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解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4年6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布了更新版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该指南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了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诊治的最新推荐意见,涵盖急性期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等多个方面.本文深入剖析这些关键推荐,结合AIS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本文旨在清晰呈现AIS的最新诊治规范,为临床医师提供实用的指导,以更好地服务AIS患者,改善其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T纹理分析联合机器学习对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CT纹理分析联合机器学习对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像资料,比较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组(n=78)和未出血组(n=122)之间CT梗死区形态参数的差异,在CT图像上提取梗死区域的纹理特征参数,分别基于纹理、形态特征构建多种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及是否为多发梗死灶等形态特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纹理特征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能更好的预测出血性转化,整体效能高于形态特征模型,其中XGBoost和CatBoost预测效能最高.结论 基于CT纹理分析可有效预测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严重贫血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告1例卵巢癌综合治疗后复发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卡铂(TC)方案化疗后出现严重贫血的患者,根据其病史及辅助检查综合考虑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经过输血,同时应用大剂量激素,加以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并口服环孢素软胶囊维持治疗2个月余,患者血红蛋白逐渐上升至110 g/L,继续追踪其随诊复查情况3个月,血红蛋白水平基本平稳.对于ICI联合细胞毒性化疗或放疗的患者,ICI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中血液系统的严重不良反应十分罕见,因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容易跟放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混淆.而ICI引起的不良反应越早使用激素疗效和预后越好.因此,临床对抗肿瘤治疗同时联合应用ICI的患者,需要对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加以重视和识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叶楔形切除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行介入取栓治疗2例并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肺叶楔形切除术后围手术期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严重者可导致终身残疾甚至死亡,影响患者预后,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文报道了2例肺癌手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经介入取栓治疗的病例,病例1行胸腔镜下左肺上叶楔形切除术后当天,左侧大脑中动脉急性栓塞导致左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经介入取栓治疗血管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 3级)后,患者预后良好(NIHSS评分4分).病例2行胸腔镜下右下肺楔形切除术后当天,基底动脉闭塞导致小脑大面积梗死,经介入取栓治疗后血管再通良好(TICI 3级),但患者术后脑水肿严重,最终放弃治疗.本文通过总结诊疗经验并回顾相关文献,分析肺叶楔形切除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可能机制,以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脑血管病诊治决策》由[美]莱昂纳多·兰格尔-卡斯蒂利亚主编,王玉海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4785871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神经科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特点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中医将其归类为"中风病".据现代研究,痰瘀互结在中风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溶栓,但受限于严格的治疗"时间窗",其临床应用有所局限.针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活血化痰法被视为基础方法,特别是在疾病的急性期,痰瘀同治显得尤为重要.而桂枝茯苓丸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多种作用.多项研究证实,桂枝茯苓丸对急性脑梗死的防治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可以考虑使用桂枝茯苓丸,以发挥其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种预测模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评价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洛桑卒中量表(ASTRAL)、DRAGON、START和血管事件患者总体健康风险计算评分(THRIVE-c)预测模型对河北省保定市高级卒中中心救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 2016 年 1 月至 2022 年 8 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高级卒中中心急诊入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 909 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使用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和THRIVE-c评分模型进行评分.观察每个评分 3 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 0~2 分为预后良好,3~6 分为预后不良,比较 5 个评分中变量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系数与原始推导队列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评分模型对AIS患者 3 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效能,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各模型与实际预后结果的拟合程度;同时,利用校准曲线和Brier评分作为评价模型校准性能的指标.结果 最终纳入 786 例患者,340 例预后不良.验证队列与模型构建原始队列的比较显示:验证队列中平均年龄为 65 岁,女性占比相对较少(33.84%),中位血糖值为 8.09 mmol/L,与ASPECTS和THRIVE-c评分原始队列比较,验证队列预后不良占比较低(43.68%比51.90%,43.68%比50.30%),与ASTRAL、DRAGON和START原始队列比较,验证队列不良占比较高(43.68%比34.00%,43.68%比35.20%,43.68%比39.10%,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和THRIVE-c评分对AIS患者预后均有预测价值,AUC和 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 0.848(0.820~0.876)、0.825(0.795~0.855)、0.833(0.805~0.861)、0.838(0.811~0.866)、0.727(0.691~0.762);在前循环分别为0.852(0.821~0.883)、0.817(0.782~0.853)、0.815(0.781~0.849)、0.833(0.800~0.866)、0.710(0.668~0.751);在后循环分别为0.841(0.781~0.902)、0.850(0.792~0.908)、0.874(0.816~0.931)、0.854(0.800~0.908)、0.775(0.704~0.84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DRAGON模型曲线与中间对角线差距较小,校准度较好(χ2=1.483,P=0.993);Brier评分显示:ASPECTS评分模型的Brier评分最小为 0.150,性能最好.结论 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及THRIVE-c这 5 种评分模型均被证实能有效预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 3 个月后的不良预后,其中ASPECTS模型在预测效能上表现最为突出;对于前循环梗死,ASPECTS评分展现出最高的预测效能;而针对后循环梗死,DRAGON评分则具有最佳的预测性能.ASPECTS评分在预测模型预测预后的概率与实际概率一致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溶栓时间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替奈普酶治疗后临床转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AcT(Alteplase Compared to Tenecteplase)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在发病4.5 h内使用替奈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效果不逊于阿替普酶。治疗时间对阿替普酶临床转归的影响众所周知,但替奈普酶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尚不清楚。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Singh等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是否因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而有所不同进行了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免疫原性重组葡激酶在发病后4.5 h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非免疫原性葡激酶是一种经过改良的重组葡激酶,具有低免疫原性、高溶栓活性以及纤维蛋白选择性。俄罗斯国立研究医科大学的Gusev等在俄罗斯的18个临床中心组织进行了一项随机、开放标签、多中心、平行组、非劣效性试验,旨在评估非免疫原性葡激酶单次静脉推注与阿替普酶相比在发病后4.5 h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瑞舒伐他汀通过miR-146a抑制IRAK1/TRAF6/NF-κB信号通路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缺血性卒中仍然是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有效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屈指可数 [1]。临床指南中得到广泛推荐的是急性缺血性卒中4.5 h内应用rt-PA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后的脑血管再灌注可加重脑损伤,称之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2]。通过系统性回顾分析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以减轻脑卒中的损伤,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3],但机制不完全清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比较——挪威替奈普酶卒中试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替奈普酶是一种改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阿替普酶相比具有药理学和实用优势,后者是目前唯一批准用于缺血性卒中的溶栓药物。瑞典替奈普酶卒中试验(Norwegian Tenecteplase Stroke Trial, NOR-TEST)表明,0.4 mg/kg替奈普酶的疗效及安全性与标准剂量(0.9 mg/kg)阿替普酶相似,但该研究中的小卒中患者比例较高。在此基础上,挪威豪克兰大学医院神经内科的Kvistad等进行了一项3期、随机、开放标签、设盲终点、非劣效性试验——NOR-TEST 2,旨在确定替奈普酶0.4 mg/kg与阿替普酶0.9 mg/kg相比治疗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非劣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