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茶园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为了明确茶园暴食性害虫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和茶尺蠖E.obliqua抗药性现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本研究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 5种茶园常用杀虫剂对5个地理种群灰茶尺蠖和2个地理种群茶尺蠖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不同茶园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对供试药剂的抗性水平存在差异:浙江兰溪、浙江金华、河南南阳地区的灰茶尺蠖种群和浙江杭州、浙江安吉的茶尺蠖种群对联苯菊酯产生了中高等抗性;浙江杭州的茶尺蠖种群对苦参碱的抗性达到中等水平,其余供试种群对苦参碱抗性处于敏感水平;所有供试种群对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这3种药剂的抗性均处于敏感水平.从化学防治的角度来看,目前茶园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对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敏感性高,抗性低,推荐合理科学使用,并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灰茶尺蠖对三种非寄主植物精油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筛选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有引诱或驱避活性的植物性物质,为开发灰茶尺蠖的“推-拉”绿色防治策略提供可选择的基础材料.[方法]利用触角电位(EAG)和Y型嗅觉仪测定灰茶尺蠖雌、雄蛾对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留兰香Mentha spicata和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3种非寄主植物精油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结果]灰茶尺蠖雌、雄蛾对土荆芥、留兰香和黄花蒿这3种非寄主植物精油均产生依浓度而变化的触角电位反应,随着精油浓度的升高,触角电位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100和100 mg/L浓度下;雄虫对土荆芥和留兰香精油的EAG值大于雌虫,对黄花蒿精油的反应则相反.行为反应测试表明,土荆芥和黄花蒿精油对灰茶尺蠖雌、雄虫定向行为不显著,留兰香精油表现为显著的驱避作用.[结论]灰茶尺蠖对土荆芥、留兰香和黄花蒿这3种非寄主植物精油均产生电生理反应,其中留兰香精油对其具有显著驱避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浙江茶区茶尺蠖两近缘种的遗传分化及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了揭示浙江省茶区灰茶尺蛾Ectropis grisescens和小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两近缘种的分布情况.[方法]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 (mtCO 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采自浙江省17个地点茶园的茶尺蠖533个样品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灰茶尺蛾和小茶尺蠖在浙江的地理分布情况.[结果]在调查的17个地点中,11个地点的茶尺蠖样品全部为灰茶尺蛾,另外3个地点(安吉、余杭和龙坞)采集的样品全部为小茶尺蠖,其余的3个地点(杭州西湖、杭州临安和杭州富阳)为两近缘种的混发区.[结论]在浙江省茶区,灰茶尺蛾的分布范围较广,小茶尺蠖的分布范围较窄,同时存在两近缘种的混发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灰茶尺蠖对不同茶树品种取食选择与适应性及与茶树叶片营养成分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对不同茶树Camellia sinensis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以及不同茶树品种叶片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探讨灰茶尺蠖对茶树品种的适应机制.[方法]首先测定灰茶尺蠖幼虫对11个茶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并从中选择5个茶树品种测定其叶片生化成分(水分、可溶性糖、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分析灰茶尺蠖取食选择性与茶树生化成分的关系;用筛选出来的5个茶树品种叶片饲喂灰茶尺蠖,测定不同茶树品种对灰茶尺蠖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灰茶尺蠖幼虫对11个茶树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平阳特早>舒茶早>中黄2号>越香早>中黄1号>岚里香>漕溪1号>玉露1号>福鼎大白>陕茶1号>苏玉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灰茶尺蠖取食选择性与茶树叶片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与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负相关,说明灰茶尺蠖幼虫偏好取食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高的茶树叶片,不喜食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高的叶片.不同茶树品种叶片可显著影响灰茶尺蠖低龄幼虫、预蛹和蛹的发育历期,对成虫寿命、末龄幼虫体重、蛹重、幼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取食量和食物利用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茶树的生化成分影响着灰茶尺蠖的取食选择,而灰茶尺蠖可通过改变取食策略等方式来适应寄主植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灰茶尺蠖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超微结构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以探讨灰茶尺蠖的行为机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和5龄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灰茶尺蠖成虫触角上分布有8种感器,分别是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Ⅳ)、B(o)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Ⅰ和Ⅱ)、鳞形感器、锥形感器(Ⅰ和Ⅱ)和刺形感器.