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社区糖尿病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社区糖尿病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CRI)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参与居民健康体检,并连续4年(截至2021年12月31日)完成每年1次体检随访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血液学指标[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肌酐],尿蛋白定性结果(阴性、微量、1+、2+或3+;其中,中等量蛋白尿定义为尿蛋白1+,大量蛋白尿被定义为尿蛋白≥2+),并根据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公式(CKD-EPI)计算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CRI诊断标准为患者肾功能不全[eGFR<60 ml·min -1·(1.73 m 2) -1]病史持续≥3个月。终点事件设定为患者在随访期间,首次出现肾功能不全,并通过后续门诊、查询电子病历系统或电话随访,调取参与者至少2次血清肌酐水平,证实患者符合CRI诊断。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计算患者CRI发病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糖尿病患者发生CR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最终纳入8 244例糖尿病患者。基线时,患者年龄(62.2±9.1)岁,男性占39.3%(3 238/8 244)。中位随访时间为3.4(3.3,3.5)年,8.7%(715/8 244)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CRI,CRI发病率为2.64(95%CI 2.60~2.67)/百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HR=1.634,95%CI 1.389~1.921)、TG增加(每增加1 mmol/L,HR=1.044,95%CI 1.014~1.075)、FPG增加(每增加1 mmol/L,HR=1.063,95%CI 1.040~1.087)、中等量蛋白尿(HR=1.290,95%CI 1.003~1.667)及大量蛋白尿(HR=2.086,95%CI 1.645~2.644)是新发CRI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eGFR水平与CRI患病风险独立负相关[每增加5 ml·min -1·(1.73 m 2) -1,HR=0.623,95%CI 0.604~0.642]。 结论:社区糖尿病患者CRI发病率较高。女性、TG及FPG的升高、中等及大量蛋白尿、低eGFR与新发CRI风险独立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滨海白首乌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优化滨海白首乌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探究不同产地的白首乌多糖得率的差异,为其深度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考察液料比、粉碎程度、提取温度、提取次数和提取时间对滨海白首乌多糖得率的影响,并结合响应面试验设计得出最优提取工艺条件.在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下测定不同产地白首乌多糖得率.结果:最优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2 mL/g,提取温度92℃,提取时间2.7 h,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实际测得的多糖得率为5.316%±0.018%,与模型预测值5.382%基本吻合.在该条件下提取了11个不同产地的白首乌多糖,其中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所产白首乌的多糖得率为5.218%±0.049%,高于其他产地.结论:优化后的滨海白首乌多糖提取工艺稳定可靠,在所得最优工艺条件下,比较了11个不同产地的白首乌多糖得率,各产地白首乌多糖得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所产白首乌多糖得率最高,可以作为多糖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原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基于景观格局因子的居住点可达绿地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6/1
城市绿地对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科学度量城市人居绿地环境可为城市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首先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进行天津市地物分类,然后利用路网数据建立POI居住点的可达范围,在此基础上采用格网法与因子分析法,综合城市绿地面积、生长状态、景观格局指数等指标,构建居住点可达绿地质量评价模型,最终,在居住点可达范围内应用评价模型,对天津市人居绿地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过因子分析,得到的可达绿地面积-生长状态因子、可达绿地形状因子和可达绿地破碎度因子在反映居住点可达绿地质量时具有代表性;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居住点可达范围内植被覆盖度低、形状不规则且分布破碎.环城区越靠近中心城区,居住点可达范围内绿地面积越小、分布越破碎,越靠近远郊区,居住点可达范围内绿地面积越大,形状越规则.远郊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居住点可达范围内植被生长旺盛、分布连贯且形状规则;天津市北部居住点可达绿地质量较好,中部及东南部较差,天津市居住点可达绿地质量从优至劣为:远郊区>环城区>滨海新区>中心城区.