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50):鼻导管吸氧组(C组)和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组(T组)。C组经鼻导管吸纯氧8 L/min,T组连接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装置吸纯氧30 L/min。静脉注射负荷剂量丙泊酚1.5~2.5 mg/kg后,C组经鼻导管吸纯氧8 L/min,T组氧流量调整为70 L/min,随后开始胃镜操作。根据患者体征如呼吸加深、心率增快,甚至体动等,每次静脉注射丙泊酚0.2~0.5 mg/kg。记录胃镜检查时间、丙泊酚总用量和苏醒时间;记录T组术后5 min内和30 min内与通气相关不良事件(气道损伤和气压伤)发生情况。记录胃镜检查过程中与缺氧相关不良事件(亚临床呼吸抑制、缺氧和严重缺氧)发生情况和不良事件处理措施(增加通气氧流量、开放气道、面罩辅助通气和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使用情况。记录患者、操作者和麻醉医生的主观满意度评分。记录胃镜检查过程中体动、呕吐、反流、支气管痉挛和呛咳等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T组胃镜检查时间缩短,丙泊酚用量增加,亚临床呼吸抑制和缺氧发生率降低,开放气道使用率及面罩通气使用率降低,体动和呛咳发生率降低( P<0.05)。T组术后未见与通气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论: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流量湿化吸氧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低氧血症治疗效果及术后撤机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流量湿化吸氧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低氧血症的治疗效果及术后撤机时间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心脏外科手术后出现低氧血症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给予高流量湿化吸氧治疗。比较2组撤机时间及治疗前后2、6、24 h的动脉血氧分压(PaO 2)、二氧化碳分压(PaCO 2)、氧合指数(PaO 2/FiO 2)、pH值、自主呼吸频率(RR)、心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撤机时间为(35.51 ± 4.61)h,对照组为(44.04 ± 3.8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8.982, P<0.01);观察组治疗后2、6、24 h PaO 2分别为(73.96 ± 4.32)、(79.82 ± 3.61)、(94.82 ± 2.71)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分别为(70.72 ± 3.10)、(75.63 ± 3.88)、(90.27 ± 3.55)mmH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854、5.000、6.443,均 P<0.01);观察组治疗后2、6、24 h PaO 2/FiO 2分别为(239.45 ± 18.74)、(269.85 ± 20.09)、(291.83 ± 17.30)mmHg,对照组分别为(226.74 ± 20.72)、(251.12 ± 16.74)、(279.65 ± 19.40)mmH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877、4.530、2.964,均 P<0.01);观察组治疗后2、6、24 h呼吸分别为(24.74 ± 2.03)、(22.61 ± 1.86)、(18.63 ± 2.05)次/min,对照组分别为(26.07 ± 1.89)、(24.24 ± 1.73)、(20.11 ± 1.87)次/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033、4.058、3.373,均 P<0.01);观察组治疗后2、6、24 h心率分别为(83.32 ± 4.88)、(76.06 ± 4.71)、(70.34 ± 3.82)次/min,对照组分别为(86.06 ± 3.29)、(80.91 ± 4.31)、(75.71 ± 6.22)次/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944、4.805、4.653,均 P<0.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50%(3/40),对照组为25.00%(10/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501, P<0.05)。 结论:高流量湿化吸氧治疗心脏外科手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气指标,缩短撤机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好,值得应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护理治疗策略对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护理治疗策略对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第一阶段(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患者接受原护理治疗策略(原护理治疗策略组),包括护理人员随机分组、常规终末消毒、每日2次ICU环境消毒、每日2次洗必泰口腔护理及原有肺部物理治疗〔床头抬高30°~45°、维持镇静深度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2~1分、按需吸痰〕;护理人员及相关医护人员经1个月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的学习和培训后,第二阶段(2020年2月至2022年7月)患者接受改良护理治疗策略(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组),即在原护理治疗策略基础上改良院感防控策略及肺部物理治疗策略,包括护理人员固定分组、对患者采取单独物理隔离、强化终末消毒策略、每日4次ICU环境消毒、加强护理人员手卫生教育及培训、每日1次2%葡萄糖酸洗必泰擦浴、6 h 1次洗必泰联合多黏菌素口腔护理、定植菌监测、改良肺部物理治疗策略(在原有肺部物理治疗基础上进行常规谵妄评分以指导患者早期活动;强化气道引流,适度气道湿化,目标痰液黏度Ⅱ级;床旁超声评估肺部情况,肺不张者采取高侧卧位及肺复张)。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患者来源、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结果、生命支持治疗、实验室指标、感染及炎症指标、感染病原体和药物治疗情况;主要结局为28 d病死率,次要结局为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ICU病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危险因素。结果:最终共纳入550例患者,其中原护理治疗策略组199例,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组3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患者来源、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结果、生命支持治疗、实验室指标、感染及炎症指标、感染病原体和药物治疗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原护理治疗策略组相比,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d):5(4,7)比5(4,9),ICU住院时间(d):11(6,17)比12(6,23),均 P<0.01〕,ICU病死率和28 d病死率均明显降低〔ICU病死率:23.9%(84/351)比32.7%(65/199),28 d病死率:23.1%(81/351)比33.7%(67/199),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改良护理治疗策略是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保护因素〔优势比( OR)=0.543,95%可信区间(95% CI)为0.334~0.885, P=0.014〕。 