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血餐iDNA技术对武陵洞蛭专吸蝠血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武陵洞蛭(Sinospelaeobdella wulingensis)是中国洞蛭属(Sinospelaeobdella)的模式种,生活在环境条件较为稳定的溶洞深处,吸食洞栖性蝙蝠的血液,在洞顶壁完成其全部生活史,属于真洞穴动物.为了探究武陵洞蛭是否具有专吸蝠血性,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按季度在湘西州境内已发现有武陵洞蛭栖息的6个溶洞中进行微生境特征数据和样品采集,利用血餐iDNA技术对106条武陵洞蛭的寄主物种进行鉴定,结果显示:1)该蛭种通常栖息在潮湿、粗糙及岩屑(或泥屑)厚度为0.2~0.4 cm的洞顶壁,其种群分布点通常是蝙蝠的常栖点;2)其寄主组成为翼手目动物5科5属11种,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是其主要的吸血对象;3)武陵洞蛭各群体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基本上均低于总体水平,冬季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均高于其他季节.总之,武陵洞蛭主要分布在蝙蝠常栖点附近的洞顶壁,因长期适应于溶洞生活,其食性已发生特化,已演化出专门吸食蝙蝠血液的行为生态习性.因此,对武陵洞蛭专吸蝠血性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探究蛭类动物食物多样性的演化路径,揭示吸血性蛭类食性演化的行为生态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广西苦苣苔科植物一新种——平果报春苣苔
编辑人员丨2024/6/1
该文报道了广西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一新种——平果报春苣苔(Primulina pingguoensis H.S.Ma & B.Pan),该新种在形态学上与囊筒报春苣苔(P.carinata Y.G.Wei,F.Wen &H.Z.Lü)相似,但两者能明显区别,平果报春苣苔花冠裂片狭披针形至线型,长宽比大于2(vs.圆形至卵圆形,长宽比小于1.5),花冠内部具8~10条紫色条纹,与花冠同色,无明显导蜜线(vs.棕色条纹,与花冠不同色,具两条黄色导蜜线),花冠筒管状,腹面隆状,(vs.狭漏斗状,明显隆起,形成一清晰的龙骨),叶片椭圆形到宽卵形,(6.5~9.5)cm ×(4.5~6.5)cm[vs.宽椭圆形到卵形,(4.0~5.0)cm ×(3.0~4.0)cm],叶基部稍楔形(vs.圆形).该新种目前只在模式产地一个较大的石灰岩溶洞及周边发现有分布,目前该溶洞内开始发展畜牧养殖,对该物种的生存空间带来压力.该文对该新种的分布区(EOO)和占有面积(AOO)分别进行了评估,认为根据现已知的居群和所受威胁情况,根据IUCN红色名录标准,可暂定为"极危(CR)"级别.该种作为传统中药,被当地居民用于新生儿去胎毒等,有一定的保护和利用价值,今后可进一步开展此物种的民族植物学和药用植物学研究.该种面临生境破坏和野外采挖的风险,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等相关工作.与该种同一乡镇分布的物种紫麟报春苣苔(P.purpureokylin F.Wen,Yi Huang &W.C.Chou),后者花冠筒漏斗状,叶片深绿至紫色,叶两面具紫红色粗伏毛而明显区别;距离该种5 km内分布有小白花报春苣苔(P.alba R.F.Li & B.Pan),后者花明显小型,花冠筒状,纯白色,与该种相区别.通过比较该种与报春苣苔属其他物种,发现也有一些物种花筒或多或少有膨大,如浅黄报春苣苔(P.lutescens B.Pan & H.S.Ma)、粉花报春苣苔[P.roseoalba(W.T.Wang)Mich.M?ller & A.Weber]、中华报春苣苔[P.dryas(Dunn)Mich.M?ller & A.Weber]、多莛报春苣苔[P.polycephala(Chun)Mich.M?ller & A.Weber]以及崀山报春苣苔[P.langshanica(W.T.Wang)Yin Z.Wang]等,初步推断报春苣苔属植物的花筒膨大可能与特定传粉者有关,然而这一假设需进一步的野外调查和实验论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栖息生态学
编辑人员丨2023/8/6
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是典型的洞栖性蝙蝠,是我国的准特有种.近年,在湘西州境内的13个溶洞中记录到该蝠361只次,并对其栖点的空间分布、栖息姿势、体温、栖点温度及个体的安全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其栖点主要集中在距离洞口200 m的范围之内,离地面的高度通常在2-6 m之间,约74%的个体采用腹部贴壁倒挂的姿势栖息;体温变化范围在3.57-20.25℃之间,个体体温均略高于其栖点温度,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月份之间的体温、栖点温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仅60.1%的个体栖息在“安全性高”的栖点,栖息在“安全性中”和“安全性低”栖点的比例分别达22.7%和17.2%.加强对地方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民众对蝙蝠物种、生物多样性及洞穴资源的保护意识,减少人为因素对洞穴环境和蝙蝠种群的干扰与破坏,将有助于保护该珍稀物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岩溶洞穴苔藓群落特征及其对重金属污染的指示意义:以贵州织金洞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岩溶洞穴的开发与利用导致的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洞穴环境及地下水,因此对洞穴环境的监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典型的暗河型溶洞贵州织金洞内的苔藓群落特征及其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研究,拟揭示苔藓群落对洞穴重金属污染的指示意义.