研究结果可为生态城市评估和绿地系统监测提供方法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颅脑损伤患者颅骨修补术后继发硬膜外积液的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TBI)患者颅骨修补术后继发硬膜外积液(EFC)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滨海县人民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收治的行颅骨修补术的 97 例TBI患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BI患者颅骨修补术后继发EF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术后继发EFC情况分为EFC组(n=30)和非EFC组(n=67).单因素分析显示,EFC组患者中线移位距离>5 mm、颅骨缺损面积>80 cm2、缺损处严重凹陷、硬脑膜钙化、硬脑膜缺损、硬膜外积气占比高于非EFC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线移位距离>5 mm、颅骨缺损面积>80 cm2、缺损处严重凹陷、硬脑膜钙化、硬膜外积气是影响TBI患者颅骨修补术后继发EF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BI患者颅骨修补术后继发EFC受中线移位距离、颅骨缺损面积和缺损处凹陷程度、硬脑膜钙化、硬膜外积气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应充分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并加强手术管理以减少继发EFC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江苏中部潮滩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以江苏省盐城市川东河口南侧潮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互花米草盐沼和无植被光滩两种典型滨海湿地,分别在冬夏季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探究湿地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光滩区域为0.75~2.38 g·kg-1,互花米草盐沼区域为2.07~18.59 g·kg-1,且呈现海向递减趋势,互花米草盐沼区域约为光滩区域的2.5~3.5倍;垂向分布上,1 m深度范围内,光滩区域有机碳含量无明显变化,而互花米草盐沼区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峰值在20~30 cm深度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表现为夏季高于冬季,互花米草盐沼区域夏季较冬季高5%~10%,光滩区域夏季较冬季高43%.互花米草盐沼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率、盐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泥沙粒径呈显著负相关;光滩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因子无明显相关性.表明滨海湿地多种土壤理化因子与SOC的相关性建立在有植被覆盖的基础之上.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广东省汕头市生态修复关键点识别与差异化规划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载体过程,然而现有多数城市规划都只注重生态过程,尚未合理统筹生态和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以广东省汕头市为例,本研究着力开展综合生态-社会视角的生态修复关键点识别与差异化规划策略制定.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通过识别生态源地和构建阻力面提取生态廊道与关键点;并结合社会视角从游憩资源配置和游憩资源价值两个维度构建生态游憩服务评价体系,判别游憩服务重点区域,最终综合生态与游憩两项结果得到不同类型的生态修复策略.结果表明:汕头市共有生态廊道136条,总长度为380.58 km,生态关键点77个;游憩最重要区域是海岸线、多个内海湾与湿地滩涂,其面积为33.78 km2,面积占比1.6%;游憩低等级区域分布最广,占比57.3%.提出"游憩拓展+渔业发展"的复合型策略、"生态建设+廊道连通"的连通型策略和"植被恢复+限制开发"的保护型策略.本研究为滨海城市的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提供了综合分析路径,旨在促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可行性及综合效益最大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2010-2019年不同海湾迁徙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变化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滨海湿地是迁徙水鸟的重要迁飞通道和主要栖息地,评估沿海迁徙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及变化态势能为栖息地的合理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对迁徙水鸟的保护有重要意义.选择紧邻城市和乡村的深圳湾和雷州湾为研究区,在水鸟栖息地生态系统类型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水鸟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因子,设计栖息地、食物、水分、人类干扰条件及其子类的权重,对栖息地适宜性进行等级划分,分析比较2010-2019年迁徙水鸟栖息地适宜性的时空分布差异,探索适宜性变化差异的原因并给出合理化建议.结果表明:(1)2010-2019年深圳湾有193.4 hm2强干扰区域转变化为中等及弱干扰;雷州湾有16.36 hm2的中等干扰转化为弱、无干扰;(2)深圳湾栖息地适宜性以中等适宜类型为主,2010年和2019年面积占比分别为83.74%和88.71%;雷州湾栖息地适宜性主要以较适宜和中等适宜类型为主,2010年面积占比为86.72%,2010-2019年面积占比基本不变,总体适宜性高于深圳湾.