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解析东山湾表层水体硝态氮污染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识别和量化海湾水体硝态氮污染,对管理海湾水体环境至关重要.东山湾是福建省东南沿海重要的半封闭海湾,湾头漳江河口和湾口分别存在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同时也伴随着海水养殖等人类活动影响.本研究通过测定海湾表层水体理化参数、稳定同位素(δ15N-NO3-、δ18O-NO3-和δ15N-NH4+),结合Mix-SIAR同位素混合模型等统计方法,定量化分析漳州东山湾表层水体硝态氮污染.结果表明:东山湾表层水体叶绿素a和溶解无机氮浓度呈现较为明显的梯度变化,表现为由漳江河口向东山湾湾口方向逐渐下降,叶绿素 a、NH4+、NO3-和 NO2-浓度的最大值分别为 45.2 μg·L-1、52.67 μmol·L-1、379.2 μmol·L-1 和 3.93μmol·L-1;表层水体NH4+和NO3-的氮、氧同位素值则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MixSIAR模型结果显示,东山湾表层水体潜在氮源主要来源于漳江河口的淡水输入、养殖废水以及地下水等,其中漳江河口淡水输入的贡献最大,占25.2%,养殖废水、地下水以及城市污水分别占24.6%、19.0%和15.1%.可见,漳江河口淡水输入是东山湾表层水体硝酸盐最主要的来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饲料精氨酸含量对海水驯化虹鳟的渗透调节、抗氧化和免疫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实验旨在探究饲料添加精氨酸(Arg)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海水驯化前后渗透调节、抗氧化和免疫力的影响.选择初始体质量(67.04±6.93)g的虹鳟480尾,随机分为4组,分别投喂Arg含量为1.46%(A-1.46)、2.50%(A-2.50)、3.45%(A-3.45)和4.62%(A-4.62)的4种实验饲料.在淡水养殖5周后,对上述每组虹鳟分别进行为期2d(SA-2)和4d(SA-4)的海水驯化,SA-2为首日从盐度0升至15,次日升至本地海水盐度27;SA-4首日升盐同SA-2,随后每天以4/d的升盐速度至盐度27.在淡水养殖结束和入海后的1d、7d和21d采样并测定虹鳟渗透调节、抗氧化和免疫等指标.结果显示,在淡水养殖结束后,A-4.62组虹鳟末体重、增重率显著低于其他组,表明饲料Arg含量过高会使虹鳟生长受到抑制.在两种驯化方式下,随着入海时间推移,A-3.45和A-4.62组虹鳟血清K+含量先升高后恢复,表明两组虹鳟离子转运能力较好;在入海后21d时,各组虹鳟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其相应淡水值,而A-3.45组虹鳟的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最小,表明A-3.45组可能所受盐度胁迫较小.相比于SA-2方式,SA-4方式下各组虹鳟渗透压较平稳,表明SA-4方式更有利于虹鳟维持其渗透平衡.此外,在SA-2方式入海1d时,A-3.45组虹鳟将体内多余Na+排出体外,使其更好适应海水环境;随着入海时间推移,A-3.45组虹鳟血清溶菌酶(LZM)含量显著升高,表明入海后A-3.45组的体液免疫力显著提高.在SA-4方式入海21d时,A-3.45组虹鳟降低鳃NKA活力来减少Cl-流入,从而更好维持离子平衡.综上,在两种驯化方式下,饲料Arg含量为3.45%时,虹鳟的生长好,适应能力更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中国海洋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和热点:物种分布模型及其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海洋生物地理学是研究海洋生物地理分布时空格局、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稳定以及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物种分布模型是研究物种地理分布变化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对于海洋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综述了中国海洋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供了物种分布模型的定义、类型、发展历程及相关重要数据库;整理分析了中国海洋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的部分热点问题,主要涉及全球变化下海洋生物分布区变化、海洋生物谱系地理结构、海洋生物入侵、种群连通性、海洋保护规划、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生物对极端环境适应、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和海水养殖规划等.本文同时对海洋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强调了改进物种分布模型的重要性,提出要强化环境和生物数据库建设,加强海洋生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等.本综述对于今后我国海洋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尤其是物种分布模型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服务于"蓝色种业"的海洋生物技术
编辑人员丨2024/4/6
