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角膜地形图的大小光斑序贯照射跨上皮CXL治疗成人完成期进展性圆锥角膜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两种不同直径紫外光斑序贯照射的基于角膜地形图的个性化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TG-CXL)治疗成人完成期进展性圆锥角膜的早期疗效及其安全性,并与常规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TE-CXL)相比较。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募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间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为完成期进展期圆锥角膜并拟住院接受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入TG-CXL组和TE-CXL组并行相应手术。其中,TE-CXL组以角膜中央为中心点采用直径9 mm紫外光斑照射(总能量7.2 J/cm 2,辐照度45 mW/cm 2);TG-CXL组在以TE-CXL组同样参数完成基础照射后,再以圆锥锥顶为中心点加用直径6 mm紫外光斑照射(总能量3.6 J/cm 2,辐照度9 mW/cm 2)。在术前和术后3、6及12个月时进行症状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裂隙灯检查、裸眼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活体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检查。 结果:共纳入患者66例,两组各33例(33只眼),年龄(23.0±3.3)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K max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患者术后第1天时疼痛评分为(2.21±0.45)分,高于TE-CXL组的(1.32±0.33)分( P<0.05),之后两组症状均迅速减轻。术后1和2 d时,TG-CXL组角膜荧光素染色分值(4.15±0.83,2.21±0.60)均高于TE-CXL组(1.76±0.56,0.85±0.51, P<0.001),但术后3 d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改善。TG-CXL组在术后3、6和12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1±0.15、0.22±0.16和0.22±0.16,均优于TE-CXL组(0.32±0.15、0.34±0.15和0.36±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裸眼视力在各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的球镜和柱镜度数均较术前改善( P<0.05),但在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球镜度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柱镜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K max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改善( P<0.001),但TE-CXL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和12个月时,TG-CXL的K max分别为(56.12±3.77)和(55.98±3.79)D,TE-CXL组则为(57.59±4.45)和(57.74±4.45)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各时间点K1、K2、角膜最薄点厚度、内皮细胞密度以及非接触眼压的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内,AS-OCT均可见两组浅层基质密度增高。其中,TG-CXL组绝大部分患者在中央及旁中央角膜浅中层基质可见“分界线”,呈连续的界限清晰的高信号弧形线状结构,中央区分界线较深而中周部较浅;而TE-CXL组仅少部分患者可见分界线,结构模糊且局部不连续,中央区与中周部角膜的分界线深度基本一致。共聚焦显微镜下,TG-CXL组术后所有时间点的角膜浅层和中层基质均存在明显的网格状交联结构,基质细胞纤维直径显著增粗,纤维间连接紧密且数量增加;TE-CXL组在术后12个月时浅层基质的交联结构已较前明显减少,且在中层基质无交联征象。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角膜感染、角膜溃疡、持续性上皮缺损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根据角膜地形图特点进行大小光斑序贯照射的个性化角膜胶原交联术对成人圆锥角膜具有明显的屈光改善效应,且安全性良好。联合应用两种不同直径的紫外光斑进行角膜胶原交联是当前国内开展屈光性交联的良好技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长波紫外线1皮肤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长波紫外线1(UVA1)在皮肤疾病治疗中已有较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UVA加补骨脂素(PUVA)以及中波紫外线光疗法相比,UVA1不仅穿透较深,而且无PUVA相关光毒反应等不良反应,为局限性硬皮病、特应性皮炎及蕈样肉芽肿等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为保障UVA1光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研究数据及临床经验,在充分讨论后拟定本共识,从UVA1光谱特性及作用机制、适应证及禁忌证、治疗方案、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理等方面阐述,为皮肤科临床医师提供指导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覆盖UVA1的新型防晒剂MCE对色素和老化体征的影响:一项在两个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进行的为期8周、随机、自身对照、前瞻性户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在不同的紫外线(UV)波段中,长波UVA(UVA1,340 ~ 400 nm)具有更高的皮肤穿透力,并且受气象条件和臭氧层厚度等环境参数的影响较小,因此更容易到达皮肤深部的真皮层,对细胞成分(如DNA、脂质和蛋白质)造成氧化损伤。