其中,栓锥形感器仅分布在雌蛾触角上,耳形感器、毛形感器(ST Ⅰ-Ⅲ)仅分布在雄虫触角上.5龄幼虫触角上着生1个栓锥形感器、1个锥形感器和2个刺形感器;上唇着生有6对刺形感器,内唇着生有3对刺形感器和1对指形感器;上颚基部外侧着生有2个刺形感器;下颚及下颚须着生有5个刺形感器、9个锥形感器和2个栓锥形感器;下唇须着生有1个锥形感器和1个刺形感器;吐丝器前端着生有1对刺形感器.[结论]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性,且雄虫上感器种类和数量较多,据此推测雄虫感受寄主植物或性信息素的能力较强;幼虫头部感器具有嗅觉和味觉功能,在其判断食物的种类和适应性等生态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灰茶尺蠖和茶尺蠖作为鳞翅目两个近缘种,是茶园最重要的两种害虫.目前化学农药仍是茶园防治尺蠖的重要手段,容易导致"3R"问题,不利于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五个方面就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的绿色防控进行了综述.强调加强茶园田间管理和尺蠖监测预警,合理布局茶树品种,强化保护利用茶园本土天敌,科学高效地协调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性诱、灯诱等技术,从而实现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减少其对茶树的危害,为茶园优质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沃尔巴克氏菌调控小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杂交卵孵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明确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对茶尺蠖两近缘种杂交卵孵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使用2.5 mg/mL四环素浸液处理1 min后的新鲜茶树叶片连续饲喂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幼虫3代,建立不携带Wolbachia的灰茶尺蠖种群.通过携带和不携带Wolbachia的灰茶尺蠖成虫分别与小茶尺蠖E.obliqua成虫进行杂交,探究Wolbachia对二者杂交卵孵化的影响.同时利用iTRAQ技术检测并分析携带和不携带Wolbachia的灰茶尺蠖精子蛋白的差异.[结果]与自然携带Wolbachia的灰茶尺蠖相比,去除Wolbachia后的灰茶尺蠖与小茶尺蠖杂交卵孵化率从3.92%显著提高到56.20%,表明Wolbachiia诱导胞质不亲合.精子蛋白差异分析显示,携带和不携带Wolbachia的灰茶尺蠖的精子蛋白中,共有128个蛋白显著差异表达,其中KEGG数据库注释到45个差异蛋白富集到鞘脂类代谢、唾液分泌、溶酶体、鞘脂信号通路和鞘糖脂生物合成等106个通路中,其中鞘脂类代谢通路中与神经酰胺合成相关的神经酰胺酶和磷酸酯酶显著上调表达.[结论]共生菌Wolbachia通过胞质不亲和作用介导了茶尺蠖两近缘种间的合子前生殖隔离,导致杂交卵的孵化率显著下降;Wolbachia可能通过鞘脂代谢通路实现了对雄性精子蛋白的修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灰茶尺蠖成虫复眼的超微结构及其明暗适应中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复眼的超微结构及其明暗适应中的变化,探究其调光机制.[方法]采用超景深显微镜测定了灰茶尺蠖成虫复眼的小眼数量、间角、直径和曲率半径等外部参数,并通过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观察了复眼的内部超微结构;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灰茶尺蠖成虫复眼在明暗环境中分别适应2 h后晶锥结构及色素颗粒的位置变化.[结果]灰茶尺蠖成虫复眼呈半球形,雌、雄虫单个复眼分别有2 502±105和3 123±78个小眼.小眼自远端至近端由角膜、晶锥、透明区构成的屈光层和由15个视网膜细胞构成的感光层组成.2个初级色素细胞包裹着晶锥,自角膜近端延伸至视网膜细胞核区的远端;每个小眼外围由6个次级色素细胞围绕,自角膜近端延伸至基膜;在透明区内14个视网膜细胞聚集成束(非感杆束),远端与晶锥束末端连接,在感光层内形成闭合型感杆束,延伸至第15个视网膜细胞(基部视网膜细胞).在明暗适应时,灰茶尺蠖复眼的晶锥细胞间出现开闭,色素颗粒进行纵向位移,以适应外界的光强度的变化.[结论]灰茶尺蠖成虫复眼属于重叠像眼,感杆束为"14+1"模式;屏蔽色素颗粒的移动是其复眼适应外界光强度变化的重要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负载联苯菊酯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灰茶尺蠖生物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而灰茶尺蠖是茶园中发生范围最广泛、危害最大的害虫之一,生长速度和繁殖速度极快,主要取食嫩叶造成茶树秃枝,对茶叶的质量、生产环境和地方经济发展均构成了很大的威胁.目前的防治手段仍是以传统化学农药联苯菊酯为主,但由于传统化学农药都存在挥发、光解和微生物降解等问题,在使用过程中大部分都会流失在周围环境当中,因此必须过量应用传统农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另外,因为长期使用不当导致灰茶尺蠖对联苯菊酯形成耐药性,且联苯菊酯水溶性差、毒性大,在环境中残留过高,最终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开发新型环境友好型的防治药物尤为重要.本研究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粒径均一的介孔二氧硅(MSNs),通过旋蒸将联苯菊酯(Bifenthrin)负载在其孔道中得到新型的纳米材料(Bif@MSNs).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最后基于触杀、胃毒实验和数据分析探讨其对灰茶尺蠖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Bif@MSNs的颗粒大小约为(260±15)nm,载药率约为43.79%.通过触杀及胃毒实验得出Bif@MSNs相较于原药联苯菊酯对灰茶尺蠖有更强的抑制其生长、化蛹和羽化以及致死的作用.纳米农药Bif@MSNs对灰茶尺蠖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而且溶于水残留少,符合当前环境保护和绿色食品的需求,也为新型纳米农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