结论: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缩短了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ICU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可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短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喉切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住院患者气道湿化管理的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与喉切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住院患者气道湿化管理相关的证据,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研究目的提出循证问题;按照证据资源金字塔模型自上而下进行计算机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2月,文献类型包括指南、证据总结、最佳实践、推荐实践、系统评价;根据文献类型选择合适的文献质量评价工具;使用JBI系统相关工具确定证据等级及推荐级别。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指南1篇、证据总结2篇、最佳实践1篇、系统评价9篇,总结出13条证据,归纳为湿化的评估、方式、液体和操作等4方面。结论:本研究所得证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一方面需进行临床情境分析并有针对性地使用证据;另一方面,现有证据存在欠缺和质量不高,故需以科学合理的方法创造高质量证据并持续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气道湿化疗法治疗婴幼儿百日咳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气道湿化疗法用于婴幼儿百日咳痉咳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百日咳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气道湿化治疗。评价患儿百日咳临床疗效水平,记录患儿临床症状改善周期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儿肺功能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观察百日咳相关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总体治疗有效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76.7%)(χ 2=5.82, P=0.016);研究组患儿痉挛性咳嗽消失时间、发绀消退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3.10±0.67)d、(1.53±0.68)d、(4.27±0.58)d和(11.57±0.73)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4.23±1.99)d、(2.67±1.77)d、(5.63±2.38)d和(13.33±2.40)d]( t=2.93、3.27、3.04、3.86, P=0.005、0.002、0.003、 P < 0.001)。研究组患儿治疗后呼吸频率(RR)(21.83±1.15)次/min,显著低于对照组(24.23±3.12)次/min,而每千克体质量潮气量(VT/kg)、达峰时间比(TPEF/TE)和达峰容积比(VPEF/VE)[(10.70±0.81)mL/kg、(41.60±1.57)%和(42.89±1.4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78±1.34)mL/kg、(39.18±3.37)%和(40.20±3.05)%]( t=3.94、3.21、3.56、4.36, P=0.002、 P < 0.001、 P=0.001、 P < 0.001)。研究组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62.44±2.96)ng/L、(46.59±1.96)ng/L和(54.63±3.27)n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79.86±3.30)ng/L、(58.20±2.10)ng/L和(63.31±3.86)ng/L]( t=21.53、22.13、9.38,均 P < 0.001)。研究组患儿百日咳并发症总体发生率(3.3%)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26.7%)(χ 2=4.71, P=0.030)。 结论:气道湿化治疗可缩短百日咳患儿痉咳期症状改善周期,提高临床疗效,增强肺通气功能,减轻呼吸道炎性反应,降低百日咳相关并发症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流速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在无痛胃镜检查中预防低氧血症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流速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transnasal humidified rapid-insufflation ventilatory exchange,Thrive)对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缺氧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7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配至Thrive流速30 L/min组( n=52)、50 L/min组( n=55)和70 L/min组( n=54)3组。主要观察3组患者胃镜检查过程中不同程度缺氧事件,包括亚临床呼吸抑制、缺氧和严重缺氧的发生率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70 L/min组患者的缺氧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0(0/54),明显低于30 L/min组(21.3%,11/52)和50 L/min组(12.7%,7/55)( χ2=12.75, P<0.001; P=0.007)。30 L/min组和50 L/min组亚临床呼吸抑制[13.5%(7/52)比5.5%(3/55), χ2=1.19, P=0.194]和缺氧[7.7%(4/52)比7.3%(4/55), P=0.610]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缺氧。30 L/min组和50 L/min组出现低氧血症的患者通过托下颌开放气道后,氧合均得到改善(SpO 2>95%)。此外3组患者除低氧血症外的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30 L/min、50 L/min、70 L/min流速的Thrive可预防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时严重缺氧事件的发生,并且70 L/min的流速可进一步降低患者亚临床呼吸抑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创正压通气临床研究年度进展2023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无创正压通气(NPPV)是临床治疗各类呼吸衰竭患者的常用手段,在急诊、普通病房及ICU等多个治疗场景均有应用。