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积硅藻记录的近40年来神农架大九湖湿地生态水文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人为水文调控正深刻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由于缺乏长期监测记录,目前针对湿地生态系统如何响应人为水文调控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基于神农架大九湖五号湖的一根长44 cm的沉积岩芯多指标记录,重建了近40年来大九湖生态水文变化过程,并探讨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五号湖的硅藻群落经历了 3个主要演化阶段:1980-2008年以底栖硅藻为主,2008-2016年浮游硅藻迅速增加,2016年以来小型脆杆藻占主导.冗余分析表明,硅藻组合变化与总有机碳、总氮和Mn/Fe值显著相关.2008年以来硅藻组合变化反映了五号湖由早期富含有机质的泥炭地向浅水湖泊转变,主要响应筑坝提升水位;2016年以来底栖和附生硅藻增多,响应大九湖移民搬迁后水生植物扩张、水体透明度增加的过程.沉积硅藻记录揭示了大九湖的环境变化过程,为湿地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地震扰动下四川省九寨沟县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准确监测和评估地震扰动下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九寨沟县2017年"8·8"地震,利用高精度遥感影像分析地震对区域植被破坏情况,基于GEE平台测算地震前、后及3年恢复期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地震扰动下四川省九寨沟县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生态质量恢复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九寨沟县植被覆盖度由震前的0.71减少到震后的0.69,高覆盖区面积减少310.78 km2,其余区域面积增加.RESI均值由震前0.50下降为震后0.42,3年恢复期后上升到0.45;震前、震后、恢复期的生态环境质量均以良和中等为主,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山脉和东部河谷地区.年降雨量、高程、湿度、绿度是九寨沟县生态质量恢复分异的主控因子,各因子间交互增强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恢复的空间分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城市公园防鸟撞工作的初步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鸟撞是指鸟类与人造设施相撞而导致鸟类受伤或死亡的现象,在城市中比较常见的是建筑引起的鸟撞.对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科普展馆两侧玻璃幕墙进行了一年的鸟撞监测后,我们使用点状贴纸对凹面玻璃幕墙进行干预,并开展了后续两年的鸟撞监测.结果显示,干预前凹面玻璃幕墙发生鸟撞11次,干预后每年发生鸟撞2次.凸面玻璃幕墙未做干预,每年均发生鸟撞1或2次.发生鸟撞的鸟种中以迁徙鸟类为主,主要发生月份为秋季.综合生态公园科普展馆鸟撞情况和环境特征监测发现,季节、建筑物特征、玻璃幕墙周围的植被和天气均可能对鸟撞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对环境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依托国家林草局六盘山森林生态定位站,于2019年生长季(5月17日—10月12日)对香水河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气象条件与土壤环境(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分析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的综合环境响应.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速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液流速率大小表现为:晴天>阴天>雨天;树干液流速率在晴天呈单峰变化趋势,在阴、雨天均呈多峰变化趋势.晴天的液流启动时间和峰值时间早于阴、雨天,持续时间多于阴、雨天.不同天气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存在明显差异,饱和水汽压差是晴天和阴天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其贡献率分别为31.1%和27.4%,而雨天液流的主导因子为太阳辐射,贡献率为40.1%.主成分分析表明,晴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水热复合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水汽蒸腾因子(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和辐射因子(太阳辐射);阴、雨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蒸腾驱动因子(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综合热量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因子(土壤体积含水量).晴天液流分别滞后于水热复合因子、水汽蒸腾因子和辐射因子110、80和70 min到达峰值;阴天和雨天液流分别提前于蒸腾驱动因子、综合热量因子和土壤水分因子10、20、30 min和140、60、150 min到达峰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的福寿螺在中国的潜在分布预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福寿螺是世界范围内的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危害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生态和人体健康.为了评价福寿螺在国内的生境适应性,本研究通过数据库查询、文献检索和新闻报道等方式收集了 741个福寿螺在中国区县级的地理分布数据,使用方差膨胀因子和Pearson检验对19个生物气候因子筛选,获得5个最主要的气候因子,结合全国海拔数据,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研究福寿螺现在和未来气候条件下可能的适宜分布区域,以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当前时期,福寿螺在中国的适生区集中在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南方地区.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福寿螺在我国南方地区的适生区将大范围扩大,并向北方地区扩散.影响福寿螺适生区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为最湿月降水量和最湿季平均气温.利用组合模型预测福寿螺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分布,将有助于管理其入侵和传播的风险,为相关地区及部门预防福寿螺扩散提前采取措施、监测和减缓该物种的入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手机指尖视频的心率提取算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为降低环境因素对心率提取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手机指尖视频的心率提取算法.方法:首先,采集指尖视频并按照30帧/s的帧率进行图像提取,并将图像分离成R、G、B 3个通道图像.通过对比3个通道图像的亮度变化强弱情况,选取对指尖血流信号最为敏感的G通道作为信号源,提取图像亮度变化信息生成时长为10 s的容积脉搏波.其次,对该波形进行数字滤波、去除基线漂移、傅里叶变换等信号处理后,根据最大谱峰位置信息预估心率.