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现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和胰管扩张的胰腺分裂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胰腺分裂症。患者因腹痛,淀粉酶升高,CT提示胰头占位性病变,伴胰腺扩张,予ERCP治疗并发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行EUS假性囊肿穿刺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为进一步诊疗就诊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后予输血、止血等内科治疗,行急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止血,病情明显好转。复查CT仍见胰管扩张。为明确其原因,予完善MRCP、EUS检查,考虑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可能,最终通过ERCP明确胰管扩张的原因为胰腺分裂,予胰管支架置入。经过3个月随访,未发现患者腹痛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转流术后Petersen疝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35岁,上腹痛8 d,进食后疼痛,不剧烈,呈持续性,无放射,能耐受,无发热,无皮肤黄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部可见多个手术瘢痕,无腹壁静脉曲张,上腹部轻压痛。实验室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47.3 mg/L,总蛋白61.6 g/L,前白蛋白0.15 g/L,葡萄糖6.89 mmol/L,血红蛋白88 g/L,平均红细胞体积63.2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19.8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13 g/L。当地医院CT检查怀疑胆囊结石收入我院微创外科,临床医生要求腹部超声检查。二维超声可见一大小约21.2 cm×8.2 cm×6.5 cm巨大囊性结构占据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外形呈不规则囊袋状,内透声差呈点状低回声,循其走行方向移动探测其右上为盲端,而左下似与扩张的肠管结构相延续,扩张的肠管可见"琴键征"(图1)。该囊性结构位于胆囊左下,胰腺前方,脾脏右下(图2,3)。以上发现提示该囊性结构可能为高度扩张的胃腔,但询问患者并无呕吐。为查明该巨大囊性病变的来源,嘱患者少量饮水,超声实时观察饮水后该囊性结构的变化以确定其与胃的关系。结果发现水并未进入该囊性结构内而是进入其浅侧的狭小管道内(图4),该简单试验说明最初胃扩张的推测是错误的。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曾有腹腔镜下Roux-en-Y胃-空肠吻合胃转流减重手术史,推测该囊性结构可能为旷置胃扩张,结合病史及超声表现认为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后内疝(Petersen疝?)造成的胆胰袢梗阻不能除外。CT检查提示胃十二指肠扩张积液,但X线钡餐造影显示上消化道通畅(图5)。根据以上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医生考虑Petersen疝不除外,决定进行腔镜下探查及治疗手术。术中发现了上腹部巨大囊性结构为扩张的旷置胃,循其出口即十二指肠端探查发现Roux-en-Y术式的胆胰端肠袢经Petersen间隙疝出形成了内疝伴不完全梗阻,但梗阻位于十二指肠与空肠端侧吻合口的近端,所以并不影响胃转流手术的新建通路,因而患者并未出现呕吐等肠梗阻症状。腔镜下将疝出的肠管复位(图6)并缝合Petersen裂孔(图7)。术后患者排出大量墨绿色稀便,症状减轻,复查CT显示胃及十二指肠扩张积液消失,痊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肠出血167例病因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167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和特点。小肠出血的病因以炎性病变、肿瘤性病变和血管性病变多见,分别占35.3%(59/167)、30.5%(51/167)和18.0%(30/167);其他良性病变包括小肠憩室、肠套叠、息肉和异位胰腺等共占9.6%(16/167);胆源性、胰源性小肠出血占1.8%(3/167),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占4.8%(8/167)。不同年龄组患者的疾病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355, P=0.005),而男女患者的疾病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330, P=0.34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内镜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术在胰腺占位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EUS-FNA)在胰腺占位性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其风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科行EUS-FNA的5 160例患者作为回顾性研究对象,计算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利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症发生的独立风险指标。结果: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为1.38%(68/4 930),术中出血发生率为0.82%(42/5 143),术后出血发生率为0.78%(40/5 143),无直接相关的消化道穿孔和死亡事件发生。年龄>60岁( OR=0.581,95% CI:0.356~0.946, P=0.029)、颈体尾部肿瘤( OR=0.355,95% CI:0.194~0.652, P=0.001)、病灶长径>20~40 mm( OR=0.450,95% CI:0.227~0.893, P=0.023)和病灶长径>40 mm( OR=0.382,95% CI:0.168~0.869, P=0.022)为术后胰腺炎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经十二指肠穿刺( OR=2.435,95% CI:1.319~4.496, P=0.005)是术后胰腺炎独立危险因素。穿刺3~4次( OR=0.439,95% CI:0.235~0.821, P=0.010)、病灶长径>20~40 mm( OR=0.154,95% CI:0.069~0.341, P<0.001)、病灶长径>40 mm( OR=0.326,95% CI:0.143~0.743, P=0.008)是术中出血的独立保护因素。