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方红藤糖浆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复方红藤糖浆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盆腔炎性疾病(PID)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收治入院的60例PI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采用盐酸头孢替安联合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研究组同时予复方红藤糖浆口服,2组均治疗1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盆腔痛客观体征(McCormack)评分、下腹疼痛、腰骶疼痛、带下异常、乏力中医症候积分、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及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及73.33%;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2组治疗后VAS评分、McCormack评分、下腹疼痛积分、腰骶疼痛积分、带下异常积分、乏力积分、WBC、hs-CRP、TNF-α降低,IL-10升高(P均<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McCormack评分、下腹疼痛积分、腰骶疼痛积分、带下异常积分、乏力积分、WBC、hs-CRP、TNF-α降低,IL-10升高(P均<0.05).结论 复方红藤糖浆联合抗菌药物可改善湿热蕴结证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了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石症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66例行LC治疗的胆石症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并分析抗菌药物在品种选择、用药疗程、给药时机等方面的合理性.结果 品种选择:166例患者应用的抗菌药物品种较多:头孢替安152例(91.6%)、依诺沙星5例(3.0%)、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4例(2.4%)、头孢他啶2例(1.2%)、左氧氟沙星氯化钠1例(0.6%).除3例为二联用药外,163例(98.2%)均为单一用药,且91.6%单用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用药时机:除2例为术前0.5~1 h用药外,164例(98.8%)患者均为术后用药,无术中用药.用药疗程:术后用药时长以<24 h为主(159例,95.8%),2例(1.2%)用药时长为24~48 h,5例(3.0%)用药时长为48~72 h,1例(0.6%)用药时长≥72 h.合理性评价:166例患者在联合用药(164例,98.8%)、给药途径(166例,100%)、用法用量(166例,100%)及用药疗程(159例,95.8%)的合理性较高,给药时机的合理性最低(2例,1.2%),用药指征合理性偏低,为74.1%(123例),药物选择方面的合理性为89.1%(148例),整体用药合理率为79.86%(928例).25例(15.1%)患者发生消化道相关症状的近期并发症,包括腹痛腹胀(8例,4.8%)、腹泻(10例,6.0%)、恶心呕吐(7例,4.2%).有并发症与无并发症患者在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给药时机、联合用药、给药途径、用法用量、用药疗程方面的用药合理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院胆石症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在LC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总体较为合理,但仍然存在用药时机不当、无适应证用药、抗菌药物选用不合理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某院4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分析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ADR报告497份(涉及患者497例),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分析ADR报告类型(严重程度)、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转归,以及新的严重ADR的原患疾病、怀疑用药、临床表现、对症处理、转归.结果 497例ADR患者中,女(290例)多于男(207例),年龄集中于41~80岁.报告类型以一般ADR占比较高(255例,51.31%),严重ADR和新的严重ADR分别有143例(28.77%)和6例(1.21%).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ADR占比较高(326例,65.59%).涉及药品168种,其中抗肿瘤药占比较高(23.94%);具体药品以紫杉醇注射液(10.26%)、氨甲环酸注射液(6.44%)、多西他赛注射液(6.04%)ADR占比较高.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血液系统等.患者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最终痊愈18例(3.62%)、好转468例(94.16%)、未好转8例(1.61%)、不详2例(0.40%);有后遗症1例(0.20%);未发生死亡事件.新的严重ADR怀疑用药涉及注射用头孢他啶、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硫酸阿托品注射液、人血白蛋白,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 ADR的发生与药物类别、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有关.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的监测与上报,警惕严重(尤其是新的严重)ADR的发生.临床药师应定期对ADR数据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至临床,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致肝肾损伤的自动监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注射用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罗沙替丁)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自行研发的"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对2016年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并使用罗沙替丁患者的电子病历进行自动监测,由临床药师对肝、肾损伤报警病例进行不良反应再评价,计算罗沙替丁致肝、肾损伤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该药致肝、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到来自泌尿外科、骨科、心外科等34个科室的患者9284例,男性5308例(57.2%),女性3976例(42.8%);罗沙替丁用药剂量均为75 mg/次、2次/d,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用药时间1~39 d,中位时间为3(1,5)d.纳入罗沙替丁致肝损伤监测者为8268例,86例(1.0%)判定为肝损伤,关联性评价均为"可能",肝损伤程度均为轻度.86例肝损伤患者平均年龄(59±13)岁,平均BMI(24.6±3.3)kg/m2,平均用药时间(8.1±4.1)d,52例(60.5%)联用头孢曲松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用药时间、联用头孢曲松钠是罗沙替丁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1.57,95%CI:0.99~2.43)、用药时间>3 d(OR=14.14,95%CI:6.99~33.81)、联用头孢曲松钠(OR=2.31,95%CI:1.50~3.60)为罗沙替丁致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罗沙替丁致肾损伤监测者为9284例,26例(0.3%)判定为肾损伤,关联性评价均为可能,肾损伤程度均为轻度.26例肾损伤患者平均年龄(59±15)岁,平均BMI(22.0±6.2)kg/m2,平均用药时间(7.5±6.1)d,8例(30.8%)合并肝胆疾病;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示用药时间、合并肝胆疾病是罗沙替丁致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用药时间>3 d(OR=3.57,95%CI:1.56~9.16)是罗沙替丁致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罗沙替丁致肝、肾损伤的发生率较低,临床应用较安全;年龄>65岁、用药时间>3 d、合并应用头孢曲松钠是罗沙替丁是致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用药时间>3 d是罗沙替丁致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致儿童过敏性哮喘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头孢替安属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通过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作用,对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都有抗菌作用,广泛用于敏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治疗.2016年3月我院儿科门诊发生1例注射用盐酸头孢替罕见不良反应——过敏性哮喘,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有关物质的LCMS-IT-TOF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检测并分析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中的有关物质.