(3)2010-2019年,深圳湾不适宜和较适宜面积分别减少245.54 hm2和26.37 hm2,均转化为中等适宜类型;雷州湾有24.31 hm2的中等和较适宜栖息地转化为适宜类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应对暴雨洪涝灾害的平原城市生态水文调节服务供需评估——以天津市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生态水文调节服务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能够有效调节地表径流,缓解暴雨洪涝灾害.但由于城市建设扩张、生态环境退化、极端降雨频发等因素,导致生态水文调节服务出现供需失衡.平原城市中地形水动力较弱及城市发展需求高的特征更是加剧了这种现象.基于生态系统供需视角,以生态水文调节率表征城市生态水文调节服务的生态供给,以暴雨洪涝风险表征城市生态水文调节服务的社会需求,构建应对暴雨洪涝灾害的平原城市生态水文调节服务供需研究框架.以典型平原城市天津市为例,应用SWAT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ArcGIS定量测度城市生态水文调节服务供需水平,划分四种供需空间匹配类型,识别供需失衡关键区域,并进行五级规划干预等级分区.结果表明:(1)供给能力呈现"东南沿海高,西北近山低"的空间分布;需求水平表现出"多中心聚集,圈层向外递减"的分布规律.(2)供需空间分布呈现正相关关系,低供-低需在四种供需匹配类型中占据主导,同时空间聚集性最明显.(3)规划干预分区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优先干预区占比5.41%,整体与建成区分布一致,大部分集中在市内六区,其次分布在滨海新区核心区,是未来规划治理的重点.研究结果为城市规划管理从生态水文调节服务供需视角防控平原城市暴雨洪涝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渤海沿岸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强,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干扰和破坏.近年来随着我国东部沿海的人口经济快速增长、资源需求进一步增大,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进而影响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尺度上评估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对于科学认识和合理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渤海沿岸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通过InVEST模型,和物种丰富度指数,评价了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渤海沿岸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以水库坑塘为主,其次为草本沼泽.在2000-2010年期间,渤海沿岸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几乎不变,主要为草本沼泽和水库坑塘之间的转换.(2)湿地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中部、渤海湾东南部和莱州湾西北部.由于城市化进展的加快,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强,近10年来,渤海沿岸湿地生境质量逐渐降低,生物多样性呈退化趋势.频繁的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湿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应多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3)生物多样性变化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东南部和莱州湾西北部.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渤海湾的中北部.在渤海湾东南部和莱州湾西北部的变化热点区内,生物多样性呈改善趋势,说明有效的生态系统转换和湿地保护区的建立,可以实现发展与保护共存,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渤海围填海发展趋势、环境与生态影响及政策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中国沿海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驱动下的新一轮大规模围填海阶段,环渤海围填海历史久、规模大,已成为我国围填海的重心区域.由于围填海和河口三角洲增长,1940s以来渤海面积萎缩了0.57× 104km2,萎缩速率大于82km2/a,2000年以来萎缩速率更高达141km2/a;渤海自然岸线的长度和比例也急剧下降,由1990年的1397km减少为2014年的561km,占岸线总长度的比例由54.92%下降为16.18%.围填海导致多种危害,如:海洋潮波和水动力条件变化,近岸和近海沉积环境与水下地形变化,加剧近岸水环境与底泥环境污染,潮滩湿地面积减损与生态功能下降,底栖生物栖息地减损和群落破坏,侵占和破坏渔业资源“三场一通道”,加剧海岸带自然灾害风险、诱发经济社会系统风险,对产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等.在分析我国围填海监督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改革和优化围填海管理体制,建立陆海协调与联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制度,控制围填海规模与速度,推进和优化保护区建设;开展已围填区及其周边海域环境和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强化已围填区新增土地资源的监管和集约优化利用;加强基础观测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公众、利益相关方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滨海湿地的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