细针穿刺活检(fine-needle biopsy,FNB)针( OR=2.314,95% CI:1.189~4.502, P=0.014)为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EUS-FNA是一项安全的操作,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胰腺炎和术中出血的发生主要与病变临床特征有关,而术后出血与穿刺针类型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前胆道引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前胆道引流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267例壶腹周围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6例,女101例;年龄为61(54~84)岁。观察指标:(1)术前行和未行胆道引流患者术前情况比较。(2)术前行和未行胆道引流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比较。(3)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及疗效。(4)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或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 结果:(1)术前行和未行胆道引流患者术前情况比较。267例患者中,术前行胆道引流104例,术前未行胆道引流163例。术前行和未行胆道引流患者病理学类型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慢性胰腺炎分别为89、13、2例和111、41、11例,两者病理学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0.652, P<0.05)。(2)术前行和未行胆道引流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比较。104例术前行胆道引流患者和163例术前未行胆道引流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B级和C级胰漏、胆漏、腹腔或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发生率,术后第1天白细胞计数、术后第3天白细胞计数、术后第1天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术后第3天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术后第3天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术前胆道引流方式及疗效。104例术前行胆道引流患者中,内镜下鼻胆管引流40例,引流时间为(12 ±2)d;经皮经肝胆管引流38例,引流时间为(7 ±1)d;胆道支架引流26例,引流时间为(19 ±2)d。104例术前行胆道引流患者胆道引流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分别为(223±18)μmol/L、(134±11)μmol/L、(112±10)U/L、(160±16)U/L,胆道引流后上述指标分别为(144±13)μmol/L、(84±8)μmol/L、(79±8)U/L、(109±12)U/L,胆道引流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544,3.608,2.523,2.509, P<0.05)。(4)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1.005,95%可信区间为1.002~1.008, P<0.05)。 结论:壶腹周围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前行胆道引流不增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而手术时间是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术中辅助弹性成像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弹性成像(endoscopic ultrasound elastography,EUS-E)辅助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诊断上消化道周围恶性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4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成功完成EUS-FNA的54例患者(57个病灶)的临床资料,依据完成FNA时是否辅助使用EUS-E分为EUS-E组和非EUS-E组,其中2020年5月—2021年2月完成FNA的30例患者(31个病灶)在行FNA时均辅助使用EUS-E,为EUS-E组,其余24例患者(26个病灶)在行FNA时未辅助使用EUS-E,进行常规EUS-FNA,为非EUS-E组。评估EUS-FNA诊断效能,比较EUS-E组和非EUS-E组的诊断效能。分析EUS-E组中患者的EUS-E评分。结果:EUS-FNA诊断消化道周围恶性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0.5%(33/41)、100.0%(16/16)、100.0%(33/33)、66.7%(16/24)和86.0%(49/57)。EUS-FNA在胰腺和其他部位(纵隔和腹腔)恶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敏感度[78.6%(22/28)比84.6%(11/13), P=0.232]和准确率[83.8%(31/37)比90.0%(18/20), P=0.1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例(1.85%,1/54)患者出现并发症。EUS-E组中EUS-FNA诊断消化道周围恶性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84.0%(21/25)比81.3%(13/16), P=0.186]和准确率[87.1%(27/31)比88.5%(23/26), P=0.186]与非EUS-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US-E组EUS-E评分≥3分预测恶性占位与最终诊断一致性较强( Kappa=0.63)。 结论:EUS-FNA是一项安全有效的细胞组织病理诊断手段,在诊断上消化道周围占位性病变中起重要作用。