从我国海洋生物技术三十年来理论实践创新的角度出发,以我国"蓝色种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综述1989年以来中国特色的宏微观结合的海洋生物技术育种创新成果,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成就.分析有关国际前沿趋势以及中国海水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总结面向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的精准育种是未来十年国际海水养殖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我国应积极应对、调整部署,为世界规模第一的"蓝色农业"提供精准高效的科技创新供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中国海域多毛类环节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多毛类环节动物是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的重要类群之一,在海洋生物监测、海水养殖、底栖食物链网、生态评估和生态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我国学者首篇记述中国海域多毛类物种文献、首次发表新种文献和首篇博士论文的年份,将中国海域多毛类环节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33-1961年)我国学者尚未发现新种,但记述了几十种多毛类;第二阶段(1962-2007年)发现了49新种,但没有专门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第三阶段(2008-2022年)发现了 120新种,有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从1933年至2022年,我国学者发现的新种和新记录种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在不同时间段,特别是在第二阶段有较大波动.目前,我国多毛类物种多样性研究存在一些科、属、种的分类地位存疑,一些科、属的分类亟待研究,一些新种未被世界海洋物种目录(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接受等问题.鉴于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在我国加强多毛类数据库建设,加强多毛类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环境DNA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海南省养殖水产品中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对海南省12种养殖水产品的粗脂肪及脂肪酸组成进行调查研究.方法 监测海南省8个市县养殖基地共12种水产品,取其可食部进行粗脂肪和脂肪酸的检测,统计分析粗脂肪与脂肪酸含量与组成.结果 共监测12种养殖水产品,其中6种淡水养殖水产品,6种海水养殖水产品;12种水产品粗脂肪和总脂肪酸(total fatty acid,TFA)含量范围分别为 1.2 20 g/100 g 可食部和 1.0~15g/100g可食部,两者呈正相关(r=0.989,P<0.01).每种养殖水产品共检出脂肪酸18~30种,其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12 种,含量为 0.34~6.4 g/100 g 可食部,以棕榈酸为主;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8种,以油酸为主;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10 种,含量为 0.28~2.6 g/100 g可食部,主要以亚油酸(linoleic acid,L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DHA)、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为主.结论 海南省养殖水产品脂肪酸组成以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为主,多数水产品富含n-3PUFA,且n-6PUFA与n-3PUFA的比值小于6,具有较高的营养和健康价值,有利于人群的营养膳食平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海洋浮游生物介导的弧菌传播扩散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9
弧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弧菌病的暴发和流行不仅给海水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一些弧菌可以通过与环境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相互作用提高自身存活率和环境持久性,并进行跨海域传播.本文综述了海洋浮游生物作为部分弧菌物种储库的作用及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驱动下浮游生物间接介导的弧菌传播扩散特性;并重点介绍了弧菌特定的结构、代谢途径和次级代谢产物在其与浮游生物互作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及其机制;提出今后应从分子层面深入解析浮游生物与弧菌的相互作用机制,从全球尺度阐释浮游生物介导的弧菌跨海域传播机制,建立弧菌疾病传播预测模型和预警系统,为浮游生物介导的弧菌传播扩散风险的防控提供重要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海水养殖系统中37株枯草芽孢杆菌生理代谢、遗传特性及抑菌效果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由水产致病菌导致的病害不断暴发,寻找安全有效的抗生素替代品是目前生产的迫切需求.人们通常过于关注益生菌效应,而对其安全性评价重视度不够.[目的]分析我国海水养殖系统中不同来源枯草芽孢杆菌菌株的表型及遗传特征,并寻找绿色安全且具有多重抑菌作用的菌株.[方法]以 2009-2021 年从我国海水养殖系统中分离的 37 株枯草芽孢杆菌为对象,利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抗性;利用培养基平板法测定淀粉酶、蛋白酶和溶血能力;通过PCR方法检测枯草芽孢杆菌溶血相关基因携带风险;采用牛津杯法测定其对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爱德华氏菌、哈维氏弧菌、美人鱼发光杆菌和假交替单胞菌等 6 种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并对候选益生性枯草芽孢杆菌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药敏检测结果显示,37 株枯草芽孢杆菌对甲氧苄啶、吡哌酸、链霉素表现出强耐药性,对磺胺嘧啶表现出中等耐药,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舒巴坦的耐药率低,对克拉霉素、诺氟沙星、氟苯尼考、氟甲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表现为完全敏感.