最后,在BUT PPG数据集(Brn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martphone PPG Database)上验证提出的算法对心率的预测效果.结果:提出的算法心率预测值与实际心率的均方差、均方根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3.71、1.92和1.2次/min.结论:提出的算法预测心率的准确率高,适合部署于手机进行日常心率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上海市长宁区环境γ辐射水平与健康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调查上海市长宁区室内外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估算公众受照剂量及其健康影响.方法 2022年6-12月,以网格化布点方式,根据建成年代在长宁区10个街道(镇)中各抽选12户居室,每个居室设置15个检测点.同时段在每个抽样社区中心位置抽选2条道路和1块绿地作为室外监测点,共计设置30个室外检测点.对各抽样监测点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开展现场检测.计算环境γ辐射所致公众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并评估环境γ辐射超额终生癌症风险(excess lifetime cancer risk,ELCR).结果 长宁区室内、室外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各监测点平均值分别为(125.80±11.72)nGy/h和(76.63±16.15)nGy/h.居室内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高于室外(P<0.05),2000年以后建造的居室内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低于2000年以前建造的居室(P<0.05).室内、室外γ辐射所致公众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平均值分别为0.617 mSv/年和0.094 mSv/年.长宁区居民居室内超额终生癌症风险均值为2.56 × 10-3,室外ELCR均值为4.28 × 10-4.结论 长宁区不同区域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有所不同,所致公众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和ELCR均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处于全国正常波动区间范围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可观察的生化反应转变为可测量的物理量的仪器.生物传感器由分子识别元件(抗体、适配体、蛋白质等)、转换元件(氧电极、光敏管等)和信号放大装置组成.待测物质经扩散作用进入分子识别元件,由其识别并发生生物学反应,产生的信息由转换元件转换成可量化和可处理的声、光、电等信号,再经信号放大装置放大并输出,从而得到待测物浓度.生物传感器由传感器检测原理可分为热敏生物传感器、压电生物传感器、光学生物传感器、介体生物传感器等,在食品检测、环境污染、临床诊断、药物发现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表面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物传感器是一种光学生物传感器,具有无需标记、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简易、可靠、低成本、实时响应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抗生素、细菌、病毒、生物毒素、重金属、蛋白、核酸等快速检测.本综述作者对SPR的原理、检测形式和近年来快速检测的应用进行总结,期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RI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及侵袭性的乳腺癌亚型,并且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对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均不敏感,预后较差.目前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是其标准治疗策略之一,但个体差异及肿瘤异质性使得不同患者的疗效差别较大,故早期准确客观评估NAC疗效对TNBC患者后续治疗的方案制订及预后判断尤为重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因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定量成像技术,可准确反映肿瘤实质以及其微环境的变化,是目前监测肿瘤治疗疗效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基于MRI的影像组学能够深度挖掘NAC前后TNBC的影像特征,获取更全面的肿瘤信息并应用于NAC疗效的评价.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就影像组学在TNBC NAC疗效评价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本文就MRI及影像组学在TNBC患者NAC疗效评价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TNBC精准化和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Ⅲ级胎监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与频率变化规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索非Ⅲ级胎监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与频率变化规律.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规律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宫内单活胎孕妇2 000例,依孕期是否有高危因素,分为高危组与低危组.孕28周开始行胎心监护,每天一次直至分娩,观察其基线变异消失时长与频率变化.结果 孕28~40+6周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中位数:低危组为5.45~12.40 s/次、高危组为5.95~12.00 s/次;频率中位数:低危组为2.00~3.00次/20 min、高危组为2.00~3.00次/20 min.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示:两组间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与频率: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事件前12 h内: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M(P25,P75)]低危组为12.40(11.80,13.50)s/次,高危组为12.70(11.80,13.50)s/次;低危组与高危组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频率[M(P25,P75)]均为4.00(3.00,5.00)次/20 min;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示:两组间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时长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Ⅲ级胎监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是胎儿心率生理不成熟的表现,也受监测临床环境影响,胎儿越危险,其变异消失持续时间越长,当变异消失时长≥10 s/次,频率≥3次/20 min提示胎心率基线变异消失事件,需及时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