本文通过Medline检索2022年 10月1日至2023年 9月30日期间NPPV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在NPPV治疗新冠肺炎相关急性呼吸衰竭(ARF)方面,有研究指出地区经济对呼吸支持策略的选择存在较大影响;轻中度ARDS比重度ARDS患者更适合应用NPPV;NPPV在减低严重呼吸困难者的自发性肺损伤比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FNC)和普通氧疗获益更大。在非新冠肺炎相关ARF方面,有研究指出HFNC和NPPV治疗高碳酸性ARF患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更新版的HACOR评分和ROX评分预测低氧性ARF患者NPPV治疗失败的准确性较高。在NPPV辅助撤机方面,提出了早期撤机序贯NPPV比传统撤机方法的患者病死率更低、NPPV联合主动湿化比HFNC显著提高撤机失败非常高危患者的撤机成功率、不同人群在撤机后应该选择不同的无创呼吸支持策略的观点。此外,无创高频振荡通气的应用也在提高CO 2清除率方面显现出一定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脱机后高流量氧疗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成功拔管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脱机后高流量氧疗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成功拔管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因脑血管意外、外科手术、心血管疾病、肺炎初次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已脱机且年龄>18岁的患者,其中脱机后高流量氧疗40例,文丘里联合加热湿化器氧疗37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及脱机前机械通气时间,脱机后0、6、12、18、24 h心率(HR)、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脱机后6、12、18、24 h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以及脱机后再上机率、脱机后拔管时间和拔管后72 h再插管率。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及脱机前机械通气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脱机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且各时间点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SpO 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脱机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值及高流量组PaO 2、PaCO 2波动均不明显;文丘里组PaO 2在脱机后逐渐下降,PaCO 2在12 h前较脱机前明显升高,12 h后缓慢下降。高流量组PaO 2从6 h起、PaCO 2从12 h起均显著低于文丘里组,并持续至24 h〔PaO 2(mmHg,1 mmHg≈0.133 kPa):6 h为112.34±38.25比156.76±68.44,12 h为110.92±38.66比150.64±59.07,18 h为111.12±36.77比141.30±39.05,24 h为110.82±39.37比139.65±41.50;PaCO 2(mmHg):12 h为41.30±7.51比47.42±7.54,18 h为40.97±6.98比45.83±8.63,24 h为40.10±7.06比46.14±9.15,均 P<0.01〕。高流量组脱机后再上机率和拔管后72 h再插管率显著低于文丘里组〔17.5%(7/40)比40.5%(15/37),6.2%(2/32)比31.8%(7/22),均 P<0.05〕,且脱机后拔管时间较文丘里组明显缩短(h:22.43±11.72比28.07±10.42, P<0.05)。 结论:将高流量氧疗应用于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拔管过程中,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降低脱机后再上机率,缩短脱机后拔管时间,降低拔管后72 h再插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气管切开导管高流量氧疗的生理效应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经气管切开导管高流量氧疗(THFO)与经鼻高流量氧疗有相近的生理效应,提供准确的吸入氧浓度、最佳的气道湿化。但THFO由于连接界面不同,研究显示其对死腔的冲刷作用有限,呼气末正压效应不明显。THFO目前主要应用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撤机、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家庭氧疗以及气管切开术后的氧疗等,其临床应用也在不断地被探索,但目前还没有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研究。在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CU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应用经鼻高流量序贯氧疗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应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收治的163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氧疗方式将患者分为HFNC组(82例)和传统氧疗组(81例)。入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HFNC组使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治疗仪吸氧,气体流量根据患者耐受情况从35 L/min逐步上调至60 L/min,温度设置在34~37 ℃,根据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设置吸入氧浓度(FiO 2),维持SpO 2在0.95~0.98;传统氧疗组使用一次性吸氧面罩或鼻导管吸氧,氧流量5~8 L/min,维持患者SpO 2在0.95~0.98。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前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再插管时间、撤机失败率、ICU病死率、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的差异,并分析撤机失败的原因。 结果:HFNC组与传统氧疗组拔管前机械通气时间(d:4.33±3.83比4.15±3.03)、气管导管留置时间(d:4.34±1.87比4.20±3.35)、ICU病死率〔4.9%(4/82)比3.7%(3/81)〕、总住院时间〔d:28.93(15.00,32.00)比27.69(15.00,38.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FNC组总机械通气时间(d:4.48±2.43比5.67±3.84)和ICU住院时间〔d:6.57(4.00,7.00)比7.74(5.00,9.00)〕均较传统氧疗组明显缩短,再插管时间较传统氧疗组明显延长(h:35.75±10.15比19.92±13.12),撤机失败率较传统氧疗组明显降低〔4.9%(4/82)比16.0%(13/81),均 P<0.05〕。撤机失败的原因中,传统氧疗组气道分泌物清除障碍比例明显高于HFNC组〔8.64%(7/81)比0%(0/82), P<0.05〕,但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肌无力、低氧血症、意识改变的患者比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拔管后应用HFNC序贯氧疗可降低患者拔管失败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ICU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