UVA1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发现与衰老、致癌作用、多种皮肤疾病和色素问题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角膜前弹力层移植术治疗圆锥角膜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角膜前弹力层分隔角膜上皮和前基质。可能与保持角膜的透明性和稳定角膜形态与生物力学有密切的联系。圆锥角膜出现前弹力层的断裂和基质胶原填充等组织病理表现。角膜前弹力层移植术是一种新型的角膜移植术,适用于角膜接触镜治疗效果不佳,且不适合紫外线角膜交联和角膜基质环植入治疗的进展性重度圆锥角膜患者。手术使用完整眼球或前板层角膜植片作为供体来源,用基质床或基质袋法将植片植入患眼的角膜基质层。手术并发症包括术中角膜穿孔及术后急性角膜水肿。手术后5年总体成功率84%,术后患者视觉质量、角膜形态有明显改善,同时可有效预防疾病进展,推迟或避免进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或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但其手术技术精度高、难度大。本文就角膜前弹力层移植术的理论基础、最新的手术技术及预后和转归情况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荨麻疹样损害为首发表现的M5a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22岁,因面部及胸腹部出现风团样损害3个月就诊。患者于2017年5月无明显诱因面部、胸腹部出现散在肤色风团样损害,直径0.5 ~ 1.0 cm,不易消退,无瘙痒及疼痛。自行口服盐酸赛庚啶片(具体剂量不详),效果不佳,遂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就诊。拟诊为"荨麻疹",予以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5 mg/d,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每日3次,治疗10余天皮损未见改善,再次就诊。考虑"肥大细胞增生症",予以氯雷他定颗粒10 mg/d;玉屏风颗粒5 g每日3次,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1次。皮损未见消退反而增多,面部出现丘疹和结节(图1),局部正常皮肤摩擦后出现水肿,似风团样损害,不易消退。右侧颞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部分区域棘层略薄,真皮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部分区域呈黏液样变性,吉姆萨染色阴性,排除肥大细胞增生症。遂调整治疗为甲泼尼龙片24 mg/d、硫酸羟氯喹0.2 g/d,治疗1 d后患者出现四肢关节疼痛,急查尿常规正常,超敏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稍高,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02 × 10 9/L、中性粒细胞比例0.24(参考值:0.40 ~ 0.75,下同)、淋巴细胞比例0.64(0.20 ~ 0.50)、红细胞计数3.0 × 10 9/L、血红蛋白106.0 g/L。血生化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132.6 U/L(14.0 ~ 36.0 U/L)、乳酸脱氢酶9 306 U/L(313 ~ 618 U/L)。腹部彩色超声检查未见异常。2 d后患者发热,体温最高达38.7 ℃,伴寒战、大汗、咽痛、乏力,无咳嗽、咳痰,予以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 mg/d,治疗3 d,上述症状缓解。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3.61 × 10 9/L、中性粒细胞比例0.08、淋巴细胞比例0.84、红细胞计数2.66 × 10 9/L、血红蛋白91.0 g/L,抗核抗体、抗可溶性抗原抗体、抗双链DNA抗体、IgA、IgM、IgG及补体C3、C4均阴性,丙氨酸转氨酶101.8 U/L,乳酸脱氢酶3 116 U/L。骨髓穿刺活检示约90%异常原始单核细胞,考虑M5a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遂收住血液内科,发病以来患者无牙龈出血,无鼻衄、皮肤黏膜出血、呕血、黑便史,否认特殊物质接触史。右侧颞部皮损组织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中层散在核大、深染的异形细胞,灶状分布,部分区域黏液样变性;CD43阳性、骨髓过氧化物酶(MPO)阳性、Ki67 25%阳性、CD3阴性、CD117散在阳性,见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圆锥角膜不同交联方法术后基质分界线发生特点及其对交联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早期圆锥角膜接受核黄素/紫外线A角膜胶原交联术(CXL)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基质分界线的特点,并分析基质分界线对交联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69例69眼,所有患者均行CXL治疗,其中经上皮交联组21眼,去上皮交联组48眼;5.4 J能量组25眼,7.2 J能量组44眼。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4个月进行随访,观察角膜基质交联反应(基质分界线)的形态及变化特点;记录角膜最薄处厚度(TCT)、裸眼视力(UCVA,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和角膜最大曲率(Kmax)等的变化。结果:术后出现基质分界线占63.77%(44/69),未出现基质分界线占36.23%(25/69)。去上皮交联组出现基质分界线占79.17%(38/48),明显高于经上皮交联组的28.57%(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186, P<0.01);5.4 J能量组出现基质分界线占72.00%(18/25),7.2 J能量组占56.80%(25/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65, P=0.302)。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基质分界线于术后1~2周时出现,1个月时逐渐汇聚、增强;2~3个月后基质分界线开始变得弥散、边界模糊,并逐渐变淡;4个月时基质分界线基本消失。基质分界线深度可达141~423 μm,平均(263.44±84.22)μm。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交联术后角膜基质细胞激活,反光增强,胶原纤维纵横伸展并相互交错,纤维排列呈网状。