗组SOD较模型组同取材时间点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较模型组同取材时间点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模型组各取材时间点较正常组腓肠肌LC3(Ⅱ/Ⅰ)、Beclin1明显降低,P62明显升高,而治疗组较模型组同取材时间点LC3 (Ⅱ/1)、Beclin1显著升高,P62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骼肌损伤后,其炎症及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细胞自噬活性明显降低,通过推拿治疗能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降低其氧化应激损害,提高组织细胞自噬活性,从而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这可能是推拿促进骨骼肌损伤修复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