EUS-E评分能很好地预测占位病变良恶性,但EUS弹性靶向FNA在诊断敏感度和准确率上未表现出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腺肝样腺癌腹腔多发转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背景与目的:胰腺肝样腺癌(PHC)是一种罕见的易发生于胰腺体尾部的具有肝细胞癌(HCC)样分化特征的特殊类型腺癌,其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早期易发生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疾病发展快,预后较差.PHC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但多数患者可高表达甲胎蛋白(AFP),为其诊断提供一定依据,而最终疾病的确诊需进行病理学检查.本文回顾性分析总结1例PHC并腹腔多发脏器转移的患者临床资料特点及诊治过程,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增加临床医生对PHC的认识,并不断完善疾病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例PHC并腹腔多发脏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病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为63岁男性,因出现腹胀腹痛伴乏力、纳差3个月余入院,检查提示肝脏、胰腺、脾脏、胃等多脏器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排,后行姑息性减瘤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为PHC,实性型,组织学分级3级.术后3个月出现肝内转移灶,行奥沙利铂130 mg+氟尿嘧啶200 mg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后病灶转移至肺,于术后10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PHC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具有HCC样分化特征的特殊类型腺癌,缺乏典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该病恶性程度高,早期易发生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出现症状时多达中晚期,已丧失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PHC发病机制不详,但病变表现为特征性的HCC样分化,可高度表达AFP及HCC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病理学检查是其诊断金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无PHC的诊治共识,对于有手术切除机会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切除病灶,改善预后;而对于无法根治性切除的患者可采取辅助治疗,目前认为放疗对其无效,而化疗是疾病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在化疗方案上仍存在争议;因此,有条件者可取材活检明确诊断后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提高患者治疗的客观缓解率,不能明确诊断者可参照消化道系统疾病治疗方案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儿童胃肿瘤的影像与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探讨儿童胃肿瘤的影像特点,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我院2011年3月—2020年3月诊治并经病理证实的5例儿童原发性胃肿瘤患儿的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2例,女3例,年龄4月~15岁(中位年龄6岁),病理类型包括:囊实性不成熟畸胎瘤、肌上皮癌、淋巴瘤、胃间质瘤及胃壁胰腺外实性假乳头状瘤各1例.2例多发病灶,共7处病灶,以胃体及胃窦部多见,肿块最大径(6.3±2.2)cm.首发症状为腹痛、呕吐、可伴有贫血.5例患儿均行腹部CT增强检查,联合采用消化道造影3例.肌上皮癌及淋巴瘤表现为胃壁不规则增厚,边界模糊;畸胎瘤、胃间质瘤及胃壁胰腺外实性假乳头状瘤表现为跨胃壁腔内外生长的巨块型或结节样占位性病变;畸胎瘤病灶为混杂密度,胃间质瘤密度较均匀,胃壁胰腺外实性假乳头状瘤为囊实性;淋巴瘤累及范围较大,肌上皮癌病变较局限;1例胃间质瘤结节样病灶强化均匀,余病灶显示为不均匀强化.结论:儿童胃肿瘤罕见且病理类型多样,多为间叶来源,影像学表现多样,部分肿瘤有一定特征性,了解其影像特点,结合临床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同时性胃结肠多原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77岁,于2016-09-24因间断腹痛1年,恶心、腹泻1 d入院. 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12年等病史,间断口服药治疗,病情控制尚可. 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 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原因下出现腹痛,间断性,脐周为主,为绞痛,和饮食无关,无明显规律性. 无恶心、呕吐,无腹胀、嗳气,无便血、发热. 患者于发病前1d清晨饭后出现腹痛加重,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呕吐为胃内容物2次,在家中口服黄连素片无效入我院消化内科. 入院后给予相关检查:肝、肾功能、消化道肿瘤标记物均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示重度贫血,胃镜显示:胃窦部占位性病变,活检病理示:胃腺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食管颗粒细胞瘤三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例1 患者男,54岁,因上腹部不适2个月于2017年3月23日入院.上腹部呈间断性不适,餐后可稍缓解.入院4d前于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血压最高达150/90 mmHg(1 mmHg=0.133 kPa),口服氨氯地平(5 mg/次,1次/d),血压控制尚可.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及腹部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检查示食管距门齿38 cm处见一大小约1.0 cm×1.0 cm的黏膜隆起,略呈黄色(图1).超声内镜检查示食管壁超声第2层结构见一中等偏低回声占位,内部回声欠均匀,边界清晰,切面大小为8.4 mm×8.4 mm.诊断:食管黏膜肌层占位超声表现(因不能除外颗粒细胞瘤,建议内镜下切除后送病理检查).血常规、凝血常规、血生物化学、免疫常规、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均未见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