蛋白酶、淀粉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37 株枯草芽孢杆菌能不同程度地水解酪蛋白和淀粉.溶血性测试结果显示,37 株枯草芽孢杆菌中有 4 株出现溶血现象,而 8 个溶血相关基因在 37 株枯草芽孢杆菌中均有检出,溶血表型与检测基因关联分析表明,产生溶血现象的菌株与其溶血基因携带间无直接相关性.抑菌试验分析表明,37 株枯草芽孢杆菌均对 2 种及以上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对 6 种病原菌均具有良好抑菌作用的有 2 株(菌株Bs4 和Bs7).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试验表明,菌株Bs4 对凡纳滨对虾具有高安全性,7 d对虾存活率为 100%.[结论]通过对 37 株枯草芽孢杆菌生理代谢表型、遗传特性及病原拮抗特性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我国海水养殖系统中枯草芽孢杆菌具有多元化的表型及遗传特征,并筛选出一株生态安全且具有多重抑菌活性的益生性枯草芽孢杆菌,为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开发抑菌类微生态制剂及水产养殖行业健康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盐度胁迫下曼氏无针乌贼的行为和生理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盐度变化会引起头足类动物渗透调节、免疫能力和激素分泌异常等一系列生理应激反应,同时还会引发应激诱导的喷墨行为等异常行为变化,最终可能导致头足类因渗透失衡出现大量死亡.结合头足类苗种繁育过程中因海水盐度波动出现的摄食及行为异常等问题,探究了盐度胁迫对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行为活跃性、组织结构、渗透调节以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明确了其对盐度变化的应激反应及适应能力.结果显示:在高盐胁迫下曼氏无针乌贼的行为活跃性显著增加(P<0.05),且倾向于绕水槽壁游动;与 21‰组相比,27‰组和 33‰组肌肉、鳃和肝脏组织结构呈现较严重的损伤,15‰组的各组织结构无明显变化;随着盐度的升高,鳃中Na+/K+-ATP酶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33‰组脑中皮质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盐度升高或降低均会导致鳃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溶菌酶(Lysozyme,LZM)活性显著降低(P<0.05).综合分析认为,曼氏无针乌贼具有较好的耐低盐能力,高盐胁迫会引发其类焦虑行为.此外,在研究设定的 15‰-33‰盐度范围内,盐度变化还会引起其渗透调节以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改变.研究结果为阐释头足类适应盐度波动的调节机理,控制适宜的养殖环境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环境因子对鳗弧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鳗弧菌是海产动物弧菌病的主要病原,在海水水域中广泛存在.鳗弧菌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会生成生物膜,形成自我保护,对其防治是水产养殖行业的一大难题. [目的]探讨致病性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 BYK0638生物膜的形成特性,为进一步研究鳗弧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和致病机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良的微孔板法研究静置培养条件下鳗弧菌(V.anguillarum) BYK0638在96孔酶标板上的成膜情况,CCK-8法(Cell counting kit-8)定量检测生物膜中鳗弧菌的活力.[结果]鳗弧菌BYK0638能够在聚苯乙烯酶标板上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其生物膜的OD450值在24 h达到峰值,60 h后趋于稳定;在107-108 CFU/mL范围内,鳗弧菌生物膜的OD450值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25℃时的生物膜OD450值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生物膜的形成量;在pH 4.0-11.0范围内,当pH值为7.0时鳗弧菌形成的生物膜量最高,在pH值为3.0和12.0时鳗弧菌几乎不形成生物膜;在TSB培养基中加入0.03-2.00 mmol/L CaCl2,鳗弧菌生物膜形成量与未添加CaCl2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在TSB培养基中加入0.03 mmol/LMgC12,可促进鳗弧菌生物膜形成;NaCl浓度为5%时,形成的生物膜OD450值最高;鳗弧菌在大黄鱼表皮黏液、肝脏、前肠、后肠组织提取液包被的96孔酶标板上形成的生物膜显著高于其他黏液和组织提取液包被组(P<0.05).[结论]致病性鳗弧菌BYK0638能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其生物膜形成与外界环境因子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培养时间、初始菌浓度、温度、pH、Mg2+、盐度及不同组织和黏液等各种环境因子均能显著影响鳗弧菌生物膜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