方法:采用配备Zorbax eclipse XBD C18色谱柱的质谱仪(LCMS-IT-TOF)联用技术.色谱条件为:色谱柱C18(250 mm×4.6 mm,5μm);柱温:30℃;流动相A:0.02 mol/L醋酸铵溶液(冰醋酸调节pH至4.2±0.1);流动相B:甲醇;流速1.0 mL/min;柱后分流1:1;检测:UV254;线性梯度洗脱.质谱条件:离子源:ESI;检出模式:正负离子二种形式;扫描范围:100~1000 m/z;电离电压:3.0 kV;电喷雾接口干燥气(N2);离子源温度200℃;锥孔电压30 V.结果:从头孢替安中分离鉴定出8种有关物质,其中有3种为合成带入,其他为降解杂质.结论: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在生产过程中新增多种杂质,为提高本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该方法能详细研究和鉴定头孢替安中杂质及其来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4-2017年六安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2014-2017年六安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 调取2014-2017年六安市人民医院抗菌药物的相关用药信息,并从多个角度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强度(AUD)、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2014-2017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和AUD均下降,但各类品种选择结构有明显变化.总体上β-内酰胺类药物选用比例有所下降,但在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中p-内酰胺类药物仍然DDDs及占比最高.第1、3、4代头孢的DDDs总体呈波动式下滑的趋势,只有第2代头孢的DDDs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由于第3、4代头孢DDDs占比较少,第2代头孢取代第1代头孢的趋势比较明显,第2代头孢中头孢呋辛有取代头孢替安的趋势.β内酰胺/B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大幅增长,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大幅下降.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出现明显增长.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的DDDs出现大幅下降.氟喹诺酮类药物中的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大环内酯类中的阿奇霉素干混悬剂逐年增长较为迅速,抗真菌药物伏立康唑(国产)、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DDDs均显著增加.结论 2014-2017年六安市人民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是有效的,但应注意品种结构选择的变化及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增长,尤其关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钠、莫西沙星、比阿培南、伏立康唑、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不合理用药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杂质谱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的杂质谱进行研究.方法:应用柱切换技术和液质联用技术对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中有关物质进行研究,通过强制降解实验,对各个杂质峰的来源进行推测,并利用软件对各个结构确定的杂质进行药物的吸收、分配、代谢、排泄和毒性(ADMET)预测.结果:建立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的杂质谱,包含13个杂质峰,推测了其中11个杂质的结构.其中4种为新鉴定结构的杂质.预测结果显示,有关物质2,3,5~9和11~13可能具有肝毒性.结论:通过对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杂质谱的研究,推测了杂质的结构、来源及其相关杂质的药动学性质和不良反应,为该品种的生产、贮藏及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抗感染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为临床制订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治疗方案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从医院信息系统(HIS)提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诊断为CAP的出院患者的病历202份,按年龄和功能状态的不同分为无基础疾病青壮年组(A组,72例)和有基础疾病或老年人组(B组,130例),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评价抗感染治疗的合理性.结果 202例患者中有190例进行了病原学检查,总送检率为94.06%;65例病原菌检出阳性,检出率为34.21%,其中细菌占35.38%,肺炎支原体占27.69%,真菌和病毒各占18.46%;B组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和真菌的检出率高于A组,非典型病原菌和病毒的检出率低于A组;共检出混合菌感染10例(15.38%);使用例数居前3位的抗菌药物为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复合物、头霉素类;使用频度最高的为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其次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和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16例患者进行了联合抗感染治疗.结论 该院CAP诊治情况基本合理,但病原菌检出率不高,部分病例未严格按抗菌药物使用指征用药等问题亟待解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04例住院患者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8年10月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平台的不良反应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可疑药物、临床表现、血小板计数、转归等相关因素.结果:共收集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104例,上报者以药师为主导,男女比例为2.35∶1;涉及药品13类,46种,以抗肿瘤药物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最多,40例(38.46%);排名前3位药物的分别为低分子量肝素注射液(13例)、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9例)和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9例);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7 d,共59例(56.73%);严重血小板减少患者(0≤PLT≤5×109/L)共14例,其中以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最多(4例);当PLT≤20×109/L时,患者发生出血概率明显高于PLT>20×109/L(P<0.05).COPD和联用≥2种致DITP药物是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血小板减少,临床上仅停药处理的有45例,其次治疗药物选择重组人白介素-11(25例)和输注血小板(21例)较多.结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较多,临床上在应用这些药物时,要密切关注患者临床表现和监测血小板计数,确保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