共发现苔藓群落类型34个,苔藓植物种类20科33属49种,含苔类8科8属12种,藓类12科25属37种.优势科为丛藓科、凤尾藓科和提灯藓科,物种占比率分别为16%、14%、14%.Hg污染超标倍数最高达59.45倍,在距洞口不同深度均远高于Cr和Zn,说明洞内Hg污染较为严重.苔藓群落指标随着重金属污染含量的上升总体呈下降趋势.所测定的重金属中基质Hg含量与苔藓群落指标的拟合程度最好,与其对应的苔藓群落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说明苔藓群落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洞内Hg污染的变化趋势.RDA排序结果分析表明:洞穴苔藓群落为适应低光度环境会表现出向光性运动、喜钙生基质、耐重金属等生理特征.蛇苔(Conocephalum conicum)植物体内的Hg含量与其基质Hg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说明蛇苔受基质Hg污染影响较大.在今后的治理过程中,可以考虑将蛇苔作为洞内环境的生物监测材料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部位形态学特征及介入封堵术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部位形态学特征,观察VSR穿孔介入封堵疗效.方法 纳入2012年12月至2017年8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6例AMI并发VSR患者,分析VSR部位形态学特征,观察介入封堵VSR的疗效,随访半年至5年不等.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3岁,罪犯血管为前降支5例,右冠状动脉1例.6例患者均有左向右室间隔膨出瘤.在左前斜45°+头20°投照体位下左心室造影提示4例膨出瘤位于室间隔中1/3、2例膨出瘤位于室间隔心尖部1/3;三维超声心动图证实舒张期瘤体直径最小值23.40 mm,最大值52.12 mm;收缩期瘤体直径最小值20.40 mm,最大值49.12 mm;筛状穿孔数4(1,7)个;舒张期最大穿孔孔径最小值14.40 mm,最大值18.30 mm;收缩期最大穿孔孔径最小值11.90 mm,最大值16.60 mm.6例患者于AMI后56(7,99)d行VSR封堵术,1例患者术前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1例患者术前行体外膜肺氧合.5例(5/6)成功置入封堵器,置入封堵器直径16(12,22)mm,此5例置入封堵器前均对罪犯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例(1/6)因下壁心肌梗死,穿孔部位位于室间隔与心室肌后壁交界处,选最大直径30 mm室间隔封堵伞固定困难,封堵失败,1个月后因反复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死亡,患者置入封堵器前未对罪犯血管行PCI.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关闭3例(3/5);少量残余分流1例(1/5),择期行降落伞左心室减容术,残余分流消失;中度残余分流1例(1/5)行二次室间隔封堵后残余分流消失.5例成功封堵的患者全部存活,术前术后对比,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明显变小,左心室射血分数、脑钠肽水平明显提高.结论 AMI并发VSR部位呈左向右膨出瘤,三维超声心动图证实瘤体多数可能呈喀斯特地貌溶洞样筛状多孔,介入封堵术可能相对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的栖息生态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洞栖食虫性蝙蝠,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近年于湘西州及张家界市的25个溶洞中共记录到该蝠450只次,对其栖息生态特征(空间分布、姿势、体温、栖点温度和栖点安全性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测.结果 表明:该蝠的栖点主要集中分布于离洞口440 m之内的洞段(占99.3%),栖点高度通常介于2-10 m之间(84%),主要采取双足倒挂的姿势栖息于洞顶壁或侧壁,但单足倒挂的栖息姿势也较为常见(36.2%).体温介于10.7-25.2℃,体温总是稍高于栖点温度,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者呈线性正相关.约64%的栖点“安全性高”,而“安全性低”和“安全性中”的栖点分别占17.6%和18.4%.减少对洞穴的人为干扰是保护该物种的有效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天然溶洞改建为低放射性废物库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喀斯特地形区域空气中氡浓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1988年1月到1990年3月,用瞬时法和累积法调查了喀斯特地区的一般居民区、铀矿山区和溶洞旅游区空气中氡浓度及其动态变化。贵阳市室内外平均氡浓度为(31.9±9.7)Bq·m -3和(17.3±4.1)Bq·m -3,居民接受氡子体的年平均照射剂量为1.35mSv·a -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四川省邻水县发现武陵洞蛭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四川省邻水县老龙洞发现一种洞蛭.结合形态学比较、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对比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山蛭科Haemadipsidae的武陵洞蛭Sinospelaeobdella wulingensis,系四川省的首次记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京山县天然溶洞辐射剂量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