术后4个月,TCT由术前的(458.69±38.28)μm降至(443.86±36.5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05, P<0.001);有基质分界线组与无基质分界线组术后TCT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84, P=0.100)。术后4个月所有术眼UCVA由术前的0.74±0.37提高至0.69±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09, P=0.039);手术前后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06, P=0.319)。有基质分界线组与无基质分界线组术后UCVA和BCVA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065, P=0.949; t=0.346, P=0.730)。手术前后所有患者K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50, P=0.950);有基质分界线组和无基质分界线组术后Kmax变化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39, P=0.464)。去上皮交联组术后TCT变化量明显大于经上皮交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15, P=0.008),2个组间术眼术后UCVA、BCVA和Kmax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术后无明显角膜瘢痕、感染性角膜炎、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 结论:圆锥角膜CXL术后出现基质分界线可能是交联反应深度的标志;去上皮手术方式术后更容易出现基质分界线;2种角膜胶原交联模式有相似的治疗效果;圆锥角膜不同交联方法术后基质分界线的发生与否对交联效果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皮肤基底细胞癌(BCC)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高加索人群患病率高于东亚人群。虽然我国缺少流行病学数据,但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显著,普遍认为中国BCC发病率有上升趋势。BCC发生的危险因素众多,其中紫外线和基因突变起主要作用,尤其是Hedgehog(Hh)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被认为是BCC最重要的发病机制。BCC的临床表现具有较强的特征性,大部分有临床经验的医生可通过临床表现初步诊断,借助皮肤镜等影像学手段可以极大提升诊断的准确率,但仍有部分不典型或罕见类型的BCC需要进一步通过组织病理学确诊。本指南由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发起,邀请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皮肤外科学组以及皮肤肿瘤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皮外科学组、中国麻风协会皮肤外科与美容分会24名资深皮肤外科专家为主体,同时邀请烧伤整形(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放射治疗科以及病理科专家参与,成立了《中国皮肤基底细胞癌诊疗指南(2023版)》指南专家组,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专家组四轮讨论修订后形成指南,为临床医护人员诊治BCC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高原环境对乘员健康和作业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我国拥有大面积的高原地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具有气压低、含氧量低、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等气候特点,高原环境下疾病特征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目前针对急进高原环境的人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对于维持高原环境下乘员(泛指高原装甲兵、驻训兵、汽车兵等特殊兵种)作业能力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国高原边境线长而复杂,官兵长期驻留在高原环境下的作业能力受到重点关注.该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高原环境对乘员健康和作业能力的影响,并提出高原环境下乘员作业能力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青藏高原植物抗皮肤光老化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青藏高原是我国独特的生态区域,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近年来,研究表明许多青藏高原植物具有抗光老化特性,对皮肤保护和美容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蔓菁、扁核木、天麻和半枝莲等25种青藏高原维管植物在抗皮肤光老化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紫外线引起皮肤光老化的作用机制和通路,介绍了评价植物提取物在该方面活性常用的模型.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青藏高原植物资源,我们需要从其资源属性、功能成分、作用机制、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本文将为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在抗皮肤光老化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22nm准分子紫外消毒光源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近几年,辐射中心波长为222 nm的准分子紫外消毒光源因其安全、起效快等特点而备受关注.然而,国内对222 nm准分子紫外消毒光源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详细作用机制的了解也不深入.本文以222 nm准分子紫外消毒光源为主题,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并梳理了其研究脉络,详细叙述了该种光源的研究现状,分析讨论了应用场景和实用性前景,以期对222 nm准分子紫外消毒光源有整体系统性认识,促进其在消毒领域的应用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